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收集全国十家单位慢性乙型肝炎(ALT≥2×正常值)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研究其证候分布特点。方法:通过频数及因子分析法,对1 003例慢性乙型肝炎(ALT≥2×正常值)患者证候进行分析。结果:从1 003例临床资料中,得出21个与证候相关的公因子。结论:ALT≥2×正常值的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主要有:1)肝郁脾虚;2)肝胆湿热;3)胃滞气逆;4)脾虚湿困;5)肝肾阴虚;6)肝血瘀阻;7)湿热中阻;8)肝胃不和。  相似文献   

2.
目的:开展全国范围内多中心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舌象的采集与分析,归纳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舌象分布特点。方法:通过调查全国共计1 003例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的舌象并进行图像记录,应用清华大学研发的《舌象采集及分析系统》进行数据处理,运用统计学方法,对1 003例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舌象进行分析。结果:从1 003例临床资料中,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常见舌色分布依次为:红、淡红、暗、淡白;常见的舌形分布依次为:齿痕、荣润、胖大、舌有瘀斑及舌下脉络发绀等;常见的舌苔色分布依次为:白、黄;常见的苔质分布依次为:薄苔、腻苔、厚苔。属“肝胆湿热证”的舌象分布特点为:苔色黄,舌质色红,苔腻,舌荣润,苔色白,苔薄,苔厚。属“肝郁脾虚证”的舌象分布特点为:苔色白,苔薄,舌质淡红,舌质色红,苔腻,舌胖大有齿痕,舌荣润,苔色黄。结论: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舌象涉及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虚、湿盛、血瘀等。肝胆湿热、肝郁脾虚两种证型患者的舌象分布特点与学会颁布的标准较为一致,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探讨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的常见证候诊断标准。方法:在1 003例临床资料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对全国肝病专家进行4轮咨询调查,从慢乙肝常见证型、主次症、诊断标准等方面进行咨询。结果:专家积极系数为100%,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94、0.945。结论:该病常见的单一证型有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肝血瘀阻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困证。各证型的诊断标准有3~4种主次症的不同组合。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为该病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组前期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病例报告表,记录四川地区8家子课题临床单位收集的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探索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特征规律。结果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对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进行研究,结合专业知识,经专家讨论后,最终确定8类切合临床的证型,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湿热(326例,30.6%)、肝胆湿热(193例,18.1%)、肝脾湿热(158例,14.8%)、肝郁脾虚(92例,8.6%)、肝郁化热(89例,8.4%)、脾虚湿困(74例,7.0%)、湿热夹肝肾阴虚(73例,6.9%)及阳虚夹血瘀证(59例,5.5%)。结论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湿困、湿热夹肝肾阴虚及阳虚夹血瘀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复方黄根颗粒治疗不同证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为辨证使用复方黄根颗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同时辨证为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血瘀、肝郁脾虚、肝郁气滞5个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30例,均予复方黄根颗粒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证候积分、肝功能、血清HBV-M、HBV-DNA及部分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和Ⅳ型胶原(Ⅳ-C)三项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有效率肝郁脾虚和肝郁血瘀型〉湿邪困脾和肝胆湿热证〉肝郁气滞证;症状改善、丙氨酸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转移酶(AST)降低以及血清HBV-DNA水平降低以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血瘀、肝郁脾虚证更明显(P〈0.01),且各证疗效相当,肝郁气滞证稍差,但也明显改善和降低(P〈0.05);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血瘀、肝郁脾虚证均有HBeAg阴转和抗HBe阳转,以肝郁脾虚证最明显,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血瘀次之,肝郁气滞证无HBeAg阴转和抗HBe阳转病例。血清HA、LN和Ⅳ-C各证型均有明显下降(P〈0.01),各证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方黄根颗粒对不同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均具有改善症状、保肝降酶、抗乙肝病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其总体疗效以肝郁脾虚和肝郁血瘀型最为显著,其次为湿邪困脾和肝胆湿热证,肝郁气滞证更次之。辨证使用复方黄根颗粒会取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为该病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组前期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病例报告表,记录四川地区8家子课题临床单位收集的1 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探索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特征规律。结果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对1 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进行研究,结合专业知识,经专家讨论后,最终确定8类切合临床的证型,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湿热(326例,30.6%)、肝胆湿热(193例,18.1%)、肝脾湿热(158例,14.8%)、肝郁脾虚(92例,8.6%)、肝郁化热(89例,8.4%)、脾虚湿困(74例,7.0%)、湿热夹肝肾阴虚(73例,6.9%)及阳虚夹血瘀证(59例,5.5%)。结论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湿困、湿热夹肝肾阴虚及阳虚夹血瘀证。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揭示其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的522篇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出现频次前8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郁气滞。其中,湿热中阻、肝胆湿热、湿热蕴结、湿热内蕴、湿热蕴脾可以用“湿热内阻”统括。结论肝郁脾虚和湿热内阻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证型。  相似文献   

8.
病毒复制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通过对198例5种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及HBV-DNA检测结果结合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析,初步探讨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结果: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其中以肝胆湿热、肝郁脾虚和脾肾阳虚为其常见证型,占所调查对象的81.1%,而3型中又以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为主,分别为40.9%和31.3%。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患者病毒标志物有两种表型,即HBsAg(+)、HBeAg(+)、HBcAb(+)、HBV-DNA(+)或HBsAg(+)、HBeAb(+)、HBcAb(+)、HBV-DNA(+),提示病毒复制高度活跃,而脾肾阳虚患者病毒标志物以HBsAg(+)、HBeAb(+)、HBcAb(+)为主,提示病毒处于低复制状态。肝胆湿热型ALT、AST、TB IL等指标异常且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肝郁脾虚型仅次于肝胆湿热型,ALT、AST等指标异常且显著高于除肝胆湿热以外的其他证型(P<0.05)。结论:肝胆湿热型和肝郁脾虚型与病毒高复制状态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侯机体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免疫指标的关联性。方法:选择初次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各30例,动态观察两组患者血清CD3+、CD4+、CD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的变化。结果:肝胆湿热型患者CD3+水平在初次、随访8周和16周时均明显升高,与肝郁脾虚型患者相应数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初次、随访8周和16周时CD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组高于肝郁脾虚组。两组患者初次IgM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胆湿热组低于肝郁脾虚组(P〈0.05),随访8周和16周时两组IgM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8+、IgA、Ig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CD3+、CD4+、CD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CD3+、CD4+、CD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关联性,相关免疫指标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②不同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当飞利肝宁胶囊联合菌芪肝复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0例中医辨证属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证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当飞利肝宁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菌芪肝复颗粒治疗,2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改善症状、恢复肝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P〈0.0l,P〈O.05),但2组患者的免疫应答转阴率近似。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HBV—DNA转阴率为17.5%,对照组为15.0%;治疗组HBeAg转阴率为12.5%,对照组为7.5%,治疗组虽较高,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当飞利肝宁胶囊联合菌芪肝复颗粒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证患者有一定疗效,对于不适合或不同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以中医证型诊断标准为依据,纳入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型32例和肝郁脾虚证型30例作为观察的主要对象。探究慢性乙型肝炎两种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肝胆湿热证型中的ALT、TBIL、GGT、AST、DBIL指标比较肝郁脾虚证型,明显偏高,上述指标的组间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肝胆湿热证型的阳性率为78.13%,肝郁脾虚证型的阳性率为46.67%,阳性率指标的组间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临床检验指标同中医证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临床诊断和治疗可起到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HBV.DNA感染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2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肝标志物检查、血清HBV—DNA(定量)及PBMCs中HBV—DNA检测(PCR方法),经中医辨证确定205例患者的中医证型。结果研究发现各中医证型血清HBV—DNA(定量)≥1.0×10^5拷贝/mL(高病毒栽量)患者比例由小到大排列依次为: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组血清HBV—DNA(定量)≥1.0×10^5拷贝/mL患者比例最高(占82.5%),与湿热中阻证组(占55.2%)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中医证型PBMCs中HBV—DNA感染患者比例由小到大排列依次为:肝肾阴虚证〈湿热中阻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组PBMCs中HBV.DNA感染患者比例最高(占77.2%),与肝肾阴虚证(占27.3%)、湿热中阻证(占34.3%)、瘀血阻络证(占53.1%)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HBV—DNA(定量)及PBMCs中HBV—DNA感染与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关系,肝郁脾虚证组血清HBV.DNA(定量)≥1.0×10^5拷贝/mL患者比例及PBMCs中HBV—DNA感染患者比例最高,治疗应注重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42例患者中,肝胆湿热证型22例,肝郁脾虚证型20例,对两种证型患者进行生化检验,观察中医证型与临床检验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2例肝胆湿热证型患者体内AST、ALT、GGT、DBIL、TBIL等指标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证型,两种证型差异显著(P0.05)。结论:部分临床检验指标与中医证型(肝胆湿热证型、肝郁脾虚证型)存在相关性,相关指标的变化可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分期、炎症分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80例为研究对象,肝穿作病理检查进行肝纤维化分期及炎症分级诊断,并四诊合参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复合证候按单证统计,分析肝纤维化分期及炎症分级中医证候的关系。结果:S0期以湿困中焦、肝气郁结多见;S1期以湿困中焦、肝郁脾虚多见;S2期以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多见;S3期以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多见;S4期以瘀血阻络、肝胆湿热多见。G1级以肝气郁结、湿困中焦多见;G2级以肝郁脾虚、湿困中焦多见;G3级以瘀血阻络、肝郁脾虚、肝胆湿热多见;G4级以瘀血阻络、肝胆湿热多见。瘀血阻络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即随肝脏纤维化及炎症程度加重,瘀血阻络增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分期及炎症分级存在中医辨证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分期、炎症分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80例为研究对象,肝穿作病理检查进行肝纤维化分期及炎症分级诊断,并四诊合参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复合证候按单证统计,分析肝纤维化分期及炎症分级中医证候的关系.结果:S0期以湿困中焦、肝气郁结多见;S1期以湿困中焦、肝郁脾虚多见;S2期以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多见;S3期以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多见;S4期以瘀血阻络、肝胆湿热多见.G1级以肝气郁结、湿困中焦多见;G2级以肝郁脾虚、湿困中焦多见;G3级以瘀血阻络、肝郁脾虚、肝胆湿热多见;G4级以瘀血阻络、肝胆湿热多见.瘀血阻络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即随肝脏纤维化及炎症程度加重,瘀血阻络增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分期及炎症分级存在中医辨证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轻症慢性乙型肝炎(1 ×ULN≤ALT≤2×ULN)肝活检病理诊断的意义,探讨中医证型与肝病理相关性.方法:选:90例1 ×ULN≤ALT≤2×ULN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均为阳性(>1 000copys/mL),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行肝脏活组织穿刺病理检查.结果:90例中,肝郁脾虚证50例,湿热中阻证18例,肝肾阴虚证13例,瘀血阻络证9例.肝活检结果分布向G2/S1和G2/S2集中.炎症活动(G)以G2为主,占67.78% (95% CI=58.13%~77.43%,61/90);纤维化程度(S)以S1和S2为主,占82.22%(95%CI =74.32%~90.12%,74/90).炎症坏死≥G2者占80.00% (95% CI =71.74%~88.26%,72/90);纤维化≥S2者,占45.56% (95% CI =35.27% ~55.85%,41/90).中医证型在肝组织炎症程度之间差异存在差异(x2=9.8352、9.5732,P均<0.05),但进一步行两两比较,却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轻症慢性乙型肝炎(1×ULN≤ALT≤2×ULN)患者肝组织病理检查炎症坏死≥G2者占80.00% (95% CI=71.74% ~ 88.26%,72/90),纤维化≥S2者,占45.56% (95% CI =35.27% ~55.85%,41/90),满足正规的抗病毒治疗条件;对轻症该病患者应将肝组织病理作为判断是否抗病毒治疗的主要依据.轻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肝组织病理活动度有一定的关系,瘀血阻络型病理程度比其余中医证型可能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重庆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中医症状及证候.方法 303例重庆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填写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中医症状、证候、乙肝标志物.结果 中医症状出现率在50%以上的有3项,40%~50%(不含50%)有1项,30%~40%(不含40%)有6项,20%~30%(不含30%)有6项,10%~20%(不含20%)有7项,10%以下(不含10%)有2项.7种证候分布为肝气郁结证(41.25%)、无证可辨(17.82%)、湿热内蕴证(13.86%)、脾虚湿盛证(10.23%),脾肾阳虚证(9.90%)、血瘀证(4.62%)、肝肾阴虚证(2.31%).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HBeAg阳性湿热内蕴证的比例较HBeAg阴性高,HBeAg阴性脾虚湿盛证及血瘀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HBeAg阳性者,经χ^2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症状以脘腹部及精神症状为主.中医证候以肝气郁结证最多,涉及的脏腑以肝为主,脾脏次之,肾脏涉及较少.HBeAg阳性乙肝携带者与HBeAg阴性乙肝携带者的证候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明确慢性乙型肝炎(CHB)恶性转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方法 收集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门诊及住院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共671例,其中CHB 12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HBLC) 3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细胞癌前病变(PLHC) 6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细胞癌(HCC) 147例。设计“慢性乙型肝炎恶性转化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记录患者一般资料、辅助检查结果及中医四诊信息。基于因子分析及K-均值聚类分析对其证候、证素进行判定及统计分析。结果 得到CHB中医证候类型5个,肝硬化(HBLC、PLHC、HCC)中医证候类型6个。其中CHB患者的证候分布主要以肝郁脾虚证(53.33%)、肝胆湿热证(21.67%)为主,证素分布以气滞(27.60%)、热(17.71%)、气虚(17.71%)为主;HBLC阶段证候分布以瘀血阻络证(23.83%)、肝郁脾虚证(22.35%)为主,证素分布以血瘀(19.25%)、湿(17.46%)、气虚(15.01%)为主;PLHC阶段证候分布以瘀血阻络证(29.68%)、...  相似文献   

19.
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及其分类证候症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首先根据文献确定观察的证候和症状,然后设计统一表格进行。结果:9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的出现频率分别为肝胃不和证490例(51.0%)、肝郁脾虚证180例(18.8%)、脾胃虚弱证112例(11.7%)、脾胃湿热证98例(10.2%)、胃阴不足证80例(8.3%);不同的分类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不相同。结论:与传统相比,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布发生了变迁,以肝郁相关证候最为常见;分类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有不同模式特点,症状谱则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特征规律,为该病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课题组前期制定的CRF病例表,记录四川地区8家子课题临床单位收集的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比较发现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特征规律。结果基于因子分析的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研究共得到26个因子,结合专业知识及专家讨论后认为,合并为8个较符合临床因子组合证型,按解释的总方差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15.715%)、肝肾阴虚(9.255%)、肝郁脾虚(8.939%)、肝郁化火(7.781%)、脾虚湿阻(7.055%)、瘀血阻滞(5.520%)、阳虚(3.943%)、无证可辨(1.702%)。基于聚类分析的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研究,经K-means聚类分析4~12类后,结合专业知识,经专家讨论后,最终定为8类最为符合临床,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湿困、湿热夹肝肾阴虚、阳虚夹血瘀。结论研究表明,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学方法可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的分析,为该病证候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方法,但其结果仍需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