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调查一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β-内酰胺酶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收集分离自2016年某医院ICU的20株CRKP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17种药物敏感性判断,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A、B、C、D四类36种β-内酰胺酶基因,PCR法连锁检测KPC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与插入序列(KPC-ISKpn6)。结果 20株CRKP菌每株均检出blaTEM、blaSHV、blaKPC和blaNDM型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0.00%、100.00%、75.00%、100.00%;15株KPC阳性菌株KPC-ISKpn6连锁检测均为阳性。结论 blaTEM、blaSHV、blaKPC、blaNDM等4种基因的菌株在该组CRKP菌中流行;KPC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由插入序列ISKpn6介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一组耐药克雷伯菌属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表达状况以及KPC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与插入序列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09年10月-2011年3月分离出的20株克雷伯菌属,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判断;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A、B、C、D等4类40种β-内酰胺酶基因,PCR法连锁检测KPC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与插入序列,采用Chromas软件对PCR阳性产物测序结果进行读序,并对测序结果用Chromas直接作BLAST Search比对。结果 20株克雷伯菌属共检出5种A类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TEM、SHV、CTX-M-1群、LAP、KPC,1种C类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DHA,1种D类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OXA-1群,阳性检出率依次为SHV100.0%、TEM8 5.0%、DHA85.0%、CTX-M-1群55.0%、KPC45.0%、LAP10.0%和OXA-1群5%;9株KPC阳性菌株KPC-ISKpn6连锁检测均为阳性。结论产β-内酰胺酶是克雷伯菌属耐β-内酰胺类药物的重要成因之一,KPC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由插入序列ISKpn6介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以及插入序列与β-内酰胺酶基因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收集医院2011年1月-2012年3月19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采用16SrDNA扩增与测序后确认菌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析AD类等4类共22种β-内酰胺酶基因与插入序列(ISKpn6、ISKpn7),并作了β-内酰胺酶基因与插入序列连锁检测。结果 19株肺炎克雷伯菌均检出blaTEM和blaKPC型β-内酰胺酶基因,并且blaKPC与ISKpn6连锁检测均呈阳性。结论检出blaKPC型β-内酰胺酶基因并有可能高表达,是该组菌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获得性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的携带情况及关联性。方法收集2013年1-12月宁波市第二医院住院患者中分离到的20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用gyrA与parC测序确认菌种,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共56种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和12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最后对检测结果作指标聚类分析。结果 20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每株均检出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20株菌共检出6种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4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1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指标聚类分析提示bla KPC与ISKpn6相强关联,bla OXA-1与tnp513相强关联,17株bla KPC-2阳性菌bla KPC-ISKpn6连锁检测均为阳性。结论肺炎克雷伯菌中携带的耐药基因和耐药表表型相对应,携带bla KPC-2和bla IMP-4是该组菌耐碳青霉烯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 收集2010年3-5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共15株,先做β-内酰胺酶分型,再做改良Hodge试验检测产碳青霉烯酶表型,然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40种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 15株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共检出TEM-1 12株、KPC-2 9株、KPC-2-like 2株、OXA- 30 1株,检出率分别为80.00%、60.00%、13.33%、6.67%,2号株与6号株KPC基因为KPC新的变异型(KPC-2-like,GenBank登录号:HQ258934);其他基因均未检出.结论 该组15株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β-内酰胺类药物与细菌产4种β-内酰胺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医院感染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中碳青霉烯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质粒介导的AmpC酶基因型的分布。方法:筛选出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采用改良的Hodge试验、接合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确定多重β-内酰胺酶基因型。结果:收集并证实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26株,其中CTX-M型ESBL检出率最高;3株细菌同时编码ESBL和AmpC基因,其中2株细菌同时携带blaCTX-M-3、blaSHV-12和blaDHA-1三种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同时携带有其他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CTX-M型ESBL最为常见,使细菌耐药性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合肥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耐药机制及毒力因子的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区分离的38株CRKP,采用全自动微生物系统、改良Hodge试验和EDTA协同试验、基因测序、膜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其药敏、耐药表型、耐药基因、毒力位点、膜蛋白突变进行检验。结果 38株CRKP仅替加环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仍保持>60.0%的敏感性,其余均高度耐药。检出32株(84.21%)菌株携带了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其中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酶Ⅱ型(KPC-2)26株(68.4%),新德里β-内酰胺酶Ⅰ型(NDM-1)12株(31.58%);同时携带KPC-2和NDM-1 6株(15.8%);31株(81.58%)携带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25株(65.79%)存在膜孔蛋白基因缺失;选取2株膜孔蛋白缺失和2株膜孔蛋白不缺失的菌株进行菌株膜蛋白SDS-PAGE验证与基因检测结果一致。共检出荚膜K1型5株,K57型1株,其他32株属于尚未分型。黏液表型调控基因(rmpA)阳性16株,气杆菌属编码基因(aerobaction)阳性12株,其中10株两者均阳性。所有菌株Ⅰ型菌毛黏附蛋白编码基因(FimH-1)均阳性。结论本次分离的合肥地区CRKP以KPC和NDM型为主,同时检出了携带KPC的K1荚膜型高毒力菌株,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IMP-1型基因存在情况以及omp K36膜孔蛋白基因变异状况。方法:收集绍兴市人民医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6月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多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A类、B类、C类、D类等四类40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omp K36膜孔蛋白基因。结果:20株多耐药肺炎克雷伯菌A类至D类β-内酰胺酶基因均有检出,A类酶检出TEM 20株,VEB 2株,KPC 2株,B类酶检出IMP 1株,C类酶检出DHA 6株,D类酶检出OXA-1 2株,其余34种β-内酰胺酶基因均未检出。20株多耐药肺炎克雷伯菌omp K36膜孔蛋白基因检测和测序存在突变或缺失。发现1株同时检出TEM-1型A类β-内酰胺酶基因、IMP-1型B类β-内酰胺酶基因和DHA-1型C类β-内酰胺酶基因,并发现膜孔疍白基因omp K36缺失。结论:产β-内酰胺酶和膜孔蛋白缺陷和缺失,也许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从肺炎克雷伯菌中查出IMP-1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在国内少见报道。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20株耐碳青霉烯类与喹诺酮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方法 20株肺炎克雷伯菌分离自2012年1-6月医院住院患者的痰液样本,采用改良的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活性,再用PCR法检测AD类40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结果 20株肺炎克雷伯菌经改良的Hodge试验检测均有碳青霉烯酶活性,均检出TEM-1和KPC-2型β-内酰胺酶基因,出现gyrA基因第83位密码子TCC→ATC突变(氨基酸序列S→I),第87位密码子GAC→GGC突变(氨基酸序列D→G)。结论肺炎克雷伯菌携带KPC-2型β-内酰胺酶基因和存在gyrA基因QRDR区突变,其是碳青霉烯类与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肺炎克雷伯菌药敏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相同疑似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收集69株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病人耐碳青霉烯的肺炎克雷伯菌株,改良Hodge试验进行KPC型碳青霉烯酶初筛检测,PCR法进行HSV、OXA-1群、OXA-2群、OXA-10群、GES、VEB、IMP、VIM、SME、KPC、IMI/NMC、NDM基因检测,并对部分阳性基因进行测序。结果 69株肺炎克雷伯菌改良Hodge试验阳性48株,阳性率63.8%。PCR检测结果为56株(81.2%)携带KPC基因,60株(87%)携带HSV,20株(29.0%)携带OXA-3基因;3株(4.35%)肺炎克雷伯菌携带OXA-1基因。对KPC基因测序结果为KPC-2亚型。结论本次检测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携带KPC-2基因为主,应加强院感监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含酶抑制剂抗菌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CFS)和(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和耐药基因。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细菌室2006年4~6月分离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75株,用琼脂稀释法检测12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用含1μg/ml头孢噻肟平板法和纸片确证试验做为表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筛选;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PCR产物测序、等电聚焦电泳检测其等电点、接合试验等方法明确基因型。结果75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共检测到CFS和(或)TZP耐药20株,表现为多药耐药且均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15株(75.0%)携带CTX-M型基因,14株(70.0%)携带≥2种基因,3株(15.0%)产KPC-2碳青酶烯酶肺炎克雷伯菌高度耐药;11株(55.0%)产ESBLs同时产TEM-1型广谱酶,4株(20.0%)同时携带CTX-M、TEM和SHV基因。结论酶抑制剂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存在多种耐药基因,表现为多药耐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研究,以降低耐药率。方法对2013年10月-2014年5月临床分离的15株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采用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表型;采用PCR法检测碳青霉烯酶、AmpC酶和ESBLs耐药基因及整合子,进行测序及网上比对确定基因型;采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ERIC)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菌株进行同源性和遗传相关性研究。结果 15株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均检出KPC-2、TEM-1、SHV和CTX-M型基因,SHV12和CTX-M-24为主要基因亚型;未检测到IMP、VIM、OXA和NDM碳青霉烯酶基因和AmpC酶基因;各带有Ⅰ类整合子,整合的主要耐药基因为aadA2;同源性和遗传相关性分析,15株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可分为A、B、C 3种ERIC类别,12株A菌为ST11型,2株B菌为ST290和ST147,1株C菌为ST967;15株肺炎克雷伯菌呈多药耐药或泛耐药,仅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敏感率50.0%。结论 15株肺炎克雷伯菌的多药耐药或泛耐药与菌株携带KPC-2碳青霉烯酶、CTX-M型ESBLs和其他β-内酰胺酶及整合子有关;产KPC-2肺炎克雷伯菌在神经外科病区呈克隆传播,ST11型菌株为此次流行的主要株;发现ST290和ST967型产KPC-2肺炎克雷伯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本院感染性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基因分布与耐药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现状,收集26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依次进行ESBLs检测、改良Hodge实验、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EDTA协同试验),三维试验检测Amp C酶;应用PCR技术进行碳青霉烯酶相关耐药基因检测,应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与e BURST分析,对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菌进行分型与进化关系分析。结果本院耐碳青霉烯类耐药率逐年上升,2014年达8.2%。13株(50.0%)产碳青霉烯酶,8株(30.7%)产Amp C酶,2株(7.7%)产金属β-内酰胺酶;26株实验菌中PCR扩增结果示:KPC 12株,SHV 12株,TEM 5株,CTX 2株;未检出B类、C类、D类β-内酰胺酶基因;26株实验菌分为10个ST型,以ST11、ST15和ST764为主(各5株)。结论本院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及多重耐药性严重,以KPC-2为主,本地区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具有基因多态性,主要克隆系为ST11、ST15、ST764。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路感染产KPC-2酶肺炎克雷伯菌对磷霉素的耐药情况及机制。方法收集2017年1月-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分离的产KPC-2酶肺炎克雷伯菌16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磷霉素敏感性;对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fosB、fosC、fosX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分析;对磷霉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株进行多克隆位点序列测定及质粒接合试验。结果收集的16株尿路感染产KPC-2酶肺炎克雷伯菌对磷霉素的耐药率为43.8%(7/16),7株磷霉素耐药株均携带fosA3耐药基因,未检到fosB、fosC、fosX耐药基因;携带fosA3基因的产KPC-2酶肺炎克雷伯菌均为ST11型别,并通过接合实验将fosA3转移至受体菌E.coli J53中。结论基因fosA3是介导本院尿路感染产KPC-2酶肺炎克雷伯菌磷霉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此外,以ST11克隆型别为主的产KPC-2酶肺炎克雷伯菌对磷霉素耐药具有较高水平,临床应谨慎选择磷霉素作为治疗尿路感染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对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相关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存在状况,以及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存在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到的20株CRKP,用gyrA测序后BLASTn比对确认菌种,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析40种β-内酰胺酶基因、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6种16SrRNA甲基化酶、12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和blaKPC型与ISKpn6连锁检测,并对检测结果作指标聚类分析。结果 20株CRKP对9种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均耐药;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每株均有阳性发现,共检出4种β-内酰胺酶基因(blaTEM、blaSHV、blaKPC、blaIMP),1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Ⅱ)、1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B),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traA、trbC、tnp513、IS26、IS903、ISEcp1、ISKpn6、intⅠ1);5株CRKP blaKPC-ISKpn6连锁检测为阳性;指标聚类分析提示,β-内酰胺酶基因blaIMP与tnp513强关联;β-内酰胺酶基因blaKPC、blaSHV及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B与ISKpn6、ISEcp1、traA强关联;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Ⅱ与IS26、IS903、intⅠ1、trbC强关联。结论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结果相符,对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与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的blaTEM、blaSHV、blaKPC、blaIMP、aac(3)-Ⅱ、rmtB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一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中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1-4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A、B、C、D4类共33种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膜孔蛋白carO编码基因、插入序列ISaba1与β-内酰胺酶OXA-23基因(ISaba1-OXA-23)连锁检测.结果 20株鲍氏不动杆菌均检出TEM-1、ADC-30、OXA-23等3种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率均为100.0%,carO基因均存在有义突变,插入序列ISaba1与β-内酰胺酶OXA-23基因(ISaba1OXA-23)连锁检测均为阳性.结论 该组鲍氏不动杆菌耐β-内酰胺类药物与产TEM-1、ADC-30、OXA-23等3种β-内酰胺酶、膜孔蛋白CarO编码基因存在有义突变、插入序列ISaba1与β-内酰胺酶OXA-23基因(ISaba1-OXA-23)连锁检测阳性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一株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表达状况,分析该菌泛耐药的原因及其机制,为临床资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住院患者经API 20E系统初步鉴定菌种并经基因扩增与测序进一步确认的一株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别检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与膜孔蛋白编码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编码基因和16SrRNA甲基化酶编码基因、拓普异构酶Ⅱ(DNA旋转酶)A亚单位和拓普异构酶ⅣC亚单位编码基因(gyrA、parC)突变分析以及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基因。结果 在该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株中分别检出TEM、SHV、CTX-M-1群、KPC、DHA等5种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aac(3)-Ⅱ、aac(6′)-Ⅰb、ant(3″)-Ⅰ等3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编码基因、intⅠ1、tnpU、tnp513、IS26、IS903、ISEcp1、ISKpn6、trbC等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基因,并发现gyrA和parC基因存在突变,但膜孔蛋白编码基因检测呈阴性。结论 借助于可移动遗传元件而获得广泛耐药基因并表达5种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和3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编码基因、且存在gyrA基因与parC基因的有义突变,是该菌株泛耐药的主要原因与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多重PCR技术快速、高效检测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耐药基因型,为CRE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住院患者分离得到的58株CRE菌株。CRE菌株表型检测采用改良Hodge试验和亚胺培南/亚胺培南联合EDTA E-test协同试验进行。CRE菌株基因型检测采用多重PCR扩增反应体系(包括11对碳青霉烯酶基因引物:A组为bla_(IMP),bla_(SPM),bla_(VIM),B组为bla_(BIC),bla_(NDM),bla_(KPC),bla_(OXA),C组为bla_(AIM),bla_(GIM),bla_(SIM),bla_(DIM))。对bla_(KPC)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行全酶基因编码区PCR扩增及产物测序。结果 58株CRE菌株中52株为肺炎克雷伯菌,占89.66%; 3株为大肠埃希菌,占5.17%; 2株为阴沟肠杆菌,占3.45%; 1株为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占1.72%。改良Hodge试验阳性52株(89.66%),亚胺培南/亚胺培南联合EDTA E-test协同试验阳性2株(3.45%)。CRE中检出bla_(IMP)基因型1株(1.72%),为肺炎克雷伯菌;bla_(KPC)基因52株(89.66%),其中肺炎克雷伯菌为50株(86.21%),2株为大肠埃希菌(3.45%);bla_(NDM)基因1株(1.72%),为阴沟肠杆菌; 11种基因检测全阴性为4株(6.90%),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各1株,基因检测阳性者均无重叠。bla_(KPC)基因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全酶基因编码区测序结果为bla_(KPC-2)亚型。结论北京积水潭医院患者检出的CRE中,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共检测出3种基因型,其中bla_(KPC-2)型是医院CRE的主要基因型,提示医院感控部门要加强对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的监控,避免耐药率进一步上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不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的发生及耐药情况,探讨耐药与产酶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2012年医院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不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15株,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改良Hodge试验和EDTA纸片协同试验筛选产碳青霉烯酶表型;PCR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及其他β-内酰胺酶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分子分型及同源分析。结果共收集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15株;多黏菌素B和替加环素敏感性较高,均>90.00%;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黏质沙雷菌均检出产KPC酶菌株,占73.33%;11株产KPC酶菌中10株为KPC-2+ESBLs,1株为KPC-2+AmpC,其中3株为KPC-2+ESBLs+AmpC,4株非产KPC酶菌株中有2株ESBLs+AmpC,各有1株仅检测到ESBLs或AmpC酶,未检测到产金属酶及OXA酶菌株;MLST分型以ST11为主,共4株。结论医院产KPC-2酶细菌以肺炎克雷伯菌最多,产KPC菌株同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与高度耐药相关;ST11型为医院优势流行型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连续分离株的β-内酰胺酶基因、孔膜蛋白oprD2基因及整合子和转座子介导的各种耐药基因的分布状况.方法 纸片扩散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1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检测20株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孔膜蛋白oprDz基因、Tn21/Tn501型转座子编码基因merA、Ⅰ类整合子编码基因qacE△l-sull;采用PCR直接全自动荧光法进行阳性基因测序.结果 20株铜绿假单胞菌检出TEM、OXA-2群、OXA-10群、CARB 4种p.内酰胺酶基因.未检出质粒型AmpC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prD:均为缺失型,Tn21/Tn501型转座子遗传标记MerA阳性7株(35.0%),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qacE△l-sull阳性10株(50.0%),2号株作OXA-2群阳性基因测序,与OXA-21型接近,但仍存在2个氨基酸序列差别,可确认为新亚型.结论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类抗菌药物的耐药主要与TEM、OXA、CARB型耐药基因有关,整合子与转座子参与了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和多药耐药,并发现1种铜绿假单胞菌OXA基因新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