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XC-A30全自动血沉分析仪测定血沉(ESR)进行临床应用评价。方法 53例标本用自动血沉分析仪和魏氏法同时测定ESR,比较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了解2种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以及仪器法的测定重复性。结果当ESR>20 mm/h时,2种方法测定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全自动血沉仪法在测定正常标本时和魏氏法有较好的相关性,且具有测定时间短、能自动记录、批量测定的优点,但在血沉升高的样本,则需要结合魏氏法进一步测定。  相似文献   

2.
赵伟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3):78-79
目的:评价SD—100自动血沉仪测定ESR结果的可靠性。方法:用SD—100自动血沉仪与魏氏法测定142例患者的血沉,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血沉测定结果在80 mm/h以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80mm/h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结论:自动血沉仪与魏氏法血沉测定结果在80mm/h以内时有良好的相关性和可靠性,〉80mm/h时应用魏氏法复检。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eyte sodimentation rate,ESR)结果,探讨全自动血沉仪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96例住院患者,同时采用全自动血沉仪法和传统魏氏法测定血沉,对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血沉测定结果在80 mm/h以下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80mm/h以上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4.
传统魏氏法与全自动血沉仪检测红细胞沉降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的测定,过去多采用魏氏法,近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血沉测定已被全自动血沉仪所取代。笔者对2种方法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清RF(类风湿因子)正常(≤20IU/m1)和增高(〉20IU/m1)时ESR(血沉)的增高比例。方法:RF(类风湿因子)测定方法为非线性免疫比浊法,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定量分析,ESR(血沉)用魏氏法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660例检测者中RF正常(≤20IU/m1)的为528例,其中ESR升高的为124例,阳性率为23.5%;RF增高(〉20IU/m1)的为132例,其中ESR升高的92例,阳性率为69.5%。结论:RF增高(〉20IU/m1)时ESR升高比例明显增加,二者有一定相关性,同时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快速血沉仪与手工法测定血沉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常简称为血沉,健康人除了生理性增快(如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60岁以上者)外,一般血沉值波动于一个较窄的范围内,而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可明显增快。尽管血沉检查属非特异性试验,但将其结果与临床资料相结合考虑时,却能对机体有无炎症、病变有无活动性、疗效如何等有重要参考价值,所以是临床上经常采用的实验诊断手段[1]。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自动血沉仪。笔者应用ESR-30自动血沉仪对2006年6—7月在本院进行诊治的28例各类疾病患者进行了血沉检测,并与魏…  相似文献   

7.
目的与传统魏氏法作比较,探讨用EDTA·K2抗凝血不稀释测定红细胞沉降率的可行性。方法利用枸橼酸钠和EDTA·K2两种抗凝剂同时采集标本,用手工法及血沉仪同时测定血沉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EDTA·K2抗凝血不稀释测定血沉与枸橼酸钠抗凝血具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不能用EDTA·K2抗凝血不稀释直接测定血沉。  相似文献   

8.
红细胞沉降率是常用的临床检验指标。过去在报告这种指标时,只提供ESR,即1小时沉降值(mm),近年来开始采用电脑血沉动态测试仪,较传统的魏氏法不但自动化程度高,而且可提供更多的信息。在提供ESR值的同时,还可报告出每10分钟内血沉最大值Vm(mm)以及Vm发生的那段时间的终点值Tm(min),并随机打印出ESR值随时间动态变化的曲线。即H-t曲线,笔者对360例检测结果作了血沉参数的分析。1 材料和方法1.1 检测对象:正常对照组60例,15~60岁,经体检合格者;疾病组360例,均为15~70岁住院病人,其中呼吸道疾病组62例,心脏病组66例,糖尿病组58例,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宣痹通络膏治疗痛风(湿热痹阻证)的疗效。方法:纳入痛风(湿热痹阻证)患者6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基础治疗及宣痹通络膏治疗;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及痛风定胶囊治疗。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关节疼痛、压痛、急性红肿及活动受限积分。采用常规清晨空腹抽血检测血尿酸(UA);采用魏氏法检测血沉(ESR);采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关节症状改善及ESR、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UA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宣痹通络膏治疗痛风(湿热痹阻证)疗效良好,可明显改善关节疼痛、压痛、急性红肿及活动受限,降低UA、ESR、CRP。  相似文献   

10.
红细胞沉降率(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是国际血液标准化委员会公认并推荐的测定血沉的标准方法,但此法存在许多人为影响因素,已不适应日前检验工作自动化、标准化的需求。近日我院应用ESR-30自动血液沉降仪代替魏氏法测定血沉,为确定此法的可行性,笔者对这2种方法进行了可比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肺炎患者临床诊断中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以及D-二聚体(DD)水平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老年肺炎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以及同期健康老年体检者2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CRP、ESR、D-D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浆CRP、血沉、D-D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5),而观察组中80岁以上患者与80岁以下患者血浆CRP、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行血清CRP、血沉、D-D水平联合检测对老年肺炎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而CRP、D-D水平高低与患者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068-1070
目的: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湿热痹阻证患者的舌象与RA活动性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湿热痹阻证的RA患者50例,通过数码相机拍摄患者的舌象,以计算机分析舌色、苔色的RGB(红绿蓝)量值,分别计算RGB的构成比,并对舌苔的厚薄及腐腻程度进行量化,同步检测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对患者的舌色、苔色、舌苔的厚薄及腐腻程度与RA活动性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湿热痹阻证的RA患者舌色的R值构成比与ESR、CRP及RF呈显著正相关(P<0.01),G值及B值构成比与ESR、CRP及RF呈显著负相关(P<0.01);苔色R值构成比与ESR、CRP及RF呈正相关(P<0.05),B值构成比与ESR、RF呈负相关(P<0.05);舌苔厚薄、腐腻程度与ESR、CRP、RF无明显相关性。结论:RA湿热痹阻证患者红舌与黄苔的程度与RA活动度相关;舌色越红,苔色越黄,且色泽越鲜明,则病情的活动度越大。  相似文献   

13.
血沉方程K值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 ,简称血沉。 ESR是指抗凝血中的红细胞在特制的血沉管中于一定单位时间内下沉的距离 (mm/ h) ,是反映红细胞聚集性的一项常用指标。血沉的测定方法 ,ICSH和 WHO推荐使用魏氏(Westergren)法 ,而在血液流变学研究中则常用温氏 (Wintrobe)法。在血沉测定中应注意避免人为影响因素 :1所用器材应符合要求 ,清洁干燥 ;2抗凝剂配制和用量须准确 ,抗凝剂的使用时间不得超过 2周 ;3标本不能凝血、溶血 ;4血沉管要垂直、放置要平稳 ;5操作应恒温在 (2 0± 2 )℃进行 ,或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CRP、ESR联合检测在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7例RA患者、27例其他相关疾病患者和52例健康人均采用透射比浊法测定类风湿因子和CRP,采用ELISA方法检测抗CCP抗体,采用W estergren法测定血沉。结果 47例RA患者中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的阳性率分别为83%和85%,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均<0.01)。结论单独检测类风湿因子具有较好的敏感性,而联合检测类风湿因子和抗CCP+抗体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检测CRP与ESR能很好地反映病情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血清中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lucose-6-phosphate isomerase,GPI)抗原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中的诊断意义及判断其活动性的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60例RA病人,26例其它风湿性疾病病人和100例健康人群血清中GPI抗原的浓度,所有风湿病组病例及其中50例健康人群并检测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RA病人同时还检测了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的浓度。结果:RA组的GPI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风湿性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当GPI为0.49μg/mL时,其敏感度为73.7%,特异度为92.1%;GPI与关节肿胀个数、关节疼痛个数、RF、抗CCP抗体有显著相关性,而与其他指标年龄、CRP、ESR相比均无相关性。结论:GPI在RA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特异性。GPI阳性可能与RA活动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湿热痹阻型患者血清和滑膜液中白细胞介素-17(IL-17)表达水平,及炎性活动指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分析,探讨IL-17在R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成都军区总医院中西医结合风湿科住院的RA湿热痹阻型患者90例(28例伴有膝关节积液)作为研究对象,以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以30例膝关节积液的骨性关节炎(OA)患者作为滑膜液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滑膜液中IL-17表达水平,及RA患者ESR、CRP含量,将IL-17水平与ESR、CR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A湿热痹阻型患者血清中IL-17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滑膜液较RA血清和OA滑膜液中IL-1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血清IL-17表达与炎性活动指标ESR、CRP无相关性(r=0.092,-0.082;P〉0.05);RA滑膜液IL-17表达与炎性活动指标ESR、CRP亦无相关性(r=0.113,-0.034;P〉0.05)。结论IL-17作为Th17细胞的主要效应性细胞因子,RA湿热痹阻型患者不同病程中血清和滑膜液中IL-17的表达水平皆明显升高,但与ESR、CRP无相关性,说明IL-17参与了RA的发生发展,但具体作用机制还需更多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健脾补肾强督壮骨法针刺输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对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将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健脾补肾强督壮骨法针刺输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RF、ESR、CR...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医证型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的差异,并探讨其与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传统RA炎症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RA病例,采集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及DD、ESR、CRP等实验室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入选病例中,DD水平升高者71例,占病例总数的82.2%。其中湿热夹瘀、瘀血痹阻、寒湿痹阻、湿热痹阻、阴虚夹瘀各组中DD水平均显著高于肾气虚寒及肝肾阴虚两组(P0.01),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A患者DD水平与ESR(r=0.573,P0.01)、CRP(r=0.577,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1)RA患者体内DD高于正常水平,且湿热痹阻、瘀血痹阻、寒湿痹阻、湿热夹瘀、阴虚夹瘀型患者DD水平明显高于肾气虚寒、肝肾阴虚型患者,提示RA患者体内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中医学"湿、热、瘀"等实邪有关。(2)RA患者DD水平与ESR、CRP均呈显著正相关性,DD可能成为新的RA活动期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抗原升高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158例RA患者(活动期86例,非活动期72例)、96例其他风湿病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GPI抗原的浓度,RA患者同时还检测类风湿因子(RF)、关节疼痛及肿胀数、血沉(ESR)以及X线分级等临床指标;同时配对检测30例RA患者血清及关节液中GPI抗原浓度。结果①RA组GPI浓度明显高于风湿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②RA患者关节液GPI浓度明显高于血清,两者呈高度正相关;RA患者GPI抗原浓度与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及ESR等活动指标呈正相关,与病程、晨僵时间、X线分级、功能分级没有相关性。结论 RA患者血清GPI抗原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RA诊断的一种新指标;关节液中GPI抗原浓度明显高于血清浓度;GPI浓度与RA病情活动有一定相关性,动态定量检测GPI抗原有助于RA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 α)、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 β1)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发病的关系及补肾通督方对AS患者血清TNF-α、TGF-β1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治疗Ⅰ组(30例,采用柳氮磺吡啶治疗)和治疗Ⅱ组(35例,采用补肾通督方治疗)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的TNF-α、TGF-β1水平进行测定,并设立30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正常组。同时测定两组AS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增高,血清TGF- β1水平降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TNF-α水平与ESR、CRP呈正相关(r=0.296, r=0.249;P<0.05)。血清TGF-β1水平与ESR、CRP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r=-0.222, r=-0.203;P>0.05)。Ⅱ组治疗后,AS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降低,血清TGF-β1水平提高,且ESR、CRP显著降低(P<0.01)。结论 补肾通督方可调整AS患者血清TNF-α、TGF-β1水平,从而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达到治疗AS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