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亻亦)”语出《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尺脉缓涩,谓之解亦。”莫文泉释之曰:“解亦者,其人懈怠而厌倦于事也。”(《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解”即懈怠,“(亻亦)”即困倦。它既不同于肢体痿废不用,而渐致肌肉萎缩之“痿证”,与现代医学之重症肌无力也无完全雷同之处。彼以中线肌群受累显著,四肢肌群受累较轻,严重者可因呼吸困  相似文献   

2.
朱彤  江培春 《国医论坛》1998,13(1):11-11
1小菜胡汤案葛某,男,30岁。因婚后7年未育于1995年3月14日就诊。检查双侧睾丸大小适中,质较韧,精索正常。精液分析示:灰白色,精液量3ml,PH值7.6,30min内液化,精子密度98×109/L,精子活动率55%,精子活动力(WHO标准)0级45%,Ⅰ级25%,Ⅱ级20%,Ⅲ级10%,Ⅳ级0,可见中度精子凝集,精子活率(伊红y)75%。患者性格内向,精神抑郁,自觉口苦,咽干,目眩,性欲淡漠,舌黯红,苦薄白,脉弦细。脉症合参,当属少阳枢机不利。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5g,半夏10g,黄芩10g,党参10g,甘草5g,丹参15g,杞果15g,仙灵脾15g,…  相似文献   

3.
严印珍 《新中医》2002,34(9):34-36
例1:高某,男,8岁,1999年11月8日初诊。患儿自幼流口涎,多方医治未愈。入学以来口涎增多,常口涎污脏书本,十分苦恼。诊见:患儿精神萎靡,肌肉不实,张口口涎即淋漓下颌,两口角糜烂,下颌肿亮。舌体胖、有齿痕、苔白而润,脉沉细。自幼厌食,大便不调。证属脾胃虚寒,脾运失健。治宜温中祛寒,健脾开胃。方用理中汤加味。处方:党参、焦山楂、鸡内金各6g,白术12g,茯苓、干姜、木香、槟榔各3g。水煎,每天1剂,5剂。恐服药因难,嘱可行灌肠。二诊:饮食知味,食量增,口涎减,且嗜卧懒动,舌淡、苔白,脉细。病久气虚,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10g,  相似文献   

4.
经方验案2则     
王淑颖 《吉林中医药》2011,31(4):357+374-357,374
1柴胡桂枝汤治疗自汗周氏,女,71岁。主诉间断胸闷、憋气、汗出12年,加重半月入院。患者面色少华、语声低微、畏寒、汗出。胃脘支结不适、纳少、反酸、偶有呕吐、寐欠安、二便调。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溃疡病史10年。EKG示:窦性心律过缓。血压:145/85mmHg,心率:55次/min,律齐。舌红,苔薄白,脉浮弦而虚,诊为自汗。辨证属伤寒论之太少并病,治以柴胡桂枝汤:柴胡15 g,黄芩10 g,白芍12 g,桂枝15 g,党  相似文献   

5.
黄调钧主任中医师为江西省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医临床近40年,学验俱丰.现谨将其治疗妇人癥瘕验案2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郁萍 《山西中医》2004,20(4):7-7
新生儿硬肿症是儿科临床的危重疾病之一,复温、抗感染、支持治疗为常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中药内外合治成功治愈新生儿硬肿症2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多唾症在临床较为常见,张小萍基于"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理论,治疗上多从脾肾着手。"涎"和"唾"均属于津液,因阳虚无力化津,气虚无力固津,治疗上多以补足脾肾之阳气为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解(亻亦)一症,屡見于素問,灵樞,而后世医書,对于解(亻亦)二字的含义,解釋尚未明确。根据素問平人气象論:“尺脈緩濇,謂之解(亻亦),”这是凭脈以决定其病名。四时剌逆从論:“夏剌經脈,血气乃竭,令人解(亻亦),”这是說明引起解(亻亦)的病因。玉机真藏論于各脈条下曰:“太过則令人解(亻亦),脊脈痛而少气,不欲言。”灵樞謂“髓伤則消爍胻痠,体解(亻亦)然不去矣,”太素尺診篇:“尺肉弱者,解(亻亦)安臥,”三者皆指出解(亻亦)的症狀。王冰对解(亻亦)症注文,皆云:“寒不寒,热不热,弱不弱,壮不壮,佇不可名,谓之解(亻亦)也。”李梃謂“解者,肌肉解散,(亻亦)者筋不束骨,其症似寒非寒,似热非热,四肢骨节解散怠惰煩疼,飲食不美,或因洒伤,或中湿,或感冒风寒,或房事过多,或妇人月水不調,以此得病。”其說本于王氏而較具体,张志聪亦谓解(亻亦)为“懈惰。”沈金鳌謂解(亻亦)是肝腎虛病,并說内經之言解(亻亦)本症也,李梃之言解(亻亦)兼症也,由本症論为虛痨已极,由兼症論为虛痨派别,固不可一  相似文献   

9.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验案2则晋中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山西030600)王阿苓关键词剥脱性角质松解症养阴增液清热解毒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是发生在掌跖的点、片状浅表剥脱的皮肤病,多见于春夏温暖季节,目前大多认为是一种遗传性缺陷。笔者应用中药治疗本病,获得较理想的效...  相似文献   

10.
通过梳理《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二书中的方药及其加减,探求东垣药证(症)。根据《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原文,以证(症)类药,逐一罗列,归纳分析。药症(证)主要涉及头(包括神志)、胸、肺、胃、胁、腹、二便、痹、痿、汗出等方面的症状(证候)。结合四时寒热、虚实寒热转换,用药逐层递进是东垣二书方后加减对症(证)治疗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1.
乌梅丸原主治蛔厥及久利,当今疾病病机复杂多变,寒热错杂、虚实相兼、阴阳失调者比比皆是,为乌梅丸的临床使用提供了空间,已非蛔厥久利所限,只要抓住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的病机,皆可随证施用乌梅丸。笔者根据其寒热并用,清补兼施之功,加减运用于寒热错杂且正气虚弱之多种疾病,收效尚佳。  相似文献   

12.
儿科验案2则     
魏娟 《环球中医药》2010,3(4):278-279
马融教授是全国著名儿科专家,从事医疗、科研工作30余年,学验俱丰,心法独到,疗效颇佳,笔者随师学习受益较深,兹举验案2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梁倩  马融 《四川中医》2011,(7):102-102
婴儿痉挛症属于癫痫综合征,马融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载,治疗此证遣方用药精妙,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4.
黄文政教授认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运、肾失开阖,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发为水肿,善用经方治疗,以真武汤加减辨证治疗水肿(阴水),温补肾阳为主,临证注重药物比例及配伍,配合养阴、化气利水、活血通络等行气活血,通利水湿,水肿自除。黄师运用真武汤不拘原文,究其本质,临床表现结合既往病史,其本于肾阳虚弱,其标在水湿内聚,兼有阴虚血瘀,化裁真武汤,温肾阳治其本,配合养阴、化气利水、活血通络等药物,使气行则无滞,血活则无瘀,以达通利水湿,温肾利水,益气活血养阴之效。  相似文献   

15.
周宝宽  周探 《河南中医》2012,32(10):1277-1278
眩晕轻者易被忽视,重者难疗.虽病因复杂,但不外风、火、痰、瘀、虚五端,脏腑多责之于肝、脾、心、肾.发病主因多为元神之府及清阳之窍失养、被扰,即现代医学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治疗眩晕有诸多方法与方药,可从风、火、痰、瘀、虚论治,亦可从肝、脾、心、肾论治.取酸枣仁汤清热除烦、养血安神之功随证加减,治疗眩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李海涛 《陕西中医》2011,32(2):195-197
<正>李越华从事中西医临床工作39年,师从老中医林钟香教授,并且作为中医专家在德国工作一年。中医基础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应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病,擅长治疗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风及其后遗症、高血压、心肌病、心肌炎、各种心律失常、代谢综合征、高脂血症等;擅长用中  相似文献   

17.
笔者有幸师从岳景林老师,获益匪浅,兹将岳老治疗无脉症之医案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李某,女,30岁,1996年11月初诊。患者左侧肢体麻木、发凉、酸痛一年余。曾在长春、北京等各地大医院确诊为“无脉症”。经对症治疗,症状无缓解,病情日益加重,遂到我院求治于中医。诊见左侧肢体麻木、发凉、疼痛,伴有心悸气短、面色苍白,经期错后,量少色淡,纳差、乏力、睡眠不佳,二便正常,左侧寸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痿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例患者,1例臂丛神经麻痹案,1例腓总神经麻痹案,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案,应用不同的配穴和施用相应的刺法和手法进行守方治疗。结果守方治疗是治疗痿症的主要方法。结论痿症是针灸临床常见的疾病,针灸治疗痿症可以取得良好效果。根据痿症辩证的不同、应用不同的配穴和施用相应的刺法和手法进行守方治疗是治疗痿症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王鹏 《光明中医》2009,24(12):2333-2334
口干渴饮是临床上常见症状,并无特殊之处,但在不同患者身上,因病因病机的不同,治疗也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0.
运用逍遥丸治疗肝郁脾虚型偏头痛、痛经,取得满意疗效。加味逍遥丸具有疏肝清热、健脾养血之功,主治肝郁血虚生热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