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硬膜外阻滞麻醉行子宫切除术常有神经阻滞不全,牵拉子宫时病人疼痛明显。1988年以来我们对279例子宫切除术用蛛网膜下与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简称腰加硬),麻醉效果优于硬膜外阻滞,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79例,年龄45.07±6.99岁,术式:子宫全切除202例,次全切除77例。术前  相似文献   

2.
腰麻 /硬膜外联合阻滞法近年来已在临床麻醉工作中普遍应用 ,此法虽弥补了单纯硬膜外麻醉的不足 ,但有时会碰到蛛网膜下腔注药后硬膜外导管难以置入的情况 ,亦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报道[1] 。我们采用下腰段硬脊膜穿孔后行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 ,同样可达联合阻滞的效果 ,而且可避免上述严重并发症发生。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择期手术患者 4 0例 ,男 19例 ,女2 1例 ,ASAⅠ~Ⅱ级。年龄 (43± 12 )岁 ,体重 (5 8.5± 10 .9)kg ,身高 (16 1± 12 .9)cm。手术种类 :子宫切除术 12例 ,直肠癌根治术 11例 ,下肢骨折钢板内固…  相似文献   

3.
全麻气管内插管有利于呼吸管理 ,硬膜外阻滞能充分镇痛。减少麻醉药的用量 ,既有利于术后止痛又能使术毕尽早拔管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旨在探讨全麻 -硬膜外阻滞复合模式在开胸手术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选择开胸患者 4 0例 ,男 2 6例 ,女 14例。年龄5 7 5 8± 3 6 2岁 ,体重 6 1 2 8± 2 83Kg ,ASA1~ 111级 ,其中食管手术 2 6例 ,胸膜剥脱手术 6例 ,纵膈手术 3例 ,肺叶切除术 5例。麻醉时间 (2 15± 18 36 )分钟 ;手术时间 (185± 16 2 5 )分钟。术前 30分钟肌注安定、阿托品 ,入室硬膜外腔穿刺 ,T5 - 6进针向上置入硬膜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位硬膜外麻醉、低位蛛网膜下腔麻醉及骶管麻醉在肛肠外科短小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2006年5月~2008年5月进行肛肠外科短小手术患者102例,依据麻醉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三组:硬膜外组(低位硬膜外麻醉)、腰麻组(低位蛛网膜下腔阻滞)和骶管麻醉组。观察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术后尿潴留、术后6h下肢活动情况及术后头痛、局麻药中毒反应等情况。结果三组在麻醉效果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组和腰麻组在术后尿潴溜、术后6h下肢活动情况及术后头痛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组和骶管麻醉组在局麻药中毒反应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硬膜外阻滞优于低位蛛网膜下腔阻滞和骶管麻醉,减少了术后尿潴溜、术后头痛、活动障碍及局麻药中毒反应等并发症,且低位硬膜外阻滞具有麻醉管理方便不需强调体位变化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韩俊  赵静  张立群 《安徽医学》2019,40(2):156-160
目的探讨单侧蛛网膜下腔麻醉与髂筋膜间隙阻滞+骶丛神经阻滞方案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阻滞效果、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共1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蛛网膜下腔组和联合阻滞组,每组各76例,其中蛛网膜下腔组采用单侧蛛网膜下腔麻醉方案镇痛,联合阻滞组采用髂筋膜间隙阻滞+骶丛神经阻滞方案镇痛,比较两组患者麻醉阻滞时间、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多巴胺使用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阻滞组阻滞时间均长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阻滞组体位摆放前1min、体位摆放即刻及术后24 h VAS评分均低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阻滞组手术切皮即刻和手术开始后30 min VAS评分均高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阻滞组术后24 h Ramsay评分均显著低于蛛网膜下腔组,手术切皮即刻和手术结束即刻30 min Ramsay评分均显著高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阻滞组多巴胺使用率低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同时联合阻滞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髂筋膜间隙阻滞+骶丛神经阻滞方案用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可有效提高早期镇痛镇静效果,减少多巴胺使用率,并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优于单侧蛛网膜下腔麻醉。  相似文献   

6.
两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在盆腔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和单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选择盆腔手术160例,随机分为两点穿刺组(A组)80例和单点穿刺组(B组)80例。A组选取T12~L1或L1~2脊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置入硬膜外麻醉导管,然后选取L2~3脊间隙行蛛网膜下腔阻滞。B组选取L2~3脊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硬膜外穿刺成功后,脊麻针经硬膜外穿刺针内进入行蛛网膜下腔麻醉,然后拔除脊麻针,再经硬膜外穿刺针置入导管。观察两组患者的椎管内穿刺及麻醉平面控制情况等。结果:A组无硬膜穿破,脊穿针顺利穿入蛛网膜下腔79例,穿不到脑脊液1例。B组脊穿针顺利穿入蛛网膜下腔72例,穿不到脑脊液8例,退脊麻针时硬膜穿破6例。麻醉平面情况:A组75例麻醉平面达到手术要求,4例麻醉平面过低,经过硬膜外追加局麻药达到手术要求。B组68例麻醉平面达到手术要求,10例麻醉平面过低,经过硬膜外追加局麻药4例达到手术要求。9例改全身麻醉完成手术。结论:两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方法完全避免了硬膜外针引导时穿破硬膜的风险,麻醉平面得到了理想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郑彬  佘守章  许立新  索琨  阮祥才 《广东医学》2006,27(12):1838-1839
目的观察硬膜外容量扩充(epidural volume extention,EVE)对剖宫产患者左旋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效应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产妇(ASAⅠ~Ⅱ级),年龄24~31岁,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分别用0.5%左旋布比卡因7.5 mg(A组)和10 mg(B组)行蛛网膜下腔阻滞,其中A组蛛网膜下腔注药后5 min内硬膜外注入生理盐水10 ml,B组硬膜外不注入,20 min后不能达到手术所需麻醉阻滞平面的硬膜外追加0.5%左旋布比卡因。观察感觉阻滞平面、双下肢运动阻滞情况、不良反应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A,B组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50.1±17.3)s和(53.3±19.2)s,最高阻滞平面均为T5,达最高阻滞时间分别为(16.6±4.3)min和(15.8±5.1)min,感觉恢复时间分别为(176.7±17.4)min和(187.1±14.6)min,不良反应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中运动阻滞评分A组(2分)小于B组(3分),运动恢复时间A组(87.6±21.5)min明显小于B组(142.3±23.7)min(P<0.05)。结论0.5%左旋布比卡因7.5 mg蛛网膜下腔阻滞结合硬膜外容量扩充法可以满足剖宫产手术的需要,与10 mg蛛网膜下腔阻滞效果相似,但运动阻滞恢复明显快于10 mg组。  相似文献   

8.
韦明选 《吉林医学》2013,(27):5552-5553
目的:对比研究剖宫产手术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与硬膜外麻醉方法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120例拟行剖宫产手术分娩的产妇,将其随机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与硬膜外麻醉组,每组60例,对比分析两组的麻醉效果及术后镇痛效果。结果: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于术后6 h、12 h的安静状态及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明显低于硬膜外麻醉组(P<0.05);两组产妇均不需要辅助药物就能顺利完成手术,且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Ⅰ级38例,Ⅱ级20例,Ⅲ级2例,硬膜外麻醉组Ⅰ级18例,Ⅱ级32例,Ⅲ级10例,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硬膜外麻醉组(P<0.05)。两组产妇术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临床剖宫产手术具有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肿瘤病人开胸手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 5 4例 ASA ~ 级 ,年龄 6 0~71岁的择期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 组为单纯全麻 2 6例 , 组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 2 8例。两组诱导用药和维持用药相同。连续监测 BP、MAP、HR、ECG、Sp O2 、PETCO2 ,并记录术中知晓、术后躁动 ,苏醒和拔管时间及全麻用药量。结果 :与麻醉前相比 , 组的心血管反应 (MAP、HR、ECG异常 )明显轻于 组 (P <0 .0 5 ) ,术后发生躁动 组 10例 , 组 2例 ,术后苏醒和拔管时间 组为 (2 4± 6 ) min, 组为 (18± 4 ) min,全麻用药量 : 组氟哌啶醇为 (12 .5± 2 .5 ) m g,芬太尼为 (0 .70±0 .0 5 ) mg,氨氟醚为 (2 2 .0± 4 .0 ) m g; 组分别为 (7.5± 2 .5 ) mg,(0 .4± 0 .0 5 ) mg,(10 .0± 4 .0 ) mg,两组比较 (均 P <0 .0 5 )。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肿瘤病人开胸手术 ,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 ,心血管反应轻 ,术后躁动少 ,苏醒和拔管时间短 ,全麻用药量少等优点 ,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对比两点法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在子宫切除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其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60例ASAⅠ~Ⅱ级子宫肌瘤病人,平均分两组,Ⅰ组30例为两点法硬膜外麻醉组,Ⅱ组30例为腰硬联合麻醉组.术中监测BP、HR、SPO2、ECG和手术牵拉反应.结果:两组病人术中血液动力学较平稳,两组病人BP均较麻醉前有所降低,但腰硬联合组下降幅度明显,SPO2、ECG没有明显改变;Ⅰ组部分病人手术牵拉时诉疼痛,伴恶心、呕吐、鼓肠、腹肌紧张等内脏牵拉反应,Ⅱ组病人骶神经阻滞完善,术中未见恶心、呕吐反应.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子宫切除麻醉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1.
兰自侃  杨瑞  张昕  杨春艳  徐伟 《医学争鸣》2002,23(15):1422-1424
目的 通过检测单纯全麻或全麻并胸段硬膜阻滞开胸手术患者的血糖、血清皮质醇、胰岛素浓度及观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对抑制手术时应激反应的差异 .方法 将 2 0例 ASA ~ 级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10 ) :G组按照常规方法诱导后进行气管内插管全麻 ,术中静吸复合维持麻醉 ;G+C组先行胸 6~ 7椎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后再行气管内插管全麻 ,在静吸复合全麻的同时硬膜外腔给予 3.75 g· L- 1 布比卡因 .分别在麻醉前、切皮后 10min、胸腔探查 ,关胸时 4个时间点记录血流动力学变化并采静脉血测定血清皮质醇、胰岛素、血糖纪录 .结果  G组皮质醇在切皮 2 5 1.4± 18.2 ,探查 2 6 0 .5± 139.7及关胸时 2 71.6± 133.3均高于 G+C组 182 .6± 83.5 ,188.6± 10 3.3和2 6 3.0± 86 .9(P<0 .0 5 ) ;胰岛素仅在关胸时 G组 18.1± 13.7高于 G+C组 12 .6± 4 .6 (P<0 .0 5 ) ;血糖值 G组在胸腔探查6 .7± 0 .8,关胸时 8.8± 1.1比 G+C组 6 .5± 1.2及 8.0±1.1高 (P<0 .0 5 ) ;SBP G组切皮时 17.1± 1.4、探查时 16 .4±2 .5比 G+C组同一时点 14 .8± 2 .1及 12 .9± 1.8高 (P<0 .0 5 ) .结论 开胸手术时使用全麻加硬膜外阻滞能有效的抑制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 ,使患者在术中更为安全平稳 ,麻  相似文献   

12.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技术吸取了脊麻起效时间短、镇痛完善、肌肉松驰良好和硬膜外麻醉可提供长时间麻醉及术后镇痛方便的优点 ,是新兴的一种联合麻醉技术。本文仅探讨此麻醉技术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妇科择期手术共 4 6例 ,ASA1- 2级 ,年龄38— 6 4岁。其中全子宫切除 37例 ,子宫内膜癌根治 +盆腔淋巴结清扫 9例。手术时间最长 3时 4 0分 ,最短 4 7分。1.2麻醉方法 术前 30分肌注阿托品 0 .5mg ,鲁米那0 .1。麻醉包采用苏嘉医疗器械厂提供腰麻———硬膜外联合穿刺包 ,所有病例均由一人操作完成。病人入室…  相似文献   

13.
下腹及盆腔手术涉及脊神经节段比较广泛,手术部位深,麻醉要求阻滞完善,肌松满意,经过平稳.既往曾用一点硬膜外麻,效果往往欠完善。两点硬膜外操作及管理又较复杂.近几年,尤其1985~1986两年应用一点连续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加0.25%布比卡因骶管麻醉应用于下腹部及盆腔手术共20例,体会到比一点硬膜外阻滞效果完善,比两点硬膜外麻操作简单,管理方便,术中血压、脉搏、呼吸平稳。临床资料男15例,女5例;14岁1例,20~48岁11例,50~75岁8例.其中前列腺  相似文献   

14.
妇科手术一般多选用连续硬膜外阻滞 ,近年来联合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阻滞 (CombinedSpinalandEpidural,CSE)技术的发展受到人们的关注[1] 。我们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在全子宫切除时的镇痛效果、诱导至手术开始所用时间及局麻药总剂量和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 ,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择期全子宫切除术患者 4 0例 ,年龄 35~ 6 5岁 ,无手术麻醉禁忌症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两组 ,即连续硬膜外阻滞组 (E组 ) ,脊麻硬膜外阻滞复合阻滞组 (CSE组 ) ,每组 2 0例。1 2 操作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 ,L…  相似文献   

15.
戚晓雷  刘刚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8):951-952,955
目的:评价小剂量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患者髋关节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60例ASAⅡ~Ⅲ级行髋关节手术的老年患者随均机分为观察组(0.75%布比卡因1 ml)和常规组(0.75%布比卡因2 ml),各30例,2组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根据血压和出血情况来调整输液和输血。观察2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阻滞最高平面、硬膜外腔注药次数,以及麻醉前和蛛网膜下腔注药后5、15、30 min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结果:2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硬膜外腔注药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蛛网膜下腔注药后5、15、30 min对收缩压、舒张压的影响均小于常规组(P<0.05~P<0.01),观察组在5 min对心率的影响小于常规组(P<0.01)。结论:小剂量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髋关节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的剖宫产手术后PCEA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进行足月单胎剖宫产产妇60例,随机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和硬膜外组,每组各30例。分别采用两种不同麻醉方式进行剖宫产,术后均连接PCEA,PCEA采用相同配方,总剂量为150 ml,术后两组均连接PCEA,总剂量控制在150 ml,镇痛药均为0.75%罗哌卡因30 ml,0.9%氯化钠注射液112 ml,芬太尼0.4 mg。观察两组产妇在术后2 h(T0)、4 h(T1)、8 h(T2)、12 h(T3)、24 h(T4)、48 h(T5)、72 h(T6)的活动和静息VAS情况和Blous次数,比较两组产妇的下床时间、肠排气时间、泌乳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产妇静息VAS评分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T1评分结果高于硬膜外组,T2、T3评分结果低于硬膜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VAS评分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T1评分结果高于硬膜外组,T2、T3、T4评分结果低于硬膜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T1Blous次数高于硬膜外组,T3、T4、T5Blous次数低于硬膜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下床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肠排气早于硬膜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泌乳时间早于硬膜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瘙痒发生率、腰痛发生率均高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硬膜外两种椎管内麻醉,在术后应用PCEA均安全有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剖宫产后应用PCEA的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剖宫产后应用PCEA后产妇泌乳和肠排气恢复较早,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李心宽  柳胜华 《吉林医学》2010,31(7):934-935
目的:通过给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后观察硬膜外腔及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压力的变化,以压力梯度探讨椎管内联合麻醉中,硬膜外注药对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椎管内麻醉成年手术患者54例,均分成A、B两组。A组硬膜外腔穿刺以玻管法为穿刺成功的指标,不行气泡外溢及注气试验,穿刺成功后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5 ml,立即观测硬膜外腔峰压。B组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再行蛛网膜下腔穿刺并测其压力,然后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5 ml,立即同时测定硬膜外腔及蛛网膜下腔的峰压。结果: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5 ml后其峰压A组为(1.565±0.175)kPa,B组为(1.078±0.179)kPa,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5 ml前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压力为(0.865±0.204)kPa,硬膜外腔压力为0 kPa;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5 ml后其峰压为(1.078±0.179)kPa,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峰压为(1.711±0.275)kPa,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压力随着硬膜外腔压力的升高而升高,且其压力大于硬膜外腔峰压。结论:椎管内联合麻醉是安全的,但应适当延长硬膜外腔注药间隔时间或首次硬膜外腔注药少量多次以免容量效应引起平面过高现象。  相似文献   

18.
李有长 《重庆医学》2000,29(4):314-314
蛛网膜下腔阻滞 (SA)和硬膜外阻滞 (EA)相结合成为椎管内联合穿刺麻醉 (CSE)。结果是麻醉显效快 ,阻滞完善 ,任意延长麻醉时间 ,提供术后镇痛。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1 1 1 选择 5 5例妇产科手术患者采用CSE ,年龄 14~ 6 0岁 ,体重 36~ 72kg,身高 142~ 172cm ,无SA和EA禁忌症 ,手术种类见表 1。表 1  CSE手术种类手术种类n手术种类n剖宫产 2阴道成形术 1子宫切除 40盆腔肿块切除 1卵巢肿瘤切除 6曼氏术 2宫外孕 2会阴部子宫内膜异位切除 11 1 2 以CSE中 2 0例子宫全切术患者为观察组 (CSE组 ) ,再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在下腹部手术中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我院136例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均分成硬膜外麻醉组(对照组)和蛛网膜下腔一硬膜外麻醉组(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中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麻醉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分别为(6.7±1.8)min、(12.3±3.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2.1±5.4)min、(22.7±7.8)min;治疗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8.5%,对照组优良率为8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SEA应用于下腹部手术,能明显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增强术中麻醉效果且麻醉药用量少,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腰硬联合麻醉在子宫全切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盆腔手术要求麻醉时间长,肌肉完全松驰,单纯腰麻或硬膜外麻醉难以完全满足手术要求。近年来,我们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SA)和连续硬膜外腔麻醉(CEA)联合阻滞应用于子宫全切术,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