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老年男性患者,因治疗需行经外周静脉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术,行左侧肘静脉插管术。插管过程中因遇阻力向外退管时导管折断。折断在静脉内的导管长32cm×1.3mm PICC(PRODIMED DIVISION PLASTIMED规格60cm×1.3mm),静脉导管断在血管内,并向近心端游走,急诊行经股腔静脉折断导管取出术。常规穿刺右侧股静脉,置入6F鞘管,将260cm超滑导丝送入6F右冠导引导管制成尾端固定、  相似文献   

2.
经静脉造影或观察导丝走形证实6例患者存在静脉畸形、迂曲、狭窄,其中5例高龄患者置入水久起搏器时,其上腔静脉系统迂曲、狭窄,无法使用起搏器穿刺套装内的导丝及鞘管将导线送到起搏部位,另1例为水存左上腔静脉合并有右上腔静脉缺如。试用175cm—0.035长导丝以及6—8INPUT鞘替代普通起搏器穿刺套装。结果:使用175cm—0.035长导丝以及6—8INPUT鞘顺利地将起搏导线送人右心房中下部,安全地完成置人手术,无并发症。结论:一旦送人导线或导丝困难,应积极地进行血管造影,不应盲目的推送,使用175cm长导丝增加支撑力,结合IN—PUT鞘管通过狭窄或纤曲延长的血管段,给起搏导线提供一个光滑的通道,可顺利的将起搏导线送人心房及心室。  相似文献   

3.
植入起搏导线时,正常的路径从头静脉-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进入上腔静脉,然后到达右心房、右心室。在上腔静脉壁上存在着奇静脉开口,当奇静脉的开口与左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的角度合适时,起搏导线容易进入奇静脉,而不是经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导线在奇静脉内的操作不当,会导致大出血的发生,危及患者生命,应引起注意。我们在2000-2003年3年中遇到4例起搏导线进入奇静脉,现将其临床表现,发现经过及处理方法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起搏导线的初步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介绍应用血管内反推力技术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起搏导线的初步临床体会。方法 对18例患者的28根导线应用血管内反推力牵引技术拔除导线,其中16例(25根导线)首选经上腔静脉途径,失败后改用经下腔静脉途径;2例(3根导线)直接用经下腔静脉途径拔除。结果 16例患者的25根导线,经上腔静脉途径完全拔除22根(88%),3根经此途径拔除失败后改用下腔静脉途径,其中2根完全拔除。2例患者的3根导线直接先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经皮导管血管内体外循环、血管内升主动脉阻断、血管内灌注心脏冷停跳液、经胸壁开窗(Port—Access技术)在胸腔镜下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和心脏瓣膜替换动物实验模型[1-5]。一、手术方法1.手术准备:选20~30kg狗,全麻气管内插双腔管作单肺通气。心电连续监测。经颈动脉和颈静脉穿刺测动脉压、中心静脉及肺动脉压。2.导管放置技术:肝素化后,用17F导管作左股静脉穿刺插管,经引导钢丝将导管置于右心房(上腔静脉入口处)。左股动脉穿刺插入14F导管。动静脉管分别与体外循环机连接。由颈外静脉穿刺插入导管至…  相似文献   

6.
大静脉受累的白塞病七例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白塞病(BD)累及大静脉的影像表现与介入治疗。方法 确诊为BD37例患者,7例经血管造影证实有大静脉受累,其中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2例,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3例,2例同时合并上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7例患者先行溶栓、活血治疗,并对5例有下腔静脉阻塞患者.在狭窄及阻塞区行扩张成形或植入支架。结果 血管造影显示阻塞始于右锁骨下静脉者2例,左右锁骨下静脉均阻塞及上腔静脉-头臂静脉阻塞者各1例,同时合并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下腔静脉狭窄阻塞及血栓形成3例,其中1例合并肝静脉闭塞。经治疗全部患者症状改善,部分患者血流复通。结论 BD引起的大静脉阻塞是一种少见的损害,主要表现为上下腔静脉系统的狭窄、阻塞及继发血栓形成,经溶栓、激素治疗,结合血管成形及内支架置入,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静脉畸形、迂曲、狭窄时永久起搏导线置入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静脉造影或观察导丝走形证实 6例患者存在静脉畸形、迂曲、狭窄 ,其中 5例高龄患者置入永久起搏器时 ,其上腔静脉系统迂曲、狭窄 ,无法使用起搏器穿刺套装内的导丝及鞘管将导线送到起搏部位 ,另 1例为永存左上腔静脉合并有右上腔静脉缺如。试用 175cm 0 .0 35长导丝以及 6 8FINPUT鞘替代普通起搏器穿刺套装。结果 :使用175cm 0 .0 35长导丝以及 6 8FINPUT鞘顺利地将起搏导线送入右心房中下部 ,安全地完成置入手术 ,无并发症。结论 :一旦送入导线或导丝困难 ,应积极地进行血管造影 ,不应盲目的推送 ,使用 175cm长导丝增加支撑力 ,结合IN PUT鞘管通过狭窄或纡曲延长的血管段 ,给起搏导线提供一个光滑的通道 ,可顺利的将起搏导线送入心房及心室。  相似文献   

8.
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肺栓塞,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导丝不能进入上腔静脉,造影显示无名静脉闭塞,永存左上腔静脉、奇静脉畸形。血管走行:左锁骨下静脉—永存左上腔静脉—左奇静脉—奇静脉环—右奇静脉—右上腔静脉。改右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心室主动导线,植入永久起搏器。  相似文献   

9.
<正>静脉导管(ductus venosus,DV)是胎儿期特有的一个血管,生后此血管闭锁成为静脉韧带。由于静脉导管存在不仅满足胎儿生理状态下生长发育的血流动力学要求,也为胎儿病理状态时全身血液重新分配进行有效的调节。因此有必要对静脉导管的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及临床作用进行综述。一、静脉导管解剖结构在人类胎儿期,位于静脉导管连接脐静脉和下腔静脉之间,与脐静脉连接处狭窄,与下腔静脉连接处略宽呈细长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微创、有效的新方法。方法用腔内超声消融导管,配合取栓、球囊扩张及内支架导管置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115例。结果111例(96.5%)阻塞静脉全部打通进入下腔静脉,术中血管造影示静脉平均狭窄由100%减少到28%±8%(P<0.01);4例(3.5%)部分开通左髂总静脉未进入下腔静脉;18例(15.6%)出现并发症,其中血管壁穿孔4例,健侧深静脉血栓4例,节段性肺栓塞3例,切口淋巴漏7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多种介入导管相互配合可明显提高DVT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重症布-加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重症布-加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方法:对我院治疗的126例重症布-加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介入治疗10例,均行经皮肝穿肝静脉球囊导管扩张成形和内支架置入;手术治疗102例,其中行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C型架桥术68例,脾静脉-颈内静脉人工血管架桥术33例,肠系膜上静脉-颈内静脉人工血管架桥术1例;介入加常规手术治疗14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下腔静脉球囊导管扩张成形和内支架置入后行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C型超桥术或改良脾-肺固定术。结果:围手术期死亡6例,随访120例,随访时间6个月-7年,效果优者89例(74.2%),良者31例(25.8%)。结论:提出了重症布-加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不同的病变类型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异体下腔静脉移植于颈动脉的动物模型,以模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再狭窄的病理过程。方法游离供体小鼠下腔静脉,切断受体小鼠右颈总动脉,实验组采用"袖套式"结扎吻合法、对照组采用缝合法将下腔静脉两端分别与颈总动脉断端行端端吻合。术后对比两组血管通畅情况,于术后1周、2周、4周、6周对实验组小鼠取材,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桥血管病理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1例麻醉过量死亡,手术完成即刻各吻合口均通畅,无出血、狭窄及血管扭曲等情况。术后2例急性血栓形成,手术平均耗时46.0±10.6 m in;对照组手术完成即刻2例近端吻合口出血死亡,术后2例急性血栓形成,手术平均耗时68.0±12.4m in;后期静脉桥管壁逐渐增厚,管腔逐渐狭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中膜、内膜不同程度增生及炎症细胞浸润。结论小鼠异体下腔静脉移植模型能真实反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狭窄的情况,是进一步研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理想模型。"袖套式"结扎吻合法建立小鼠下腔静脉移植模型,较以往常用的吻合法时间短、出血少、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87岁。因突发心悸、胸闷入院。诊断病窦综合征,拟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前胸部CT提示左上腔静脉可能,双侧肘静脉造影证实永存左上腔静脉及冠状静脉窦扩张。经股静脉径路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电极螺旋固定于右室间隔部。术后随访1个月,无心力衰竭及起搏器综合征症状,各项起搏参数良好。  相似文献   

14.
下腔静脉中断又称下腔静脉肝静脉下段中断由奇静脉连接,属罕见先天性血管畸形.近10年来,我们在心导管检查过程中曾遇4例,现予报道.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总结心脏起搏导线误入奇静脉的识别和处理经验。方法及结果通过静脉系统植入心脏起搏导线时,正常途径为从头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或直接自锁骨下静脉进入上腔静脉,然后进入右房、右室。当奇静脉的开口与左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的角度合适时,起搏导线可误入奇静脉。本中心近5年来共有5例起搏导线误入奇静脉,占同期新植入患者的0.1%。表现为:(1)导线推送不顺畅,特别是在左头臂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处;(2)导线在推送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部酸胀不适;(3)导线直上直下,反复操作不能进入右室或右心耳;(4)高输出起搏不能夺获心房;(5)多个体位透视发现导线走形在心影外;(6)撤出误入的导线后观察到导线头端有组织嵌顿。处理上将导线撤离奇静脉至头臂静脉内、经过调整导线方向、必要时重新穿刺以及导引钢丝塑形等均能解决问题。结论心脏起搏导线误入奇静脉有其识别要点和处理原则,掌握其特点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胭静脉血流顺向性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方法对3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健侧股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穿刺患侧胭静脉,以胭静脉为人路,行血管内溶栓、血栓消融器消融和(或)球囊成形及腔内支架置人术等治疗。结果经皮胭静脉穿刺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以患侧胭静脉为人路,血流顺行性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操作简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置入起搏器手术方法的改进与减少相关并发症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头静脉放置起搏电极导线是最理想的径路 ,与常规分离头静脉做纵向切口相比 ,横切口分离头静脉同样能够良好地暴露该血管。此外 ,当需要穿刺锁骨下静脉时 ,直接经切口内穿刺不但快捷省时 ,而且减少创伤。在头静脉内放置导引钢丝及静脉鞘管后送入电极导线将大大提高成功率。针管内不带盐水穿刺锁骨下静脉 ,并将钢丝送入到下腔静脉是避免误入动脉的重要措施。使用不吸收缝线通过保护袖套 ,将电极导线的近端牢固地缝合在胸大肌上是减少术后电极导线脱位的重要措施之一。用可吸收缝线皮内缝合皮肤 ,术后不需拆线 ,皮肤对合好、瘢痕小 ,而且为早期出院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对比射频导管消融与经球囊超声导管消融犬下腔静脉开口处后静脉壁的近期及远期病理改变,探讨消融术后静脉狭窄的病理机制。方法:对两组共6条杂种犬行下腔静脉造影后分别用射频及超声能量消融下腔静脉开口处,术后30min,4周,12周分别取两组试验犬各1条,重复下腔静脉造影后处死,取被消融处组织制成切片,光镜下观察。结果:下腔静脉造影示射频导管消融组术后30min,3条犬均有下腔静脉不同程度的狭窄,而超声消融组则没有。术后12周时处死的两条犬均有管腔狭窄,慢性期大体标本显示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可使静脉客壁形成局限的,僵硬的,形状不规则的疤痕,管壁挛缩,而超声组在静脉内壁仅形成光滑的,均匀的,连续的环状损伤,组织学观察均显示不同程度的内膜损伤及增生,全层肌组织破坏并逐渐被纤维组织取代,管壁挛缩,但射频导管消融组改变更明显。结论:射频导管消融与经球囊超声导管消融均可造成血管透壁损伤,术后病理演变过程相似,超声在血管内壁造成的损伤轻微,均匀,呈连续环状,慢性期修复反应较轻,虽有形成管腔狭窄的可能,但较射频导管消融组轻微,且操作简便,效果确切,是较为理想的消融方法。  相似文献   

19.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起搏器,植入导线通常都是经上腔静脉途径。如导线无法到达上腔静脉,选择开胸途径植入心外膜电极是一种选择,但患者往往不愿接受开胸手术。此时,经股静脉或髂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是一种有效的备选方法。笔者在新加坡学习期间,见证经髂静脉途径植入ICD和起搏器各1例。  相似文献   

20.
两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均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Ⅰ类适应证而行CRT起搏除颤器(CRTD)安置术。术中均发现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且均与上腔静脉无交通支(头臂静脉缺如)。心脏静脉粗大,冠状静脉分支较少。可供选择的靶静脉均为心中静脉。均自右侧路径植入右房及右室除颤电极导线。例1自冠状静脉口成功送入左室电极导线至靶静脉,例2因心中静脉太靠近冠状静脉口,而粗大的冠状静脉口使鞘管不能很好的支撑,多次尝试未果后选择自左侧永存左上腔静脉内送入左室递送系统并成功将左室电极植入心中静脉,经皮下隧道将左室电极拉至右侧与脉冲发生器相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