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陈国权教授习惯于按头痛部位进行辨治:前额痛多责之于阳明胃,常用香砂六君子、半夏泻心汤等;巅顶痛多责之于厥阴肝,常用一贯煎、吴茱萸汤、逍遥散等;两侧头痛多责之于少阳胆,常用温胆汤等;后头痛多责之于太阳,常用葛根汤等。本文论及之头痛,多以肝胆论治。肝病可及胆、传脾胃,又有肾病及肝;而肝病又可分为肝阴虚、肝阳虚,且不通则痛,不荣也痛;感受外邪也不容忽略。故本文从肝寒犯胃、肾气不足,肝肾阴虚、脾胃气虚,肝阴亏虚、胆经痰热,肝郁脾虚、兼有风邪4端进行论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总结程丑夫教授基于气机升降理论辨治高血压病的临证经验。认为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其病机或为脾胃虚弱,致脾胃升降失常,清阳不升而致眩;或为肝升太过,肺降不及,肝阳上亢而致眩;或为肾水不足,心肾不交,心火独亢上攻脑窍而致眩。治疗强调一身之气需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具体组方从调畅脾胃或平肝降肺或交通心肾入手,基于调整脾胃、肝肺、心肾的整体气机达到周身气机升降平衡以治疗眩晕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眩晕病临床病因复杂,但不外乎风、火、痰、虚、瘀,多责之于肝、心、脾、肾四脏,治疗方法众多。从调理脾胃气机升降的角度出发治疗眩晕,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4.
我院王多让主任医师从医近40年,学验具丰,潜心研究气血学说,善以气血学说为理论依据,治疗各种内科病,被国家卫生部指定为名老中医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高血压病属于祖国医学的眩晕范畴。前贤对眩晕病机的认识不外“风、火、痰、虚”四端。《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有“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有“无虚则不能作眩”等说;治法无非平肝潜阳、补肾滋阴、化痰除眩、益气养血补虚。然要知肝阳上亢既可化火伤阴而致血燥血凝,同时又可致肝失疏泄而致气结,继而出现气滞血瘀。而痰浊阻滞又可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气滞血瘀,痰瘀同源,可相互转化。气  相似文献   

5.
胡文健 《陕西中医》2008,29(7):932-933
眩晕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它可以在各个年龄段发生,中医对眩晕的治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笔者受《金匮要略》启发,对以旋转为主的眩晕,从饮论治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眩晕一般意义上包括了旋转性、非旋转性头晕,中医多责之于肝、脾、肾三脏。肝责之于实,多见肝阳上亢、肝风上扰;脾肾责之于虚,多见脾胃亏虚导致气血不足,肾精亏损导致髓海失养,肾阴亏虚导致水不涵木。从病理因素来讲多责之于痰和饮。以上各个脏器或病理因素致病各有特点。肝阳上亢之眩晕表现为头痛头胀烦躁易怒,其头晕或为旋转性或为非旋转性,多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临床多见于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则头晕好转,血压上升则头晕发作。因脾胃不足导致气血亏虚的头晕则多非旋转性,其头晕多呈持续性,绵绵不止,休息好转,劳累加重,常伴有面色苍白、少气无力之症。痰湿导致的头晕则多表现为头重如裹,昏昏沉沉,得汗则舒,其头晕也多非旋转性,常伴有纳差、胸闷、恶心等症。饮邪致头晕则有它独自特点,表现为以眩晕为主,头晕目眩,发则晕眩较剧,天旋地转,愈则和常人无异,发作时除了恶心、呕吐、汗出之外多无其它兼征。笔者初临证之时常从肝、脾、肾、痰几方面治疗眩晕,应用天麻钩藤饮...  相似文献   

6.
浅谈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向辉  刘轲 《光明中医》2009,24(10):1870-1872
古代医家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为本虚表实,以虚为主,与风、痰、瘀有关,故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风不作眩"、"无火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髓海不足"、"上气不足"等而致眩晕的学说.近年来各医家对于眩晕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多宗前人之说,结合本人临床经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 眩晕一证,早在《内经》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后世医家又在《内经》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新的见解和认识,使之不断充实和丰富。如金·刘河间认为风火可以致眩;元·朱丹溪认为风痰可以致眩;明·张景岳则认为眩晕可以因虚而成。他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阐明了眩晕证不同的病因病理,指导着临床实践。基于上述情况可知,眩晕的形成主要与风、火、痰、虚四个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从临床实践观察来看,除因风、火、痰致眩不计外,还须进一步重视因虚致眩的问题。所谓“虚”,它既指出阴虚,也概括了阳虚(当然气血双虚也是致眩的因素之一)。如阴虚有热而致眩晕的,治宜滋阴清热;阳虚而致眩晕的,则非用补真阳、祛浊阴的办法不可。所以我们在临证时,既要在重视阴虚致眩的同时,务必还要把阳虚致眩的因素也重视起来。今就本人在临证常用近效术附汤治疗阳虚眩晕证的过程,并附医案介绍如下,仅供参考。患者吴××,女,43岁,家属。自述眩晕  相似文献   

8.
调理脾胃辨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军  于晓东 《河北中医》2009,31(4):549-550
中医学对眩晕的描述最早见于《内经》,称为眩冒,其发病机制可归纳为风、火、痰、虚和瘀5个方面,其中痰、虚二端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故许多眩晕的发生当责之脾胃。但观历代医家对眩晕的论述,多详于肝肾,略于脾胃。我们认为,脾胃在眩晕的发病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现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眩晕论治拾贝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马云枝  张铭 《河南中医》2005,25(12):35-36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作眩”;李东垣则从脾虚湿痰立论;清代陈修园把眩晕病机概括为风、火、痰、湿四端。诸医家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本病病因病机。笔者临床30余年来,治疗本病屡屡获效,故撰此文以飨读者。1辨证论治,首重脾胃眩晕病机虽有肾虚、气虚、阴虚,又有肝阳、痰浊、瘀血。但多为虚实夹杂证。眩晕发作,或因内外邪气影响,引起体内火动风生,挟痰浊上扰清窍;或因痰浊中阻,致清阳不升;或因脾气亏虚,清阳不…  相似文献   

10.
陈宝贵治疗眩晕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慧娲 《河北中医》2010,32(10):1445-1446
<正>眩晕一证为《内经》最早论述,《素问》有"头眩"、"掉眩"之称,《灵枢》称"眩晕"、"目眩"等。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关于病因病机,风、火、痰、虚自古各有所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与肝关系最为密切;《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有"无痰则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11.
慢性鼻窦炎发病多责之于肺、肝胆、脾胃、肾,临证运用中医脏腑辨证治疗疗效确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认为该病的常见证型有肺脾气虚、胆腑郁热、脾胃湿热、气滞痰阻、脾虚痰阻、肾气虚损、肺经风热等,目前临床相关研究以肺脾气虚证、胆腑郁热证居多。  相似文献   

12.
眩晕是一种常见病 ,缠绵难愈 ,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梅尼埃病、高血压、贫血、动脉硬化等病。眩即目眩 ,视物昏花 ;晕即头晕 ,谓头部运转不定之感觉。两者合一即为眩晕。轻则闭目即止 ;重则如坐舟车 ,立则欲倒 ,伴恶心呕吐等症状。引起眩晕的病因虽多 ,但归纳起来不外有风、痰、火、虚及外感所致。风眩 :多由长期忧郁恼怒 ,以致肝郁化火伤阴 ,或肾阴虚损导致肝阴不足 ,均可引起肝阳偏亢 ,肝风内动 ,即所谓“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痰眩 :如饮食不节 ,伤于脾胃 ,以致水谷不能化生精微 ,聚湿成痰 ,痰浊中阻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相似文献   

13.
眩晕是因清窍失养,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其病机归纳为风、火、虚、痰、瘀,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中,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气机之枢。气血亏虚,则清窍失养;中气不足,则清阳不升;脾失健运,则痰浊中阻;痰阻气机,则郁而化热,均可致眩,故从脾胃论治眩晕尤为重要。针刺治疗眩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疗效,多以局部取穴为主,辨证取穴、远端取穴也应重视。本文从脾胃论治眩晕的理论基础、证候分析、选穴思路及临床案例,探讨运用针刺疗法治疗眩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正> 眩晕证在临床多见,其病因较多。古人有“风眩”、“火眩”、“痰眩”、“虚眩”等等之说。风眩始见于《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孙思邈、沈芊绿也都认为肝风能引起眩晕;痰眩始见于《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济生方》曰:“胖人停饮而眩”;火眩刘河间认为由风火引起,王肯堂认为火致目眩,张三锡主张痰火成眩;虚眩《灵枢》谓:“上虚则眩“,张仲景、徐春甫同意此说。张景岳认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见痰火者,不过一二,但卢搏导主张下虚上实而眩。《临证指南》曰:“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气,风阳上冒,中虚下虚”。我认为眩晕证,病况繁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风、痰所致。故痰聚中焦而上泛,火借风力而飞扬,直达清空之窍而引起眩晕证。善治上者,必求其下。滋其苗者,必灌其根。治病必求于本。因而风、火、痰,则为产生“眩晕”之根本。脾居中洲,为机体气化升降的枢纽。在里属阴,藏而不泻,故脾为阴脏,其性主升,升  相似文献   

15.
梅和平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0):758-758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本病多责之于肝。然导致眩晕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故临床宜审因论治,方能取效,笔者不揣浅陋,整理四则验案,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临床病因病机多责之于肝肾.然跟师学习中,亦见因脾胃病而致者,经用调理脾胃之法,获得良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 ,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高血压、贫血、美尼尔氏综合症、脑动脉硬化、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症。眩晕的病因病机复杂 ,历代医家多将眩晕责之于“风、火、痰、虚、瘀” ,在脏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在肝多为肝阳偏亢、肝火上炎 ;在脾多为气血不足 ;在肾乃责之肾虚。故治疗当以调理肝脾肾三脏为主。1 肝阳上亢 ,宜平肝潜阳若素体阳盛 ,肝阳上亢 ,或长期忧虑恼怒 ,气郁化火 ,使肝阴暗耗 ,风阳升动 ,上扰清窍 ,或肾阴亏虚 ,水不涵木 ,肝阴不足 ,而致肝阳上亢 ,肝阳亢逆升腾 ,必扰头目 ,发为…  相似文献   

18.
顾仁樾教授从脾论治眩晕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群  傅培红 《河北中医》2007,29(8):683-683
顾仁樾教授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心内科主任。从医40余载,治学严谨,致力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学验俱丰,尤其在眩晕诊治方面造诣颇深,临证擅长从脾着手,屡获佳效。我们有幸师承于顾老,亲聆教诲,深受教益,兹将其辨治眩晕的经验浅介如下。1脾虚为本痰瘀为标对眩晕的认识,朱丹溪有“无痰不作眩”及“治痰为先”之说,张介宾有“无虚不作眩”之说,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归纳为风、火、痰、瘀、虚5个方面,而顾老认为痰、虚、瘀三者与脾密切相关。一则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忧思伤脾,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则气血生化乏源,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振,血虚则清窍失养,进而作眩。二则脾为阴土,主运化,喜燥恶湿,若嗜酒肥甘,或饥饱劳倦,伤于脾胃,脾虚不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阻滞气机,清阳不升,痰浊上蒙清窍,发为眩晕。三则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行艰涩,可致虚瘀共存;而脾虚不运,痰湿中阻,气血运行不畅,则瘀血内停,久病入络,可使眩晕反复发作,由此脾虚可致痰湿、血瘀。故眩晕证属本虚标实,正所谓“脾胃...  相似文献   

19.
<正>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医家多从痰、从虚、从肝风论治,故有"无痰不作眩"和"无虚不作眩"、"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各家学说。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从医五十余载,医术精湛,他认为眩晕的发作常常是多种病机兼夹出现,并以夹瘀居多,因瘀血不去,新血难生,且瘀阻脉道,致清窍失养而引起眩晕。张学文教授认为见其有瘀则当"从瘀论治",瘀血消除,气血畅通,清窍得养,眩晕自解,故他常说:"治晕先治血,血行晕自灭",临床用之每每获效。笔者有幸跟随张学文教授  相似文献   

20.
眩晕一症,始见于《黄帝内经》,古代医家对眩晕病的认识有不同的侧重点。陈崇羔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在"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以及"无虚不作眩"的基础上,提出"无瘀不作眩"的理论,组方用药注重从肝论治、从痰论治、从虚论治、从瘀论治四举并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