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我们应用人未甲基化寡聚脱氧核苷酸(CpG 1826)联合HBsAg刺激处于免疫耐受和免疫清除期的慢性HBV感染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通过检测其分泌的干扰素(IFN)Y和CD8+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表面CD107a和CD107b的表达情况,研究CpG 1826对慢性HBV感染者免疫细胞的刺激,为CpG 1826联合HBsAg应用于临床中慢性HBV感染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基线血清HBsAg、HBsAg/HBVDNA比值与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3例HBeAg阳性CHB患者基线HBsAg、HBsAg/HBV DNA比值与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采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定量检测血清HBsAg滴度. 结果 HBsAg (log10IU/ml)与HBV DNA (log10IU/ml)、HBsAg/HBV DNA比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分别为0.642、0.57,P值均< 0.0001,均呈显著性正相关;HBsAg和HBsAg/HBV DNA比值与炎症活动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分别为-0.389、-0.307,P值均<0.0001,二者与炎症活动度均呈负相关;而ALT (log10U/L)与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r=0.480,P<0.0001).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中度及以上患者的血清HBsAg及HBsAg/HBV DNA比值均显著低于轻度及以下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HBsAg、HBsAg/HBV DNA比值及ALT在组织炎症活动度最优截断点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0.672、0.713;当机会曲线下面积等于0.5时,其显著性水平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HBsAg诊断组织炎症活动度的灵敏度为76.92%高于ALT的4.36%;HBsAg/HBV DNA比值的特异度为81.33%高于ALT的64.00%,ALT的约登指数均高于HBsAg及HBsAg/HBV DNA比值.当HBsAg与ALT并联时,其灵敏度高达94.08%;串联时,其特异度可高达85.60%. 结论 HBeAg抗原阳性CHB患者HBsAg、HBsAg/HBV DNA比值及ALT均可作为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判断指标,HBsAg与ALT并联或串联诊断时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HBV转基因鼠孕期应用抗病毒药替比夫定对降低HBV载量、HBsAg水平的有效性以及对母、胎鼠的安全性.方法 33只HBV转基因雌鼠均分为3组.交配当天至分娩当天,HBV Tg对照组每天喂0.9%氯化钠溶液,HBV Tg-L与HBV Tg-H实验组分别予替比夫定600和1200 mg·kg~(-1)·d~(-1)灌胃.普通雌鼠11只为健康对照组,予替比夫定600 mg·kg~(-1)·d~(-1)灌胃.交配当天、分娩当天采血.ELISA法测HBsAg,荧光定量PCR法测HBV DNA.观察4组雌鼠的妊娠生育状况及子鼠的生长发育情况,子鼠28 d时检测HBsAg、HBV DNA.数据行方差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HBV Tg对照组雌鼠用药前后血清HBsA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P>0.05),HBV Tg-L和HBV Tg-H实验组雌鼠血清HBsAg分别为(187.39±23.18)μg/L比(160.50±27.69)μg/L,(190.48±22.43)μg/L比(161.89±21.23)μg/L(t=2.91,t=3.16;均P<0.05),用药前后血清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HBV Tg对照组、HBV Tg-L与HBV Tg-H实验组子鼠血清HBV DNA水平分别为(11.22±1.08)、(8.38±1.80)和(8.97±1.86)lg拷贝/mL(F=4.34,P<0.05),HBsAg分别为(93.03±18.37)、(9.56±4.39)和(9.27±2.69)μg/L(F=18.11,P<0.05).各组子鼠的生长发育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应用替比夫定对母鼠子鼠的安全性无影响,由于HBV转基因鼠的种类、孕期短等原因,雌鼠血清HBsAg下降明显,对HBV DNA水平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HBV转基因鼠HBV基因的复制表达和免疫耐受状态,为探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和抗HBV新药评价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遗传背景相同的SPE级HBsAg阴性非转基因鼠和转基因鼠.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HBeAg、HBV DNA,ELISA检测前S1、HBcAg,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不同时期转基因鼠肝HBsAg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情况,酶联免疫斑点检测(ELISPOT)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斑点数,双色免疫荧光法检测脾细胞悬液和脾树突状细胞(DC)中Toll样受体(TLR)2和TLR9的表达.数据行t检验和F检验.结果 HBV转基因鼠可复制表达HBsAg、前S1、HBeAg、HBcAg和HBVDNA,而抗-HBs、抗-HBc、抗-HBe均阴性;肝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肝细胞中HBsAg在胞质表达,HBcAg在胞核表达.HBsAg刺激后,HBV转基因鼠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为(697.6±67.3)cpm,显著低于非转基因鼠的(1315.5±191.6)cpm.经HBsAg刺激后,HBV转基因鼠脾细胞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斑点数为8.25±1.10,低于非转基因鼠的28.50±4.21(F=155.967,P=0.000).HBV转基因DC表达CD11c+、TLR2和TLR9与非转基因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18日龄胎鼠和1日龄仔鼠肝组织观察到HBsAg表达.结论 HBV转基因鼠有HBV相关抗原表达,并对HBV相关抗原存在免疫耐受,其先天和获得性免疫功能均正常,类似于人类慢性HBV无症状携带者.HBV转基因鼠是比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肝硬化(LC)、肝细胞癌(HCC)患者HBV总DNA(tDNA)、HBV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和HBsAg,并探讨其特点.方法 荧光定量PCR检测21例CHB、23例LC和25例HCC患者外周血和肝组织标本HBV tDNA、HBVcccDNA,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外周血HBsAg.正态数据采用ANOVA分析和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非正态数据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在CHB、LC和HCC患者中,外周血HBVtDNA分别为(5.38±2.08)、(4.96±1.65)和(4.18±0.91)lg拷贝/mL,肝组织HBV tDNA分别为(7.18±1.91)、(6.51±1.87)和(5.87±1.47)lg拷贝/μg,肝组织HBV cccDNA分别为(3.53±2.03)、(2.63±2.13)和(0.58±1.40)lg拷贝/μg,外周血H BsAg分别为(3.30±0.65)、(3.12±0.52)和(2.60±1.03)lg IU/mL,CHB与HCC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46,P=0.013;t=2.562,P=0.014;t=5.799,P<0.01;t=2.709,P=0.003),LC与HCC患者肝组织HBVcccDNA及HBsAg定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4,P<0.01;t=-2.237,P=0.023).外周血均未检出HBV cccDNA.HBsAg定量与外周血HBV tDNA(r=-0.290,P=0.016)、肝组织HBV tDNA(r=0.372,P=0.002)及肝组织HBV cccDNA(r=0.378,P=0.001)均有关.结论 HBV tDNA、HBV cccDNA、HBsAg在CHB、LC、HCC患者呈逐渐降低趋势,HBsAg定量与外周血HBV tDNA、肝组织HBV tDNA及肝组织HBV cccDNA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血清标志物(HBV serum markers,HBV-M)HBsAg、HBeAg、HBeAb、HBcAb和HBcAb IgM含量与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测定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446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HBsAg、HBeAg、HBeAb、HBcAb含量和HBV DNA水平,同时检测54例HBcAb IgM阳性患者的血清HBV DNA水平,统计分析HBV-M含量与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①CHB患者血清中,HBsAg和HBeAg含量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P<0.05),HBeAb和HBcAb含量与HBV DNA水平未见相关性(P>0.05);②HBcAb IgM阳性患者中HBcAb IgM含量与HBV DNA水平亦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 CHB患者血清HBsAg和HBeAg含量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定量检测HBV-M和HBV DNA能更好地了解HBV的动态变化,对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加重患者自然恢复和短期抗病毒干预过程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HBsAg)动力学变化趋势. 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加重接受恩替卡韦抗HBV治疗的39例患者为A组,未接受任何抗HBV治疗的22例患者为B组,分别在入院时(基线)、极期[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分值最高时]、恢复期(出院前)计算MELD评分,并检测HBV DNA载量和HBsAg定量,分别比较两组之间疾病三个时期的MELD评分、HBV DNA载量和HBsAg定量;并且进行同一组内三个时期之间的两两比较.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内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的BONFERRONI法,计数资料(n<40)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结果 A组入院时、极期、恢复期HBsAg定量分别为(3.68±0.45)log10COI,(3.84±0.19)log10COI和(3.69±0.58) log10COI;B组HBsAg定量分别为(3.59±0.54) log10COI,(3.47±0.76)log10COI和(3.43±0.68)log10COI.A组和B组之间疾病三个时期MELD评分、HBV DNA载量和HBsAg定量比较,除A组HBV DNA极期和恢复期水平低于B组外(P值均<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抗HBV治疗组中,MELD评分于基线和极期均高于恢复期水平(P=0.000),但基线和极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HBV DNA载量自基线、极期至恢复期逐渐下降,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HBsAg定量三者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非抗HBV治疗组中,MELD评分基线和极期均高于恢复期水平(P=0.000),但基线和极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HBV DNA载量基线和极期均高于恢复期水平(P值分别为0.000和0.003),但基线和极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9);HBsAg定量三者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加重患者自然康复过程中,HBsAg定量没有变化;即使进行短期抗HBV治疗干预,HBsAg定量也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8.
冯宏  冯凯 《山东医药》1993,33(7):45-46
HBsAg携带者意味着乙肝病毒(HBV)的感染,提示肝细胞内有HBsAg和HBcAg存在,但无任何症状,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检测正常者,称为ASC(Asymptomatic HBsAg Carrier)。按感染过程,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研究始于Blumberg等[1]在1965年首次发现“澳抗”,也就是HBsAg.HBsAg的发现是肝炎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随着建立起急慢性肝炎与血清中“澳抗”的关联性,研究者们才进一步明确了传染性肝炎的病原体之一,即HBV.HBsAg的发现为灵敏、有效的HBV诊断方法奠定了基础,同时,HBsAg的定性检测也使得研究者们很快阐明了HBV感染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情况.近几年来,伴随着HBsAg定量检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为我们重新认识HBsAg及其变化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提供了更多的依据[2].  相似文献   

10.
项抗-HBc阳性患者预后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分HBV感染者的血清标志表现为单项抗-HBc阳性。过去认为这是HBsAg向抗-HBs转化的“窗口期”,约经3mo~6mo后出现抗-HBs。近来研究发现部分单项抗-HBc阳性患者可持续超过6mo,甚至再次出现HBsAg阳性。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和PCR等敏感的检测手段,一部分患者中尚能检出HBV DNA,HBsAg等HBV复制的血清标志。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HBV DNA检出与单项抗-HBc阳性持续存在或转变为HBsAg间的关系,以及HBV DNA及HBsAg对单项抗-HBc阳性患者预后是否具有预测作用。因而,我们进一步探讨单项抗-HBc患者HBV DNA检出情况以及与其转归的关系,找到早期预示预后不良指标,以便对预后不良患者及时进行相应治疗,从而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以下简称 HBV)外膜HBsAg 由前 S1、S2、S 蛋白组成。其中前 S2蛋白可以结合人血清白蛋白受体。许多报道认为前S2抗原是HBV复制增殖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拉米夫定长期治疗下血清HBsAg的动态变化特点.方法 研究对象为HBeAg阳性、拉米夫定为初始抗病毒治疗且取得快速和持久(从治疗24周至观察期末HBV DNA持续检测不到)病毒学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定量检测采用雅培Architect方法,HBV基因型用直接测序法确定.结果 3年观察期间有26例(57.8%)患者发生HBeAg转阴(其中1例HBsAg转阴).治疗12周时血清HBsAg水平中位数降至基线的39.5%(P<0.01),但之后下降不明显.血清HBsAg的变化特征在HBcAg转阴或持续阳性的患者间相似.基因B型患者在治疗头12周血清HBsAg水平下降幅度较基因C型更大(75.5%比26.0%,P<0.05).在个体患者中,血清HBsAg的动态变化类型主要有双相型(治疗12和24周HBsAg低于基线的60%)和稳定型(治疗12和24周HBsAg高于基线的80%).基线血清HBsAg水平低(比数比值为0.020,95%可信区间为0.002~0.743,P<0.05)和基因C型感染(比数比值为8.206,95%可信区间为1.070~62.948,P<0.05)是血清HBsAg在拉米夫定长期治疗下下降不明显的主要因素.结论 血清HBsAg在拉米夫定快速和持久抑制HBV复制时主要表现为两种变化类型,并和HBV基因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现象及其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4年2月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者2260例,其中被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830例。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筛选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的患者188例,分为HBeAg阳性组(n=101)和HBeAg阴性组(n=87)。同时选取200例HBsAg阳性、抗-HBs阴性者作为对照,其中HBeAg阳性组80例,HBeAg阴性组120例。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病毒载量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HBV血清学标志物在HBsAg与抗-HBs双阳性情况下共有5种模式,其中以HBsAg、抗-HBs、HBeAg及抗-HBc阳性,且抗-HBe阴性多见,占47.9%(90/188),肝功能指标总异常率为69.1%(130/188),HBV DNA总阳性率为56.9%(107/188)。HBeAg阳性的2组HBV DNA均存在高水平复制,其中HBsAg与抗-HBs双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32,P0.05);HBeAg阴性组中,HBsAg与抗-HBs双阳性组HBV DNA定量1×105IU/ml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40,P0.05)。对HBV S区进行测序分析发现,测序的80例HBsAg与抗-HBs双阳性患者中有27例患者的HBV S区发生变异,突变率33.7%,且S区变异位点主要有P29L、S61L、P62L、I126T/S、Q129N、M133K、F134L、G145R/K、L175S和L186H等。结论 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者在乙型肝炎患者中有一定比例,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病毒株变异所致。这种情况并不代表疾病好转,且抗-HBs出现并不一定能完全有效清除HBsAg,病毒DNA往往存在持续复制,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Li WJ  Li BA  Zhao JM  Han JQ  Liu Y  Jiang L  Mao YL  Lu FM  Xu DP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1):815-817
目的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HBV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和血清HBsAg,分析两种定量指标之间及其与血清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PSAD消化+滚环扩增+跨缺口实时荧光PCR方法,定量检测5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用化学发光试剂定量检测患者血清HBsAg.用Pearson检验及直线回归分析方法 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与血清HBsAg定量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459,P<0.01),但与血清HBV DNA载量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血清HBsAg定量水平与血清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r=0.328,P< 0.05),与病毒复制效率呈负相关(r=-0.373,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载量与血清HBsAg定量水平相关,结合血清HBVDNA定量检测,可以更全面的反映HBV的复制水平,评价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HBsAg阳性者胃癌术后以顺铂为基础的辅助化疗中乙型肝炎的复发、转归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1月到2010年12月接受辅助化疗的2538例胃癌术后患者,观察HBsAg阳性患者乙型肝炎的再激活情况.所有入组患者进行HBV血清学和生物化学检测及接受以顺铂为基础的辅助化疗方案.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 146例HBsAg阳性胃癌术后患者中,43例(29.5%)进展为乙型肝炎,29例(19.9%)由于HBV复制激活而乙型肝炎复发.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年龄≥51岁(P=0.029)、肝脏超声为脂肪肝或早期肝硬化(P =0.031)是辅助化疗中HBV复制激活的相关因素;性别、HBeAg阳性、化疗期间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与HBV复制激活无关联.结论 胃癌术后的辅助化疗中,在无症状HBsAg阳性患者有一定比例可以发生HBV的复制激活,检测到HBV复制激活再进行拉米夫定干预治疗后仍有大多数患者无法完成既定的化疗计划,因此在此类患者中有必要在辅助化疗开始前预防性的使用拉米夫定阻止乙型肝炎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抗-HBe单项阳性患者中隐匿性HBV的感染情况及发生的可能原因.方法 收集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中抗HBe单项强阳性[吸光度(A)值≤0.1]的新鲜血清标本61份,采用实时定量PCR进行HBV DNA含量检测.对于HBV DNA定量阳性的标本,采用雅培试剂复测HBV血清学标志物,采用PCR扩增,并进行克隆测序.结果 61份标本中,2份HBVDNA定量阳性,HBsAg血清学漏检率为3.3%.其中l份标本经雅培试剂复测为抗-HBc单项阳性,其前S区缺失突变和前S2区起始密码子突变,并存在不同突变株混合感染;另1份标本经雅培试剂复测发现,除抗HBe强阳性外,HBsAg和抗- HBc为极弱阳性,未发现前S/S区突变.结论 抗HBe单项阳性患者中存在隐匿性HBV感染和HBsAg血清学漏检情况,后者不仅与前S/S区突变有关,而且与外周血中HBsAg低水平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部分HBV感染者的血清标志表现为单项抗-HBc阳性.过去认为这是HBsAg向抗-HBs转化的"窗口期",约经3mo~6mo后出现抗-HBs.近来研究发现部分单项抗-HBc阳性患者可持续超过6mo,甚至再次出现H-BsAg阳性[1-5].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和PCR等敏感的检测手段,一部分患者中尚能检出HBV DNA,HBsAg等HBV复制的血清标志[6-19].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HBV DNA检出与单项抗-HBc阳性持续存在或转变为HBsAg间的关系,以及HBV DNA及HBsAg对单项抗-HBc阳性患者预后是否具有预测作用.因而,我们进一步探讨单项抗-HBc患者HBVDNA检出情况以及与其转归的关系,找到早期预示预后不良指标,以便对预后不良患者及时进行相应治疗,从而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慢性HBV感染诊断的经典标志物,随着HBsAg定量检测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人们对其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发现HBsAg与慢性乙型肝炎(CHB)自然史、疾病转归以及疗效预测等的关系非常密切,近期报道显示HBsAg过表达对疾病的进程有促进作用,如促进肝癌的进展[1].在此过程中免疫系统也影响着疾病的进展,但HBsAg与机体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至今尚未被阐明,从而影响人们对HBV感染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慢性HBV感染者家族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及其与HBV标志物、年龄和性别等的关系.方法 ELISA方法检测慢性HBV感染者家族成员的HBV血清学标志物,套式PCR法检测136例HBsAg阴性家族成员的血清HBV DNA,并将隐匿性HBV感染者和HBsAg、HBV DNA均阴性者分别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HBV标志物、年龄、性别和生物化学检测结果的比较.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在52个慢性HBV感染者家族中共检测到92例HBsAg阳性者和136例HBsAg阴性者,其中15例为隐匿性HBV感染者,慢性HBV感染者家族HBsAg阳性率和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40.4%和11.0%,15例隐匿性HBV感染者中有7例抗-HBc阳性(χ~2=5.341,P=0.02),但隐匿性HBV感染的存在与年龄、性别等无关.结论 HBV感染存在家庭聚集现象,且在其家族中存在隐匿性HBV感染,并在抗-HBc阳性者中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商陆抗病毒蛋白(PAP)在急性HBV感染小鼠模型体内抗HBV的效果.方法 通过尾静脉注射具有复制能力的HBV真核表达质粒来建立小鼠急性HBV感染模型.根据注射后第1天小鼠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从35只小鼠中选出24只进行配对,分为PAP治疗组(腹腔注射0.25 mg/kg PAP)和对照组.于PAP注射前、注射后第1、3、5、7天,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小鼠血清HBsAg、HBeAg和抗-HBc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血清HBV DNA水平.注射后第7天HE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HBsAg、HBeAg表达.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在PAP腹腔注射后第1、3、5天对HBsAg的抑制率分别为23%(t=116.3,P<0.05)、47%(t=38.2,P<0.05)、68%(t=23.7,P<0.05),对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36%(t=34.2,P<0.05)、55%(t=61.6,P<0.05)、83%(t=98.8,P<0.05),对HBV DNA的抑制率分别为70.7%(t=6.6,P<0.05)、86.9%(t=5.9,P<0.05)、95.2%(t=36.6,P<0.05)、95.3%(t=19.7,P<0.05).结论 0.25 mg/kg剂量的PAP在急性HBV感染小鼠模型体内对血清和肝组织的HBsAg、HBeAg的表达及HBV DNA的复制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