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补肾利湿法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大鼠(Rat)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6(IL-16)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补肾利湿法防治AGA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对照组(痛风舒组)、西药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及中药复方低、中、高剂量组,共7组,每组12只。采用尿酸钠(MSU)联合氧嗪酸钾(OXO)诱导大鼠AGA模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L-2、IL-16的含量。结果:模型组IL-2、IL-16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中药复方低、中、高剂量组IL-2、IL-16含量均较模型组低(P<0.01);中药复方中剂量组与中药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药复方中剂量组与中药复方低、高剂量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药复方中剂量组与西药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补肾利湿法中药复方可抑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IL-2、IL-16的表达,对防治AGA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补肾利湿法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炎性指标MMP-7的表达水平,探讨补肾利湿法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防治作用机制。方法将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中药复方低、中、高剂量组。空白组和模型组予蒸馏水灌胃;中药对照组予痛风舒片混悬液灌胃;西药对照组予秋水仙碱混悬液灌胃;中药复方低、中、高组,分别用补肾利湿法中药复方混悬液灌胃。采用尿酸钠联合氧嗪酸钾诱导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用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大鼠血液中MMP-7含量。结果模型组MMP-7含量(2.84±0.14)μg/L明显高于空白组(1.19±0.72)μg/L(P0.01),证明MMP-7参与了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中药复方低、中、高剂量组MMP-7含量(2.42±0.28)、(1.62±0.14)、(2.35±0.24)、(1.53±0.28)、(2.31±0.14)μg/L均较模型组低(P0.01);中药复方中剂量组与中药对照组、中药复方低、高剂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西药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利湿法中药复方可降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血清MMP-7含量,抑制炎症反应,对防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补肾利湿法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ickkopf-1(DKK-1)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补肾利湿法防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机理。方法:将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及补肾利湿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空白组与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中药对照组和西药对照组分别灌胃痛风舒片溶液和秋水仙碱溶液,补肾利湿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18.7、37.4、74.8m L/kg补肾利湿中药复方,每日1次,连续7d。随后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尿酸钠和氧嗪酸钾诱导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造模4h后眼眶取血,分离血清,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hs-CRP和DKK-1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hs-CRP和DKK-1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各给药组大鼠血清hs-CRP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其中以西药对照组和补肾利湿中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各给药组大鼠血清DKK-1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补肾利湿中药复方可降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血清hs-CRP水平,对防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具有一定作用;对降低DKK-1效果不明显,可能与急性期血清中DKK-1表达特点有关,需要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补肾利湿法对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补肾利湿法防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GA)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及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尿酸钠联合氧嗪酸钾诱导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VEGF的含量,并对关节滑膜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7组VEGF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VEGF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和中药低、中、高剂量组VEGF含量均较模型组低(P<0.01),其中,西药对照组和中药中剂量组效果更明显;中药中剂量组与中药对照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与西药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补肾利湿法处方可抑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VEGF的表达,对防治痛风性关节炎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痛风性关节炎(GA)大鼠模型,通过观察炎症因子表达的变化情况,探讨补肾利湿法防治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为补肾利湿法防治痛风性关节炎提供依据  方法:将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及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各组给予相应干预。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于末次给药1 h后采用尿酸钠联合氧嗪酸钾诱导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采用HE染色,观察滑膜组织病理变化。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介素6(IL-6)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含量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造模各组血清中IL-6与TGF-β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补肾利湿法处方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中IL-6的浓度明显下降(P<0.05),TGF-β的浓度有所增加(P<0.05),与秋水仙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痛风舒组和补肾利湿法处方低剂量组血清中IL-6的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GF-β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补肾利湿法可抑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IL-6的表达,促进TGF-β的表达,可防治痛风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肾利湿法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8和TNF-α的影响,探讨补肾利湿法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防治作用机理。方法:将5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痛风舒组、治疗低剂量组、治疗中剂量组、治疗高剂量组,每组各8只。采用尿酸钠和氧嗪酸钾诱导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将补肾利湿法处方用于模型的治疗,并与秋水仙碱、痛风舒做组间对照,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L-18、TNF-α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8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治疗高剂量组、中剂量组、秋水仙碱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高剂量组、治疗中剂量组、秋水仙碱组、痛风舒组IL-18和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补肾利湿法可降低IL-18和TNF-α的水平。补肾利湿法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补肾利湿法中药复方对痛风性关节炎大鼠NALP6信号传导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将84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痛风舒组、西药秋水仙碱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每天1次进行药物灌胃。在第7天给药1 h后,采用改良复合氧嗪酸钾和尿酸钠造模方法制作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造模4 h后取材,观察各组大鼠滑膜组织病理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血尿酸、caspase-1、IL-1β、IL-18的含量,并以Western blot法检测滑膜组织内NALP6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经补肾利湿中药复方干预的中药中剂量组,其大鼠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减轻,体内血尿酸值明显下降,血清caspase-1、IL-1β和IL-18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补肾利湿中药复方干预的中药高剂量组,Western blot检测滑膜组织内NALP6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阻断NALP6-caspase-1-IL-1β这一炎症信号通路是补肾利湿中药复方防治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资生肾气丸对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白介素1β(IL-1β)及大鼠滑膜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蛋白酶-1(Caspase-1)的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资生肾气丸防治痛风性关节炎(GA)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痛风舒对照组、西药秋水仙碱对照组及资生肾气丸复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采用尿酸钠联合氧嗪酸钾诱导大鼠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应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1β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滑膜Caspase-1含量。结果:模型组和空白组IL-1β、Caspase-1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秋水仙碱对照组、资生肾气丸复方低、中、高剂量组IL-1β和Caspase-1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中剂量组与痛风舒对照组比较,IL-1β、Caspase-1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西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资生肾气丸可影响痛风性关节炎大鼠IL-1β和Caspase-1表达,对痛风性关节炎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
《陕西中医》2016,(6):752-753
目的: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GA)大鼠模型,研究炎症因子和抗炎因子的表达情况,明确补肾利湿法防治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为补肾利湿法防治痛风性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依次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及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2只采用尿酸钠联合氧嗪酸钾诱导实验动物GA模型,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MMP3、Caspase-5的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造模各组血液与滑膜组织中MMP3与Caspase-5的水平均显著增高。中药经方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液和滑膜组织中MMP3与Caspase-5的浓度有所增加,与秋水仙碱组无差异。而痛风舒组和经方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液和滑膜组织中MMP3、Caspase-5的浓度有所下降,但与秋水仙碱组比较仍有差异。但是,痛风舒组和经方低剂量组MMP3、Caspase-5的浓度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利湿法可抑制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MMP3、Caspase-5的表达,对防治GA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测酸脂清胶囊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血清中IL-4(白介素-4)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Coderre方法造模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造模后分别于3h、6h、9h取血,应用Elisa法测定IL-4的含量。结果:中药组的IL-4表达明显高于西药组及模型组(P〈0.05)。结论:酸脂清胶囊能明显促进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血清中IL-4的表达,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祛湿除痹方药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免疫调节机制,验证湿热痹阻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病机之一.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祛湿除痹方低、高剂量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4组采用尿酸钠晶体溶液踝关节注射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以祛湿除痹中药与秋水仙碱对比治疗,观察大鼠功能障碍指数,测定关节组织内炎症细胞(淋巴细胞)数、关节组织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受体(IL-1R)、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的表达水平.结果:祛湿除痹方各剂量组均能显著改善大鼠功能障碍,减少关节组织炎症细胞数,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在关节组织内的表达,且中药高剂量组的疗效优于秋水仙碱.结论:湿热痹阻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病机之一,祛湿除痹中药能有效减少实验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踝关节组织炎症细胞数和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祛湿除痹法是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痛风圣液对尿酸钠诱导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中IL-1β、TNF-α、IL-4的影响。方法:将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秋水仙碱)、中药组(痛风圣液)各8只。采用Coderre造模方法,空白组不作造模处理。造模前24小时给西药组和中药组分别灌服秋水仙碱悬混液、痛风圣液4 m L,24小时再次灌服上述药物并于给药后1小时造模,24小时后处死大鼠取材。切取造模大鼠踝关节周围组织,制成匀浆,-70℃冰箱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1β、TNF-α、IL-4含量变化情况。结果:空白组未检测出IL-1β、TNF-α、IL-4;模型组中IL-1β、TNF-α表现为高表达,IL-4在模型组中也有一定程度的表达;西药组和中药组中IL-4表现为高表达,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β、TNF-α的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风圣液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与秋水仙碱相当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抗炎性细胞因子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从而阻止炎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痹宁胶囊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滑膜组织的抗炎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60只,雌雄各半,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药物干预7d。于造模前、造模后、治疗结束处死前测定大鼠右侧足踝关节容积及血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并在处死后将右侧踝关节滑膜组织做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滑膜组织并评分。结果:痹宁胶囊有利于大鼠受损的滑膜组织炎症修复,优于西药组,以中药高剂量组为佳。结论:痹宁胶囊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滑膜组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火针配合中药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采用火针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41例予以西药口服治疗,将两组临床疗效、止痛效果及对血尿酸的调整作用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对照组为92.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和血尿酸值均有下降(P0.05)。结论火针配合中药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痛风宁防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痛风宁防治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痛风宁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尿酸钠和氧嗪酸钾诱导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测定大鼠关节肿胀度和大鼠血清尿酸水平。[结果]痛风宁具有抑制大鼠足肿胀的作用,并能降低大鼠血清尿酸水平。[结论]痛风宁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中痛风宁高、中剂量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临床在面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时,给予其实施清热利湿法治疗后的效果。方法:对我院在近期内收治的64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实施西医药物进行治疗,该组患者记为西医组;另对同期收治的65患者增加实施中医清热利湿治疗,该组记为结合组。结果:西医组与结合组患者在服药治疗后,其血尿酸检测结果较服药前有明显改善,但结合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西药组(P〈0.05);在疗效方面,结合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48%(62/65),显著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临床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增加实施中医清热利湿治疗后的疗效是理想的,应广泛开展实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湿热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湿热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吕氏对穴法选穴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尿酸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尿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能有效降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清尿酸含量,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向丽  康杰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1):77-78
目的:与西药对比,研究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0例18岁以上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病人随机分成中药组和西药组,每组20人,中药组采用内服白虎加桂枝汤,外敷醋调大黄粉;西药组采用艾托考昔口服120mg/天,并与治疗前,治疗后4小时、1天、2天、3天和7天评估患者关节的疼痛、压痛、肿胀、皮肤红晕情况,并记录每天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疼痛和炎症均有明显效果,但在治疗后4小时,中药组疼痛评分更优于西药组,P=0.01,其余4个时间点的比较,二者没有统计学差异,在安全性的评估上,中药组的副反应明显低于西药组,P=0.038.结论:中药的内服外敷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疼痛和炎症反应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与西药没有明显的差别,同时,使用中药的副反应明显少于西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抗炎作用。方法将96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采用尿酸钠溶液注入大鼠膝关节造成急性痛风模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内服自拟痛风方治疗,对照组采用秋水仙碱灌胃治疗。分别于治疗后第1天、第2天、第5天取受试关节的滑膜组织测定IL—1β、IL-8含量。结果模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造模后关节滑膜组织IL-1β、IL-8含量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关节滑膜组织IL-113、IL-8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针药并用能降低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滑膜IL1β、IL~8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