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底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手术方式,康复方法及术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 16例颅底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的术前脊髓功能状态、手术方式、康复方法及术后功能恢复.结果术前 JOA评分 8~ 12分 ,平均 9.6分.随访 6~ 48个月, JOA评分 15~ 17分,平均 16分,恢复率 80%~ 100%,平均 93.6%.结论颅底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长期手术效果确切;早期诊断、术前脊髓功能状态、适时外科干预、合适的手术方式及康复手段是影响脊髓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底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手术方式,康复方法及术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16例颅底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的术前脊髓功能状态、手术方式、康复方法及术后功能恢复。结果 术前JOA评分8~12分,平均9.6分。随访6—48个月,JOA评分15-17分,平均16分,恢复率80%~100%,平均93.6%。结论 颅底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长期手术效果确切;早期诊断、术前脊髓功能状态、适时外科干预、合适的手术方式及康复手段是影响脊髓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底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手术方式、康复方法及术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1999年9月~2003年9月26例颅底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的术前脊髓功能状态、手术方式、康复方法及术后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术前JOA评分8~12分.平均9.7分。治疗后随访6—48个月.JOA评分15~17分.平均16分.恢复率80%~100%.平均93,6%。结论:颅底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长期手术效果确切;早期诊断、术前脊髓功能状态、适时外科干预、合适的手术方式及康复手段是影响脊髓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李健  朱豪东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8):3190-3192
目的: 探讨有限化手术治疗原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2002年2 月~2006 年3月收治的42 例因原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有限化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JOA 评分(15分)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共42 例, 经1~5 年, 平均2.5 年随访,无脊柱失稳表现。根据JOA评分标准, 术前平均6.2±2.3 分,术后3个月随访时平均13.6±3.4 分,经统计学检验手术前后JOA 评分有显著差异( P<0.05) ,JOA 评分临床改善率为85.07%, 患者主观满意度优良率为87.20%;5例患者术中硬脊膜撕裂,经处理无重大并发症。结论: 有限化手术治疗原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可行, 能有效解除神经压迫, 有利于脊柱稳定,创伤小,病人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F钉内固定手术及康复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伴截瘫患者脊髓功能尤其是尿便功能的恢复。方法47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伴截瘫应用AF钉内固定手术及康复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2个月,神经功能恢复分别较术前Frankel分级高1~3级。恢复排便功能有效率为93.6%,恢复排尿功能有效率为91.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伴截瘫患者积极的术后康复治疗脊髓功能尤其是尿便功能可达到较理想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7例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均于一期后路单开门颈椎椎管成形术后3个月,行二期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术后以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1~5a,术前JOA评分4~10分,平均7.2分;术后3个月为10~16分,平均14.2分,改善率71.4%;术后1aJOA评分为13~16分,平均14.8分,改善率为75.5%;无植骨不融合、内固定失败病例,1例并发脑脊液渗漏,3例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麻痹经脱水、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后-前路分期联合手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安全性高,可彻底解除后纵韧带骨化导致的脊髓压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蒋政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208-208
目的探讨AF钉内固定手术及康复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伴截瘫患者脊髓功能尤其是尿便功能的恢复。方法47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伴截瘫应用AF钉内固定手术及康复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2个月,神经功能恢复分别较术前Frankel分级高1—3级。恢复排便功能有效率为93.6%,恢复排尿功能有效率为91.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伴截瘫患者积极的术后康复治疗脊髓功能尤其是尿便功能可达到较理想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严重慢性机械压迫性脊髓损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8例严重慢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及术后随访24月时JOA评分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脊髓型颈椎病7例,颈椎后纵韧带钙化6例,寰枢椎脱位1例,胸椎黄韧带钙化7例,胸椎黄韧带钙化并后纵韧带钙化4例,胸腰椎创伤后后凸畸形3例;均根据损伤类型进行相应手术治疗;随访结果显示术后24月时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均增加(P0.05),疗效评价"差"2例,"一般"5例,"好"21例。结论:对于大部分严重慢性机械压迫性脊髓损伤患者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手术方式是影响部分患者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所致脊髓压迫症的急诊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43例脊柱转移瘤所致脊髓压迫症患者行急诊手术治疗,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3(6~24)个月,34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提高1~3级;3例术前没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术后亦无神经功能损害出现;6例患者神经功能没有恢复。【结论】对脊柱转移瘤所致脊髓压迫症,急诊外科手术治疗能缓减疼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治截瘫,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后一前路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7例重度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均于一期后路单开门颈椎椎管成形术后3个月,行二期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术后以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1~5a,术前JOA评分4~10分,平均7.2分;术后3个月为10~16分,平均14.2分,改善率71.4%;术后1aJOA评分为13~16分,平均14.8分,改善率为75.5%;无植骨不融合、内固定失败病例,1例并发脑脊液渗漏,3例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麻痹经脱水、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后一前路分期联合手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安全性高,可彻底解除后纵韧带骨化导致的脊髓压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取的6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观察组采用经伤椎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平均操作时间、手术中平均出血水平、术后平均留院时间、胸腰段脊柱骨折恢复优良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半年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JOA评分。结果观察组胸腰段脊柱骨折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平均操作时间、手术中平均出血水平、术后平均留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JOA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后半年两组患者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JOA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但其中观察组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经伤椎固定效果优于跨伤椎固定,可更好恢复椎体高度和Cobb角,改善腰椎功能,减少并发症,减轻手术创伤,加速术后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截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中南大学湘雅医院1999-08/2003-07采用前路椎体切除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对19例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并截瘫患者进行治疗,术前术后均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Frankel分级评估。结果:术后随访5.3~27个月(平均16.4个月),3~6个月(平均3.9个月)所有病例植骨融合,术后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17.5°恢复到6.6°,内固定无松动及断裂,瘫痪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前路手术减压彻底,采用钢板内固定稳定性可靠,植骨融合快,能有效促进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截瘫患者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脊髓损伤晚期前路减压手术对脊髓功能恢复的近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晚期前路减压手术治疗脊髓损伤的手术指征和时限。方法:晚期脊髓损伤伴脊髓压迫症患者56例,均行脊髓前路减压术,脊柱失稳者同时行内固定手术。术前和术后使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评估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影像学检查证实所有患者完全去除脊髓腹侧压迫,恢复椎管直径。随访20d~6个月(平均30d),53例获得不同程度脊髓功能改善,表现为肢体痉挛减轻、泌汗功能改善、根性疼痛减轻、感觉平面下移、肌力增加、肛周感觉部分恢复以及排尿功能改善。ASIA运动分由术前(32.8±19.5)分增加到(39.7±18.0)分;触觉分由(44.2±21.6)增到(54.8±15.3)分;痛觉分由(46.5±22.0)分增至(55.1±15.9)分。结论:①脊髓前路减压能准确、彻底地解除脊髓腹侧之压迫,改善晚期脊髓损伤包括全瘫患者同一平面神经根和脊髓长束的功能。脊髓、神经受压时间长短在临床上只具有相对意义,不是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手术时限与长期效果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评价。②晚期前路减压的手术指征应放宽,凡影像学检查证实脊髓腹侧存在压迫和/或严重后突畸形者均应彻底减压。③减压时应注意保持和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必要时内固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段不稳定性骨折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106例胸腰段不稳定性骨折采用前路减压、植骨、Zplate内固定治疗的病人进行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体位护理、引流管护理、脊髓神经功能观察、康复训练等方面。[结果]106例病人没有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加重,合并不完全截瘫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改善,治疗护理效果满意。[结论]采用前路减压、植骨、Zplate内固定治疗胸腰段不稳定骨折,疗效确切,神经功能改善率高,有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围手术期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康复锻炼,有助于病人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连续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采用连续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9例。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AMS评分情况,患者骨折恢复情况:椎体高度、Cobb角等。结果 39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45.46±53.46)min,术中平均透视时间(14.34±4.4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30.58±72.46)mL。术后所有患者脊神经压迫症状减轻,手术前后患者AMS评分有明显改善,患者椎体高度及Cobb角术后较术前恢复效果明显(P<0.05)。结论连续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十分显著,可以有效的恢复患者的脊柱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顾红霞  夏群  王基 《天津护理》2004,12(6):323-324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前路减压植骨Z-plate内固定术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胸腰段爆裂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护理,采用国际脊髓神经功能评定法评价患者术前、术后6周及6月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3个月至3年多的随访,28例患者脊髓功能有明显的恢复.结论: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注重心理护理、术后监测及康复指导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黄鹏  苏涣新 《家庭护士》2007,5(12):10-12
[目的]探讨经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段不稳定性骨折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106例胸腰段不稳定性骨折采用前路减压、植骨、Zplate内固定治疗的病人进行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体位护理、引流管护理、脊髓神经功能观察、康复训练等方面。[结果]106例病人没有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加重,合并不完全截瘫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改善,治疗护理效果满意。[结论]采用前路减压、植骨、Zplate内固定治疗胸腰段不稳定骨折,疗效确切,神经功能改善率高,有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围手术期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康复锻炼,有助于病人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介入高压氧治疗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并通过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拟接受颈椎后路手术治疗的80例CSM患者分为高压氧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高压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围手术期高压氧干预。于术前、术后6个月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系统评估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情况;同时于上述时间点对2组患者进行脊髓常规MRI及DTI扫描。 结果 术后6个月随访时2组患者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提高,并且高压氧组JOA评分[(11.30±1.9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80例CSM患者术前JOA评分与术前脊髓受压节段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入选患者JOA评分与术后脊髓FA、ADC值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随着脊髓损伤程度加重,其FA值逐渐降低,ADC值逐渐升高。术后6个月随访时2组患者受损脊髓FA值均较术前显著升高,ADC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高压氧组脊髓FA值(0.726±0.087)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ADC值[(1.148±0.079)×10-3 mm2/s]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DTI量化指标能客观显示脊髓微观结构改变,真实反映脊髓病理状态;围手术期高压氧治疗能进一步改善CSM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受损脊髓缺血、缺氧状态、促进脊髓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因胸腰段脊椎骨折住院患者63例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随访8~18个月,比较分析伤椎前后缘高度、Cobb角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伤椎前后缘高度[分别为(24.1±2.3)mm、(25.6±1.5)mm]较术前[分别为(9.7±2.1)mm、(18.9±1.9)mm]明显增大,Cobb角(2.1±1.1)°较术前[(17.9±2.8)°显著减小,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除7例全瘫患者,其余患者脊髓神经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结论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手术治疗能有效的使伤椎复位,重建椎体的稳定性,维持脊柱的正常生理功能,疗效肯定,并且操作简单,对患者损伤较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脊髓损伤,手术治疗方案目前仍存在争议.采取一期前后路的手术方式治疗能否达到满意效果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采取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武汉同济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42~74岁,平均51.5岁;均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术前X射线,CT或MRI检查提示颈椎被多个节段的颈椎间盘突出和骨化的后纵韧带压迫.术后定期复查X射线观察融合率和稳定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情况,全体病例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4.5个月.JOA术后6个月评分为(12.88±2.47)分,较术前(6.41±1.28)分明显提高(P<0.05).JOA评分改善率为:优5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71%.全体病例植骨在三四个月后均获得融合,颈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恢复满意,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等并发症.提示对于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症,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能早期彻底地减压并重建脊柱的即刻稳定性,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