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皮肤消毒液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成本效益,为节约经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6月中心ICU静脉置管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氯己定组、复合碘组,每组各50例;分别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皮肤消毒液和复合碘进行穿刺点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的成本和效益进行比较,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葡萄糖酸氯己定和复合碘在皮肤刺激性和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换药次数、消毒液使用次数、无菌敷料数量和接头更换数量氯己定组和复合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从各组的均值来看,氯己定的成本低于复合碘。结论氯己定和复合碘比较对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在短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氯己定能节省皮肤穿刺点换药成本。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己定全身擦浴预防ICU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实践依据。方法采用历史性对照研究,选取医院ICU 2015年2月-2016年1月留置中心导管的24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5年2-7月纳入的118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温水全身擦浴,2015年8月-2016年1月纳入的123例患者为试验组,采用氯己定全身擦浴,比较两组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发病率及发生时间。结果试验组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及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己定全身擦浴对预防ICU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加强监控.[方法]前瞻性调查215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或怀疑感染时拔管进行导管尖端细菌培养.[结果]导管尖端细菌培养215例,59例检有病原菌,检出率为27.44%.从59例阳性标本中共分离出61株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23株(37.7%),革兰阴性杆菌23株(37.7%),真菌15株(24.6%).位于前5位的细菌是表皮葡萄球菌(13.1%)、克柔假丝酵母菌(11.2%)、金黄色葡萄球菌(9.8%)、铜绿假单胞菌(6.6%)、不动杆菌(6.6%).[结论]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菌以葡萄球菌为主,其次是克柔假丝酵母菌,均为表皮常见菌,因此,加强置管部位皮肤消毒、保持置管部位皮肤清洁、干燥是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抗感染导管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效果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系统评价肿瘤患者使用抗感染导管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中文、英文数据库中关于肿瘤患者使用抗感染导管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RCT;显示抗感染导管能显著降低CRBSI的发生率(P0.001),1个RCT显示涂抗菌药物的导管能有效预防CRBSI的发生(P=0.01),5个RCT显示涂消毒剂的导管能有效预防CRBSI的发生(P=0.02)。结论由于纳入研究少,均存在方法学上的不足,没有足够证据认为抗感染导管能够有效预防肿瘤患者发生CRBSI。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医院ICU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和中心导管血流感染日感染发病率,为控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提供数据依据。方法 以2013年由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颁布的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定义为诊断标准,对41所医院的55个重症监护病房于2013年10月1日-2014年3月31日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进行监测,并完善各监测对象的基本资料、置管与感染信息,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监测患者4 256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共51 159d,发生感染133例,日感染率为2.60‰,日感染率最低的是心内与儿科ICU,均无感染病例;日感染率最低的地区是贵州省0.69‰,最高的为综合ICU与广东省,分别为2.81‰与14.22‰;中心静脉导管平均使用率为44.12%;使用率最低的科室与地区为儿科ICU及山东省,分别为5.91%及26.77%,最高的为外科ICU及贵州省,分别为63.21%及90.75%。结论 中心导管血流感染平均日感染率较国内外数据均稍高,应加强医务人员的操作培训,另外也要重视置管后的维护,最大限度地保证临床患者置管护理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感染控制顾问委员会于2011年发布了新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防控指南。其概要部分发表于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杂志2011年第9期,对此部分标准内容进行了翻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评估方法,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干预措施,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4月医院收治的312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2例采用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中30例发生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9.62%;共检出病原菌38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最多见,分别占34.21%及21.05%;患者年龄>60岁、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次数≥3次、留置导管时间>15d、血清白蛋白水平<40g/L及合并糖尿病是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专项风险评估并及时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集束化管理方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探讨有效可行的血液导管管理方法。方法将ICU 791例深静脉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第1阶段2009年6-11月371例,4105个导管日采用传统的血液导管管理方法,为对照组;第2阶段2010年1-6月420例,4824个导管日为集束化组,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RBSI)发生率、住ICU时间及血液病原学检查结果,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集束化组CRBSI发生22例,发生率4.56‰,对照组发生34例,发生率8.28‰,两组比较CRBS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管理能有效预防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ICU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现状及其原因,采取相应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其感染率.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对2011年1-12月入住ICU住院时间>48 h并有留置导管患者301例进行监测,重点监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血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ICU留置导管患者感染率为14.29%,例次感染率为18.94%;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ICU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最常发生的部位,在ICU 3种导管感染中占66.67%;千导管日医院感染发生率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最高,为24.04‰;血管导管千导管日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73‰;导尿管千导管日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97%;病原菌以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真菌为主,分别占26.37%、12.09%、10.99%、8.79%.结论 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的病区,病情危重、住院时间长、使用抗菌药物时间长、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多,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加强ICU消毒隔离措施、尽量缩短导管使用时间、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预防、控制和降低ICU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探讨降低感染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8月-2012年10月418例进行留置静脉导管的患者,调查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结果送检的418例静脉留置导管患者标本中,导管培养阳性131例阳性率31.3%,血培养阳性50例阳性率12.0%,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为5.3%;109例患者导管培养的细菌为定植菌,阳性率26.1%;22例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患者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各4株,各占18.2%;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2株,各占9.1%。结论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高,加强无菌操作及导管护理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应用效果,确保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运用品管圈活动方法,收集2012年9-12月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情况,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原因,并制定对策,实施改善方案。结果活动前22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8例,发生率为36.3%,其中菌血症3例、隧道感染2例、导管出口感染3例;而活动后发生导管相关感染2例,发生率为9.0%,其中导管隧道感染和出口感染各1例,可见活动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后不仅感染率明显下降,而且感染的严重程度也有明显的改善,均为局部感染,全身感染得到了控制。结论品管圈活动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同时也提升了团队的合作精神,品管圈活动使参与者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达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留置导尿患儿导尿管表面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探讨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9-12月某儿童医院泌尿外科留置导尿患儿27例为研究对象,使用扫描电镜(SEM)观察27例留置导尿患儿导尿管表面细菌生物膜(BF)的结构;比较7例CAUTIs患者与20例非CAUTI患者导尿管BF的形成率,并进行影响导尿管管壁形成生物膜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尿培养阳性尿管表面均观察到BF形成,形成率为100%;9例(69.23%)导管培养阳性的导管表面形成生物膜,微生物培养阳性组生物膜的形成率均较阴性组高(P<0.01);尿培养和导管培养同时分离出的前三位的细菌为: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留置10d左右导尿管的管壁在电镜下可观察到逐渐成熟的细菌生物膜。留置导尿时间是影响导尿管管壁形成生物膜的危险因素[P=0.046,OR(95%CI)=3.552(1.021,12.353)];抗菌药物使用超过5d的导尿管管壁形成生物膜的风险是抗菌药物使用天数5d以内的15.34倍(P=0.024)。所有CAUTIs患者尿管管壁均有BF形成,但仅有10%的非CAUTI患者管壁能观察到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儿童平均留置(9.78±1.20)d的导尿管管壁可观察到成熟的细菌生物膜,留置导尿患儿导尿管管壁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与CAUTIs存在着密切关系,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形成生物膜的风险越大,长时间应用抗菌药物并不能降低BF的形成。微生物培养结果与生物膜的形成呈正相关,其中导管培养方法较尿培养更能准确发现管壁内细菌的定植与BF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为最常见的医源性感染,有70%~80%的院内尿路感染是留置导尿管而引起,已有证据表明,缩短置管时间和减少置管可使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因此,缩短留置时间、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导尿置管,成为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主要策略和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策略、留置导尿的提醒和定期评估、国内外在定期评估预防的差异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提供规范管理策略,有效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综合性ICU患者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的方法,对某三级甲等医院综合性ICU,2004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患者的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进行调查。结果 2060例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662例,感染发生率为32.14%,患者日感染发生率为22.20‰,经病情平均严重程度调整法(ASIS)调整后,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为7.30%,日感染率为5.05‰;与使用呼吸机、动静脉插管、留置尿管相关的日医院感染率分别为42.36‰、5.98‰、3.93‰;侵入性操作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1),且均与管道的留置时间有关。结论各类导管的应用是综合性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ICU患者侵入性操作的管理,尽可能减少导管的使用并缩短留置时间,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真菌感染与鼻窦炎相关性,旨在探讨鼻窦炎发生发展原因。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3月医院鼻窦炎患者182例,其中鼻窦炎伴息肉90例设为观察A组、不伴息肉92例设为观察B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真菌阳性切片检出情况、真菌检出分类及分析真菌感染与鼻窦炎伴息肉、不伴息肉相关性。结果观察A组、观察B组真菌检出阳性率25.56%、20.65%高于对照组的1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A组真菌检出阳性率高于观察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真菌性鼻窦炎标准,三组研究对象切片中检出真菌阳性切片59例,均为非侵袭型;其中三组研究对象真菌检出曲霉菌占89.83%,高于毛霉菌的3.39%、白念珠菌的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研究对象曲霉菌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真菌感染与鼻窦炎伴息肉发生、不伴息肉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真菌感染与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无明显相关性,但不可否认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者真菌感染的存在,所以手术治疗时彻底清除鼻窦腔内全部真菌团块等内容物,充分开放窦腔、改善引流,最大限度保留窦腔正常黏膜、重建与确保术后长期自鼻窦至鼻腔的充分通气与引流,有助于改变真菌赖于生存的局部环境。  相似文献   

17.
ICU导管相关性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尤其是导管相关性感染基线数据,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6月-2011年12月入住ICU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目标性监测,并对侵入性操作使用率与相关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调查期间共监测2741例ICU患者,发生感染198例、307例次,感染率为7.22%、例次感染率为11.20%;同期ICU住院总日数9666d,日感染率为20.48‰,例次日感染率为31.76‰;经ASIS调整后的日感染率为6.86‰,日感染例次率为10.64‰;导尿管、中心静脉插管及呼吸机的使用率分别为96.39%、58.66%和50.77%,使用导管所致相关泌尿道、血流感染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分别为3.11‰、5.47‰和20.58‰。结论 ICU医院感染发病率和导管相关性感染率较高,必须制定相应感染控制预防措施,使其相应的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8.
熊彦  刘秀  张琴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7):4258-4259,4274
目的通过对ICU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降低ICU医院感染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采用目标监测法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6月苏北人民医院ICU住院患者709例感染监测的数据,对使用呼吸机、深静脉置管、留置尿管侵入性操作的相关感染率进行分析。结果 709例患者医院感染86例、95例次,感染率12.13%、例次感染率13.40%;其中留置导管感染60例,占69.7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为8.32‰,血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为4.50‰,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率为3.47‰;留置导管相关感染与侵入性操作、导管留置时间及导管维护等有关。结论建立留置导管患者监护档案、规范留置导管的应用、加强导管护理过程的监控等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ICU的医院感染率,提高患者的救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青光眼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眼科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60例为开角型青光眼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0例为闭角型青光眼组、性别及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0名为对照组;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测量幽门螺杆菌浓度,采用胶体金标记免疫斑点渗滤法测定血清幽门螺杆菌免疫球蛋白G(IgG),采用光学相关断层成像测定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结果开角型青光眼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88.33%高于闭角型青光眼组35.00%和对照组31.67%(P<0.05);开角型青光眼组血清幽门螺杆菌IgG阳性率85.00%高于闭角型青光眼组33.33%和对照组28.33%(P<0.05);开角型青光眼组和闭角型青光眼组大视盘、中视盘、小视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开角型青光眼组大视盘、中视盘、小视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低于闭角型青光眼组(P<0.05);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幽门螺杆菌浓度与青光眼患者视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幽门螺杆菌可能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