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结节型肝细胞癌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中,其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病灶检出率。材料与方法:24型结节型肝细胞癌行螺旋CT检查,先平扫,再以3ml/秒团注对比剂150ml,分别作动脉期(注射后25秒)和门脉期(注射后60-70秒)、延迟期扫描(注射对比剂后4-6min)。观察病灶的强化方式,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率。结果:这24例共发现肿瘤病灶45个,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扫描的病灶率分别是23.5%、84.3%、66.7%、72.5%。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能显示结节型肝细胞癌的强化特点,三期结合可明显提高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螺旋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在肝细胞癌检出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对27例共36个肝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表现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全部病例行全肝平扫和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19--228、39--42s扫描,相继获得动脉早期和动脉晚期图像,观察全部病灶的各期CT表现。结果:动脉早期有21例在病灶中心或周边见到肿瘤供血动脉及异常血管网,3例结节型肝癌呈现高密度均匀强化。动脉晚期除7例肿块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1例结节型无明显强化外,其余肿块型及结节型均呈明显高密度均匀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可较好地显示肝细胞癌的血供特征,弥补了一般CT扫描的缺点,有利于多血供肿瘤病灶及小病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小胰腺癌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小胰腺癌的诊断。方法:5例小胰腺癌患行多层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为25s和65s、对比剂用量80-100ml,注射速率3ml/s。结果:5例小胰腺癌双期增强病灶均不强化呈低密度,局部无浸润,邻近血管无受侵,无肝脏及远处转移。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快速扫描依靠胰腺癌的血供特点能够显示出病灶与正常胰腺之间的密度差异,使胰腺癌早期诊断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诊断肝门部胆管细胞癌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表现。结果 21例肝门部胆管细胞癌中,呈肝门部孤立肿块9例;管壁增厚、管腔不规则狭窄5例;腔内充盈缺损伴胆管扩张4例;3例仅见肝内胆管扩张,未见明确肿块。结论 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不但有利于观察肝门部胆管癌的强化和形态特点,更有利于观察肿瘤沿周围血管浸润的情况和肝内有无子灶的。延迟后病灶局部薄层扫描结合多方位重建在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胰腺癌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的资料,找出其特点。结果:30例中胰头癌20例,胰体癌6例,胰尾癌2例,胰头颈部癌3例,胰体尾癌1例;肿瘤直径〉2cm 22例,〈2cm 8例;CT平扫呈低密度改变20例,等密度5例,水样密度液化坏死5例。增强扫描均有不均匀性强化;另有胰周脂肪层消失19例;肝内外胆管扩张23例,合并胰管扩张25例;腔静脉、门静脉、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及分支受累等18例;腹腔淋巴结肿大10例;肝脏转移6例。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诊断胰腺癌是一种无创性方法,是临床诊断、治疗和评估预后最常用、最准确的影像学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伴发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肝硬化患者肝脏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提高对该种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37例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肝硬化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均做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CT扫描,已随访半年至2年不等。结果 (1)平扫30例显示为低密度影。其中,24例为局限性病变,左叶10例,右叶2例,左右叶交界处12例,呈楔形或不规则片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6例为弥漫性低密度影。另7例呈现等密度影。(2)增强扫描:动脉期,37例均无明显强化表现;门脉期,7例为不均匀略低密度影,29例接近肝实质密度影,1例为略高密度影。(3)延迟扫描:37例均接近肝实质密度。结论 肝硬化可出现肝组织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螺旋CT多期扫描可多时相反映肝硬化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小胰腺癌的CT影像表现。结果 16例中胰头癌9例,胰体癌5例,胰尾癌2例。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表现为不强化或强化不明显;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MSCT)显示胰管扩张9例,胆总管扩张7例。CT是小胰腺癌的可靠而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小肝癌的CT表现。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115例共122个病灶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CT表现。结果 ①平扫瘤内密度均匀者有93个病灶,瘤内密度不均匀者有29个病灶;增强后瘤内密度均匀者只有54个病灶,瘤内密度不均匀者有68个病灶。②平扫病灶边界清楚者有42个病灶,边界模糊者有80个病灶;增强后病灶边界清楚者有8S个病灶,边界模糊者只有37个病灶。③双期增强扫描瘤灶的强化形式有:①76个病灶动脉期呈全瘤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强化,门脉期病灶的强化密度迅速下降至低于或等于肝实质;②19个病灶动脉期病灶呈边缘性环形强化,强化环不完整,环壁厚薄不一并有壁结节,门脉期强化环的密度降至低于或等于肝实质;③27个病灶动脉期和门脉期强化密度都低于肝实质。结论 小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根据此特点可以与肝脏其他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9.
胰头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头癌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头癌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结果 胰头癌的CT表现:直接征象为平扫呈你或等密度肿块。增强后呈不均匀或边缘强化,间接征象有主胰管扩张,胆总管扩张,胰体尾部萎缩等。结论 CT可较好地显示胰头癌病灶及其胰周受累情况,对胰头癌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肿瘤-胰腺密度差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胰腺癌27例,先平扫,再以3ml/s速度团注对比剂150ml,分别行动脉期(注射后25s)和门脉期(注射后60~70s)扫描。并测量各扫描期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计算出肿瘤-胰腺密度差。结果 肿瘤的平均CT值在动脉期和门脉期分别是48±8 HU、72±6 HU,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是125±18 HU、98±11 HU,肿瘤-胰腺密度差为73±21 HU、25±12 HU,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别。结论 动脉期可得到最大的肿瘤-胰腺密度差值,对胰腺癌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外生型肝癌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外生型肝细胞癌(HCC)螺旋CT双期增强表现,探讨CT诊断特征。材料与方法:12例外生型HCC患者行螺旋CT平扫加双期增强全肝动态扫描,观察病灶强化表现。结果:HCC强化方式呈结节团片状、均匀或环行强化。动脉期呈高密度占91.7%(11/12),门脉期呈低密度占83.3%(10/12)。病灶起源于左外侧叶3例,左内侧叶1例,右后叶3例,右前叶2例,尾状叶3例。结论:病灶强化曲线符合HCC“速升速降”的典型特征,诊断须结合病灶所在的部位,排除其它周围脏器的肿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腺癌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胰腺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多层螺旋CT的影像资料,寻找其特点。结果:40例中,胰头癌28例(28/40),占70%,胰体癌8例(8/40),占20%,胰尾部癌2例(2/40),占5%,癌肿位于胰头颈部、体尾部4例(4/40),占10%。CT平扫时呈低密度改变26例,等密度改变7例,水样密度改变6例。增强扫描病变均有不均匀强化;部分病例病变累及胰包膜及胰腺周围,致使胰周脂肪间隙消失。胰头病侧病变导致胆道低位梗阻(肝内外胆道扩张),同时伴有主胰管扩张。腔静脉、门静脉、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受累及包埋的24例(24/40);腹腔淋巴结肿大,肝内转移21例(21/40)。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对胰腺癌的检查和诊断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临床诊断治疗和评估预后最有意义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规范肝脏螺旋CT扫描技术参数,降低扫描的随意性、主观性,达到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采用岛津7800TX螺旋CT扫描机,扫描以不同层厚,层距和重建间距。结果:肝脏平扫,管电压120kv,管电流为250mA,层厚和层距分为5mm。重建间距为2.5mm,螺距为1,距阵为512×512放大区域包括肝脏大小为准,强化扫描,对比剂量以1.5ml/kg,注射速率为2.5ml/s,在注射开始后20s和70s对全肝进行扫描可获得满意的动脉期和静脉期图像。结论:灵活运用螺旋CT扫描技术参数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经动脉插管双期螺旋CT扫描的方法,对胰头癌的可切除性进行评价。方法;对18例胰头癌行经动脉插管后双期螺旋CT增强扫描,动脉期扫描时间为10s,门静脉期50s,扫描速度2.5ml/s,造影剂为欧乃派克300或优维显30030ml,用0.9%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通过留置导管注入造影剂于肠系膜上动脉。扫描结果和经静脉双期扫描进行对比。结果:18例胰头癌,可行根治切除3例,不可根治切除15例。对于3例可行根治切除的,两种方法均做出了正确判断,15例不可根治手术者经动脉插管双期螺旋CT扫描作出了正确判断,而经静脉双期扫描只正确判断了12例。估计手术无法切除率经动脉双期扫描为83%(15/180,经静脉双期扫描为67%(12/18)。在判断胰周血管是否受侵的准确性方面,经动脉插管法优于静脉法。结论:经动脉插管双期螺旋CT扫描能够较经静脉双期扫描更准确地评价胰头癌的情况,有利于肿瘤可切除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5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肝癌在多层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表现,比较各期病灶检出率,提高小肝癌诊断水平。方法:54例小肝癌分别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为动脉期25~30S、门脉期60~70s、延迟期3~5min。结果:共发现65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检出率分别为89.2%、70.8%和78.5%。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的血供特点和表现,使其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8):3344-3346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和CT平扫在肝微小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住院经病理诊断为肝微小细胞癌的30例患者,他们均行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和CT平扫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测对肝脏病变密度及边缘的表现,不同检查对小肝癌检出率的对比,以及对比不同时相的肿瘤和肝脏密度差值变化情况。结果肝微小细胞癌在CT平扫时80.00%为类圆形低密度影、20.00%为等密度影,56.67%增强后病灶内密度均匀、43.33%增强后病灶内密度不均匀,66.67%增强后病灶的边界清楚、33.33%增强后病灶的边界模糊;肿瘤和肝脏密度差值在平扫期最小、其次为动脉期、门脉期最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时微小肝癌检出率63.33%、动脉期对微小肝癌检出率93.33%、门脉期微小肝癌检出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微小肝癌检出率较CT平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检出肝微小细胞癌概率极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征象,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32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CT平扫所有病例为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30例见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31例病灶渐进性、向心性持续强化,1例病灶未进一步强化,其中显示肝脏包膜皱缩凹陷征象的12例,肝叶萎缩的9例,周围胆管扩张的16例,4例病灶内出现钙化,6例合并胆管结石。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平扫呈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影,增强动脉期轻度多样性不均匀强化,延时期持续渐进性、向心性强化为特点,肝叶萎缩、周围胆管扩张及肝脏边缘包膜凹陷是其重要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18.
胰岛素瘤的螺旋CT诊断(附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胰岛素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例临床诊断为胰岛素瘤的患者均可术前行胰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延迟25-30s,静脉期延迟60-70s开始扫描。观察并比较平扫,动脉期,静脉期肿瘤的检出情况及影像表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胰岛素瘤。结果: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发现肿瘤4例,均单发,结果阴性2例,3例动脉期,静脉期肿瘤显著增强,肿瘤与胰腺实质的平均CT值之比动脉期大于静脉期,1例表现为胰尾部局限性膨隆,肿瘤动,静脉期强化不显著,平扫发现1例,肿瘤与胰腺实质呈等密度。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提高了胰岛素瘤的检出率,对胰岛术前定位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科学评估三期扫描分别在胰腺增强扫描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胰腺最佳扫描方案。方法收集40例胰腺CT平扫正常人,通过比较三期肝脏、胰腺、脾脏及胰周血管的CT增强值,评估三期扫描分别在胰腺增强扫描中的地位和作用。结果胰腺实质、脾脏和胰周静脉以胰腺期强化最佳,肝脏以胰腺期和门静脉期强化最佳,胰周动脉于动脉期强化最佳。结论多层螺旋CT(MSCT)胰腺检查可常规行动脉期、胰腺期和门静脉期三期扫描。其中,胰腺期扫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肝小血管瘤(SHHE)在螺旋CT多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中的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40例肝小血管瘤患者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比剂注射速率为3ml/s,然后开始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扫描,观察病灶的强化方式和特征。结果共发现45个病灶,60.00%的SHHE具有典型表现,如边缘明显强化逐渐向中心充填,35.56%在动脉期和门脉期均为高密度,4.44%多期均为低密度,而在第三期扫描中95.56%的SHHE为高密度和等密度。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可以充分显示SHHE各期的增强表现,正确评价其血流变化,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