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法治疗髁突骨折,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18例骨折采用耳屏前切口,10例选择自后下颌下切口,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结果:28例患者,26例伤口一期愈合.2例延期愈合.张口度3月复查28 mm~30 mm,咬合关系良好.结论:微型夹板坚强内固定能精确复位,短期内可行使下颌功能,减轻了患者痛苦,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法治疗髁突骨折,观察手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4例选择后下颌下切口,3例骨折采用耳屏前切口,骨折断端复位后用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结果:全部病例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X线检查髁突复位良好。3个月复查张口度28~32 mm,咬牙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应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髁突骨折,手术可达到解剖式复位,固位效果可靠,短期内可行使下颌功能,减轻患者痛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颌髁突骨折采用钛板内坚固固定技术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的因素。方法对36例髁突骨折采用耳屏前、颌后和下颌进路,应用钛板内固定技术进行骨折复位后的固定,观察术后3个月时张口情况、咬合关系、X线表现。同时发现手术面神经的损伤情况进行评价。结果36例患者张口度及咬合关系均明显改善。X线显示:髁突骨折复位良好。面神经损伤中颞支损伤率为16.7%,下颌缘支的损伤率为8.3%。结论应用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行下颌髁突骨折的治疗是一种良好有效的方法,根据骨折部位的高低选择不同的手术进路,是手术成功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复位钛板内固定治疗不同类型的成人髁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7例成人髁状突骨折经耳前进路和腮腺直接入路行髁状突复位、钛板内固定,术后行临床和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复查27例患者均达到骨折复位良好,咬合关系恢复正常,面部瘢痕隐蔽,并发症少.仅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神经损伤,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2例轻度张口受限.结论:手术复位钛板内固定治疗成人髁状突骨折,应根据骨折部位选择手术切口,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内固定时尽可能行双板固定,以达到三维稳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侧向拉力螺钉在髁突矢状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以及颞下颌关节盘的复位固定在髁突矢状骨折治疗中的作用及疗效.方 法:对16例患者19侧髁突矢状骨折的骨折片复位后,进行侧向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 ,术中同时对移位的关节盘进行复位固定.术后进行张口训练,随访期进行临床和影像学复查.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骨折片复位固定良好,骨折片未见有移位和吸收征 象,关节盘位置恢复正常.11例患者13侧术后有额纹不同程度减弱,面神经功能评价95分, 术后6个月平均恢复到100分.患者术后牙合关系均恢复至 髁突骨折前状态,无面瘫、错牙合和张口受限发生,无患侧关节区疼痛不适.术后3个月张口度最大43 mm,最小32 mm,平均37 mm;术后6个月平均 张口度38 mm.结论:髁突矢状骨折的侧向拉力螺钉应用及关节盘的复位固 定治疗,效果明显,方法可靠,可以达到稳定的复位固定目的,并早期恢复颞下颌关节功能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颌后切口进路治疗下颌骨髁突基部骨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2例下颌骨髁突基部骨折患者采用颌后切口进路,解剖面神经,微型钛板内固定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12例患者均取得良好的解剖复位,5例出现术后暂时性面瘫,无一例出现永久性面神经损伤,咬合关系及张口度恢复良好。随访2个月至4年9个月,无一例发生味觉出汗综合征,无一例发生关节强直。结论颌后切口进路治疗下颌骨髁突基部骨折具有术野暴露充分的优点,只要仔细解剖并妥善保护好面神经,完全可以避免面神经的永久性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实施下颌支垂直截骨术,行坚固内固定术保留髁状突以治疗髁状突颈部骨折,恢复髁状突功能。方法 通过口内、外入路行下颌支垂直截骨术,坚固内固定术固定髁;状突及截骨部位,恢复髁状突解剖位置。结果 50例患者通过此方法治疗,术后张口度及咬合均恢复正常。随访平均6个月无关节强直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下颌支垂直截骨术,坚固内固定术固定髁状突及截骨部位较其它治疗髁状突颈部骨折手术方法具有技术可行,效果明显,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耳屏前切口解剖面神经颧颞支径路进行髁状突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髁状突骨折PDA分类Ⅰ、Ⅲ型患者8例,采用改良耳屏前切口,解剖腮腺,寻及面神经颧颞支,在两神经支之间通过破损的关节囊进行髁状突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1、3、6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分析疗效。结果:本组8例患者伤口全部Ⅰ期愈合,面部对称,局部瘢痕不明显。随访时间1~6个月,1例术后轻度面瘫,3个月后恢复正常。1个月内都有张口疼痛,但3个月内疼痛均逐渐缓解。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张口度均在2.5~3.0 cm。术后1、3、6个月复查全景片或CT见骨折生长良好。结论:改良耳屏前切口解剖面神经颧颞支径路可以良好地暴露术野,对于适合的病例进行复位内固定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下颌髁状突骨折70例临床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广霞 《中外医疗》2009,28(31):40-40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治疗髁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0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病例采用耳屏前及领下切口入路小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结果70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病例经过治疗,张口度恢复,咬合关系改善,92.86%髁突无移位,骨折无错位,髁突表面无明显吸收现象,术后3个月咀嚼优良率94.29%,7例面神经损伤术后3个月均完全恢复。结论应用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行下领髁突骨折的治疗是一种良好有效的方法,根据骨折部位的高低及移位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进路,是手术成功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叶宁  金辉喜 《广州医药》2005,36(5):34-35
目的 探讨微型夹板在髁状突高位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文收集了40例单侧髁状突骨折患者,其骨折断端均在0.5~1.0cm范围,术中先找到高位经骨折的断端,再将骨折的髁状突解剖复位,最后采用微型夹板固定,一年后观察疗效。结果 40例患者咬合关系,关节活动度均正常,X片示骨折愈合良好,并达到解剖复住。结论 髁状突高位骨折采用微型夹板固定术好功能恢复良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下颌骨升支纵行劈开截骨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内移位骨折。方法:应用下颌骨升支纵行劈开截骨术后体外行髁状突骨折钛板复位固定。结果:8例患者术后切口愈合1/甲,咬合关系良好,张口无明显受限,术后行X线检查,骨折复位愈合良好,无其它不适。结论:应用下颌骨升支纵行劈开截骨术治疗下颌骨髁状突内移位骨折术后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4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在下颌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下颌骨骨折患者采用口内切口,按解剖复位后将钛板放置于理想下颌骨折固定线上进行内固定,结果:45例患者无张口受限;44例术后无感染,伤口Ⅰ期愈合,1例术后感染,Ⅱ期愈合,39例咬合关系恢复良好,6例咬合关系基本恢复,术后3个月复查X线提示所有骨折愈合良好。结论:下颌骨骨折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操作简单,固定稳固,可避免颌间固定的不良后果,口内进路无面神经经下颌缘支损伤的危险,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下颌骨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2015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n=50例)与B组(n=50例),分别行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耳前切口穿腮腺入路复位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咬合关系、面神经功能障碍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良好解剖复位,术后咬合关系恢复正常; A组患者咬合关系紊乱、涎瘘、关节局部牵拉不适发生率低于B组(P <0. 05);两组面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 05);两组患者张口度、下颌侧方及前伸运动、主观满意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 05)。结论:对髁状突中低位骨折患者采取腮腺前缘咬肌入路固定治疗,安全有效,可行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蒋榕林  李军  沈宁  董皓 《广西医学》2013,(5):564-565
目的观察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结合医用耳脑胶粘固碎骨片治疗陈旧性髁状突粉碎骨折的效果。方法16例陈旧性髁状突粉碎骨折患者全部采用颌下切口入路,下颌骨升支后缘垂直截骨将骨折的髁状突及骨碎片游离后取出,体外复位微型钛板固定,用耳脑胶粘固碎骨片后再回植,行颞下颌关节重建。结果术后随访1~2年,患者咬合关系良好,无关节区疼痛症状,开口度基本正常,无明显功能障碍,有1例患者出现关节弹响。结论医用耳脑胶能将粉碎性髁状突骨折中不能坚强内固定的骨碎片粘固复位,恢复髁状突的解剖形态及功能,操作简便,有利于颞下颌关节重建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坚固内固定技术治疗髁状突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坚固内固定术对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效果,探索更有利于髁状突骨折疗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27例28侧髁状突骨折行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治疗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观察治疗过程对张口受限、颌间结扎的时间、术后颞下颌关节(TMJ)功能状态改变的影响。结果:27 例术后均I期愈合,未作颌间结扎,术后1个月时主动张口度达到37mm以上者2例,占7.5%,3个月后张口度达到37mm以上者25例,占85.3%。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关节弹响、疼痛等症状;20例咬合关系恢复到伤前状态,6例经调颌后恢复良好,1例术后颌间牵引者失访。结论:坚固内固定术作为髁状突骨折手术复位后的内固定方法是可行的,术后TMJ功能状态良好,咬合关系的恢复完全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腮腺入路行下颌髁突颈及髁突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12例14处髁突颈及髁突下骨折采用经腮腺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切口长度为25~30 mm,全部采用按压力线和张力线双板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完成至少术后6个月的随访,1例出现涎漏,经加压包扎2周后痊愈,2例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1月内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咬合关系恢复至伤前咬合状态,下颌张口度、前伸及侧方运动度恢复良好,放射影像学检查显示骨折复位固定良好,面部瘢痕6个月后仅隐约可见。结论: 腮腺入路手术治疗下颌髁突颈及髁突下骨折,切口线在面部显露区域短,术后瘢痕不明显;手术入路直接,解剖距离短,手术野显露好,骨折复位容易、固定稳固,能有效恢复伤前咬合状态和维护颞下颌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手术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翼外肌-髁状突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和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的手术适应证、技术要点和功能评价.方法以髁头脱位骨折,髁颈和髁颈下骨折移位角度30°~45°升支垂直高度降低超过4~5mm为适应证,对收治的23例28侧髁状突骨折患者,采用改良的耳颞部"拐杖"型切口或颌后进路,行翼外肌-髁状突解剖复位及张力带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术后3~6个月随诊复查,内容为面型、开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咀嚼力,并以此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面型双侧对称,张口度较术前明显增大,开口型有显著改变,2例术后错牙合患者经一周颌间牵引恢复正常;影象学检查,髁突无移位,骨折无错位.钛板无移位,髁突表面无明显吸收现象,咀嚼有力.2例面瘫患者经治疗后3个月恢复.结论选择合适患者,进行翼外肌-髁状突骨折开放性解剖复位固定,是一种既能恢复解剖形态又能恢复咀嚼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双侧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评价。方法回顾分析36例双侧髁突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损伤原因、受力方式、损伤后的治疗方式对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双侧髁突骨折受力点在颏部,两侧骨折线方向基本对称。轻度张口受限5例,轻度开合4例,面神经损伤6例,感染1例,骨折轻度移位2例。结论双侧髁突骨折以矢状骨折最多见,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髁突骨折效果良好;保留翼外肌附着与游离骨块复位,对术后张口度、咬合关系的恢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钛板固定再植术治疗髁突颈部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5例29侧髁突颈部骨折患者行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钛板固定再植术,术后定期复查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和三维重建CT检查。结果:患者手术切口7—10天后均I期愈合,面型,开口型及咬合关系基本正常。术后1~6个月复诊,颞下颌关节无明显疼痛,弹响及功能障碍,2例咬合关系轻度错乱,1例有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症状,追踪观察1年后完全恢复。结论:下颌升支垂直截骨、髁突游离体外复位钛板固定再植术具有切口隐蔽,手术视野开阔,复位准确,固定稳定可靠等优点,是治疗髁突颈部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与探讨髁状突囊内骨折患者行坚强内固定术中采用改良耳颞切口联合颌下切口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髁状突囊内骨折患者共15例,计18侧,其中有三侧行保守治疗,余均经改良耳颞切口联合颌下切口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有无张口度和(或)张口型的改变,有无颞下颌关节弹响的发生,有无双皮质螺纹钉的松脱、吸收等。 结果 14例患者均无面瘫、涎瘘发生,1例患者出现短暂的额纹消失,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2 mL注射用水溶解,肌肉注射、1次/d、1支/次,2个疗程)支持治疗,3个月内恢复正常,15例患者咬合关系和张口度恢复良好(双脚规测量张口度≥3 cm),无关节弹响、开口型偏斜、咬合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CT示双皮质螺纹钉固定在位、无松脱,骨折断端复位良好。术后6个月三维CT(水平位和冠状位)结果示:髁突头与关节盘位置关系恢复较好,无明显关节粘连、髁突头吸收等。 结论 经改良耳颞切口联合颌下切口行髁状突囊内骨折坚强复位内固定术时能在直视下行复位固定,具有视野暴露清晰、较少面神经损伤、极少损伤关节盘和关节软骨等优点,可为髁状突囊内骨折的手术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