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评价厄他培南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医院113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使用厄他培南治疗的疗效分析.结果 113例患者痊愈82例、显效22例、好转5例、无效4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04%;痰培养检出阳性率28.17%,血培养检出阳性率9.68%,治疗后总细菌清除率为100.00%;治疗前肝功能异常8例、肾功能异常5例,治疗后肝功能5例恢复正常、3例好转;肾功能1例恢复正常、4例好转,其余病例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均正常;神经系统不良反应3例,占2.65%.结论 厄他培南治疗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适宜中重症感染,安全、有效,为临床提供了理想的抗细菌感染治疗药物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平行试验设计,观察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76例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美罗培南组38例,治疗有效率为92.11%,细菌清除率为86.1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组38例,治疗有效率为92.11%,细菌清除率为80.65%;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美罗培南不良反应发生率7.8%,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不良反应发生率5.2%。结论 美罗培南对临床常见致病菌引起的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具有良好疗效,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治疗老年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老年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患者 127例,随机分成两组,帕尼培南/倍他米隆组,美罗培南组,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帕尼培南/倍他米隆组64例,有效率67.19%,细菌清除率74.29%,美罗培南组63例,有效率69.84%,细菌清除率71.01%. 结论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治疗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疗效可靠、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去甲万古霉素对ICU重症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ICU重症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7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采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去甲万古霉素治疗为观察组,其余34例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沙星治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7d后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症状缓解时间、治愈时间、住院费用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及治愈时间较对照组短,但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联合去甲万古霉素对ICU重症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治疗显效较快、治愈时间短,但是住院费用相应增高、不良反应较多,需要临床工作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老年急性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用于老年危重症患者合并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22例感染患者每天给予亚胺增南/西司他丁1-2g,分2-3次静滴治疗进行观察。20例单用,2例加用其他抗生素,平均用药5d。结果 总有效率77.3%,且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用于抢救急危重症感染患者疗效迅速而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亚胺培南与环丙沙星治疗耐头孢曲松阴性菌下呼吸道感染。方法:对我院4年收治的确诊耐头孢曲松阴性菌下呼吸道感染61例住院患者,回顾性比较了亚胺培南和环丙沙星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比较了两种药物对患者下呼吸道分离96株阴性致病菌体外抗菌活性,结果:亚胺培南治疗组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环丙沙星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对治疗前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环丙沙星抗菌活性强于亚胺培南,对产1型诱导酶肠杆菌,克雷伯菌和大肠埃杀菌两药抗菌活性大致相同,结论:治疗耐头孢曲松阴性菌下呼吸道感染或针对头孢曲松经验性治疗失败病例替换用药时,亚胺培南和环丙沙星均可作为首选方案予以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新生儿机械通气下呼吸道细菌感染后应用美罗培南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NICU收治的由于各类疾病导致需要进行机械通气的新生儿87例,所有患儿在治疗时均进行有针对性护理;机械通气两天后所有患儿进行痰液细菌培养,若结果为阳性则采用美罗培南治疗,最后观察治疗效果,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7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9株、革兰阴性菌53株、真菌2株;69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治愈51例,治愈率73.9%,显效5例,显效率7.2%,进步3例,进步率4.3%,无效10例,无效率14.5%。结论新生儿在机械通气时下呼吸道细菌感染应用美罗培南治疗效果显著,同时也应在机械通气时对新生儿加强护理,防止其发生下呼吸道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与头孢他啶治疗耐头孢噻肟阴性菌下呼吸道感染。方法对近3年收治的确诊为耐头孢噻肟阴性菌下呼吸道感染98例患者,回顾性比较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头孢他啶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力。结果泰能治疗耐头孢噻肟阴性菌下呼吸道感染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头孢他啶(P<0.05);泰能清除细菌能力明显强于头孢他啶(P<0.05),尤以对产Ⅰ型诱导酶肠杆菌表现最为突出(P<0.01)。结论治疗耐头孢噻肟阴性菌下呼吸道感染或对头孢噻肟治疗无效病例需要替换用药时,应以泰能作为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IRKP)下呼吸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与控制IRKP的传播和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IRKP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32例患者作为病例组,按1∶2配对选择64例亚胺培南敏感肺炎克雷伯菌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IRKP下呼吸道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有病情危重、入住ICU、住院天数≥14d、机械通气、抗菌药物使用天数≥7d、感染前抗菌药物使用≥3种、使用亚胺培南;入住ICU、机械通气、感染前抗菌药物使用≥3种、使用亚胺培南是IRKP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对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可以有效预防与减少IRKP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重症感染患者治疗期间采用美罗培南与乌司他丁治疗,观察临床效果.方法:本次探究需要利用自愿参与原则在我院所收治的重症感染患者中选取52例作为样本人群,就诊时间段是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52例患者实行均分,2组患者分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26例患者.对于参照组患者来说,在治疗过程中应用美罗培南治疗+基础治疗,对于研究组患者来说,在治疗过程中应用美罗培南+乌司他丁治疗+基础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前降钙素原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APACHEⅡ评分、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显著性更低,存活率显著性升高,对比参照组患者而言,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在重症感染患者治疗期间采用美罗培南与乌司他丁治疗,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下呼吸道感染的抗菌效果以及耐药趋势,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1年5月医院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80例,根据用药情况将患者分为Ⅰ组(首次应用)27例、Ⅱ组(非首次应用)28例、Ⅲ组(已应用其他抗菌药物)25例,3组患者均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比较3组的抗菌效果及耐药性。结果总有效率Ⅰ组患者为92.6%、Ⅱ组患者为82.1%、Ⅲ组患者为88.0%,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2,P<0.05);80例患者共分离病原菌239株,Ⅰ组81株,Ⅱ组84株,Ⅲ组74株,细菌清除率Ⅰ组为93.8%、Ⅱ组为78.6%、Ⅲ组为82.4%,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2,P<0.05);239株病原菌均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具有敏感性,高度敏感菌为214株,占89.5%,其中Ⅰ组79株,占97.5%,Ⅱ组64株,占76.2%,Ⅲ组71株,占95.9%,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1,P<0.05)。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细菌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与应用的次数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和评价下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40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治疗情况.结果 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是下呼吸感染使用最多的3大类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单用的101例占24.94%,二联应用280例占69.14%,三联应用24例占5.93%;405例患者中有158例送痰标本做细菌培养,送检率为39.01%,其中只有38例阳性,阳性率为24.40%.结论 该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以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为主,病原学检查重视不够,应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与头孢哌酮治疗急性轻度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3月193例急性轻度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95例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B组98例给予头孢哌酮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3d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患者治疗有效率A组为90.53%、B组为75.51%;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为2.11%、B组为5.10%;A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用于治疗急性轻度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较少发生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与普通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并对比两个病房病原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呼吸科普通病房和RICU收治的364例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进行痰液培养,采用琼脂扩散法进行病原菌药敏试验,对比两个病房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普通病房共分离出病原菌45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74株占60.75%,革兰阳性菌90株占19.96%,RICU共分离出病原菌27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10株占75.54%,革兰阳性菌35株占12.59%,两个病房中均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排前3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舒巴坦、阿米卡星较敏感,耐药率<50.0%,RICU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明显较高。结论与普通病房相比,RICU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均较高,革兰阴性菌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临床上应根据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目标性干预对控制老年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作用,达到有效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率的目的。方法以2010年1月-2012年1月住院的1 296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干预前576例、干预后720例,干预前患者年龄6091岁,干预后患者年龄6091岁,干预后患者年龄6093岁;采用前瞻性目标监测及回顾性调查两种方法,调查干预前后老年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结果干预前调查576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108例,感染率18.76%;干预后调查720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68例,感染率9.44%;开展目标性干预后,老年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率由18.76%下降至9.44%;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由2.78%下降至2.08%;患有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呼吸道疾病的老年患者为易感人群。结论开展目标性干预对控制老年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率效果显著,说明采取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下呼吸道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手术患者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对临床预防和治疗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11月麻醉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共122例,取其深部痰液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并利用K-B琼脂法对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122例发生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中以采用全麻导致感染为主,共48例占39.34%;共分离革兰阳性菌56株占43.75%,革兰阴性菌72株占56.25%;感染主要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多西环素和加替沙星的耐药率较低,均<10.00%;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多黏菌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较低,均<10.00%。结论患者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多具有耐药性,临床发生麻醉后下呼吸道感染时,应先分离培养病原菌并进行耐药试验,选择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非ICU患者院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菌种分布和特点,为合理选择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各临床科室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送检的痰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对分离出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212株真菌,其中ICU 69株,非ICU 143株,两组均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率最高,ICU组分离23株占33.33%,非ICU组分离71株占49.65%,其次是光滑假丝酵母菌,ICU组分离19株占27.53%,非ICU组分离33株占20.08%,最少的是毛霉菌属,ICU组分离2株占2.89%,非ICU组未分离出;各种真菌均保持较低耐药性,耐药率<13.0%.结论 医院下呼吸道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对高危因素的控制是预防和降低医院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全麻气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全麻气管插管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原因及防治措施,以降低感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调查行全麻气管插管病例的临床资料213例,分析引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调查的213例中有49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占23.0%;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中分离出病原菌30株,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患者的性别和插管途径与全麻气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无关,而患者的年龄、插管深度、插管人员熟练程度和麻醉时间与全麻气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相关.结论 行全麻气管插管患者时,应严格按规程和流程操作,严格培训年轻医师,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是预防发生下呼吸道感染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