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睫状视网膜动脉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中心视力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CRAO患者32例(32只眼),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中心视力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结果,探讨睫状视网膜动脉与中心视力损害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32只患眼中,11只眼有睫状视网膜动脉。中心视力检查结果显示,在32只眼中,轻度、中度及重度视力损害分别为10、9和13只眼。有睫状视网膜动脉的CRAO患者和无睫状视网膜动脉的CRAO患者各个程度的中心视力损害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睫状视网膜动脉同CRAO患者患眼的中心视力损害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34.4%的CRAO患者存在睫状视网膜动脉,且睫状视网膜动脉同CRAO患者的中心视力损害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弱视形成与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未接受弱视治疗的5~18岁弱视青少年49例,其中单眼弱视组28例,双眼弱视组21例.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患者黄斑各区视网膜厚度.分别将单眼弱视组患者弱视眼与正常眼、单眼弱视患者弱视眼与双眼弱视组右眼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进行比较.结果:在黄斑中央1 mm区弱视眼黄斑视网膜厚度厚于对照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各个区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眼弱视患者弱视眼与双眼弱视组右眼的黄斑各区视网膜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眼黄斑各区视网膜厚度与视力及屈光度均无显著相关(P> 0.05).结论:单眼弱视患者弱视眼黄斑中央区较非弱视眼增厚,但与双眼弱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相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未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眼硅油取出术后短期内黄斑区血流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于本院眼科确诊并接受微切口玻璃体切割并硅油填充术未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2例22只眼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55±7.8)岁。所有患者均在微切口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复位联合硅油填充术后3个月行硅油取出术,在术前及术后10 d、1个月、3个月,患眼均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散瞳眼底检查、彩色眼底照相、非接触性眼压检查,并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扫描患眼黄斑区视网膜,测量黄斑区无血管区(FAZ)面积以及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管丛(SCP)血流密度和灌注密度。结果 手术前及手术后10 d、1个月、3个月,患者FAZ面积分别为(0.37±0.10) mm2、(0.33±0.09) mm2、(0.32±0.11)mm2、(0.32±0.10) mm2;SCP中心凹血流密度分别为(7.18%±2.05%)、(7.98%±2.36%)、(8.01%±...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眼在接受环扎加压术后远期眼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 应用Siemens Sequia 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测定31例患者患眼与对侧眼的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短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以对侧眼为对照组,分别对术后1~2年及术后3~4年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术后1~2年组患眼的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短动脉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对侧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4年组患眼的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短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值均显著降低(P<0.05),阻力指数与眼动脉的各项测值患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眼均未发生眼部缺血症状,视力恢复理想.结论 环扎加压术后1~2年患眼的视网膜与脉络膜血供无明显变化,而在术后3~4年血供有减低趋势.环扎加压术可能会增加患眼远期的亚临床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etinal axtery occlusion,CRAO)引起视网膜急性缺血,视力严重下降,是导致盲目的急症之一。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是引起视力丧失最常见的原因。病理学已证实在CVRO早期中央静脉内存在血栓,所有CRAO病人都可能有眼动脉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栓子,近年经眼动脉内局部纤溶(Local intra-arterialfibrinolysis,LIF)被证明是一项治疗CRAO/CRVO有前途的介入疗法。  相似文献   

6.
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对正常人眼部血管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技术对正常人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动脉血流参数进行研究.方法 应用CDFI技术测量80例(160只眼)正常人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动脉(PCA)各段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进行分析.结果 左右眼及性别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50岁以上与以下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应用CDFI技术测定眼部动脉血流参数,对临床眼部相关血流动力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血栓通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59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视网膜动脉阻塞是一种急性视力下降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本病一经发生,治疗效果差、过去报告的病例,发病后无光患者达17%~42%。本病的病因比较复杂,治疗比较困难。现将我院近几年来临床上所见的59例视网膜动脉阻塞,以中药血栓通为主治疗,获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59例59眼,右眼34例,左眼25例,其中分支动脉阻塞19例,中央动脉阻塞40例,男33例,女26例,年龄20~78岁,其中45岁以下者22例。平均年龄46.2岁。1.2临床诊断依据:,患眼视力突然下降。眼部情况:患眼前段无异常,后极部或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眼动脉分支逆行介入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72例,根据患者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观察组行眼动脉分支逆行介入溶栓,对照组行超选择性眼动脉或选择性颈动脉顺行介入溶栓。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前,两组A-Rct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两组A-Rct均较溶栓前显著缩短(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及随访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动脉逆行介入溶栓术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疗效与常规顺行介入溶栓相同,有利于改善患者眼底视网膜循环水平,提高患者视力,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的彩色多普勒技术测量并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后短动脉的血流参数的变化。方法:测量不同程度DR病人的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后短动脉收缩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速度(EDV)和阻力指数(RI)。结果:所有DR和重度DR的OA的CRA中PSV。重度DR的CRA和PCA的EDV,所有DR中CRA和PCA的RI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视网膜中央动脉是DR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敏感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评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眼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 RD)术后黄斑水肿情况。方法 应用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TA)对58例(58眼)孔源性RD手术成功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进行测量,并与术前患眼屈光度,视网膜裂孔大小、位置及术中是否行视网膜外放液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经RTA测量及观察证实,RD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为31%;术前屈光度<-6.0D者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为31.8%,而≥-6.0D为30.6%,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中行视网膜下液外放液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为33.3%,而术中未行外放液者为30.6%,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视网膜裂孔位于上方象限的黄斑水肿发生率为38.7%,位于下方象限其发生率为22.2%,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上方裂孔大于3PD者黄斑水肿发生率19.4%,而小于IPD者为3.2%,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通过RTA可精确测量并观察黄斑水肿发生情况,且RD术后黄斑水肿的发生率与视网膜裂孔大小及位置有关,而与术前患眼屈光度及术中是否行视网膜下液外放液无关。视网膜血液循环障碍、术中冷凝引起的炎症反应及由此导致的黄斑表面膜等因素是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水肿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不同年龄组黄斑区各区域视网膜厚度进行测量研究。方法收集门诊25~65岁的正常人319例(638眼),受试者分为青年组106例(212眼)、中年组108例(216眼)和老年组105例(210眼)。分别进行Zeiss-Humphrey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Cirrus Hd-OCT4000)测量,对被检眼的黄斑区采用512×128扫描模式,将黄斑区分为9个区域(A1~A9),分别测定各区域的视网膜厚度,再比较3组之间的差别。结果 3组之间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左右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分布存在区域特异性,但是在25~65岁之间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并不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厚,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视网膜异常厚度要警惕眼底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视网膜静脉阻塞者的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并探讨该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在静脉阻塞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9例RVO患者男性34例,女性45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0例,分支静脉阻塞59例,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为缺血型及缺血型组,同时对患眼和对侧健眼的球后视网膜中央动脉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4):2572-2573
目的探析超选择眼动脉插管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21例(21眼),均采用Seldinger技术施行超选择眼动脉微导管推注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视网膜中央动脉显影时间、视网膜动-静脉显影时间、臂-视网膜动脉显影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溶栓治疗后,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显影时间、视网膜动-静脉显影时间、臂-视网膜动脉显影时间明显短于溶栓治疗前,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h内患者溶栓总有效率是93.8%,48h后患者溶栓总有效率是40.0%,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出现1例下肢麻木,1周后症状消失,未出现颅内及其他脏器感染与出血症状。结论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早期施行超选择眼动脉插管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视力状况,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于婷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8):1924-1924
1 病历摘要 女,51岁。因右眼突然视物不见1h急诊我院。眼部检查;VOD:光感,瞳孔中度散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眼底:视乳头边界不清,颞上、鼻上分支动脉呈节段状,余动脉分支内无血柱,视网膜水肿,黄斑区呈樱桃红色,其下方视网膜可见点、片状出血。诊断: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给予急症处理:球后注射妥拉苏林25mg,硝酸甘油0.6mg,舌下含服,口服乙酰唑胺500mg,低流量吸氧,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250ml。2h后,视力恢复眼前手动。次日,继续扩张血管,降眼内压,改善微循环治疗,并配合高压氧及右侧颞浅动脉旁注射复方樟柳碱治疗。3d后VOD:0.12。10d后视力恢复为0.25。1个月后VOD:0.3,眼底视乳头边界清,色稍淡,视网膜颜色正常,动、静脉稍细,黄斑区反光强,中心凹反射欠清。追问既往史,患者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病史20a余,未曾系统药物治疗。半个月前曾因右耳耳鸣,听力下降就诊耳科,诊断为右耳神经性耳聋,拖延未进行治疗。此次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血甲状腺球蛋白抗体2434IU/ml(/E常值0.00~115),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670IU/ml(/E常值0.00~34)。  相似文献   

15.
应用脉冲多普勒超声法对1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施行了眼动脉的血液流速检查。其结果是患眼眼动脉血流速度为33cm/s,其对侧正常眼为36cm/s。 患者男,43岁,患者因左眼突然失明一天入院。检查:右眼视力5.0,左眼手动/20cm。左眼外眼(一),屈光间质(一),眼底视神经盘颜色正常,动脉变细,后极部网膜水肿,颜色苍白,黄斑区樱桃红色,眼压正常。诊断:左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急症在局麻下行左眼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视网膜激光光凝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治疗效果及患者视网膜电图震荡电位(ERG-OPs)、视力变化情况。方法选取124例(146眼) DR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差异分为对照组(n=60,70眼)与研究组(n=64,76眼),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实施视网膜激光光凝,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容积、黄斑区视网膜厚度、ERG-OPs、视力变化、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黄斑中心凹容积、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O_1、O_2波峰潜伏期明显较对照组更短,O_1、O_3、O_4波峰振幅明显较对照组更高,视力变化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视网膜激光光凝可对DR产生良好疗效,明显改善视网膜功能与视力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TA)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引起的黄斑水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经散瞳间接眼底镜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检查证实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病人35例35只眼(其中人工晶体眼9例9只眼),玻璃体腔内注射40 g/L的TA 0.1 mL及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随访3~10个月,观察视力、眼压、晶状体、炎症反应、眼底情况,OCT检查视网膜厚度改变,FFA检查黄斑区毛细血管渗漏情况。结果治疗1、2个月时,所有患眼视力提高,在FFA指导下分次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最终随诊视力0.3~0.4占48.6%,视力≥0.5占28.5%,与治疗前比较97%患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3%患眼视力无改善,无视力下降。3只眼在注药后1~3周眼压先后出现不同程度升高,达到3.1~4.3 kPa,2只眼在注药后第2、3天时出现下方局限性视网膜下小片状出血;3只眼注药后第3天出现前房炎症细胞,积脓1 mm,3只眼均为人工晶体眼,1周内炎症细胞消失。所有病人晶状体未受影响。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TA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可以有效治疗RVO引起的黄斑水肿,提高视力,部分病人可出现高眼压、黄斑水肿复发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ntravitreal ranibizumab, IVR)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过程中对视网膜外层结构完整性的恢复效果。方法 回顾性观察我院24例(28眼)已确诊DME患者,所有患眼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05 ml,平均随访时间(8.21±1.56)个月。详细记录所有患眼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SD-OCT仪分析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黄斑区特征,包括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 CMT)、视网膜外界膜(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ELM)及光感受器椭圆体带(ellipsoid zone, EZ)完整性的变化。结果 28眼基线平均logMAR视力为1.38±0.21,首次注射后6个月的平均logMAR视力为0.39±0.08,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平均CMT为(416.36±23.10)μm,首次注射后6个月的平均CMT为(231.15±38....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滑车上动脉(STCA)及其相关动脉的超声特征。方法对52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NDR组)和6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患者行STCA、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及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NDR组比较,DR组STCA、眼动脉及CRA的收缩期峰值速度(PSV)和舒张末期速度(EDV)下降,阻力指数(RI)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DR组颈总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内径、PSV、EDV、RI与ND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R组颈部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STCA、眼动脉及CRA均可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且大血管粥样硬化的检出率也增高,超声检查可以较准确地反映眼部血流变化的信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60例86眼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P)伴黄斑水肿的患者,采用532nm激光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术及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激光治疗后随访6~24个月,86只眼中72只眼治疗有效;76只眼的视力稳定,62只眼黄斑水肿明显减轻;23只眼视网膜新生血管或视盘新生血管完全消退,63只眼部分消退。氩激光全视网膜光凝及激光治疗前后给予认真、细致的护理是保证激光控制和改善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