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临床资料:104例病例选自1992-1996年在44医院工作期间的门诊及计院病人。其中男性58例,女性46例:年龄最大者84岁,最小者27岁;病程最长者20年以上,最短者1月多,以1-3年者为多见,其中有外伤史5例。2诊断标准:主要根据x线片,临床症状及体征。1.X线片显示颈椎间金退变突出,或椎体前后绿唇样骨质增生;2.临床症状:以预项、肩臂、上背、臂肿及I:肢疼痛或麻木为常见;3.检查:颈椎增生周围可触及压病点或约0·3cm-0·scm阳性反应物。3治疗方法:电针十红外线配合中药导入法。取文脊3-7和大推、天柱穴,在红外线照肘下,用电…  相似文献   

2.
全部172例患者中男102例,女70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57岁;病程1个月~12年,平均1.8年;颈椎X线片或CT片显示有生理弯曲改变者43例,颈椎骨质增乍者86例,颈椎问盈突出者28例。脑血流图均有椎动脉血流速降低。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107例,对照组5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3.
颈椎病由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变性、颈椎韧带肥厚钙化,颈椎损伤等多种组织病变所致的颈神经根、预脊髓、推动脉受压后引起的临床征群。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100例中,男70例,女30例,年龄38~72岁,平均46岁。描图员4,病程2~3年,平均1.5后,临床表现。本组IOO例颈椎病主要临床表现如下。颈枕部僵麻IO0例;颈肩臂痛74例;单侧上肢乏力72例;四肢麻木、笨掘、力弱不全瘫1例,上肢感觉障碍、痛觉减弱为主46例;颈椎间接叩击痛(头顶捶击试验十)SO例;椎间孔挤压试验(+)10o例;颈椎X线改变(普通X钱颈椎片)IO0例。讨论…  相似文献   

4.
针灸、拔伸法治疗颈椎骨质增生症106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颈椎骨质增生症是伤骨科常见的—种疾病。为探讨治疗本症的理想方法,自1984年开始,我们应用针灸、拔伸法治疗106例患者,现将观察结果整理如下: 一、临床资料 106例患者中男75例,女31例;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的28岁;病程最长的15年,最短的1个月。症状表现为颈肩背疼痛不适者94例,上肢胀痛或伴指麻者79例,下肢无力或发麻者2例,头胀痛或晕、昏者48例,视物模糊者19例,血压升高或心悸失眠者5例。体征表现为全部患者颈项部均有程度不同的压痛点,颈椎脊柱侧弯者79例,肩及肩胛内上角有压痛者87例,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者99例,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者70例。X线片示:10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骨质增生(包括骨刺、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颈椎管双开门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28例发育性和45例混合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按JOA的标准,严重(0~4分)19例,重度(5~8分)36例,中度(9~12分)18例,采用颈椎板双开门。采用特制线锯纵割棘突,中央嵌入梯形珊瑚人工骨,粗丝线固定,行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用石膏领外固定3个月。术后3~6个月复查SEP、X线平片、MRI及临床变化,随访时间1~4年,平均2.3年,3例失访。结果 SEP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植入珊瑚人工骨融合良好,椎管中矢状径扩大4~6mm。随访70例,按JOA的标准,严重者19例,术后优15例(78.9%)、良4例(21.1%);重度33例,术后优28例(84.8%)、良5例(15.2%);中度18例,术后优13例(72.2%)、良4例(22.2%)、不变1例(5.56%)。全组总有效率98.5%。结论 该手术方式对颈椎管狭窄症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张伟 《中外医疗》2011,30(16):174-174
目的 探讨大学生颈椎病X线平片征象特点.方法 将我院2004年至2009年经临床确诊的168例大学生颈椎病患者的X线平片进行分析.结果 168例大学生颈椎病患者X线平片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144例(生理曲度变直116例,成角或反凸24例,生理前凸增大或减小2例,侧弯或"S"型改变2例;)颈椎失稳10例;椎间孔变形8例;推体缘,小关节等处骨质增生4例;前后纵韧带,项韧带钙化2例.结论 近些年颈椎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其X线平片表现主要为颈椎生理曲度变改变,且X线平片具有经济、便捷等特点,在高校医院中对诊断颈椎病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1 病例介绍 患者王某,男性,52岁,因“车祸致伤腰部疼痛2h”入院。病人既往于20余年前有颈1、2椎管内脑膜瘤手术史。体检:病人张口度4.5cm,牙列正常,平卧位下病人张嘴伸舌仅可见舌的中后部。颈后部有一长约7cm手术疤痕,颈椎前屈后仰活动不能,左右旋转侧弯活动尚可。X线片检查示:(1)颈1~4椎体术后椎板及棘突切除,(2)颈椎后凸畸形,(3)腰3、4椎体爆裂骨折。诊断:腰3、4椎体爆裂骨折,颈1、2椎管内脑膜瘤术后。于2005年1月19日急诊在口插管全麻下行腰3、4椎体爆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退变性颈椎不稳在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手术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了2002年~2006年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加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失稳患者18例,分析了患者术前及术后颈椎伸、屈侧位X光片。结果18例患者术前均有颈椎不稳,不稳定节段为1个者6例,2个者9例,3个者3例;颈椎不稳主要发生于C3~C4和C4~C5,偶见于C5~C6和C6~C7;18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9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手术疗效评价(JOA)评分均比术前有显著提高(P〈0.01)。就恢复颈椎生理弧度的效果对颈椎椎不稳的改善效果而言,融合笼(钛网)植骨植入术亦优于自体髂骨植入(P〈0.05)。结论退变性颈椎不稳并不是单独存在的疾病,而是缓慢进行性发展的力学状态改变,常和脊髓型颈椎病伴随发生,并对后者的进展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密切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才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安全、简便和有效的早期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3例新鲜外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行X线片和CT重建或MRI检查及ASIA神经功能评级。术前C级12例,D级6例,E级5例。患者于清醒状态下先行持续闭合颅骨牵引,然后进行动态ASIA神经功能评级及定时床边X线摄片。损伤至开始牵引的间隔时间平均为28h(5~51h),平均牵引重量为12kg(6~15kg),平均牵引时间为1.5h(0.5~5.5h)。复位成功后维持颅骨牵引并择期行颈前路手术。结果 23例患者均闭合复位成功,无1例出现神经功能下降。治疗后ASIA神经功能评级C级5例,D级10例,E级8例。平均提高1级以上。结论新鲜外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交锁的患者应早期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同时进行动态ASIA神经功能评级及定时床边X线摄片,复位成功后,择期行颈前路手术。该方法简便、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青少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并对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并均行X线、CT、MRI检查的87例30岁以下青少年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青少年颈椎病具有以下特征:(1)生理曲度改变.最为多见,主要表现为生理弯曲度前突加大或减少、消失变直、后凸或成角、侧弯等改变.(2)颈椎失稳.表现为椎体移位或滑脱,于侧位可见椎体后缘双重影像即"双边征".(3)退行性改变.较为少见,表现为椎小关节退变、韧带钙化、椎间孔狭窄、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等.(4)CT可见软性椎间盘突出、椎间韧带肥厚、小关节囊肥大、钩椎关节增生等.(5)MRI还可发现X线和CT未能发现的早期椎间盘变性引起的信号异常改变.结论 青少年颈椎病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其中X线检查是最基本的检查方法,能发现颈椎的大多数异常改变 CT可直接观察到椎间盘及侧隐窝的情况,能准确作出诊断,其灵敏度明显优于X线平片 MRI对椎间盘的早期信号异常改变能直观显示,对颈椎病的的分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院理疗科从1982年5月3日至8月13日开展颈椎牵引和理疗治疗颈椎病108例,本组病例均经我院骨科或神经科诊断。 108例中有X光颈椎正侧位片证实为颈椎病者82例:其中项韧带钙化1例,生理曲度消失2例,轻度骨质增生19例,椎间隙变窄伴骨质增生60例。其余26例无X光片而由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 108例中神经根型104例,脊髓型2例,椎动脉型1例,交感神经型1例。病程最短一  相似文献   

12.
脊椎退行性变极为常见,但椎间盘真空征是脊椎严重退行性变的X线征象之一,国内极少有人报道,本文通过一例腰椎严重退行性变的X线分析,简要讨论椎间盘真空征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患者女性、60岁、藏族牧民,腰背部疼痛数年,加重半年来我院就诊。查体:驼背、不能直立,腰部向后突出,血、尿常规检查正常,心、肺(一)。X线表现:拍腰椎正侧位片各一张。腰椎生理曲度异常,呈侧弯、后突畸形;诸椎体边缘骨质硬化,增生、骨赘形成;椎间隙普遍变窄,以腰三、四推尤著;腰三、四椎体下缘可见许莫氏(schmorl)结节形成;腰二至四椎间隙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X线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0例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患者行颈椎正侧位常规X线检查。结果280例中颈椎生理曲度变直175例(占60.50%),反弓或S形97例(占34.64%),椎体水平位移107例(占38.21%),角度位移88例(占31.43%)。结论颈椎正侧位摄片,尤其是颈椎侧位X线片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是目前诊断颈椎病最简便、直观、经济而有效的手段,是其它检查不可替代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小关节紊乱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228例确诊为偏头痛发作期患者随即分为两组,均行颈椎正侧斜位X线片和(或)MRI确定有无颈椎小关节紊乱;两组常规给予口服钙拮抗剂和(或)盐酸普萘洛尔,同时A组患者给予颈椎小关节手法复位。治疗后即刻、3d、3周和3个月对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进行评估。结果A组临床症状评估I级率91,3%,Ⅱ级率88,0%,Ⅲ级率83.3%.IV级率98,7%;B组I级率0,Ⅱ级率19,2%,Ⅲ级率28.2%,IV级率17.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TCD检查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法整复恢复颈椎小关节的解剖结构,可通过缓解颈椎小关节直接和(或)导致颈肌结构紊乱压迫刺激颈交感神经丛,而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的启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好发年龄为40~60岁,其病因主要有颈椎椎体的各种急慢性损伤(外因)和椎间盘退变等(内因)。笔者采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颈椎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 本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40岁;病程最长者达3年,最短者近20天。所有病人都经过X线检查,发现多数患者正位片见到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侧位片见到椎体排列异常,颈椎生理弧度消失、变直或轻度成角反张,项韧带钙化等。其中神经根型24例,交感神经型11例,椎动脉型1例,混合型4例。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在颈椎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学龙 《实用全科医学》2007,5(11):1014-1015
目的 分析颈椎损伤的多层螺旋CT表现,评价多层螺旋CT在颈椎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颈椎外伤的55例患者行X线平片及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或高分辨率CT(HRCT)检查,并做多平面及三维(3D)重建。结果经影像学诊断48例颈椎损伤,其中CT诊断48例,平片诊断18例。平片与CT对骨折及关节脱位检出率分别为37.5%及100.0%。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对颈椎损伤做出全面而准确的诊断,与X线平片比较,多层螺旋CT明显提高了颈椎损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笔者自1998年11月~2000年12月,运用推拿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8例,并设单纯颈椎牵引组26例作对照观察,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64例全部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42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者31岁,最大者64岁;病史最长者20年,最短者2个月。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项疼痛、头晕目眩、头痛、恶心等症状。颈椎X片显示:32例颈椎椎体前缘或后缘骨质增生,生理弧度变直或反弓者21例,项韧带钙化者27例,钩椎关节增生者15例,椎间隙狭窄者31例。所有病例均经相关检查排除了耳源性…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36岁。因颈部外伤后疼痛、活动受限3h,于2006年11月6日入院。查体:颈部后方C5棘突处肿胀、压痛,颈椎伸屈、侧弯、旋转运动均明显受限。四肢、躯干无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双侧霍夫曼征(-),双踝、髌阵挛(-)。腹部微隆,叩诊鼓音,肠鸣音活跃。肺肝浊音界消失。X线片示颈椎生理弯曲消失,C5椎体向后I度滑脱,C4-5间隙变窄。腹透见肠部气体积聚,无液平。行卧床、  相似文献   

19.
椎管造影伴CT扫描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重新评价椎管造影伴CT扫描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6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12例伴腰椎退行性侧弯,18例伴腰椎退行性滑脱,3例同时伴腰椎退行性侧弯和腰椎退行性滑脱)患者,术前采用CT、MRI和椎管造影伴CT扫描(椎管造影后同时摄动力位片)进行综合诊断,并与术中减压探查结果相比较。结景CT、MRI和椎管造影伴CT扫描的诊断一致率分别为68%,76%和83%,综合三项影像学结果,则诊断一致率为100%。椎管造影伴CT扫描在诊断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侧弯及动力性腰椎管狭窄症时优于CT和MRI。结论椎管造影伴CT扫描检查尽管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但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应用常规颈椎正侧位片诊断颈椎病60例分析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卫生学院吴培珩在基层医院,颈椎常规正侧位片对颈椎病的诊断仍具有重要最义。现分析60例如下。60例中,生理弧度变直、椎体侧弯、椎间隙狭窄欠匀称及骨质增生、骨赘形成为主38例;典型钩椎关节变尖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