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脑卒中患者情感障碍及生活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情感障碍的发生率,脑卒中部位与情感障碍的关系,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运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FDS)和诺丁汉健康问卷(NHP)对191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现状调查。结果191例患者中发生情感障碍85例(44.5%),55例(65.90%)同时出现抑郁和焦虑。情感障碍的发生与额叶、左侧大脑半球、基底节病灶有关;脑卒中伴情感障碍患者NFDS和NHP评分高。结论脑卒中后情感障碍发生率较高,与脑卒中部位相关,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有明显的影响,不利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精神障碍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更有效的治疗脑卒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各168例进行测评,并且在脑卒中的不同病变性质之间、病灶部位之间以及病灶大小之间进行神经心理学的对照研究。结果脑卒中组SAS焦虑状态总分、SDS总分以及精神情感症状、躯体化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的评分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CL-90总分以及躯体化、抑郁、焦虑、紧张、强迫、睡眠障碍的评分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脑卒中组内左半球病变、皮层病变、多发病灶、大病灶和大脑前部受损者的神经心理学改变程度比右半球病变、皮层下病变、单发病灶、小病灶和大脑后部受损者重(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且有较多的心身症状;急性脑卒中患者有神经心理学改变,且神经心理学改变与病变性质、部位、数量和面积有关。  相似文献   

3.
卒中后抑郁及其治疗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探讨百优解抗抑郁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脑卒中患者132例(脑梗死78例,脑出血54 例),分别在病程2周、1月、3月、6月、12月行PSD诊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评分,同时完成Zung’s 抑郁自评量表( SDS)和焦虑自评量表( SAS)。结果 (1)脑卒中患者中约44.70%出现抑郁症状;(2)卒中类型和性别与PSD发生率无相关性(P>0.05);(3)PS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程度有关。(4)PSD与病变部位、病灶大小、病灶半球利性均无相关性(P >0.05);(5)百优解能明显改善病程3、6 月时神经功能缺损,病程12月时不仅抑郁症状减轻,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尤为显著。结论 卒中后抑郁是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常见的长期并发症,并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速度和程度。抗抑郁治疗能在抑郁症状明显改善的同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发生与损伤部位的关系。方法 2010-10—2011-10 15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全部通过临床症状及MRI检查对病灶定位,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评分。结果脑卒中后抑郁68例,发生率45.33%,其中左侧发生率高于右侧,以额颞叶、基底节区为主。结论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发生与卒中部位密切相关,其中左侧大脑半球的额颞叶及基底节区相关性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对114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综合干预6个月;干预前、干预3及6个月后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入组者的抑郁、焦虑情绪进行评估,分析影响其抑郁、焦虑情绪的因素。结果:干预前患者亲属SDS和SAS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t=12.10,t=10.81;P均0.001);女性亲属SDS和SAS评分明显高于男性亲属(t=3.35,P=0.001;t=2.32,P=0.022);无固定职业的患者亲属SDS和SAS评分明显高于有固定职业的患者亲属(t=2.00,P=0.048;t=2.06,P=0.042);不同教育程度的患者亲属的SDS和S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8,P=0.046;F=3.24,P,0.043);但不同亲属关系的患者亲属间SDS和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3个月后及6个月后,患者亲属的SDS和SAS评分较基线有明显下降(P均0.05),但与国内常模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有明显的抑郁、焦虑情绪,并与其性别、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状况有关。综合干预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焦虑对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以及帕罗西汀联合早期心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7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焦虑状态评定,其中患有卒中后抑郁并发焦虑的81名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接受单用帕罗西汀治疗、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以及不干预。采用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量表(SSS)、Barthel指数(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测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 急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并焦虑患病率为29.78%,抑郁与焦虑共病率为65.85%,额叶、左侧大脑半球、基底节病灶与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发生相关(额叶P <0.05、左侧大脑半球P <0.0001、基底节P <0.0001);治疗组I和治疗组II HAMD、HAMA、SSS评分减少和BI评分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治疗组II HAMD、HAMA、SSS评分减少和BI评分增加较治疗组I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发生与脑卒中部位相关;卒中后抑郁/焦虑障碍明显降低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程度和生活能力恢复;对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单用药物帕罗西汀或给予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均能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程度和生活能力恢复,而且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疗效更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求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CT所示病灶的关系。方法 对76例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症状与CT所示病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基底节病灶、大脑半球前部病灶、左侧半球病灶易导致抑郁的发生。结论 对基底节病灶、大脑半球前部病灶、左侧半球病灶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应常规进行心理测试及精神检查,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的临床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了解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PSCAD)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症状特点,寻找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SAS、SDS量表对115例脑卒中病人进行测评,收集年龄、病程、性别、卒中次数、肌力等资料,对所获资料统计分析。结果 PSCAD的发生率为27.83%,病程、卒中次数、偏瘫程度等与PSCAD的发生相关。常见焦虑症状有不幸预感、睡眠障碍、乏力、焦虑等,抑郁症有能力减退、忧郁、易激惹、食欲减退等。结论 宜注重防治脑卒中,加强心理、家庭、社会支持,适当选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偏侧面肌痉挛和良性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状态的情况,以及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对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共纳入偏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90例和良性特发性眼睑痉挛(benign essential blepharospasm,BEB)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BTX-A局部肌肉注射治疗,在注射前、注射后2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评。比较HFS和BEB患者注射前后SAS和SDS分值的变化。结果(1)HFS患者治疗前SAS及SDS标准分的平均值分别为41.25±6.35、42.25±7.57,其中女性患者SAS评分比男性患者高(43.56±6.10、40.17±8.36,P=0.031),SDS评分比男性患者高(45.48±7.31、40.25±6.46,P=0.008),治疗后患者SAS及SDS评分分别为30.12±4.35(P=0.000)、30.58±4.89(P=0.000),与治疗前比具有统计学差异;(2)BEB患者治疗前SAS及SDS评分分别为58.90±10.61,58.78±9.89;其中女性患者SAS评分比男性患者高(60.89±9.11、56.45±8.75,P=0.017),SDS评分比男性高(60.12±8.35、57.90±7.93,P=0.011);治疗后SAS及SDS评分分别为38.17±3.67(P=0.000)、38.12±4.15(P=0.001),与治疗前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很多HFS和BEB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状态,且女性较男性更明显,BTX-A治疗后可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后抑郁焦虑状态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自评焦虑量表(SAS)对400例患者进行评分测定,对脑梗死后抑郁焦虑状态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提示脑梗死后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同病变部位、病程、婚姻状况、有无伴发疾病、脑梗死次数、家族史、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论脑卒中后的抑郁焦虑症状常见,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严重影响神经功能康复和日常能力的恢复,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心理干预及帕罗西汀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发生率、脑卒中部位与情感障碍的关系,以及口服帕罗西汀合并早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81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筛查,对脑卒中后同时出现抑郁和焦虑的54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接受脑血管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帕罗西汀和心理干预.采用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量表(SSS)、Barthel指数(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及6周末进行评测.结果 181例患者中发生情感障碍81例(44.75 %),其中66.67%(54例)同时出现抑郁和焦虑,情感障碍的发生与额叶、左侧大脑半球、基底节病灶有关(P<0.05~0.001);治疗后治疗组HAMD、HAMA、SSS评分减少和BI评分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2~6周显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发生与脑卒中部位相关;对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的患者应用帕罗西汀合并心理干预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程度,促进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疗效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对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7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焦虑状态评定,其中患有卒中后抑郁合并焦虑的81例患者分别接受帕罗西汀治疗、帕罗西汀联合心理干预治疗以及不干预。采用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量表(SSS)、Barthel指数(B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测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急性脑卒中病人卒中后抑郁并焦虑患病率为2978%,抑郁与焦虑共病率为65.85%;治疗组I和治疗组ⅡHAMD、HAMA、SSS评分减少和BI评分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卒中后抑郁、焦虑病人给予帕罗西汀治疗能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程度和生活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门诊患者中焦虑症的患病率以及共病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方法在我院精神科门诊、心理咨询门诊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门诊就诊的1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做SAS、SDS、HAMA量表评定。结果1106例患者中,符合焦虑症诊断,且HAMA≥14分者共93例,患病率为8.41%。SDS标准分≥50共病抑郁症状的共43例,占46.23%。HAMA分值、SAS分值与SDS分值有显著性正相关。结论门诊中罹患焦虑症的患者焦虑程度越高,共病抑郁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CT表现和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98例CT确诊脑梗死的患者,进行颅脑CT扫描确定脑部异常病变,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分值分为有无抑郁症状两组:卒中后抑郁组(PSD组,n=42)和对照组(n=56)。结果抑郁的发生率为42.8%。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受教育程度、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颅脑CT比较,结果显示PSD组损害更易发生于左侧半球、皮质、额叶和小脑。PSD组内抑郁量表分值与左侧半球、双侧皮质损害容积成正相关(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高,CT表现和临床特征有一定特点,额叶、皮质的损害可能是PSD发生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DM)及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3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1月内进行测试,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与卒中类型、年龄及性别无关;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病变部位呈正相关。结论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抑郁发病率偏高,可能主要与内在因素、大脑功能及皮质下结构的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6.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 are common after stroke and associated to reduction in quality of life and poor physical and social outcomes.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motional processing.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se symptoms are associated to a disruption of DMN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the first month after stroke. Thirty-four sub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were submitted to: 1) behavioral assessment through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 Beck Anxiety Inventory (BAI) and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 Disorders; 2) 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using 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and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3) 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cquisition using a 3 T scanner (Philips Achieva).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or anxiety symptoms showed an increased DMN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left inferior parietal gyrus and left basal nuclei, when compared to stroke controls. Specific correlation between BDI/BAI scores and DMN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dicated that depression symptoms are correlated with increas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left inferior parietal gyrus, while anxiety symptoms are correlated with increas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cerebellum, brainstem and right middle frontal gyrus. Our study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post strok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uggesting an alternate explanation other than regional structural damage following ischemic event, that these psychiatric symptoms are related to brain network dysfunction.  相似文献   

17.
癫(疒间)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癫(疒间)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有关因素. 方法:80例成年癫疒间患者,前期诊疗不规范,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 结果:癫疒间合并焦虑情绪者25%,合并抑郁情绪者4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越长,发作程度越严重,男性患者更易产生焦虑情绪,而居住在农村的癫疒间患者更易产生抑郁情绪. 结论:癫疒间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性别、病程、发作严重程度和生活居住地是影响癫疒间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