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调查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攻击组54例和非攻击组63例,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以及临床特征单因子比较,相关结果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在既往攻击史、治疗护理依从性、强制措施、情绪易激惹、BPRS总分及因子分等方面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精神症状密切相关,而治疗、护理依从性差,采用强制措施是发生攻击行为的重要诱发因素;护理人员及时评估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早采取有效护理干预,可降低和控制攻击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减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收集396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相关资料,以护理记录中记录到的攻击行为发生情况为准。结果:发生攻击行为110例,攻击行为史、离异及独居等是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应高度重视入院评估,对有攻击行为史、独居及离异患者应重点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在预防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编号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病情进行治疗,对照组实施精神科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攻击行为发生率及攻击行为严重程度。结果:住院期间观察组攻击行为发生率为13.89%(5/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22%(17/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言语攻击、对财产的攻击、自身攻击、体力攻击等各项攻击行为严重程度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预见性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干预,能明显降低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降低患者攻击行为的严重程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业的危险因素及其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按入院顺序随机选择68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和同期入院的50例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前瞻性的对照分析,探索对其护理对策.结果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BPRS和临床特征存在着显著差异,提示BPRS的幻觉、敌意猜疑因子分和临床特征中既往有攻击史、易激怒、不合作治疗依从性差及医务人员的强制手段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准确评估病人情况,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适时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方式是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策.结论及时早期对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可以将攻击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精神分裂症患攻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观察,分析护理实施要点。方法:对312例发生过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及受幻觉妄想支配等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另外性别、年龄等方面也是导致其出现攻击行为的因素。结论: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显著控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避免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及相关因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山西省太原精神病医院20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攻击行为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精神症状、诊断分型、攻击对象有关。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应采取有效的护理及防范措施,尽可能避免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杨智慧 《大家健康》2014,(7):285-286
目的:对精神分裂症患攻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观察,分析护理实施要点。方法:对312例发生过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及受幻觉妄想支配等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另外性别、年龄等方面也是导致其出现攻击行为的因素。结论: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显著控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避免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其护理措施。方法:分析研究本院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用观察量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入院1周、4周的临床护理疗效评定,观察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护理干预前后,其行为活动的变化情况。结果:在40例患者中,有19例患者不受控制,由于精神分裂病症的发作,而产生暴力攻击行为,有11例患者是由于拒绝住院,而发生暴力攻击行为,有10患者由于和医护人员发生矛盾,而产生暴力攻击行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通过观察量表发现,临床护理干预后的激怒、精神症状因子的分数高于干预前。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恰当的临床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预防并减少其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有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及相关问题.方法 193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按有无攻击行为分为有攻击行为的研究组76例,无攻击行为的对照组117例.两组分别从性别、文化程度、家族史、发病年龄、精神症状、诊断类型、脑电图和病前性格对照分析.结果 两组在性别、发病年龄、文化程度、诊断分型、脑电图和病前性格方面差异明显. 结论 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和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许多不同之处,应多加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躁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对照分析法,对50例有攻击行为的躁狂症患者和50例无攻击行为的躁狂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果:两组躁狂症患者在BRMS和临床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提示BRMS的动作活动、敌意因子分和临床特征中既往有攻击史,易激惹、不合作及医护人员的强制手段是躁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及早对躁狂症攻击行为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及健康指导,可以将攻击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以制订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01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一般资料收集,并采用修订版外显行为量表(MAOS)、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进行评定。结果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为27.86%,其攻击行为与精神症状密切相关。结论需要及时治疗和加强监护,减少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12.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预测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预测效果和护理。方法:对2008年11月~2009年5月在本院住院的13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护士观察量表(NOSIE)中的激惹因子项目进行攻击行为的预测,并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患者激惹性增高,易出现攻击行为;护理干预后有攻击行为的患者激惹性明显下降,干预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攻击行为的预测,有利于进一步治疗和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降低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具有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简明精神测量表(BPRS)及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对43例(观察组)无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13例(对照组)无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 观察组51.16%患者有精神病家族史,58.14%患者既往有攻击行为,而对照组分别为30.97%、30.9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BPRS中敌对猜疑,激惹性、思维障碍,行为紊乱因子及NOSIS中激惹精神症状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P〈0.01)。结论 精神病家族史阳性,既往有攻击行为,易激惹,思维障碍敌对猜疑,行为紊乱等可能是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早期预测干预,可减少其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192例发生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复习及分析.结果 以精神分裂症多见,本组资料共130例,占67.71%;攻击对象以患者及医护人员为主;既往有攻击行为者再住院时出现攻击行为较常见,占66.67%;另外,青壮年患者出现攻击行为占多数,为63.54%;患者住院次数亦与攻击行为有关,以首次发生率最高.结论 根据引起攻击行为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可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使用BPRS和自制的临床特征单因素分析量表,对49例有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和49例无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住院精神病患者在BPRS和临床特征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BPRS的幻觉、敌意猜测因子分和临床特征中既往有冲动攻击史、易激惹、不合作、治疗依从性差、医护工作人员接触方式不当及医务人员的强制手段是住院精神病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有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及早采取心理干预与健康指导,可有效降低其攻击行为、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张霞  王立娥  宋艳辉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5):1815-1816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对96例发生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复习及分析。结果:以精神分裂症多见,本组资料共65例,占67.71%;攻击对象以患者及医护人员为主;既往有攻击行为者再住院时出现攻击行为较常见,占66.67%;另外,青壮年患者出现攻击行为占多数,为63.54%;患者住院次数亦与攻击行为有关,以首次发生率最高。结论:根据引起攻击行为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可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原因以及相关的护理对策。方法 自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选取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42例,对患者的攻击行为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中,被害妄想、易激怒、环境陌生害怕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包括不依从不配合治疗、护理人员护理不科学激怒患者和无法控制自身行为。结论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中,患者的攻击行为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料性,需要护理人员建立预防措施,使用优质护理,减轻言语上的刺激,以减少患者的攻击行为,保障护患双方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8.
裴如青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7):2068-2069
目的:探讨躁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对照分析法,对50例有攻击行为的躁狂症患者和50例无攻击行为的躁狂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果:两组躁狂症患者在BRMS和临床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提示BRMS的动作活动、敌意因子分和临床特征中既往有攻击史,易激惹、不合作及医护人员的强制手段是躁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及早对躁狂症攻击行为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及健康指导,可以将攻击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以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出现攻击行为者多见,本组资料共30例,占55.6%;攻击对象以病人及医护人员为主;既往有攻击行为史住院时出现攻击行为者较常见,占53.7%;另外,青壮年患者出现攻击行为占多数,为79.6%;患者住院时间的长短亦与攻击行为有关,以3周内发生率最高。结论:根据引起攻击行为的原因,对可能出现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早期评估,采取有效的对策,可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激素(TH)、睾酮的相关性。方法:选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依据既往暴力史及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将精神分裂症患者分成攻击组50例及非攻击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TSH、TH、睾酮水平。用攻击组患者的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各因子分及总分与血清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总甲状腺激素(TT4)及睾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攻击组患者的TSH、FT3、睾酮高于非攻击组(P<0.05),TT4低于非攻击组(P<0.05);攻击组患者血清中TSH水平、睾酮水平与MOAS中的对他人攻击因子分呈正相关(P<0.05),FT3水平与MOAS中的自身攻击因子分呈正相关(P<0.05),TT4水平与MAOS中的言语攻击因子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血清中TSH、FT3、FT4、TT4、睾酮相关,可作为其今后的临床治疗和预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