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构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蛋白(amastin)编码基因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amastin.方法:提取杜氏利什曼原虫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将扩增出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片段导入质粒载体pET-32a(+),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amastin.结果:扩增出大小约550 bp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重组质...  相似文献   

2.
从感染墨西哥利什曼原虫的仓鼠的肿大趾跖部位,切取病变组织,电镜观察原虫形态。无鞭毛体平均长度3.64μm。表膜分内外两层。膜下微管中心间距55.2nm。膜下微管总数约100~110根。鞭毛袋内藏鞭毛。鞭毛从基体发出。基体后部鞭毛公式为“9×2+O”,前部为“9×2+2”。动基体腊肠状。内腔中有高度弯曲的DNA纤丝。动基体有时与线粒体相连,表明前者具线粒体功能。墨西哥利什曼原虫的超微结构,与其他利什曼原虫相似。但原虫长度、膜下微管中心间距及膜下微管数有一定区别,可能为利什曼原虫的虫种鉴定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3.
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透射电镜观察较多,而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结构及分裂过程的报道甚少,为了研究前鞭毛体表面结构与取食、活动的关系及其分裂繁殖特点,本文用扫描电镜对离体培养的前鞭毛体进行初步观察。 材料与方法 一、虫种:选用体外培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培养基为MEM(pH 7.4),培养前加15%小牛  相似文献   

4.
<正>黑热病的主要诊断依据是检出患者体内存在无鞭毛体~([1]),但有时由于所得的材料含虫量较少,骨髓等涂片检查往往为阴性,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为提高病原体检出率和诊断率,常采用体外培养法培养出前鞭毛体后再进行涂片,染色。所以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标本是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课程中必须观察的重点内容。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标本通常用姬氏染色,鞭毛着色需要较长时间,课上操作费时。本文比较了3种不同的染色方法,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黑热病病原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脾进行性肿大)贫血等。我院于2005年5月-8月收治2例黑热病患儿,骨髓检查发现巨噬细胞胞浆内及细胞外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复染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简便法栾希英,周吉礼,刘春会(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256603)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标本通常以吉氏染液染色,长期使用虫体往往褪色,失去可辨认的形态特点。近年来,笔者对部分褪色待弃的前鞭毛体玻片标本,改换染色方法,进行复染处...  相似文献   

7.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检视,可用所抽出之骨髓液做成涂片,以瑞忒 Wright 氏或其它常用之血片染色液染色后进行鏡检。杜氏利什曼原虫只有在昆虫体内或培养基上可发育生出鞭毛,于人体内呈无鞭毛之利什曼原虫型;虫体为圆或卵圆形,大小约为红血球的五分之一至七分之一,但也有较大者,我们曾见到过大到  相似文献   

8.
<正> 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于人体巨噬细胞中,有效地逃避了机体免疫系统对它的作用,引起人的利什曼病。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利什曼原虫侵入人体后,原虫与人体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观察,1975年Zuckerman 曾对此做过详细的综述。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利什曼原虫寄生后,引起的一系列免疫系统的特殊反应,以及利什曼原虫免疫逃避机理,还没有一个十分完  相似文献   

9.
光敏生物素标记k-DNA打点杂交鉴定利什曼原虫种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光敏生物素标记利什曼原虫动基体DNA(k-DNA),以打点杂交鉴定利什曼原虫。结果表明,在前鞭毛体数为10~4~10~5时,此法能显示出利什曼原虫不同的种和株间有明显的区别,并且发现采自国内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不同的地区的虫株间k-DNA 在同源程度上存在差异,但用传统分类法则无法加以鉴别。此法为快速、简便地鉴定利什曼原虫及诊断黑热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亚马逊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体外培养方法,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其抗原特异性。方法小鼠皮损组织处获得的无鞭毛体(Al)、由前鞭毛体转化束的无鞭毛体(Ap)、J774.G8巨噬细胞来源的无鞭毛体(Aj)置于改良后的Schneider’s Drosophila培养基,pH4.6、33℃条件下培养,取培养物光镜下观察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结果三种不同来源无鞭毛体体外培养物光镜检查形态相似,均与纯培养获得的无鞭毛体一样。与无鞭毛体特异性蛋白P-8和P-4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显示,三种不同来源的无鞭毛体均出现阳性,且浓度与部位相似。而前鞭毛体与抗P-8单克隆抗体(mAb)染色呈弱阳性反应,与抗P-4单克隆抗体呈阴性反应。相反,GP-46/M-2McAb与前鞭毛体染色呈强阳性反应,与无鞭毛体仅呈弱阳性反应。结论在33℃条件下,用改良的Schneider’s Drosophila培养基进行无鞭毛体体外培养获得成功。用阶段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法可鉴定亚马进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  相似文献   

11.
a-常春藤皂苷是从洋常春藤Hedera he-lix 中分离的单糖链皂苷,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该成分及其相关化合物在体外对婴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和鞭毛体的形成显示强抑制活性,但毒性较大。作者研究了a-常春藤皂苷(1)及其相关化合物β-常春藤皂苷(2)和  相似文献   

12.
用草原兔尾鼠复制内脏利什曼病模型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给草原兔尾鼠经腹腔接种婴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5个月后剖杀动物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动物的脾、肝、骨髓、淋巴结、肾及输尿管内均有不同数量的利什曼原虫分布,有典型的内脏利什曼病病理损害。作者认为草原兔尾鼠是一种便于复制内脏利什曼病模型的动物。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用SDS-PAGE、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新疆株前鞭毛体中McAbs识别的抗原成分进行了检测。我们制备的抗杜氏利什曼原虫新疆株McAbs(A-9、A-11、C-11、E-12和H-10)共识别7条特异性抗原区带,抗原分子量分别为77000、74000、59000、54000、48000、43000和410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细胞内利什曼原虫的入侵、生存机制,为研制阻断利什曼原虫与巨噬细胞结合的新型抗利什曼药物以及利什曼病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抗Mac 1单克隆抗体(M1/70和M18/2)和重组的IFN γ,TNF α和IL 3处理巨噬细胞,观察经上述因子处理后的巨噬细胞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入侵和无鞭毛体在细胞内生存的影响。结果:经M1/70和M18/2单抗处理后巨噬细胞对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易感性明显降低,其原虫感染率和受染巨噬细胞内入侵的原虫数量减低,原虫对巨噬细胞的入侵过程和速度也减慢。M1/70和M18/2两种单抗同时应用,则对原虫入侵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通过对实验中所用的三种细胞因子活化巨噬细胞能力的观察发现,重组的IFN γ或TNF α均可激活巨噬细胞,提高巨噬细胞的杀原虫活性,且上述两种细胞因子联合对巨噬细胞的活化具有协同增强作用。但重组的IL 3不仅不能激活巨噬细胞而且尚抑制IFN γ对巨噬细胞的活化作用。通过测定活化巨噬细胞内氧化氮产物(NO2)的生成量,观察NO2生成与巨噬细胞对原虫杀伤活性的关系,进一步探索了活化巨噬细胞对细胞内原虫的杀伤机制。结论:作用于巨噬细?  相似文献   

15.
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是寄生虫学实验课中必须观察的重要标本。这种标本的制作,国内外均沿用吉氏、瑞氏染色法。实践证明,此种制备方法很不埋想,标本易褪色,易擦拭掉,细胞质,前鞭毛等结构逐渐模糊,失去使用价值,即使复染效果也不理想。当前这种标本来源困难,因此,寻找一  相似文献   

16.
现场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额济纳旗大沙鼠和蜥蜴均自然感染了利什曼原虫;感染原虫的大沙鼠耳组织无溃疡;该原虫虫体比其它利什曼原虫大,对小鼠不致病。但能在黑线仓鼠睾丸的塞氏细胞内繁殖;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是大沙鼠利什曼原虫的主要传播媒介,微小白蛉新疆亚种为蜥蜴利什曼原虫的媒介;未发现当地居民有皮肤利什曼病,提示大沙鼠利什曼原虫对人类无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7.
洋常春藤Hedera helix叶据报道有抗蠕虫,抗真菌和灭螺活性。本文旨在研究它的杀利什曼原虫作用。从洋常春藤叶分离出(a)一个含60%的皂甙复合物的提取物,定名为CS60。(b)三个双糖链皂甙(Oidesrnosides):常春藤皂甙B、c和D(皂甙K_(10))。(c)它们相应的单糖链皂甙(monodesmosides)α-,β-和δ-常春藤皂甙。(d)常春藤甙元。这些化合物杀利什曼原虫活性的评价是在体外用分别从狗和人体内分离的2株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虫来进行的,以N-甲基葡萄糖胺锑酸盐为对照。结果表明,CS60和双糖链皂甙对原鞭毛  相似文献   

18.
人体利什曼原虫的病原学范围是,在自然界中,白蛉通过叮咬将原虫从一个哺乳动物转移到另一个哺乳动物的循环。在自然中,以人类为中心的脊椎动物是储存宿生。人体利什曼病(包括皮肤病和印度黑热病)的某些疫源地的储存宿主是人类本身。  相似文献   

19.
我们对利什曼原虫特别是对从貉分离的利什曼原虫无鞭体进行了超微结构的研究,并与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初步认为与杜氏利什曼原虫群相似,并首次报道在其胞浆中发现的“包函体”样结构。  相似文献   

20.
采用重组γ-干扰素、α-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3诱导巨噬细胞的活化,观察其对杜氏什曼原虫的杀伤活性。结果,IFN-γ处理巨噬细胞48小时后,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巨噬细胞百分率为34%,每个受染巨噬细胞内利什曼原早无鞭毛体数平均为3.9个;而未经处理的对照组巨噬细胞,前者为62%,后者平均为6.8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