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步行功能的恢复是脑卒中后康复治疗最重要的目标之一[1]。既往的研究表明,约38%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6个月仍不能行走[2],而那些出院时可以步行的患者,回归家庭后的步行能力也大幅下降[3]。因此,恢复步行功能对脑卒中患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正>脑卒中偏瘫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平衡及步行功能障碍,严重限制其功能独立性,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1]。因此,改善平衡功能以促进其回归家庭和社会是重要的康复目标[2]。近年来,有研究人员通过动态平衡测试仪的感觉统合测试系统(Sensory Organization Test,SOT)发现脑卒中患者的本体感觉、前庭觉和视觉得分较健康人均降低,并且脑卒中患者整合这三大感觉信息以调节平衡的能力均下降[3]。目前,针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干预方向主要集中于本体感觉训练、  相似文献   

3.
<正>脑卒中、脊髓损伤拥有高致残率、致死率[1—2],是康复医疗环境中主要的病种。其造成的步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交往,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3]。因此在康复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积极参与锻炼、增加肌肉力量、改善平衡能力,从而提高其步行能力,增加其对生活的自信心,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4—5]。  相似文献   

4.
<正>脑卒中是成人死亡、致残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高达9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步行障碍最为常见[1]。通过早期的临床干预和康复治疗,患者运动功能有一定好转,但仍有30%~40%的患者在康复治疗后行走功能受限或丧失行走能力[2]。步行功能障碍直接影响着患者家庭日常生活和社区参与能力。近些年,不同类型的外骨骼机器人被研发出来,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训练。与常规步行训练相比,外骨骼机器人在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5.
<正>脑卒中是一种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疾病,卒中后的偏瘫患者容易出现一侧下肢肌力不足及异常的运动模式,使得站立平衡和步行能力下降,也使患者步态异常,步行时不仅步行速度减慢,而且体力消耗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1]。因此,改善患者姿势控制和平衡能力,提高患者步行功能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当前康复治疗的关键[2]。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我国脑卒中患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位,并且其发病率仍呈显著上升趋势[1,2]。平衡和步行功能障碍是常见的脑卒中后遗症之一,调查显示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的发病率最高可达83%,满足日常生活行走速度和耐力的脑卒中患者的比例不到10%[3,4]。减重步行训练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下肢训练方法,已在康复领域中广泛应用,并被证实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疗效[5]。本次研究旨在观察天轨悬吊减重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1]。研究表明,约85%的早期卒中患者存在上肢功能障碍[2],超过50%的卒中患者存在上肢功能永久性的损伤,显著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3],因此改善卒中后上肢功能至关重要。传统的上肢康复治疗通常耗时久且患者依从率低,结果常取决于治疗师的经验和能力,不足以诱导功能障碍肢体基于神经可塑性的运动改善[4]。  相似文献   

8.
<正>慢性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会损害患者的身体功能,导致其独立的日常生活能力下降[1];其次慢性病患者更易出现认知障碍,认知下降会影响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后续导致自理能力下降[2],从而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改善慢性病患者的身体和认知功能尤为重要。研究[3]发现,功能性任务训练是一种可以同时作用于身体和认知的训练方式,最开始应用在老年女性中,旨在探索其与渐进式抗阻训练相比,哪种训练对功能能力、平衡和力量等影响更大;之后,研究侧重于探索该训练对患者身体功能产生的作用[4-5]。随着研究的深入,该方式逐步应用到认知相关领域,以观察其对决策力、记忆力等的影响[6]。目前功能性任务训练在脑卒中、帕金森等慢性病中得到广泛应用[4-5],对患者的身体功能和认知功能都产生积极影响,可以改善疾病导致的双重功能障碍。然而,国内慢性病患者应用该训练方式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综述该干预方式对慢性病患者的功能改善效果,以期为慢性病患者的康复护理提供支持和借...  相似文献   

9.
<正>脑卒中具有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其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位居第二[1],其所导致的长期残疾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策略之一是立即恢复大脑的血流,尽管这会导致进一步的细胞坏死和神经损伤,即缺血再灌注损伤。现阶段已经有关于缺血性卒中的研究[2-3]发现了先天免疫系统炎症相关的损伤机制引发了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的死亡,进而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Endres等人[4]发现,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导强烈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正>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包膜RNA病毒,并且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有关[1]。其机制可能与病毒侵入体内引发过度的免疫反应有关,通过释放大量白介素以及其他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导致以发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急性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MIS)[2]。由于儿童正在发育的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兴奋性较高,当发生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MIS时,可能发生危及生命的神经系统损害,  相似文献   

11.
<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由于盆底支持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而造成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盆腔脏器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粪失禁、盆底筋膜疼痛及性功能障碍。PFD目前已成为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5种最常见慢性病之一[1],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多项研究显示[1-4]妊娠和分娩是PFD的重要危险因素。妊娠和分娩过程造成盆底组织损伤,其早期表现为肌电信号异常[2,5]。  相似文献   

12.
<正>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神经系统疾病,是导致中国人发生长期残疾的第三大原因[1]。卒中后患者极易丧失多种运动能力,包括上下肢的活动能力、平衡和步行能力。这些能力的丧失是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减退、社会生活能力丧失和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给卒中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压力[2]。  相似文献   

13.
<正>单侧忽略是脑损伤后常见的认知行为障碍,主要由右脑损伤引起,也可发生在左脑,但右脑损伤导致的左侧忽略更严重且持续时间更长[1]。损伤常发生在顶叶、颞叶及额叶皮质,有时也发生在皮质下核[2]。单侧忽略通常表现为患者无法注意或感知来自损伤大脑对侧空间的视、听、触觉等刺激[3],  相似文献   

14.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全球每年脊髓损伤的发病率为10.4—83人/100万人[1]。SCI患者常在运动、感觉、反射及括约肌等方面遗留功能障碍[2]。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SCI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躯体神经活动之间的协调性丧失,  相似文献   

15.
<正>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可出现损伤水平以下的神经、运动维度功能障碍[1,2],下肢失能的患者仅可使用上肢开展活动,整体性有氧运动效能出现下滑问题,自主活动能力大为受限[3,4]。人类个体的耐力活动构建于心肺功能基础之上,患者伴随脊髓损伤出现肺功能、运动耐力的减退,  相似文献   

16.
<正>全球疾病负担2019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达2876万人,其中缺血性卒中占比84%,是我国第三大死亡原因[1]。偏瘫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占比1/3—1/2,严重影响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2]。姿势控制训练以运动控制训练为主,结合视觉、触觉、本体觉训练,强化神经肌肉反应及肢体控制能力,纠正异常运动姿势,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3]。  相似文献   

17.
<正>脑卒中、脑外伤和脑瘫等造成的大脑半球损伤是导致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我国平均每年有至少550万人因为脑卒中导致残疾或死亡,只有一小部分患者可完全恢复,超过一半患者生活终生不能自理[1—2]。现有的康复措施对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还十分有限。既往的康复研究多数集中在激发患侧大脑的残余功能,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一侧大脑半球损伤后,健侧半球也具有支配同侧上肢的潜在能力[3—4]。  相似文献   

18.
王志翊  翁杰  周培森  李科莹 《浙江临床医学》2023,(11):1581-1583+1588+1740
<正>脓毒症(sepsis)是一种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导致的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其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涉及炎症、免疫、凝血等系统。当病情进展至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性休克时,危重症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升高[2]。因此,在脓毒症患者发病早期出现感染迹象或症状,但尚未表现出明显的全身性感染反应或多器官功能障碍时(即疑似脓毒症阶段),快速诊断预测脓毒症,并尽早给予有效干预,阻止脓毒症发生进展,是提高其生存率的关键[3]。由于脓毒症早期症状、体征无特异性,且缺乏有效诊断措施,疑似脓毒症阶段的评估难度较大[4]。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深,老年人口数量将从2.68亿增至4.23亿,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8.5%升至29.1%[1]。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健康老龄化提出了明确的规划[2]。衰弱前期是延缓老年失能的重要窗口期,有效识别对改善老年人健康结局十分有意义[3]。衰弱[4]是老年人生理储备下降导致机体易损性增加、抗应激能力减退的非特异性状态。衰弱会增加跌倒、住院、失能、死亡等负面健康结局的风险[5]。  相似文献   

20.
<正>便秘是骨科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其发生率为50%~70%,脊柱、骨盆和髋部损伤患者尤为高发,发生率达90%[2]。便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影响患者术后早期愈合和功能恢复,是临床护理上十分棘手的难题[3]。骨科创伤和手术等均会损伤患者经络、亡其血气,导致气血不足或气血运行阻滞,引起大肠腑气通行不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