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模拟制作一种更接近临床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理生理过程的动物模型。方法:22只新西兰白兔分成4组:①低血容量性休克组(6只):急性失血后休克过程持续1小时,以心排血量(CO)你于基础40%为准。回输放出的血并抗休克处理90分钟后再观察4小时;②内毒素组(6只):静注内毒素(LPS01μg/kg,再观察4小时;③休克加内毒素组(6只):急性低血容量性休克恢复90分钟后再静注LPS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毒素对严重烧伤后细胞因子、可溶性粘附分子及sFas sFasL的影响。方法 选择烧伤总面积 (TBSA) >30 %患者 2 8例 ,健康志愿者 4 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伤后不同时相点 (伤后 1、 3、 5、 7、 14、 2 1、 2 8和 35d)测定患者血中内毒素、细胞因子 (TNF α、IL 1β、IL 6、IL 8、IL 12和IL 18)、可溶性粘附分子 (ICAM 1和VCAM 1)以及sFas sFasL的水平。按内毒素水平将其分为三组 :A组 ,脂多糖 (LPS)为 0~ 0 2 0 0U ml;B组 ,LPS为 0 2 0 0~ 0 4 0 0EU ml;C组 ,LPS >0 4 0 0EU ml。结果 与A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 ,B组和C组的TNF α、IL 1β、IL 6、IL 8、IL 18和ICAM 1水平在不同时相点均呈显著性上升 (P <0 0 5~ 0 0 1) ;而B组和C组患者血中VCAM 1和sFas sFasL水平在部分时相点呈升高趋势 ,与正常对照组和A组比较 ,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0 0 1) ;B组和C组患者血中IL 12水平在烧伤早期呈下降的趋势 ,与A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 ,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0 0 1) ,但在烧伤中后期则呈上升趋势 ;血浆LPS主要与血清中TNF、IL 1β、IL 6、IL 8、IL 18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0 0 1)。结论 烧伤后内毒素直接或间接影响机体细胞因子、可溶性粘附分子及sFas  相似文献   

3.
低剂量内毒素对低血容量性休克兔前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观察急性失血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后低剂量内毒素对血浆和肺泡灌洗液(BALF)中前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22只新西兰白免分成4组:①低血溶量性休克组6只:快速失血持续1小时,以心排血量低于基础值40%为准,休克恢复60分钟后再观察4小时;②内毒素组6只:以1ug/kg的低剂量内毒素(LPS)静注;③休克加LPS组(6只);低血容  相似文献   

4.
中药注射液血必净对感染性休克犬促凝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中药注射液血必净对感染性休克犬促凝物质的影响,探讨血必净治疗感染性休克作用机制.方法 在北京朝阳医院基础动物实验窜通过给健康杂种犬静脉内注射内毒素制?感染性休克的动物模型,以收缩压下降大于40 mmHs开始计时,持续稳定60 min,即视为模型成功.按照随机原则将制模的动物分为3组:多巴胺治疗组6只,血必净+多巴胺治疗组(简称血必净组)6只,另设对照组6只.分别按照实验设计的时间点即注射内毒素前(基础),模型成功后用药前,以及用药后3 h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 adhesionmolecule,ICA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willibrand factor,VWT)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血浆含鼍指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犬机体促凝功能监测指标VCAM,ICAM,VWT以及PAI-1:血必净组与对照组、多巴胺组相比,在用药后3 h或7 h五项监测指标发生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P<0.01或P<0.05),包括降低同观测点的峰值或者延迟峰值的出现;多巴胺组与对照组相比,ICAM,VWT,PAI-1在3 h或7 h也出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P<0.01或P<0.05).结论 在应用多巴胺治疗感染性休克犬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可以更加有效地降低感染性休克犬体内的促凝物质血浆水平,是中药注射液血必净对感染性休克犬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低血容量性休克早期患者血浆IL-1活性的变化及其与β-内啡肽(β-EP)、内毒素的关系。方法:患者从受伤至入院后平均50分钟采血样,血浆IL-1、β-EP和内毒素分别采用改良LAF法、放射免疫法和显色基质偶氮法测定。结果:休克患者血浆IL-1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死亡患者又显著高于存活患者;休克患者血浆β-EP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增加,且与IL一1活性密切相关,但存活与死亡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存活患者血中内毒素水平无明显变化,而死亡患者则显著升高,与IL-1活性也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早期血浆IL-1活性升高,其机制可能与β-EP升高有关;死亡患者外周血内毒素水平上升,可能是造成其血浆IL-1活性更为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白介素-10对肺泡巨噬细胞致炎效应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目的 :探讨白介素 10 (IL 10 )对肺泡巨噬细胞致炎效应的影响。方法 :内毒素 (L PS)刺激体外培养的小鼠肺泡巨噬细胞 ,观察 IL 10对肺泡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 :肺泡巨噬细胞受 10 mg/LL PS刺激后 6、12和 2 4小时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 1β和 IL 6释放达峰值 ,浓度分别为 (1790±985 ) ng/L、(986± 35 7) ng/L 和 (42 33± 6 5 7) ng/L,与 L PS刺激 0时比较 ,P均 <0 .0 5。IL 10在 L PS刺激后 8小时持续升高〔(2 38± 87) ng/L〕,2 4小时达到峰值 ,浓度为 (16 0 0± 5 2 1) ng/L(P<0 .0 5 )。 15 0 μg/L IL 10单克隆抗体抑制内源性 IL 10释放后 ,导致 TNFα、IL 1β、IL 6释放明显增加 ,分别达 (16 89± 36 4) ng/L、(12 0 0± 2 5 3) ng/L 和 (5 2 6 9± 112 7) ng/L。给予外源性重组 IL 10 (5 0 μg/L) ,则明显抑制 L PS诱导的TNFα、IL 1β、IL 6释放 ,浓度分别降低 5 2 %、84%和 39%。结论 :IL 10对炎症性细胞因子释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补充外源性 IL 10有助于控制肺泡巨噬细胞的异常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吸入一氧化氮对急性肺损伤小鼠肺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目的 :探讨吸入一氧化氮 (NO)对内毒素〔即脂多糖 (L 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小鼠肺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利用腹腔内注射 L PS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 L PS组和 L PS 吸入 NO2 0× 10 - 6组。 L PS注射前 (0时 ,即正常对照 )及注射后 1、3、6和 12小时处死小鼠 (n=6 ) ,分别测定肺组织湿重 /干重 (W/D)比值 ,同时用迁移率改变电泳法 (EMSA)检测核因子κB(NFκB)的活性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ISA )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 10 (IL 10 )的浓度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法检测 TNFα m RNA及 IL 10 m RNA的表达 ,并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L PS注射后 3、6、12小时 ,W/D分别为 4 .80± 0 .31、4 .82± 0 .10和 4 .6 3± 0 .1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3.6 7± 1.0 4 ,P均 <0 .0 5 )。吸入 2 0× 10 - 6 NO后 3和 12小时 ,W/D分别为 4 .0 4± 0 .77和 4 .2 4± 0 .75 ,显著低于 L PS组 (P均 <0 .0 5 )。吸入 NO2 0× 10 - 6 6小时后 ,小鼠肺组织核蛋白 NFκB活性为 2 5 0 .6± 5 1.5 ,明显低于 L PS组 (40 5 .7± 6 2 .4 ,P<0 .0 5 )。与 L PS组比较 ,吸入 NO后 3~ 12小时 ,肺组织匀浆中 TNFα和 IL 10浓度均明显降低。吸入 NO后 6小时 ,肺组织匀浆中 TNFα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阐明“二次打击”假说在创伤/休克后内源性感染发病中的病理意义,本研究探讨了低血容量性休克对轻度门静脉源性内素素血症的影响。方法:18只动物分3组,即低血容量性休克组、脂多糖(LPS)组和低血容量性休克+LPS组。结果:①输注完LPS后,低血容量性休克+LPS组动物的血压持续下降,且明显低于单纯LPS或单纯低血容量性休克组动物;而后两组动物的血压无明显变化。②休克后24小时,低血容量性休克+LPS组动物全部死亡,而其余两组动物全部存活。③低血容量性休克+LPS组动物的血浆乳酸和β葡萄糖醛酸酶(βG)水平在输入LPS后也显著升高,并明显高于单纯低血容量性休克组和单纯LPS组。结论:低血容量性休克具有增加机体对内毒素敏感性的作用,继发于休克后的轻度内毒素血症在休克后器官功能损害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浆内毒素 (L PS)及肿瘤坏死因子 (TNF)在严重颅脑外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动态浊度法及放射免疫法动态监测 6 8例严重颅脑外伤患者血浆 L PS及 TNF的水平变化 ,比较 MODS组与非 MODS组及正常对照组 L PS及 TNF的变化。结果 :6 8例患者血浆 L PS及 TNF水平均明显升高 ,较正常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 (P均 <0 .0 1) ,且血浆高水平持续较长时间 ,MODS组升高的峰值较非 MODS组更显著 (P<0 .0 5和 P<0 .0 1)。结论 :重型颅脑外伤后早期即可导致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内毒素可能是导致炎性介质产生和释放的重要机制之一 ;血浆 L PS与 TNF的高水平可能参与了严重颅脑外伤后 MODS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
氨甲喋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氨甲喋呤 (MTX)对急性胰腺炎时炎症性细胞因子和抗炎症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 ,探讨氨甲喋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用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1正常对照组 (6只 ) ;2胰腺炎组 (8只 ) :采用开腹胰管注射质量分数为 5 %的牛磺胆酸钠 (1.0 m l/ kg)制备急性胰腺炎模型 ;3氨甲喋呤组(6只 ) :胰腺炎诱导成功后 0 .5小时静注氨甲喋呤 (1.2 m g/ kg)。制模后 2、6和 2 4小时处死动物 ,分别取血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 1(IL 1)、IL 6、IL 10和转移生长因子β(TGFβ)及胰淀粉酶、胰腺湿重、白细胞计数。结果 :急性胰腺炎时血中炎症细胞因子和抗炎症细胞因子均显著升高 ;使用氨甲喋呤治疗后 ,上述细胞因子均下降 ,其中 TNFα、IL 1和 IL 6在 2、6、2 4小时均明显下降 (P均 <0 .0 5 ) ,IL 10和TGFβ在 2 4小时均下降明显 (P均 <0 .0 5 ) ;制模后 2 4小时大鼠胰腺湿重〔(1.5 3± 0 .13) g〕和血淀粉酶含量〔(1817.2 5± 4 5 9.35 ) U/ L〕均较正常对照组〔(0 .5 3± 0 .0 9) g和 (374 .2 0± 92 .84 ) U/ L〕增高 ;经氨甲喋呤治疗后 2 4小时 ,胰腺湿重和淀粉酶均明显下降〔(0 .88± 0 .13) g和 (76 6 .33± 373.37) U / L ,P均 <0 .0 5〕。结论 :氨甲喋呤可以同时抑制急性胰腺炎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口腔扁平苔藓(OLP)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及白介素-17(IL-17)水平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02例各型OLP患者,另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并对比所有受试者血清ICAM-1、VCAM-1及IL-17水平;统计OLP患者临床特征(充血面积、疼痛程度、糜烂面积)并评估临床体征评分、病损(RAE)评分及疾病活动评分,Spearman检验分析血清ICAM-1、VCAM-1及IL-17水平与临床特征及各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OLP患者血清ICAM-1、VCAM-1及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LP患者中血清ICAM-1、VCAM-1及IL-17水平糜烂型>充血型>网纹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充血面积、疼痛程度、糜烂面积均值为分界点,对比不同充血面积、疼痛程度、糜烂面积OLP患者血清ICAM-1、VCAM-1及IL-17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CAM-1、VCAM-1及IL-17分别与充血面积、疼痛程度、糜烂面积存在正相关性(P<0.05)。糜烂型OLP患者临床体征评分、病损RAE评分及疾病活动评分>充血型患者并>网纹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M-1、VCAM-1及IL-17分别与临床体征评分、病损RAE评分及疾病活动评分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 OLP患者存在血清ICAM-1、VCAM-1及IL-17异常升高,其升高程度与患者临床特征及疾病活动进展程度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依达拉奉对家兔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兔失血性休克再灌注过程中血浆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与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及肺脏、肾脏病理改变;并探讨依达拉奉的保护作用.方法 29只家兔全身肝素化后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C组,n=7)、失血性休克再灌注组(I/R组,n = 10)和依达拉奉保护组(L/R-edaravone组,n=12).后两组制作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模型,在10 min内通过左股动脉放血,维持平均动脉压(MAP)40 mmHg达到60 min.I/R-edar-avone组静脉应用依达拉奉.然后开始复苏,要求在60 min内回输全部失血和等量生理盐水,使MAP维持在失血前70%以上.休克后10 h L/R-edaravone组静脉再次应用依达拉奉.在复苏后20 h处死所有家兔,同时取所有兔的右肺部分组织和右肾部分组织作病理检查.分别测休克前、休克1 h、再灌注后1 h、5 h及20 h血浆MDA、SOD、NO含量.结果 休克前三组动物血浆MDA、NO及SOD含量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休克后I/R组家兔血浆MOA(5.35±0.29)μmol/L及NO(27.75±2.88) μmol/L水平均较C组的[(4.44±0.59)μmol/L,(25.01±4.95) μmol/L]要高,而I/R组的SOD水平(194.58±14.42)U/ml 较C组(210.86±24.54)U/ml要低(P均<0.01).复苏后20 h这些变化更加明显,I/R组MDA和NO水平持续增加[(5.69±0.24)μmol/L,(28.01±3.10)μmol/L,P<0.05],而SOD水平继续下降[(151.83±9.36)U/ml,P<0.05].与I/R组比较,I/R-edaravone组的MDA水平显著降低[(3.48±0.23) μmol/L,P<0.01],SOD水平明显升高[(195.10±11.87)U/ml,P<0.01].病理检查提示依达拉奉可以减轻肺脏和肾脏病理损害.结论 依达拉奉通过清除自由基,有效减轻失血性休克再灌注过程中重要脏器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绵羊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静脉泵入小剂量内毒素(LPS)建立绵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的可行性。方法13只绵羊在全麻和肌松后,3μg/kgLPS于30分钟或6μg/kgLPS于60分钟内静脉泵入,每0.5小时监测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肺气体交换和肺机械力学参数的变化,观察4小时内是否达到ARDS诊断标准以及动物的血流动力学和肺机械力学是否稳定。结果静脉泵入LPS后(3.1±1.2)小时内,10只绵羊达到ARDS诊断标准。与基础值相比,LPS静脉泵入后1小时,氧合指数明显下降(P<0.05),之后缓慢降低,3小时后稳定;心排血指数明显下降(P<0.05),3.5小时后恢复至基础值水平并稳定;氧输送也显著降低(P<0.05),3.5小时后稳定。实验过程中,肺动脉楔压为1.10~1.60kPa,中心静脉压为0.90~1.70kPa。与基础值相比,LPS静脉泵入后1.5小时,气道阻力、气道峰值压和平均气道压明显上升,动态肺顺应性明显下降(t值分别2.8、4.2、5.3和3.1,P均<0.05),分别于3.0小时和2.5小时后平稳,均无显著改变。达到ARDS诊断标准后(8.1±1.4)小时内,该模型动物血流动力学和肺机械力学均处于稳定状态。结论全麻和肌肉松弛状态下,小剂量LPS静脉泵入可快速复制血流动力学和肺机械力学均稳定的ARDS绵羊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单抗)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在肝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上观察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P选择素的变化,并用P选择素单抗对其进行阻断治疗。结果:缺血再灌注大鼠肝细胞发生水肿及空泡变性,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但再灌注前5分钟经静脉注射P选择素单抗,则肝组织与正常组相近,肝细胞未见空泡变性,血清酶水平明显减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发现,再灌注后血清ICAM1和血浆P选择素水平显著升高,经P选择素单抗处理的大鼠血ICAM1和P选择素明显下降。结论:ICAM1和P选择素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P选择素单抗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郭佳钰  王湘  黄云  周娟 《山西护理杂志》2013,(12):3865-3867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复苏后早期胃内灌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s)对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72只,按照胃内灌注状况,随机分为ω-3 PUFAs组、牛奶组、不干预组.乌拉坦腹腔麻醉后,制作休克大鼠模型,休克30 min后复苏,ω-3PUFAs组和牛奶组在复苏结束、复苏2h分别进行胃内灌注.各组分别在休克30 min、复苏2h和4h处死1/3大鼠,取肝脏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取一段空肠制成病理切片.[结果]肝脏组织细菌培养显示,ω-3 PUFAs组、牛奶组复苏2h、4h菌落数较休克30min少,同时限点也较不干预组少(P<0.05);肠道病理切片显示,复苏2h、4hω-3 PUFAs组较牛奶组和不干预组轻,不干预组损伤最重.[结论]失血性休克救护过程中,早期胃内灌注ω-3PUFAs更有利于肠道屏障功能的恢复、减少肠内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高渗盐合甘露醇液 (HSM)对大鼠烧伤复苏后动脉血中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及中性粒细胞 (PMN)的影响。方法 :76只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3组 :正常对照组 ,烧伤加生理盐水组和烧伤加HSM组。大鼠烧伤后 1小时经静脉注入生理盐水或 HSM,然后采血测 ICAM 1、白细胞 (WBC)及 PMN总数。结果 :大鼠烧伤后动脉血中 ICAM 1升高 ,HSM可使动脉血中 ICAM 1浓度降低 ,WBC及 PMN总数增高。结论 :HSM可使游走、转移至器官组织中的 PMN减少 ,使烧伤复苏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  相似文献   

17.
羟乙基淀粉和林格液对感染性休克犬内脏器官灌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时复苏液体对内脏器官灌注的影响。方法 用指多糖(LPS)静脉注射复 制犬感染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羟乙基淀粉(HES)组和林格液(RS)复苏组。模型成功后稳定1 h记为0 min, 分别予以HES和RS复苏60 min(1 ml·kg-1·min-1),然后以同等速度输入生理盐水维持180 min。经肺动 脉漂浮导管和脉搏指示持续心排血量(PiCCO)导管监测心排血量(CO)、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 (PAWP),胸腔内血管容量(ITBVI),平均动脉压(MA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计算心排血指数(CI);行动脉 血气分析,记录乳酸水平,并计算氧输送指数(DO2)、氧耗指数(VO2);用电磁流量计记录肠系膜血流量;用胃 肠张力计监测肠黏膜二氧化碳分压(PgCO2),计算肠黏膜-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g-aCO2)和肠黏膜pH值 (pHi)。记录制模前及复苏0、30、60、120、180和240 min两组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内脏器官灌注等指标的变 化。结果 ①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制模前比较,0 min两组MAP和CI均明显降低(P均<0.05)。与0 min比 较,HES组30 min后MAP明显升高,60 min后恢复到制模前水平,而RS组MAP也明显升高,120 min后恢 复至制模前水平(P均<0.05);液体复苏30 min后,两组CI和ITBVI均明显升高(P均<0.05),240 min仍 明显高于0 min,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②全身氧代谢改变:制模后两组动物DO2和动脉血pH均明显降低, 动脉乳酸水平明显升高。液体复苏30 min后,两组DO2均明显升高,HES组DO2显著高于同时期RS组 (P<0.05)。与0 min比较,两组动物液体复苏180 min后动脉乳酸水平明显降低,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③内脏器官灌注改变:与制模前比较,0 min两组肠系膜血流量均显著降低。与0 min比较,HES组在液体复 苏60 min后肠系膜血流量升高,RS组无增加,且显著低于同时期HES组(P<0.05)。HES组在液体复苏后 肠系膜血流量明显升高的同时伴有Pg-aCO2降低和pHi明显上升(P均<0.05);而RS组复苏后Pg-aCO2 明显升高,pHi呈下降趋势,显著低于同时期HES组(P<0.05)。结论 RS和HES液体复苏均有利于升高血 压,提高氧输送,改善感染性休克时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但在改善内脏器官灌注上HES可能优于RS。  相似文献   

18.
背景:近年来由于溶栓治疗的开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阿司匹林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而用于血栓性疾病的防治。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保护作用及其对细胞间黏附分子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实验。单位: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济南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1-12/2002-06在泰山医科大学生理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蒙古种沙土鼠63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及阿司匹林干预组,每组21只。根据脑缺血再灌注时间将每组动物再分为24h,3,7d3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7只。方法: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备沙土鼠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显露双侧颈总动脉,不夹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显露双侧颈总动脉,动脉夹夹闭,7min后去除动脉夹恢复血流。阿司匹林干预组:术前经胃管灌入肠溶阿司匹林(50mg/kg)。显露双侧颈总动脉,动脉夹夹闭,7min后去除动脉夹恢复血流,动物在处死前,每日仍经胃管给予阿司匹林。分别于术后24h,3,7d断头处死沙土鼠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阿司匹林干预对二者表达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脑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结果:纳入动物63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变化:缺血再灌注24h,缺血再灌组动物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水平开始增加,3d后明显增强,至7d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缺血再灌组分别为(3.36±2.26)%,(5.68±3.13)%,(4.98±2.10)%,假手术组分别为(1.53±1.07)%,(1.56±1.23)%,(1.62±1.33)%,P<0.05];而阿司匹林干预组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水平,在所有时限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96±0.83)%,(2.76±2.10)%,(1.96±1.09)%,P<0.05]。②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变化:在脑缺血再灌注后24h,3,7d缺血再灌注组动物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都呈弱阳性表达[分别为(3.12±2.26)%,(2.68±2.04)%,(2.57±1.97)%];而阿司匹林干预组则呈强阳性表达[分别为(4.98±2.47)%,(5.97±2.35)%,(6.04±2.40)%]。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可诱导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上调,并抑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水平和增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从而达到较好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缺血区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和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以及神经细胞的损伤情况。方法:40只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缺血2小时再灌注2、4、12、24、48、96小时组,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切片方法检测大脑中动脉阻塞2小时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局部脑组织ICAM-1蛋白表达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结果:大鼠脑缺血 灌液2小时局部脑组织IC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