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基于“毒损脑络”理论的老年期痴呆辨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丽  张允岭  侯小兵  胡慧 《中国针灸》2012,32(11):1031-1034
对“毒损脑络”理论、络病学说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老年期痴呆的病机及辨经论治.初步认为毒瘀遏阻脑络为“毒损脑络”证候特征,毒损脑络、督脉瘀滞是老年期痴呆的重要病机,治疗以治络通络为法,以通为补,通调督脉为老年期痴呆辨经论治的重要环节,是“毒损脑络”理论在针灸干预老年期痴呆辨经论治中的具体运用,拓展了络病学说在针灸防治痰病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毒损脑髓的病机。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分析并归纳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结果:肾气虚衰为VD病因,五脏失调、痰瘀互阻为VD发病关键,痰瘀互阻、蕴结成毒是VD核心病机,补肾祛瘀为治疗VD的精髓。结论:痰瘀互阻脑络、蕴裹致毒、毒邪侵蚀脑络、败坏脑髓是VD的核心病机,补肾逐瘀攻邪为其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3.
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是在脑小血管病基础上出现的认知功能减退,占血管性痴呆的36%~67%,发病率高。毒损脑络理论认为人体内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长期蓄积变生毒邪损害脑络。笔者基于该病临床特点,认为“毒损脑络”为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病机关键,其中毒邪是主要的致病因素,络损是重要的病理变化,髓伤是最终的病理转归,“毒蕴—络损—髓伤”贯穿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疾病始终。笔者认为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主要分为邪蕴成毒、毒损脑络、毒败脑髓三个阶段,病位在脑络,病性为虚实夹杂,正虚、痰浊、瘀血、火热交互为患,一起构成浊毒犯脑的病理基础,伤及络脉。脑髓失于充养,神机失于调摄,最终致髓消或髓坏,神机失用,而出现认知障碍。本病的治疗总以“扶正解毒通络”为法,注重局部与全身的整体观,调和营卫,立足于“毒”“络”分阶段治疗,以期为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单味中药促智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痴呆是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呆傻愚笨、智力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已研究发现很多中药对痴呆有很好的促智作用。  相似文献   

5.
痴呆是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呆傻愚笨、智力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已研究发现很多中药对痴呆有很好的促智作用。  相似文献   

6.
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CSVD-VCI)是在脑小血管病基础上,引起认知功能受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CSVD-VC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早诊断早治疗对该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CSVD-VCI属于中医学健忘、痴呆的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病机涉及虚、痰、瘀、毒等多种因素,可分为脏腑亏虚型、痰瘀阻络型、毒损脑络型等主要证候类型。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在该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显著进展,本文就CSVD-VCI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以及近年来中药单药、复方治疗该病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展开综述,为中医药治疗CSVD-VCI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刘淑红  高尚社 《光明中医》2011,26(9):1764-1767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无意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轻者可见表情淡淡、反应迟钝等;重者终日不语,或闭门独居,  相似文献   

8.
赵凯教授认为痰瘀阻络型脑梗死的根本病机是痰湿邪毒瘀阻脑经,脑髓失养终致毒滞脑络,并强调防治应以清为要,即化湿祛瘀、益气活血、解毒开窍和醒脑益髓,同时结合藤类药行气通络、畅达血脉之特性,自拟七藤脉宁方治疗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恢复期,疗效显著。通过典型医案,从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恢复期病机与治法、七藤脉宁方功效两方面探究赵凯教授应用七藤脉宁方治疗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恢复期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9.
益智汤治疗血管性痴呆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由于血管疾病所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中医认为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笔者在参阅大量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自拟补肾益髓益智,活血化痰通络之益智汤。  相似文献   

10.
从中医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认为本虚标实,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是VCI的发病基础,痰瘀内生、瘀痹脑窍、毒损脑络是病机所在;辨证多为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肝阳上亢证、火热内盛证、腑滞浊留证、气血亏虚证等7个证型;中医治疗多从补肾、活血、化痰等法则出发,进行临床干预。参考文献18篇。  相似文献   

11.
从痰瘀论治血管性痴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中医痰瘀理论提出血管性痴呆的一个主要病机是痰瘀阻络,并从痰浊阻络,神机失用、瘀阻髓窍,清窍失灵两方面阐述其致病机理,提出通窍、涤痰、化瘀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主要治则,以期为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痴呆(VaD)是引起老年期痴呆的第二大病因,在痴呆中占10%~50%.在络病理论指导下对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认为血管性痴呆的病位在脑,以络脉空虚为病理基础,痰瘀阻络为其病理变化,酿毒伤络则是该病迁延难愈的主要原因,证属本虚标实,治疗当以通补为宜,补肾为本、痰瘀并治,早期治疗减少脑络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络病理论在血管性痴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杨帆  李丽 《北京中医药》2011,30(6):407-408
从络病理论的角度对血管性痴呆进行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分析,指出血管性痴呆的病位在脑,证属本虚标实,虚、痰、瘀互结阻络贯穿于血管性痴呆始终,而瘀毒阻络是该病迁延难愈的病理基础.治络之法,当从实论治,以通为补,但应注意久病痼疾,当以缓攻,通补活络.  相似文献   

14.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云枝  史继鑫 《河南中医》2009,29(11):1138-1140
从病名的认识、病因病机、临床治疗、实验研究、问题与展望等方面概述了血管性痴呆(VD)的中医研究概况,指出VD病位在脑,与肾、心、肝、脾四脏功能失调有关,尤以肾虚有关系密切。其基本病机为髓减脑消,痰瘀闭阻,火扰神明,神机失用。其证候特征以肾精、气血亏虚为本,以痰瘀闭阻脑络邪实为标。认为中医药对VD的治疗研究,不应停留在原有的中医理论上,而应采取中医辨证与现代诊断相结合,对药物和疗效的评价要采取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以筛选出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重复性强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李杨帆  李丽 《北京中医》2011,(6):407-408
从络病理论的角度对血管性痴呆进行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分析,指出血管性痴呆的病位在脑,证属本虚标实,虚、痰、瘀互结阻络贯穿于血管性痴呆始终,而瘀毒阻络是该病迁延难愈的病理基础。治络之法,当从实论治,以通为补,但应注意久病痼疾,当以缓攻,通补活络。  相似文献   

16.
中医在中风与痴呆的因果关系方面早有认识,《灵枢·调经论》曰:“血并于上,气并于下,乱而喜忘”;《临证指南医案》指出:“中风初起,神呆遗尿,老人厥中显然”;《杂病源流犀烛·中风》进而指出:“有中风后善忘”,是中医较早有关血管性痴呆(VD)的记载。大量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近年来,关于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均取得较大进展,现将有关成果报道如下。1病因病机血管性痴呆属中医痴呆范畴,本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因以情志所伤,年迈体虚为主,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相关,基本病机为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  相似文献   

17.
从中医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认为本虚标实,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是VCI的发病基础,痰瘀内生、瘀痹脑窍、毒损脑络是病机所在;辨证多为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肝阳上亢证、火热内盛证、腑滞浊留证、气血亏虚证等7个证型;中医治疗多从补肾、活血、化痰等法则出发,进行临床干预。参考文献18篇。  相似文献   

18.
于苗  丁薇  王悦  张丽娜  张根明 《中医药导报》2023,(9):134-136+164
基于脑小血管病的临床特点及现代医学研究认识,从中医病机角度,提出“络损髓伤”为脑小血管病的发病关键。其中,年老正虚为本病的促发因素,瘀、痰、浊毒有形实邪滞络所致的脑络病变为发病基础;脑髓失养、髓海失充的脑髓损伤为病变后果;发病过程中“络”“髓”相互影响、渐进损伤,最终形成“络髓同病”的病理结局。据此提出脑小血管病的总治法为通络养髓,但不同病变阶段的侧重点略有不同,“络损”以益气活血通络为主,“髓伤”以补肾养髓扶正为主,从而实现“络髓同治”。  相似文献   

19.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 WD)认知障碍是一种因铜离子代谢障碍,铜毒沉积脑络而形成的认知功能的损害,以早期出现神情呆板、健忘失算、呼之迟应、少动懒言、行动笨拙,舌质暗、脉沉弦为主要表现,当铜毒致脾肾之气渐虚之时,无力推动气血津液行于脉中,且精微物质无力上输脑髓,则形成痰浊、瘀血等病理毒物,损伤脑络。基于此提出“气虚髓减,毒损脑络”为WD认知障碍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并强调在“髓减”“络损”轻浅之时尽早固本培元、解毒通络可以减轻WD认知障碍患者的病情,延缓患者进入反复期、直下期,以期为中医药防治WD认知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罗家祺 《吉林中医药》2012,32(8):791-793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with no dementia,VCIND)属中医神志疾病范畴,其病位在脑,其本在肾,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致痰瘀内生,痹阻脑窍,毒损脑络而发为本病.髓海空虚,清窍阻闭是其基本病机.病理特点表现为本虚标实,虚以肾精气虚为主,兼以心、肝、脾失调;实指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因此,VCI的治疗应从补肾、活血、化痰等治则出发,把握其病机,明辨其伴症,方可奏效.目前,中医治疗仅为临床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