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黏膜内镜分级的关系。方法:对1785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进行中医分型,分为肝胃郁热、脾胃虚弱、气郁痰阻3型。观察和分析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内镜检出率,与性别、年龄分布以及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黏膜内镜分级的关系。结果: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为9.7%,男女性别比为1.06∶1。随着年龄增长,反流性食管炎检出率逐步升高,且病变程度呈加重的趋势。反流性食管炎内镜分级以A、B级为主。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的食管黏膜内镜严重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气郁痰阻。结论:不同中医证型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黏膜内镜分级存在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中医辨证分型与酸反流各项指标及心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09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神经症状评分,选用24 h食管pH值监测的多项酸反流指标,运用多种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各主要证型与食管酸反流多项指标的差异,并分析中医证型与神经症状评分的关系。结果筛选出的主要证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胃热气逆、痰气郁阻5型。总pH<4的时间百分率、总反流次数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痰气郁阻型。DeMeester积分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立位时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卧位时pH<4的时间百分率在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型。神经症评分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中虚气逆、胃热气逆型。结论RE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某些酸暴露参数之间存在明显关系;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与胃镜表现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与胃镜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 923例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中选取62例具有胃食管反流症状且胃镜检查结果阳性(EE)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脾胃湿热证24例:EE分级在Ⅱ级以上;寒邪客胃证5例:EE分级为Ⅰ级;肝胃不和证12例:除EE表现外,多伴胆汁反流;脾胃虚弱证17例:EE分级在Ⅱ级以上,伴贲门松弛或食管裂孔疝;痰瘀互结4例:EE分级在Ⅲ级以上,伴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结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各种证型的胃镜表现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与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的食管动力特点。方法选取具有典型反流症状的患者554例,中医辨证分为4型,每个中医证型分为NERD和RE 2组。采用高分辨率胃肠动力测压系统,对不同中医证型的NERD和RE患者进行食管动力学检测。结果肝胃不和证RE组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低于NERD组;肝胃郁热证RE组食管运动波幅平均值低于NERD组,同步收缩百分比、快速收缩百分比均高于NERD组;气郁痰阻证RE组大型蠕动中断百分比高于NERD组;中虚气逆证RE组无效吞咽百分比、同步收缩百分比均高于NERD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NERD相比,RE患者肝胃不和证食管括约肌功能下降更明显,肝胃郁热证、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证食管体部廓清能力下降更明显。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和西医亚型的发病机制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本地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建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分型、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方法:以胃镜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每位研究对象的中医症状、舌象、脉象等相关信息,再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男性为主;年龄40~60(47.77±13.04)岁;诱发因素主要是饮食;个人嗜好以吸烟、饮酒为主;病程多发于1 a以上为主;多为复发;多发于餐后。(2)经聚类分析发现反流性食管炎分为肝胃郁热证、肝热脾虚证、中虚气逆证、肝胃不和证4证,人数分布及比例依次为:65例、39.2%;39例、23.5%;33例、19.8%;29例、17.5%。(3)中医症状四诊信息得出:中医症状频数大于10次的症状有26项。烧心,反酸为其主要症状,病变部位涉及脏腑肝胆、脾胃、心、肾。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肝胃郁热证人数最多,其次为肝热脾虚证,再者为中虚气逆证,最后为肝胃不和证。症状以实热证为主。  相似文献   

6.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及舌象与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中医证型及舌象与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对102例符合入选条件的RE患者的流行病学信息、中医证型、舌象及食管黏膜胃镜下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在102例RE患者中,病程较短者以热证、实证多见,病程长者以虚证多见,不同病程的RE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E胃镜下分级为Ⅰ级的患者多为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证,Ⅱ级者多为脾胃湿热及脾胃虚弱证,Ⅲ级者以脾胃虚弱及胃阴不足证为主,不同中医证型的胃镜下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RE患者在脾胃湿热及肝胃郁热证型中分布较多,不同中医证型的Hp感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黏膜粗糙不平的RE患者以淡红舌多见,其他食管黏膜各损伤类型均以红舌常见,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渗出物增多均以薄黄苔多见,黏膜粗糙不平以白腻苔多见,舌象与食管黏膜表现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E中医证型与病程、胃镜下表现、Hp感染之间以及RE舌象与食管黏膜表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胃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型及舌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8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流行病学信息,对所有患者的中医证型、舌象和其胃镜下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不同证型的胃镜分级存在明显差异(P<0.05);不同证型的黏膜表现未见明显差异(P>0.05);不同舌色、舌苔的食管黏膜表现无明显差异(P>0.05),但食管黏膜粗糙不平多见于淡红舌,其他损伤类型多见于红舌;食管黏膜充血、水肿、渗出物增多、糜烂多见于薄黄苔,黏膜粗糙不平多见于白腻苔。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医证型和胃镜下食管黏膜分级有关,舌象可反映食管黏膜情况,临床检查将现代医学诊断和中医辨证论结合,可更加准确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疾病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特点.方法:对14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行胃镜检查、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分析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情况.结果:(1)140例胃食管反流病中肝胃郁热型占68.57%,胆热犯胃型占11.43%.痰气郁阻型占10.00%,中虚气逆型占10.00%.(2)胃食管反流病各中医证型的反流类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肝胃郁热型较胆热犯胃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酸反流;胆热犯胃型较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出现更多的混合反流;中虚气逆型较肝胃郁热型和胆热犯胃型出现更多的生理性反流.结论:GERD中医证型以肝胃郁热型最为常见,肝胃郁热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酸反流和混合反流为主:胆热犯胃型的病理性反流类型以混合反流为主;痰气郁阻型和中虚气逆型多见生理性反流.24h食道内pH和胆红素联合监测结果可作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菊  林芳群  袁红霞 《河南中医》2013,33(3):367-369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和体质的相关性.方法:以中医体质学说为基础,通过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观察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证型分布及体质类型.结果:体质决定了疾病的易感性,体质的偏颇特征直接影响着疾病过程中证型形成以及病机转归.结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和体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反流性食管炎的胃镜特点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90例反流性食管炎的胃镜资料,总结其胃镜特点及临床特点。结果390例胃镜分级Ⅰ级137例,Ⅱ级156例,Ⅲ级97例;反流症状:烧心352例,胸痛163例,吞咽困难106例,反胃243例,胃胀168例,多涎78例,频繁呕吐32例,夜间咳嗽68例。单纯性REHp的阳性率43%,合并PUD的Hp的阳性率为85%。结论胃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最主要最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对23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6例胃食管反流病中主要证型有肝胃郁热120例(50.85%),肝胃不和55例(23.31%),胃热气逆36例(15.25%)中虚气逆16例(6.78%),痰气郁阻9例(3.81%)等5型。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病位主要在胃,与肝关系最为密切,病性以实证、热证为主,病机主要为胃失和降、浊气上逆。  相似文献   

12.
中医升降理论源于《内经》,是阐释人体气机运动的理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主要由于胃失和降,浊气上逆。以中医升降理论来阐述反流性食管炎及其并发症的病因病机,指导治疗原则及处方用药,通过和胃降逆、疏肝降逆、肃降肺气之法使气机升降得平,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选取范春琦门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16首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开展范春琦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经研究结果发现范春琦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学术观点和西医治疗原则相一致。为范春琦反流性食管炎治验的深入挖掘和传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奥瑞凝胶对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食管黏膜的保护和修复作用。方法采用半幽门结扎加贲门肌切开术复制反流性食管炎大鼠模型,设模型组、奥瑞凝胶3个剂量组、阳性药对照组、凝胶赋形剂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术后7d开始给药,给药14d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食管黏膜的肉眼观察表现、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奥瑞凝胶组大鼠食管黏膜肉眼观察和病理组织学观察,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奥瑞凝胶组大鼠食管黏膜炎症程度减轻,病理学表现趋于正常。结论奥瑞凝胶能减轻反流性食管炎大鼠食管黏膜病变程度,提示其有保护和修复食管黏膜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匀气汤对返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膜形态及食管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2例返流性食管炎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寒(DC组)和肝胡化热(H组)3个证型组。分别以匀气汤Ⅰ、Ⅱ、Ⅲ号进行4周治疗。治疗前后计算症状积分,检查胃镜并测定食管动力学变化。结果:(1)症状绘解率81.1%,其中D组症状缓解率低下Ⅰ组和H组;(2)食管粘膜治愈率61.1%,有效率90.5%,无效率9.5%,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反流性食管炎病因病机为饮食失节、情志不遂、禀赋不足、外邪侵袭等,与肝脾胃肺关系密切,临床重视对肝郁、肝火的辨治,以和胃降逆为治疗大法,重视调节肺气,恢复其肃降之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匀气汤对返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粘膜形态及食管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42例返流性食管炎患者 ,按照中医辨证分为肝胃不和 (D组 )、脾胃虚寒 (DC组 )和肝郁化热 (H组 ) 3个证型组。分别以匀气汤Ⅰ、Ⅱ、Ⅲ号进行 4周治疗。治疗前后计算症状积分 ,检查胃镜并测定食管动力学变化。结果 :(1 )症状缓解率 81 1 % ,其中D组症状缓解率低于I组和H组 (P <0 0 1 ) ;(2 )食管粘膜治愈率 61 1 % ,有效率 90 5 % ,无效率 9 5 % ,治愈率 3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3 )食管动力学的变化 :Ⅰ组的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 (LESP)、平均蠕动压 (APP)明显提高 (P <0 0 5 ) ;D组的LESP、胃 -食管屏障压 (GEBP)、蠕动传导速度 (PCS)明显提高 (P <0 0 5 ) ,H组的GEBP显著改善 (P <0 0 5 )。结论 :匀气汤治疗返流性食管炎可改善临床症状 ,促进粘膜修复并可改善食管动力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AECOPD呼吸衰竭临床病例症状、体征等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得出该病证素、证候的分布,并分析其证候与胃肠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以选用的症状、体征辨证素表,症状、体征对证素贡献度(权值)表为基准,计算症状、体征对相关证素的贡献度,根据标准选用达到或超过20的证素,得出常见证素;根据证素组合证候规律及临床实际组合证候,确定AECOPD呼吸衰竭临床常见证候,进一步分析中医证候与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等。结果:1)AECOPD呼吸衰竭病位证素以肺出现频率最高(100%),其次为脾(81.32%)、心(72.29%)、肾(71.08%)等;虚性病性证素气虚出现频率最高(92.17%),其次为阳虚(72.29%)、阴虚(58.43%)等;实性病性证素痰出现频率最高(100%)、热(48.8%)、饮(48.19%)、血瘀(47.59%)等。AECOPD呼吸衰竭的主要证候为肺脾气虚痰浊阻肺证(21.69%),肺肾气阴两虚痰热壅肺证(16.27%),肺脾肾阳虚痰饮停肺证(15.06%)等。2)AECOPD呼吸衰竭中医证候间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肺脾肾不足痰蒙神窍证发生率最高(100%),且胃肠功能障碍评分整体偏高(9.7±3.3),病情严重。结论:AECOPD呼吸衰竭的证素以痰、气虚、阳虚、阴虚、热、饮、血瘀等为主,期间常互相联合,易侵袭肺、脾、心、肾等脏,主要证候表现为肺脾气虚痰浊阻肺证,肺肾气阴两虚痰热壅肺证,肺脾肾阳虚痰饮停肺证等,其各证候间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极速脉搏波成像(UFPWV)技术测定颈动脉脉搏波速度(PWV),探讨颈动脉血管弹性与高血压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早期预测动脉硬化及中医辨证施治提供新的无创诊断途径。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来院心内科治疗的1~2级高血压患者100例(196条颈动脉),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早期脉搏波速度(PWVBS)和收缩末期脉搏波速度(PWVES),比较其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各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正常组(P<0.05);PWVBS、PWVES与血压呈正相关,高血压患者各中医证型PWVBS及PWVES值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肝火亢盛证及痰湿壅盛证L-PWVES(左侧)值明显低于气阴两虚证(P<0.05);肝火亢盛证R-PWVES(右侧)值明显低于气阴两虚证(P<0.05)。结论:UFPWV技术能够早期、简便、准确地反映高血压血管弹性功能的变化,气阴两虚证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