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浓度肝素稀释液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期间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07至2009年在我科行PICC置管的287例患者,将无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所使用药物与肝素无不相容性的患者128例列为研究组,其余159例列为对照组。研究组使用低浓度肝素稀释液(10U/ml)行冲管和正压封管;对照组仅用0.9%生理盐水冲管和正压封管,方法与研究组相同。观察两组患者置管后1个月内发生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值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有明显静脉炎表现者38例,其中31例患者符合血栓性静脉炎诊断标准;研究组有明显静脉炎表现者21例,其中8例患者符合血栓性静脉炎诊断标准。两组患者静脉炎和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两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值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所使用药物与肝素无不相容性者使用低浓度肝素稀释液冲管和封管,可有效预防PICC置管期间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无痛、持续的静脉通路,然而PICC留置期间容易并发静脉炎,本文以护理工作为主要着眼点,对PICC致静脉炎的病因和诊断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有效预防和治疗静脉炎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并发症较多,但未见置管后引发肩锁关节半脱位的报道。我科自2000年5月以来开展PICC置管术近2000例,出现肩锁关节半脱位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干预组合对预防放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成效.方法 选取2008年8月-2011年12月住院置PICC的268例放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取2008-2009年的66例患者为对照组,2010-2011年的202例患者为试验组,对照组执行常规PICC插管和维护,试验组执行干预组合,对比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置管留置时间,比较两组患者CRBSI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感染6例,置管总天数为7851 d,感染率为0.76‰;试验组感染5例,置管总天数为25 407 d,感染率为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预组合对预防CRBSI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提高干预组合措施的依从性和相关感染监测是降低CRBSI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和护理体会。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周浅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观察组采用PICC建立静脉通路。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2.1%和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炎和感染的发生率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采用PICC静脉置管,并加强置管与维护过程的护理,可明显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张宝丽  张晓辉 《中国保健》2007,15(17):103-103
43例病人置入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发生并发症11例(25.6%),其中堵管3例,导管异位、局部渗血、穿刺点感染各2例,穿刺侧水肿、心律失常各1例.针对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相应护理.结果11例PICC留置8~173 d,平均57.5d,未发生静脉炎,除2例导管异位外(1例置管 68d,死亡后拔管;1例置管8d,出现穿刺肢体红肿热痛而拔管),其他9例经处理后均预期拔管,为实施肠外营养的肿瘤病人提供了通道保障.提示穿刺前对病人充分评估,穿刺后精心护理及详细指导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两种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方法 将268例贵要静脉PICC置管患者根据置管部位不同分为两组,肘上置管组138例,采用B超导引改良塞丁格技术在肘关节两指以上部位置管;肘下置管组130例,采用肘关节两指以下部位常规置管,观察比较两种置管部位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 肘下置管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11例,发生率为8.46%,肘上置管组未发生机械性静脉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B超导引改良塞丁格技术选择肘关节以上部位PICC置管,以降低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已作为一种可靠的血管通道器材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置管时可因多种因素导致导管异位.目前临床上PICC置管时要求患者平卧位,术肢外展与躯干成90°,送管时头转向穿刺侧,下颌靠近肩部.这种体位影响患者舒适度,且有些患者因疾病原因不能配合此体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出院患者对延续护理服务的需求,为探索PICC置管患者的延续护理服务模式制定相关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所三甲综合性医院共165例PICC置管出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PICC置管出院患者一般情况,对延续护理服务内容、方式、满意度及需求。结果 PICC置管出院患者延续护理需求较高,各延续护理服务方式合计非常需要占39.77%,需要占39.09%,但满意度较低,不满意占46.34%,满意仅占34.4%;不同年龄患者对建立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和家庭访视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地区患者对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创建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和病友俱乐部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对延伸护理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医院应建立PICC延续护理服务团队,根据患者需求及疾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延续护理服务方案,从而达到满足患者需求、提高PICC置管出院患者自我护理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阿司匹林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将360例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18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PICC置管后,给予常规PICC导管维护;试验组除按照常规进行PICC置管,给予常规PICC导管维护外,给予100mg阿司匹林每日1次口服,连续21d。观察两组患者的静脉炎和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静脉炎和血栓发生率分别为3.3%和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9%(P=0.025)和1.7%(P=0.025)。结论PICC置管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可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和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PICC导管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60例PICC留置导管的病人进行观察,并对24例PICC导管留置失败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4例PICC置管患者中,留置时间为3-90天,血栓形成8例,留置导管滑脱6例,导管不通4例,穿刺局部感染6例.  相似文献   

13.
沈高婧 《医疗装备》2021,(10):140-142
目的 探讨红外线治疗仪联合水胶体敷料对非小细胞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9月于如皋市人民医院行PICC置管的8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水胶体敷料,观察组采用红外线治疗仪联合水胶体敷料,比较两组静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网络平台在置管患者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门诊维护的17 2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7 227例,女10 027例,年龄12~85岁,中位年龄58岁;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门诊维护的20 38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8 188例,女12 196例,年龄13~86岁,中位年龄59岁;患者置管后治疗间歇期均在门诊进行导管维护。比较两组观察数据的录入时间、数据的完整性、各种并发症描述准确性和用词规范性。结果 对照组17 254例,数据录入平均时间为(46±6)s;观察组20 384例,数据录入平均时间为(12±5)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660,P<0.05)。对照组数据完整例数11 732例,较完整3 623例,不完整1 899例;观察组数据完整19 568例,较完整725例,不完整91例,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312.000,P<0.05)。对照组并发症描述准确11 840例,不准确5 414例;观察组并发症描述准确18 427例,不准确1 95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814.000,P<0.05)。对照组并发症用词规范15 280例,不规范1 974例;观察组并发症用词规范19 659例,不规范72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600,P<0.05)。结论 简单、方便的数据总结有利于质量控制和质量分析,更好地保证置管安全,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非正常拔管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4例应用PICC导管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对其非正常拔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104例早产儿中,93例(89.4%)为正常拔管,11例(10.6%)为非正常拔管。非正常拔管组患儿PICC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比例明显高于正常拔管组患儿(x2=24.931,P=0.000)。非正常拔管组患儿的平均置管长度为(8.4±2.2)cm,明显低于正常拔管组的(10.2±1.6)em(t=3.391,P=0.001)。结论导管尖端未达到腔静脉可能是导致PICC非正常拔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美国BD公司引入中国的静脉输液技术,被广泛用于肿瘤化疗、成人术后肠外营养和早产儿营养通路的建立等方面。该技术是维持静脉通畅及预防静脉炎的有效方法,适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静脉输入刺激性药物的患者。PICC具有中心静脉置管的各种优点,而且只需外周血管穿刺,便于护士操作,不受性别、年龄等限制,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两种不同固定方法对置管过程中导管脱出情况。方法800例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分为采用缝合固定组(447例)和采用免缝胶带固定组(353例),观察两组患者带管期间导管脱出情况。结果在PICC带管使用过程中,缝合固定组导管脱出发生率(3.6%)显著低于免缝胶带固定组(57.5%)(P〈0.01)。结论在PICC导管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情况和病情需要选择固定方法。如果出现导管脱出,根据无菌原则,脱出部分不能再送入体内,导管尖端无法位于上腔静脉,将影响导管的滴速和导管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8.
静脉化疗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为避免化疗药物产生的局部不良反应及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建立一条良好的静脉通道以保证药物准确输入很有必要。我科自2007年9月起,对需要行多周期化疗的患者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VC)在外科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PICC与CVC的置管用时、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穿刺异常及不良反应.结果 CVC组置管操作平均时间(28.67±5.13) min短于PICC组的(45.20±6.89) min (P=0.035);PICC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114.85±10.29)d长于CVC组的(24.78±8.42)d(P=0.033);PICC组与CVC组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优于CVC组的并发症有5项,而CVC组优于PICC组的并发症仅为静脉炎.结论 对于长期营养(>4周)的患者提倡使用PICC,护理管理者应着眼于PICC技术的培训与发展;而CVC具有置管操作时间短、流速快的优点,更适合于重症急诊患者的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肿瘤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PICC相关性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包括:建立培训和管理制度、规范置管及维护流程、严格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置管部位、加强置管后的监测及管理、重视居家维护,对实施护理干预前后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之后,总置管天数明显增加,由2009年总置管天数10 620 d升至2011年的15 778 d;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率从2009年1.12/千导管日、2010年的0.53/千导管日下降至2011年的0.06/千导管日(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