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临床诊疗中最为常见的疾患之一,椎间盘切除术(单纯髓核摘除术)是主要手术治疗方式之一,临床效果良好,但术后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如何有效降低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率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该文回顾分析近年相关文献研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率,并综合比较相关因素,以期对临床进一步探讨防治策略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因单节段LDH行P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476例,根据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36例)和对照组(440例)。利用Kaplan-Meier评估法生成累计再手术率。观察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糖尿病史、病程、手术时间、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手术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等级、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Modic改变、腰椎失稳等临床参数,对上述参数做非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P0.1)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初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为12.2±10.3个月(1~48个月),63.9%的翻修手术(23例)在术后1年内进行,累计再手术率在4年时达到11.5%。再手术组与对照组在年龄≥50岁(52.8%vs 34.3%)、BMI≥24kg/m~2(61.1%vs43.9%)及腰椎失稳(47.2%vs 25.7%)、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16.7%vs 33.6%)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P0.1),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Modic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手术主要危险因素为:BMI≥24kg/m~2(OR=2.41,95%CI为1.183~4.907,P0.05),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OR=0.33,95%CI为0.138~0.852,P0.05)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单节段LDH患者PELD术后再手术多发生于术后1年以内,BMI≥24kg/m~2是导致PELD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而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可能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及其并发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及其并发症边杰1杨笑宏11材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1991年4月至1996年4月,采用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61例。其中男189例,女72例。年龄16~61岁。病程3个月至19年。共行PLD281次,包括L...  相似文献   

4.
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对11例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改变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1例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2例保守治疗,9例再手术治疗.随访2~3年,平均2年7个月,全部有效。结论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原因与患者年龄、椎间盘退变程度、初次手术髓核组织残留多少、侧隐窝大小、黄韧带肥厚、关节突增生内聚、神经根周围瘢痕粘连及腰椎不稳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性别、吸烟与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PubMed、Ovid等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13年7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LDH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文献,采用Meta分析综合定量分析最终纳入的文献。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其中性别与LDH术后复发关系的研究7篇,Meta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34,95%CI(0.88,2.04),P=0.178];吸烟与LDH术后复发关系的研究4篇,Meta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7.96,95%CI(1.96,164.32),P=0.011]。结论 Meta分析结果提示,吸烟是LDH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性别尚不是LDH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受纳入文献数量所限制,其结果尚需更多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6.
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治疗腰椎间盘膨出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PLD)治疗腰椎间盘膨出的可行性与疗效评价。方法对影像学与临床诊断相符的42例腰椎间盘膨出患者进行PLD治疗,分析疗效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42例膨出患者PLD显效率76.19%,有效率19.05%;随访观察85%的椎间盘影像学无显著性变化,无1例继发椎间盘突出。结论腰椎间盘膨出症是腰椎间盘突出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PLD不仅有效的缓解了膨出引起的临床症状,同时也有效的减低了继发椎问盘突出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再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1月~2009年11月收治的9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腰椎再手术的原因包括腰椎间盘突出复发49例(52.1%),腰椎管狭窄症17例(18.1%),初次手术减压不彻底16例(17.0%),邻近节段病变7例(7.4%),其他节段新发腰椎间盘突出5例(5.3%)。再手术前,腰椎JOA评分为15.5±5.6分,腰痛VAS评分为4.5±1.6分,下肢痛VAS评分为7.1±1.9分。再手术均采用后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或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对再手术患者进行随访,并根据VAS、JOA评分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再次手术效果。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吸烟、既往手术史、既往手术方式、上次术后症状缓解时间、本次病程、再手术前神经损害、本次手术融合节段等变量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再手术时间1.6~4.5h,平均2.4h;术中出血量200~1500ml,平均538ml。术中无神经损伤发生;术后发生脑脊液漏7例,切口感染1例,经对症处理均治愈。再手术后随访2~6.5年,平均4.2年。末次随访时,总体优良率78.7%,JOA评分为24.0±6.2分,腰痛VAS评分为1.3±0.9分,下肢痛VAS评分为0.9±1.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再手术前神经损害、本次病程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吸烟、手术次数、上次术后症状缓解时间、既往手术方式、本次手术减压融合的节段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再手术依然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再手术前神经损害、本次病程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短期疼痛原因分析(附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短期疼痛的原因。方法:自1999年5月-2001年2月。随访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病人,手术方式:开窗20例,半椎板18例,有2例病人分别于术后2-3d出现剧烈的腰腿痛症状。结果:随访2月-21月,平均11.5月。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29例,占76.4%,部分缓解7例,占18.4%。短期症状加重2例,占5.3%。1例病人经积极的抗炎、脱水、镇痛、理疗等治疗,2w后疼痛缓解,一月后疼痛完全消失。另1例病人采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1w后疼痛背缓解。严格卧床休息。2月后疼痛完全消失。3月后复查X片:L4-5椎间隙已融合,半年后基本康复。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一短期疼痛的原因有:1.定位错误。2.神经根刺激或损伤。3.椎间隙感染。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临床诊疗中最为常见的疾惠之一,椎间盘切除术(单纯髓核摘除术)是主要手术治疗方式之一,临床效果良好,但术后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如何有效降低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率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该文回顾分析近年相关文献研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率,并综合比较相关因素,以期对临床进一步探讨防治策略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兴江 《颈腰痛杂志》1998,19(3):235-236
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50例分析刘兴江作者单位:210017南京市建邺医院我院从1995年3月1996年10月采用APDIV型自动旋切式腰椎间盘摘除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50例术前经临床CT、MRI、X线摄片确诊,男3...  相似文献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磁共振成像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伟  熊波 《国际骨科学杂志》2007,28(5):298-299,303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保守治疗无效后多需手术治疗,术后疗效评价除患者症状和体征外,磁共振成像(MRI)以其独特的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MRI改变以6个月为界限分为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并在手术累及的椎旁肌、椎板和黄韧带、硬膜、髓核和纤维环、软骨终板、腰椎间隙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MRI变化.术后化脓性椎间盘炎在MRI上可较早发现且有明显的T1 、T2像特征表现,还可与非化脓性椎间盘炎相鉴别.术后增强MRI能较好地鉴别术后复发和硬膜外瘢痕组织形成.术后神经根增强的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腰椎间盘术后血肿形成原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腰椎间盘摘除术无论是经后路手术、前路腹膜外手术、显微外科手术或经皮穿刺内窥镜手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术后血肿形成。轻者影响手术的效果,重者手术后血肿压迫脊髓可引起截瘫。为了提高手术效果,本文就腰椎间盘手术后血肿形成原因进行探讨。临床资料本院近18年来行腰椎全椎板或部分推板切除减压、神经通道松解、椎间盘摘除术1046例,术后出现急性血肿压迫而致不全截瘫或完全性截瘫而再手术者9例(占0.86%)。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38~59岁,平均45.7岁。手术持续时间2~4h。术后发生截瘫时间1~24h,平均13.25h。清理血肿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的康复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手术后出院6个月以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6例.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记录可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有影响的项目,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估治疗(JOA)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01—2013-12手术治疗的35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术后椎间隙感染(感染组),320例未感染(未感染组)。31例感染患者中10例采用非手术治疗,21例采用手术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可能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31例随访时间平均5.8(1~11)年。治疗后6个月所有患者MRI检查提示炎症吸收,术后9个月行X线片检查提示椎间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未发现感染复发。末次随访时VAS评分(t=8.97,P=0.04)、ODI指数(t=8.69,P=0.04)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BMI27 kg/m2)、吸烟、糖尿病、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手术时间长、初次手术复杂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早期行手术治疗是安全、可靠的。对于轻型椎间隙感染患者,在控制好基础疾病的前提下也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杨建平  胡耀华 《中国骨伤》2002,15(2):102-103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单纯施行腰椎间盘摘除往往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这点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证实.1992年8月~2000年7月我们共为72例患者施行腰椎间盘摘除,其中38例行侧隐窝扩大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1月~2014年1月年经MED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322例,男203例,女119例;年龄39±12岁(14~84岁);随访28.6±17.8个月(12~68个月)。应用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评分(腰椎JOA评分)评价治疗效果。采用卡方检验分别分析MED术后复发与年龄、性别、职业、体重指数、节段、突出类型、突出部位、术后活动程度等因素的关系。通过Logistic回归对MED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2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6.5%,其中19例为同部位复发,2例为对侧部位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13.6±17.8个月(1~60个月),其中16例(76.2%)为MED术后1年内复发。单因素卡方分析显示突出类型及术后活动程度与MED术后复发有关,而与性别、年龄、职业、体重指数、节段、突出部位无显著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突出类型(P=0.009,OR=2.762,CI=1.282~5.942)、术后活动程度(P=0.026,OR=1.907,CI=1.079~3.370)与术后复发显著性相关。结论:脱出型、游离型及高强度术后活动程度为MED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经皮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和胶原酶溶核术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APLD)和胶原酶溶核术(VCNL)对腰椎间盘症的治疗作用。方法 符合治疗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34例,其中APLD组118例,CCNL组116例。两治疗组采用统一的病例选择标准,疗效判别标准和3个月以上的随访。经X线引导完成全部治疗过程。结果 APLD组有效率89.8%,无效率10.2%;CCNL组有效率78.4%,无效率21.6%,两治疗组的有效率和无效率有明显统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手术术失误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1934年Mixter正式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病名,并首先报道了手术治疗此病以来,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腰椎盘突出症是指腰部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其内的髓核单独或连同断裂的纤维环向椎管内突出,压迫和刺激附近的脊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富亮氨酸重复序列相互作用蛋白1(leucine rich repeat in flii interacting protein 1,LRRFIP1)的表达意义。方法 分析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11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合并下肢DVT分为两组,即34例DVT组,85例非DVT组。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后,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影响因素,再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术后下肢DVT形成与独立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以分析LRRFIP1表达与DVT的相关性,用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 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BMI、PLT、MPV、PT、APTT、FIB、D-二聚体水平是影响术后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影响因子。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术后下肢DVT形成与年龄、BMI、PLT、PT、APTT呈负相关性;与MPV、FIB、D-二聚体呈正相关性(P<0.05)。经Pearson法分析,LRRFIP1表达与PT、AP...  相似文献   

20.
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与麻醉推拿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三歌  沈岩 《中国骨伤》1998,11(1):64-64
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APLD)是国内近年来推广的治疗腰突症的新技术,它与麻醉手法大推拿都是非开放性的治疗方法,我们选择了40例患者,甲组(APLD组)20例,乙组(麻醉推拿组)20例分别采用APLD与麻醉推拿手法给予治疗,现报导如下。临床资料我们把APLD组作为治疗组,麻醉推拿组作为对照组。在选择病人时,尽量使其年龄相近,CT突出影像近似,病史时间相近,全部病例均以CT证实为腰4、5椎间盘突出症(非中央型)。疗效标准;显效病人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有效病人症状及体征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患侧直腿抬高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