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阴平阳秘”的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阴平阳秘”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对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指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从阴阳的相互关系对阴平阳秘这种状态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考察文字意义、《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论述疾病的顺序以及参阅《黄帝内经》与其他出土文献,指出《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中“耳彊”这一病症应是“肩彊”,即“肩部活动不利”。  相似文献   

3.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始生于商剧,于战国至秦汉之际成熟且流行。而《黄帝内经》正产生于此时,医家们受其影响,在《内经》中以阴阳学说研究医学,由此,自古至今的中医学者,无不以阴阳解释、解决医学问题。如张介宾所言:“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相似文献   

4.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最早起源于《易经》,后在中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中得到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把阴阳看作一对矛盾就是《黄帝内经》中阴阳学说的内容之一。现代唯物辩证法中也有“矛盾”这一核心内容。这两个”矛盾“有着一些明显的相同之处却又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理论。文章结合前人观点,从“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结局与归宿”三个方面出发,认为这两个”矛盾“在“同一性”的认识上高度一致,而阴阳的矛盾对斗争性的认识则缺乏内涵,其在普遍性上亦多被指存在缺陷;而在两者的归宿上,由于双方对“斗争性”认识的不同而走向两个方向,其中阴阳的矛盾最终走向“静止”与消亡,而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则始终保持着“发展”。  相似文献   

5.
1“阳强不能密”《生气通无论》云:“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对此,唐·王冰《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注为:“阳自强而不能闭密,则阴泄泻而精气竭绝矣。”清·张隐庵《素向集注片阳强,邪客于阳而阳气盛也,田病而不能为明之固密,则阴气乃绝于内。”《黄帝内经素间校释广阳气亢盛则外张,耗竭阴精;阳气不能致密,则外邪客人,亦报明精。”中医院校五版教材“田强”释为“阳气们完”。对于以上注释,本人认为均属曲意而为之,有附会之嫌。因为如果把“强”作“阳气伯克懈,考诸《说文》、《经籍伯》、《辞海》等,“强”均无此义项.《…  相似文献   

6.
黄秋谷  刘华 《新中医》2023,55(14):195-199
关于“七损八益”的内涵阐释,《黄帝内经》并无详解,历代医家、学者各持说法。本文从“七损八益”理论内涵出发,认为“七损八益”是阴阳变化和人体变化的规律性体现。儿童养护需预防疾病及促进生长发育,“七损八益”理论在儿童养护的应用,具体表现为以四时阴阳和人体阴阳变化规律为纲,重视脾胃中枢功能和运气变化规律对小儿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说“七”     
从传统丧葬民俗逢“七”做法事,《黄帝内经》论述女了发育“七年”一个周期,以及《周易》所认为的阴阳消长“七日来复”等不同方面考证,“七”是客观世界一个重要的周期数。反过来,进一步证明,民俗中逢“七”做法事,以及每周七天等与“七”相关的风俗足有客观依据的。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中蕴含的中医体质理论对眼科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干眼为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中医将其归为“白涩症”“神水将枯”“干涩昏花”等范畴。本文通过分析围绝经期妇女的体质特点,发现围绝经期干眼在病因方面以阴阳失调为主,而肾气日衰,天癸将竭,冲任亏虚,肾之阴阳失衡是主要病机。治疗方面,以平衡阴阳为法,根据虚损、阻滞之不同施以补、泻手法。选穴方面,宜在眼周选穴基础上结合经络辨证、脏腑辨证。本文通过探讨《黄帝内经》“中医体质”理论在围绝经期干眼治疗中的应用,以期完善本病的相关针刺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衰其大半而止”和“以平为期”都是《黄帝内经》提出的对疾病治疗“度”的把握。“衰其大半而止”是以疾病控制大半为度,即先用较大药力来纠正大的失衡状态,适用于妊娠疾病及其他虚实诸证,是发挥机体自愈能力的体现,说明人体自身的阴阳协调能力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以平为期”即应用平和的药物或者调动机体的自我调整机制进行微调,不仅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过程,也是疾病状态下维持正邪相互制约平衡的过程。二者都是以阴阳的平衡为导向,前者是后者的关键环节,后者是前者的终极目标,在疾病治疗中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10.
各代医家对于“七损八益”理论的重要性虽都予以肯定,但就其本义考释一直存在争议且未有定论。笔者认为要对“七损八益”正确认识和运用,应本于《黄帝内经》,从其出处、本义、语境考其源流,并结合《黄帝内经》中的主要学术思想及时代观念进行研究。“七损八益”于《天下至道谈》中虽有房中术之意,但若在《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与哲学思想下进行解读,很可能是作者以数言象、以阳言阴,从阴阳角度探讨阴阳衰脱之危候,目的在于警示人们要重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遵循天道,调和阴阳。只有达到乾坤交泰、阴平阳秘的状态,才是形神无疾而尽享天年之大道。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古代医籍的有关论述来看,“天地”与“阴阳”也是同一个事物两个不同方面的概念,而不是两个不同事物的概念。祖国传统医药学的产生与发展,同其他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样,不但同中国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哲学紧密相关,而且以它为指导思想。《黄帝内经素问》这部医典中,就充满了“天地”、“阴阳”为万物之本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该典中不但明确指出“天为阳,地为阴”(《阴阳离合论》)、“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而且明确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应象大论》)。其他各时代的著名医家,也都无不继承和发扬了《黄帝内经素问》的优良传统,论述“天地”,“阴阳”的关系及其在祖国医药学中的运用与发展。如金元四大家中的朱震亨,就曾在他的代表作《格致余论·  相似文献   

12.
阴阳学说对事物的阴阳属性有其严格的规定性,基于《黄帝内经》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需要,在广泛应用属性层面“阴阳”概念的同时,将其严格限定于人体每个脏腑组织都蕴含的、与精气血津液同时存在的两种(或“类”)特定物质及其机能。这就是《中药学》“补益药”为何要区分为“补气、补血、补阴(滋阴)、补阳(温阳)”类药物,《方剂学》“补益剂”为何有“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生津”等类方剂,《中医学诊断》“脏腑辨证”中脏腑之虚证为何各有“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的理论基础。显然此类理论中的“阴阳”概念就是严格规定性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3.
梳理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中手足加阴阳的解读,有经脉与腧穴两类。根据《素问·缪刺论篇》手足加阴阳内容与《阴阳十一脉灸经》齿脉、耳脉内容相同,提出手足加阴阳源自古脉名。纵向对比《天回医简》《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中手足加阴阳的演变,认为经脉系统原有部位与阴阳二类,《天回医简》将二类融合,并将“头巨阳”“颊巨阳”等不同部位的同名脉串联而成“巨阳脉”,《阴阳十一脉灸经》尚有二类经脉的影子,与《足臂十一脉灸经》《黄帝内经》逐步完成了部位加阴阳向手足加阴阳的转化,形成了现今经脉系统的雏形。进一步提出脉、穴同源自施术部位且互相影响,并以历代医家围绕《素问·决死生篇》中脉动、经脉、腧穴问题争论不休为例,强调明晰此源流对针灸学习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辛甘发散为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甘发散为阳”探析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100007)任占敏北京印刷学院(102600)张世恭关键词《黄帝内经》,中药性味,探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阐述中药气味相合及功用时提出“辛甘发散为阳”之说,笔者认为探究其义对掌握用药法则、配伍有重要指导意...  相似文献   

15.
“气脉常通”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章节,其内含古人养生之观点,对于当代养生、治未病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考证相关医家观点,提出“气脉常通”所蕴之气可能为骨气、原气、三焦之气或祖气,所处之脉必和于阴阳,内通神明,其“常通”的本质在于阳气主导下的阴阳和合,保持气机调畅、中气斡旋有度。  相似文献   

16.
基于《黄帝内经》中“五脏气舍于其所生”的理论,从“气舍于脾”论治肺癌,认为肺癌可责之肺脾,基本病机是正气亏虚、气血阴阳失调。并基于肺与脾胃的关系,针对肺癌气虚、气机失调、津液代谢失常等病机,以培土生金为关键治法,辨证论治。另外,以《黄帝内经》的思想为基础,论述如何调理肺脏、顾护脾胃。在现已诊治的肺癌病例中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7.
《管子》一书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一元论”思想,吸收庄子“道”“气”一体思想,提出了“道-气”一元论宇宙观,即《管子》“气一元论”;进而分气为“精”(清气)与“形”(浊气)。“道-气一元论”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建构有着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天地生人,以成其形”思想的影响,对阴阳理论的影响,对精、气、神理论的影响,以及对形神一体观的影响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根据目前医学模式的转变,研究人的个性同疾病的关系越来越显得重要。以往的生物医学模型忽视人格与社会同疾病的关系,意味着存在缺陷,要求修正的呼声越来越高,世界各国的医学教育也都在脱离这一原型试图建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祖国医学中不存在目前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她很早就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同发病的关系了。《灵枢》中关于“阴阳五态人”的描述及其“阴阳平和之人”人格模型的提出可以说具有先见之明。进一步研究“阴阳平和之人”的临床意义无疑对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对预防医学、精神  相似文献   

19.
近日研读《内经》,习至《素问·生气通天论》,颇有感悟,故在此狗尾续貂,以补前文一读《黄帝内经》诂林初探[1]不足。《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该条文“阴密乃固”之“密”字,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成书融合了当时先进的哲学内容,试从哲学渊源、天人、人本身和阴阳平衡几方面初步探讨书中所体现的“和谐”思想,以期用于指导中医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