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习忠 《基层医学论坛》2016,(11):1511-1512
目的:探讨CT对原发性肠脂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影像学资料,观察病灶的形态、大小、密度、部位及强化表现。结果与压痛部位一致的结肠壁旁肿块影,脂肪密度,呈梭形或卵圆形,5例边缘清晰,6例边缘模糊。肿块最大径2.1 cm~5.8 cm,中心密度低于四周密度,增强后呈环状强化。其中2例位于盲肠旁,1例位于升结肠旁,3例位于降结肠旁,5例位于乙状结肠旁。结论CT能及时发现肠脂垂炎的病灶并精确定位,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市西区医院2011年12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7例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临床及CT资料,其中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7例患者中3例位于升结肠旁,4例位于乙状结肠旁.7例CT平扫表现为结肠旁卵圆形脂肪密度结节影,边缘呈薄层环状稍高密度影,5例周围脂肪间隙内显示条索状或斑片状渗出影,7例患者病灶中心均可见点状或线状稍高密度影;增强后病灶呈环状强化;邻近腹膜增厚4例,局部结肠壁水肿、增厚3例.结论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具有特征性CT表现,正确诊断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原发性肠脂垂炎的特征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搜集我院2012至2016年间由CT提示并之后随访诊断为肠脂垂炎的24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病变与结肠的位置关系、病变的大小、脂肪中心是否有高密度存在、邻近肠壁改变等征象。并对5例复诊患者的CT与第一次CT进行比较。结果肠脂垂炎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乙状结肠周围,最常见的位置为结肠前方;各病灶均表现为邻近肠壁的类圆形脂肪密度病灶,边缘有完整或不完整环形软组织密度,13例病变内部可见点状或小片状软组织密度影;24例病灶周围均可见模糊渗出,21病变邻近腹膜可见不同程度增厚;仅2例病灶局部肠壁增厚。在5例随访患者的CT图像上观察到病变大小、内部密度变化及内部高密度征的大小都随时间发生改变。结论肠脂垂炎具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CT能够发现病变,确定病变部位、范围及周围肠管表现,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APEA)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特征,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2例经MSCT检查和随访诊断为APEA患者的完整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观察病灶的发病部位、形态、密度、大小、周围脂肪组织、邻近腹膜及肠壁等改变。结果 12例APEA中,病灶位于乙状结肠旁4例,降结肠旁4例,,升结肠旁1例,结肠脾曲1例;所有病灶均为单发, 6例呈圆形或卵圆形,4例呈梭形,2例呈戒指样改变;病灶均呈中心密度较低、边缘密度较高的脂性密度, 8例病灶中心呈点状、线样或圆形稍高密度影的“中心点征”,12例均呈边缘环形稍高密度;病灶直径约1.8cm~3.6cm;2例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可见絮片状稍高密度渗出影;6例病灶可见邻近腹膜增厚,仅2例病灶相邻结肠壁增厚, 1例增强病灶边缘呈环形强化。结论 APEA的MS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圆形、卵圆形、梭形或戒指样脂肪密度团块,“中心点征”及边缘环形稍高密度伴或不伴周围炎性渗出改变),联合多平面重建能准确诊断APEA并能清楚显示邻近腹膜及肠壁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131-13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急性肠脂垂炎(Acute epiploic appendagitis,AEA)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对该病发病机制的探索。方法 收集本院2014 年7 月~2018 年12 月急性肠脂垂炎患者资料22 例,完善相关的人体学指标,并按照中国成年人体质指数分为4 组(轻体重、健康体重、超重、肥胖),所有患者行中下腹CT 扫描,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密度、大小、边缘及邻近脂肪组织等表现。结果本组22 例患者病灶均位于结肠前外侧壁,9 例位于盲肠,7 例位于乙状结肠与降结肠交界处,4 例位于降结肠,1 例位于乙状结肠,1 例位于结肠肝曲,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典型的“环征”,中央卵圆形脂肪密度,边缘环形软组织密度,周围脂肪密度增高;通过临床资料分析,本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随着BMI 指数增加,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结论 急性肠脂垂炎在MSCT 上表现为典型的“环征”,结合相关的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体重,能够达到方便、快捷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徐冰  李辉 《北京医学》2013,35(4):285-287
目的 探讨肠系膜脂膜炎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21例经临床及影像诊断证实的肠系膜脂膜炎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其中手术证实2例,依据CT诊断标准诊断19例.采用CT平扫9例,平扫及增强12例.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21例病例中,12例发病部位起自小肠系膜根部,其余9例病变位于小肠系膜中上部.表现为肠系膜“脂肪晕环”征16例;“假包膜征”7例;肠系膜多发结节2例;7例表现为肠系膜血管周围局限或广泛的云絮状密度增高影;2例出现肠袢移位,无肠管受浸润病例;2例病变内可见小结节状钙化.结论 肠系膜脂膜炎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多层螺旋CT检查有助于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皇旭辉  沈健  毛新峰  方海英 《现代实用医学》2013,(10):1161-1162,F0004
目的 探讨脾脏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特征及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脾脏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多层螺旋CT图像.结果 脾脏淋巴瘤主要表现为脾脏局限性或弥漫性肿大,18例脾脏淋巴瘤中,弥漫结节型3例;多发肿块型7例,其中4例出现病灶相互融合,1例病变内见出血;巨块型8例,其中6例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出现不均匀强化,2例密度均匀,增强后轻度强化,内可见血管漂浮征.结论 多层螺旋CT检查可以清楚显示脾脏淋巴瘤的形态、大小及强化方式,对脾脏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经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09年10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经GE16排多层螺旋CT诊断并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经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患者36例,对其多层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者中共发现病灶46个,病灶多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位于肾实质内者34个,病灶突出于肾包膜轮廓外者12个;病灶最大截面为0.3cm×0.5cm~5.2cm×7.5cm。平扫病灶内可见脂肪、索条及软组织密度影,病灶内的脂肪组织CT值平均为-50HU,脂肪组织可占病灶容积的30%~95%;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呈不均匀强化表现。结论:多层螺旋CT在经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中,不仅扫描速度快,无需特殊准备,还能多期增强扫描及多方位成像,既有利于发现病灶内的脂肪密度明确诊断,还能明确病灶的位置、大小,能够为术前评估及随访观察提供真实、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结肠憩室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经内镜、手术证实为结肠憩室炎患者的术前全腹多层螺旋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内镜、手术结果为标准,评价CT诊断的准确性,并对评估失误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3例患者中,发现结肠憩室53例,憩室壁增厚50例,邻近结肠壁增厚48例,结肠周围炎性改变53例,肠袢间或肠系膜周围积液10例,腹腔游离气体5例,腹腔脓肿3例,肠梗阻2例,多层螺旋CT诊断的准确率为94.3%。结论多层螺旋CT螺旋能准确地诊断结肠憩室炎,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林传友 《西部医学》2010,22(4):733-735
目的探讨球形肺炎多样化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8例经证实的球形肺炎病人临床与多层螺旋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球形肺炎CT主要表现:①病灶多位于肺野背侧,靠近或紧贴胸膜。②病灶多为中低密度,其密度欠均匀,病灶中央密度高,周围密度较淡。③病灶均单发,常呈球形,少数为楔形或方形,病灶边缘可不规则呈锯齿状,但较模糊。④病灶周围血管纹理增多、增粗,呈“局部充血征”。⑤病灶附近胸膜反应显著,胸膜明显增厚。⑥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⑦抗生素治疗后复查,病灶大多数较快吸收。结论球形肺炎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和周围型肺癌、结核瘤及其它良性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确诊原发胃肠道淋巴瘤的CT平扫、增强及MPR、MIP资料.结果 胃肠道淋巴瘤大多表现为胃肠壁的弥漫性增厚及周围淋巴结增大;动脉瘤样扩张是肠道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病灶周围增粗血管或增粗血管穿行于病灶是胃肠道淋巴瘤的重要表现.结论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MSCT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很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腹部异位胰腺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为腹部异位胰腺患者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行多层螺旋CT诊断,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CT平扫、增强扫描时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经多层螺旋CT诊断,5例异位胰腺患者的发病位置分别位于胃体大弯侧(1例),胃窦小弯侧(2例)、十二指肠降部(1例)、空肠上段系膜区(1例),均为单发病变,病变主要生长于胃肠道黏膜下层,呈腔内生长。其中,3例患者病灶边缘光滑、呈类圆形;1例患者病灶形态不规则,合并溃疡;1例患者病灶边缘有轻度分叶,呈不规则状;胃肠道病灶大小在0.8 cm×2.1 cm~2.0 cm×2.8 cm间,位于肠系膜病灶的大小为2.5cm×2.9 cm。胃肠道病变中1例患者病灶周围有脂肪密度出现,1例肠系膜病变患者病灶周围存在大片渗出。经常规CT平扫,3例患者的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时各期强度程度与主胰腺强化一致,其中1例患者存在中央导管征;1例合并溃疡患者病灶平扫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后动脉期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大部分区域与主胰腺强化程度相似;1例合并胰腺炎的患者平扫时病灶密度稍低,强化程度也低于主胰腺。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对腹部异位胰腺患者的病灶大小、位置、形态以及平扫、增强扫描时的密度变化特点进行充分反映,为腹部腹部异位胰腺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胰腺癌术前使用多层螺旋CT检查对临床诊断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到2019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检查治疗的69例胰腺癌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资料。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其后接受手术并进行病灶病理检测。分析多层螺旋CT检查胰腺癌影像学表现,对多层螺旋CT影像分期与病理诊断分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多层螺旋CT平扫结果可见患者胰腺出现肿大现象,可以明显观察到患者病灶内部密度不均匀,病灶表现为不规则,增强扫描可见患者胰腺实质存在低密度影,同时胰腺癌会累及周围组织与器官;多层螺旋CT诊断胰腺癌分期结果为:肿瘤分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别18例、16例、16例和9例,其与病理检测分期结果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多层螺旋CT诊断胰腺癌准确度为85.51%,神经浸润诊断准确度为86.96%,淋巴转移诊断准确度为58.57%。结论多层螺旋CT可用于术前诊断肿瘤分期,判断胰腺癌神经浸润、淋巴转移,可为后期手术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肠镜和多层螺旋CT结肠造影检查(CTC)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结肠镜检查及多层螺旋CT结肠造影检查结果,对结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肠壁强化等征象进行对比。结果结肠镜检查在显示肠壁溃疡,卵石症等方面优于多层螺旋CT结肠造影,但CT结肠造影在显示结肠内壁强化增厚等方面优于结肠镜,并且可以显示肠腔狭窄、肠外改变以及病变肠道血供改变情况。结论联合使用多层螺旋CT结肠造影与结肠镜,可以互相补充,提高诊断率[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结肠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结肠肿瘤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 (MSCT)扫描,将原始数据在AW4.5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图像(MPR)、表面遮盖显示(SSD)、仿真内窥镜技术(CTVE)重建处理,评价结肠肿瘤位置、大小和肠外表现,均经手术或结肠镜病理证实。结果 MPR、SSD和CTVE重建技术对结肠癌的检出率、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高,更利于发现结肠癌的周围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结论 MPR、SSD、CTVE的结合不仅可以对结肠肿瘤病灶形态、范围进行明确直观的分析,发现结肠癌的周围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更有利于辨别病灶周围复杂结构关系,进而准确地进行术前分期,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肠充气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在诊断结肠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纤维结肠镜证实的39例结肠肿瘤患者,均行腹部常规CT扫描和结肠充气MSCT增强扫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结肠充气MSCT检查对结肠肿瘤的检出率(84.6%)显著高于常规CT检查(15.3%);结肠充气MSCT与纤维结肠镜对肿瘤侵犯浆膜外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肠充气MSCT对肿瘤的周围组织侵犯、淋巴结及远处脏器的转移情况能清楚显示.结论 结肠充气MSCT检查不仅能检出较小病灶,而且还能显示病变大小、侵犯范围、周围淋巴结及远处脏器的转移情况,在结肠肿瘤的诊断中具有自身的优势,为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应用于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56例,均采用螺旋CT检查诊断,探讨其临床价值。结果56例中6例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证实,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行螺旋CT检查后发现均为单侧发病,大小为(2.7cm×1.0 cm)~(8.8 cm×5.0 cm),右前叶7例,右后叶14例,左叶23例,尾状叶4例,中肝叶8例;CT平扫后发现病灶略低密度共42例,近等密度14例,其中9例病灶有环形低密度影;动脉期病灶强化明显,边界清晰;门脉期病灶密度降低,密度比肝实质高;延迟期中央瘢痕组织有较低的密度。结论螺旋CT诊断FNH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38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 38例49个病灶在平扫时均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后46个病灶于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门脉期病灶内增强范围逐渐扩大且密度逐渐均匀并有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大部分或全部强化,密度与肝实质相等或略高.3个病灶动脉期未见强化,门脉期少量强化,延时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强化.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Ⅲ期扫描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丁怀军  张国权 《海南医学》2013,24(2):213-215
目的探讨早期小肝癌(SHCC)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定期随访观察确诊的SHCC患者CT图像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多排螺旋CT(MS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5例行CT灌注成像(CTA)进一步检查,其中3例行肝动脉造影CT(CTHA)检查,2例行肝动脉门静脉造影CT(CTAP)检查;2例较小病灶行碘油CT扫描。结果 30例中共检出36个病灶,直径0.45~3.2cm,平均2.6cm,其中1.5cm以上24个病灶,有6例病灶周围分别见0.5~0.8cm的子灶;CT平扫:26例病灶呈低密度,密度较均匀,5例病灶呈等密度;8例较大病灶周围可见环形低密度影;2例合并有脂肪肝,平扫病灶呈高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9个病灶明显均匀、不均匀强化,呈高密度结节状,强化峰值高;门静脉期病灶呈均匀、不均匀低密度,平衡期呈低密度;7例病灶周边有环形强化;CT灌注成像:在CTHA中表现为多血供。在CTAP检查中,表现为灌注缺损;2例见有少许碘剂沉积影。结论早期肝细胞癌有一定的CT特征,尤其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CTA及碘油CT,对早期SHCC定位、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祥  冯良松  雷祥 《西部医学》2013,(4):604-605,60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检查对临床不典型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0例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阑尾炎患者术前采用阑尾区层厚1.5mm多层螺旋CT扫描显示阑尾及其周围情况,并对扫描检查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0例患者均有阑尾炎的CT表现,66例阑尾增粗,壁增厚;32例阑尾周围部份回肠激惹积气;12例伴有粪石影;10例阑尾腔内或周围见气泡影;10例盲肠壁增厚,周围脂肪间隙模糊;7例回盲部软组织块影伴小肠低位梗阻;5例盲肠后内侧及腰大肌前方斑片状高密度影;5例右侧结肠旁沟及盆腔积液;4例阑尾无明显增粗,仅见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结论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检查对临床不典型阑尾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