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指导思想,认识肾脾及其相互关系也应从此出发。肾脾不单单是两个脏,它们各自都存在于一个复杂的系统即“肾藏象”和“脾藏象”中,肾脾分别是这两个系统的核心,两者关系包括经脉相通、肾阳温煦脾阳、谷气充养阳气、共主水液代谢、共司气血化生5个方面。了解肾脾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经考证历史文献,结合临床实践,认为《难经》中提出的脾裹血是脾主统血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基石。脾裹血既是人体解剖与形态结构的集合体,又是人体生理功能的表达体。基于上述特征,脾裹血可释义到现代医学脾脏功能上,即脾储藏血液、滤过血液等,也间接延伸到人体毛细血管对血液的调节效应上。中医学脾裹血指脏形象结合的生命活动功能单位;而现代医学的脾脏仅指一免疫、储血器官,其微观的生理功能效应不能涵盖宏观的中医脾与脾裹血及其演绎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3.
近读本刊2004年第6期曾志勇等同志“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论中医‘肝’和‘脾’的实体”一文(以下简称曾文),曾文从解剖学的观点、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观点及医学发展的观点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医学的“脏腑肝”即西医学“解剖脾”;中医学的“脏腑脾”即西医学的“解剖肝”。对曾文所述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特陈管见,以求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4.
周灏 《光明中医》2014,29(1):8-9
由于中医一直以来重视整体功能而轻解剖实体,因而导致长期以来人们对脾脏实体的困惑。本文试从中医藏象脾的解剖实体认识、藏象脾与现代医学中脾和胰腺生理功能的比较分析和中医藏象脾与现代医学中胰腺相关疾病的关系探究等三个方面探讨分析中医藏象脾的实体,指出中医藏象脾与现代医学中的脾和胰腺的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工作与生活的节奏加快,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6.
中医“脾不散精”病理内涵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五永长  许建秦 《陕西中医》2006,27(11):1390-1392
从理论角度探讨了中医“脾不散精”的病理意义及内涵,深化了中医脾虚证研究的内容,首次把中医“脾不散精”与现代医学之“胰岛素抵抗”两种病理现象联系起来进行阐述,为“脾不散精”的病理意义注入了新的解释,意在抛砖引玉,为中医防治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当前对“脾主长夏”理论的不同认识,提出“脾主长夏”的本质内涵为:脾是机体在长夏季节起主要调节作用的自稳时间调节系统。脾与胃相表里,脾升胃降实质概括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通过脾胃纳运相成、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的协同作用,从而维持机体“应长夏而变”的自稳调节稳态。脾主运化、主升清、喜燥恶湿,为太阴湿土,与长夏湿气相应。胃主受纳、主通降、喜润恶燥,为阳明燥土。在当旺的长夏季节,脾虚而胃强,脾易受湿困而致主运化、主升清等功能都相对低下,胃得湿润炎热之助而致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功能相对增强。长夏季节湿盛而脾虚胃强的功能状态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对自身脾胃系统及其他四脏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他季节脾胃功能则处于从属地位,通过其长养转化之性,协助或抑制其他四脏以维持机体应时而变的调节稳态。长夏季节由于脾弱胃强,机体表现为消化功能增强,吸收功能减弱,易发生脘腹胀满、大便溏薄等消化系统疾病。正确把握“脾主长夏”的本质内涵对认识临床消化系统疾病季节性发作的病理、诊断、预防、养生与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探“脾统血”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钧  曹枫 《河北中医》1991,13(2):22-23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医系统论中有序性原理为基础,以熵变化的机制为切入点探讨“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在生理方面,提出“脾主运化”功能是维持机体内外有序稳定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脾通过调节玄府启闭,控制机体从环境摄取高度有序的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脾可通过消化吸收作用将从环境中摄取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满足机体代谢需求的低熵分子,从而增加机体有序度,推动机体从无序走向有序。人体作为典型的耗散结构,受自然环境影响,脾调节机体负熵化水平和速率的能力呈现季节性波动,即“脾应长夏”。在病理方面,从熵交换异常和熵增减失衡两方面阐明了脾失健运致病的内在机制,有助于丰富“脾主运化”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临床脾虚类疾病的防治带来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中医藏象实质细胞生物学假说之一——“脾”与线粒体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 ,它提供机体所有生命活动和生化反应不可或缺的能量。线粒体的功能特点与被誉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并与中医“脾”有着多方面的共通之处。故以中医有关“脾”的主要功能论述为纲 ,阐述线粒体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并结合现有研究以期证明脾的中医藏象实质有其细胞生物学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营与血、营与脑髓关系的探讨来解释"脾藏营,营舍意"的内涵,用以阐述"脾在志为思"、"脾藏意"理论的实质,使"脾在志为思"、"脾藏意"的藏象理论更加深入和具体。  相似文献   

12.
中医“脾”和西医“pancreas”的对应更符合《内经》的本义,而“脾”和“spleen”的混同很可能是中西医交流之初翻译误读的结果。英语“spleen”汉语习惯翻译成“脾”,许多人想当然的认为中医的“脾”和西医的“spleen”也是同一个东西。然而,仔细回顾中医基础理论关于“脾”的有关论述以及中西医交流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医“脾”和西医“pancreas”的对应其实更符合中医“脾”的本义,而“脾”和“spleen”的混同很可能是中西医交流之初翻译误读的结果。兹论述于下。  相似文献   

13.
赵军  师建平  段迎喜 《河南中医》2020,40(3):344-347
脾胃之气的充足和清气的正常升发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决定意义,饮食、劳倦、情志、外感对脾胃的损伤往往影响中焦脾胃清阳的生成及升发,脾胃病以本虚为主,多由虚致实,虚实兼有,病机关键为升降失常,脾气不升。肝对人体气机具有升宣调畅作用,脾气的升清有赖于肝气升发促进。在补中益气的同时,要补肝益气。同时,肾精气充盈,元气方能充沛,肾阳又主气化,肾精不封、肾气不固者必致肾气下陷。治疗须温肾壮阳、升阳举陷。脾胃中气不足,气机郁滞而化火,并脾之清气下流而生泄泻,相火乘其土位更加耗伤中焦清阳之气。段老师特别注重脾气生长、升发,只有清阳升发,脾气上升,元气才能充沛,阴火才会收敛潜藏。治疗时运用辛甘之药以补益中气,借升阳风药以助肝胆之用,补其中而升其阳,升浮变通,使生长之气健旺。段老师善于运用甘温之品,温补中气,升发清阳。  相似文献   

14.
中医“肝脾相关”理论阐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肝脾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决定了两者密切密不可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生理功能的相互为用,病理状态的相互传变,临床诊疗过程中的肝脾同治。认识肝脾相关对临床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脾脏是腹部内脏中最容易损伤的器官,以往的手术方法为脾切除,随着对脾脏形态和功能的研究深人,诊断技术的发展,监测手段的进步以及治疗水平的提高,选择性脾保留手术已成为保脾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1998年1月-2005年1月,本院共行创伤性脾破裂脾保留手术7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从《难经》“脾裹血”浅探“脾统血”之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平 《天津中医》2002,19(5):37-38
  相似文献   

17.
外伤性脾破裂89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外伤性脾破裂治疗方法 ,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对本院外伤性脾脏破裂患者 8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本组行脾脏切除术 5 8例 ,脾脏部分切除术 2 3例 ,脾脏修补术 8例 ,脾片大网膜移植术 8例。结果  89例患者全部治愈 ,未遗留后遗症。其中 3例切口脂肪液化 ,经更换敷料痊愈 ;1例切口裂开 ,经Ⅱ期缝合治愈 ;2例术后高热 ,经对症处理并加强抗炎治疗后治愈。住院时间 10~ 2 8d ,平均 15 .1d。结论 外伤性脾脏破裂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手术方式。对于全身情况差、术中休克严重、多脏器损伤或明显腹腔污染者应选择全脾切除术 ;对生命体征平稳的脾脏外伤患者选择脾部分切除或脾脏修补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浅析小儿“脾常不足”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亚梅  王棉娟  李爱婷 《陕西中医》2001,22(12):762-762
1 生理特点概述 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主要是指小儿时期机体各器官形态发育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和不完善 ,五脏六腑的形和气都相对不足。《温病条辨解儿难》进一步认为小儿时期的机体柔嫩、气血未充、脾胃薄弱、肾气未充、理胃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的血气、营养来源 ,肌肉丰满机体健壮 ,皆与脾有密切关系。小儿为纯阳之体 ,在生长过程中 ,表现为生机旺盛 ,蓬勃发展 ,好比旭日之初升 ,草木之方萌 ,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因而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十分精细和迫切。而脾胃的运化…  相似文献   

19.
文章根据《伤寒论》的论述 ,从病位、病性和病机等几个方面对脾约证实质进行剖析 ,认为脾约证的病位重点在脾而不在胃 ;其病性是实而不是虚 ;其病机是“其脾为约”。  相似文献   

20.
大凡中医均知"脾统血"的功能,一般将其解释为: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内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