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医院内艾滋病的预防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增强医护人员艾滋病(AIDS)的预防意识,减少医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生。方法对医院可能引起HIV感染的环节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加强医院HIV预防与控制意识减少误诊,HIV可作为常规检测项目,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是预防HIV感染的关键。结论严格控制HIV感染的环节,就可有效预防HIV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两年来我们对来我院的住院、门诊患者进行血液检验时发现了 8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阳性的患者 ,他们同时呈现丙肝病毒抗体 (抗HCV)阳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 料8名患者均系我地区农民 ,有献血史 (以前是献血员 ) ,男性占多数 ,平均年龄在 2 8~ 4 5岁之间 ,问病史在几年前有献血史 ,收住我院呼吸科、消化内科、皮肤科等。患者来时一般都出现发热、高热不退、腹泻不止 ,消瘦、头痛、皮肤有溃烂等症状 ,抽血化验抗HIV和抗HCV同时出现阳性。2  试剂、仪器和方法抗HIVⅠ和Ⅱ型试剂为丽珠集团丽珠试剂厂和上海科华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早期感染的检测,预防医院感染。方法 以nef基因引物nef6,nef7和β-肌动蛋白(actin)基因引物BAl,BA4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对标本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用Kodak Digital Science lD软件对条带密度进行分析,并对PCR产物进行Southern印迹杂交,以确定PCR反应所得条带为nef基因扩增产物。结果 所检测的6例HIV—l抗体阴性P24抗原阳性患者标本均扩增出HIV—lnef和β-肌动蛋白的基因产物,通过Kodak Digital Science 1D软件分析得到各标本条带的密度比值,Southern印迹杂交证明PCR反应条带确实为HIV—lnef基因扩增片段。结论 该方法简便、经济,可作为HIV早期感染检测的一种辅助手段,防止医院内HIV的感染。  相似文献   

4.
5.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必须严格按国家制定的《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和《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进行,整个实验过程中应有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做好实验前、中、后的质量控制工作。通过HIV特异性抗体、抗原、核酸及病毒分离检测来确定HIV感染,WHO和我国卫生部推荐使用HIV感染诊断方法,是血清学抗体检测。1HIV抗体初筛检测1.1阿克苏夹心法原理将HIV抗原包被固相载体上,标本中HIV抗体与包被的HIV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利用抗体的多价性。又与酶(HRP)标记的同类HIV抗原即酶标板内的球状复合物,形成一个HIV抗原抗体酶标记的H…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的因素和预防控制措施,以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医院2009-2011年55 615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结果 3年平均医院感染率为1.7%,且逐年下降;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下呼吸道和胃肠道为主,分别占33.4%、30.8%、18.1%;感染发生部门以新生儿科、儿科和产科最为常见,分别占52.2%、34.7%、9.8%;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球菌,占60.66%.结论 完善医院感染组织管理,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7.
肺结核患者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住院肺结核患者血清HIV抗体的检测,了解本地区肺结核患者中HIV感染和发病情况以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564例肺结核患者采用ELISA法进行HIV血清抗体筛查,初筛阳性者送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检测中心采用免疫蛋白印迹(WB)试验确认。结果564例结核病患者中男性392例(69.5%),女性172例(30.5%),其中HIV感染者4例,阳性率0.71%,男性3例,女性1例。性传播感染3例,静脉吸毒血源性感染1例。结论肺结核患者中HIV感染率高于全国0.05%的感染率,结核病防治工作者对HIV/MTB双重感染的危险性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透析室是医院的重要科室,是急、危重症患者积聚的场所,同时也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因此加强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的管理,有效预防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科室管理1.1健全组织完善制度血液透析室作为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必须成立独立的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各项工作责任到人,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必须完善各项制度,如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消毒隔离、人员培训、透析液配置、复用透析器管理等制度及各项应急预案,从而达到工作制度化、标准化,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9.
朱晓华 《社区卫生保健》2009,8(6):411-412,416
目的通过对109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感染情况分析,为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ELISA法和胶体金/硒分别对分析对象血清进行初筛,初筛结果阳性者用蛋白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认,并对确认的HIV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09例随访病例中,20-39岁年龄段占68.8%,男女比例为5.4:1。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67.0%,其中异性性行为占33.0%(36/109),男男性行为占28.5%(31/109),双性性行为占5.5%(6/10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中通过同性性行为感染HIV人群所占比例高于通过异性性行为感染HIV人群。结论目前上海市长宁区发现的HIV感染者仍以性传播为主,且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中通过同性性行为感染HIV人群占较大比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状况及特点,协助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治疗的肿瘤患者进行抗-HIV检测,筛选出合并感染HIV的肿瘤病人,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检测住院肿瘤患者51090例,确诊HIV感染33例,阳性率0.65‰;HIV感染呈逐年增多趋势;年龄以40~49岁例数最多,占48.5%;职业以农民为主,占63.6%,明显高于其他职业;所患肿瘤病种以宫颈癌例数最多,占27.3%。结论提高医护人员对AIDS合并肿瘤的处理、治疗能力能使一些HIV感染患者获得长期生存可能;同时加强AIDS的防控措施,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现状及有效降低感染的综合防治措施,为医院预防控制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2010-2012年ICU 2 869例危重患者临床资料,将2011年感染的7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budnle管理组)与对照组(常规管理组),进行回顾性目标性调查,追踪统计分析真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结果调查3年入住ICU治疗的危重患者2 869例,发生医院感染共416例感染率14.50%;3年分别为16.04%、16.08%、12.48%;发生深部真菌感染共184例,感染率6.41%,3年真菌感染率分别为8.90%、8.77%、3.28%,广谱抗菌药物应用时间>4d、使用糖皮质激素、各种侵入性操作等均是ICU患者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ICU医院深部真菌感染的防治中,bundle管理理念的应用,是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及最佳手段,可以明显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手术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探讨临床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的567例常规外科手术患者,对手术感染患者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并对感染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预防措施。结果 567例手术患者中发生感染69例,感染率为12.17%;共分离病原菌5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8株占88.88%,革兰阴性菌3株占5.56%,真菌3株占5.56%;革兰阴性菌对庆大霉素、头孢哌酮的耐药率较高,革兰阳性菌对头孢唑林、克林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手术室级别、参观人数与手术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室级别、参观人数是手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感染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临床应对手术室级别和参观人员数量等因素进行干预控制,避免手术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骨折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分析相应控制对策,为控制医院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骨折1897例住院患者病历,统计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史等临床资料以及骨折类型、手术切口类型、感染部位等可能与感染相关的因素.结果 调查1897例患者中发现医院感染68例,感染率为3.58%;患者年龄、病史、骨折类型、手术切口类型、侵入性操作、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是可能诱发骨折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其中骨折类型和侵入性操作对医院感染的影响尤其值得注意,开放性骨折或接受了侵人性操作的患者更易发生医院感染(P<0.01).结论 临床上应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骨折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因素,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对2010-2012年监测的2099例ICU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2年ICU发生医院感染50、57及37例,感染率分别为8.49%、8.55%及4.39%;3年综合感染部位下呼吸道感染占3.8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占1.62%、血液感染占0.57%、尿路感染占0.43%、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占0.24%、手术部位感染占0.10 %、胃肠道感染占0.05%及其他感染占0.43%.结论 ICU环境复杂,患者自身免疫能力较差,容易发生各种医院感染,其中下呼吸道感染、血液感染等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科室,应通过有效干预措施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医院新建院区的医院感染特点及防控对策,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通过医院感染和多药耐药菌病例电子监测系统收集医院新建院区2017年7月-2017年12月所有医院感染病例和多药耐药菌检出病例的相关信息,统计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率、Ⅰ类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多药耐药菌检出率及菌种构成、感染高危科室、感染部位构成等指标,采取组织培训、建章立制、前瞻监控等措施进行干预。结果共监测住院患者7 322例次,发生医院感染病例70例次,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96%,Ⅰ类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43%;医院感染发生科室以重症医学科2例次为主,各科室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32例次占45.71%为主,其次是泌尿道感染16例次占22.86%;多药耐药菌检出97株,医院感染占18.56%,社区感染占51.55%;ESBL大肠埃希菌占31.96%,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占26.8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14.43%。结论早期干预,规范设计医院建筑布局流程,系统培训各类人员,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及质量控制标准,前瞻监测微生物信息,及时指导临床防控工作,可加快新建院区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建设进程,有效降低新建院区的医院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为预防和控制剖宫产术后医院感染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6月行剖宫产术的3 502例产妇临床资料,数据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结果 3 502例剖宫产产妇术后共发生医院感染108例,感染率3.08%;医院感染的部位依次为呼吸道、泌尿系统、手术切口、生殖道感染,分别占41.67%、28.70%、16.67%、12.96%;医院感染的原因有高龄、体质量指数高、胎盘异常、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贫血、手术前阴道指诊次数、术前导尿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尿管留置时间及手术时间。结论剖宫产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较多,与产妇高龄、肥胖、术前多次阴道指诊和导尿、合并糖尿病等多种内科合并症等因素有关,针对高危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给予预防,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血液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并针对感染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血液科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血液科患者临床资料482例,统计分析入选患者感染情况及其感染相关因素;根据患者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分析。结果 482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共106例,感染率21.99%;呼吸道感染52例、口腔感染11例、肛周感染19例、肠道感染12例、血液感染6例和泌尿道感染6例,分别占49.06%、10.38%、17.92%、11.32%、5.66%和5.66%;共分离鉴定10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0株、革兰阴性菌71株、真菌11株,分别占19.61%、69.61%、10.78%;感染患者的年龄、侵入性操作、化疗次数、住院时间和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等与非感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感染危险因素有患者的年龄、侵入性操作、化疗次数、住院时间和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等;针对感染危险因素,积极开展感染防治护理措施,可降低或避免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医院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诊治的相关资料,找出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方法 将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医院接受胃肠道肿瘤手术并在围手术期发生感染的90例患者作为感染组,同期的314例无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找出导致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临床诊治中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查阅文献和临床经验找出控制感染的相关措施.结果 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临床诊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率为22.28%,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有基础疾病(β=0.850,OR=5.123)、感染前有放化疗史(β=1.114,OR=6.517)、低蛋白血症(β=0.997,OR=5.835)、住院天数≥7 d(β=0.907,OR=5.382)是导致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临床诊治中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临床诊治中感染率较高,易引发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对危险因素的重视并合理预防,确保患者就医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介入治疗医院感染的现状,通过对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选取经超声介入治疗的1 686例患者临床资料,送检标本采用BACTEC9000培养系统分离培养病原菌,依据K-B琼脂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判定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2005年版标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介入治疗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1.63%;共分离出病原菌20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2株占45.10%,革兰阴性菌112株占54.90%;革兰阳性菌对乙酰唑胺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较低,均<6.00%,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均<4.00%;年龄、住院时间、是否进行侵入性治疗、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是否应用抗菌药物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应根据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控制感染的发生;当感染发生时,应立即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用耐药率低的抗菌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