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腰椎间盘纤维环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到人腰椎间盘纤维环(LAF)是由三种方向平行排列的真胶原束构成的板层结构。板层厚薄不匀,板内胶原束的排列松紧不一。胶原鞘不典型,横纹结构清楚。在胶原束之间有软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具有清楚的核膜,染色质呈细粒状,细胞质内有大量囊泡和颗粒状物质,但是又表现为细胞突起、光滑度、胞周间隙大小和集聚性等方面的差异。蛋白多糖基质依据其所在部位以及它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以区分出粘糊状、颗粒状和团块状形式,主要分布于胶原束和胶原微纤维之间以及细胞的表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后纤维环T2弛豫时间和腰椎间盘突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3. 0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54例腰痛研究对象共256个腰椎间盘进行矢状位T2WI和T2mapping扫描,分析扫描图像并根据椎间盘突出或膨出的程度进行分级及分组;正常椎间盘为G1组,存在侧面突出和膨出的椎间盘为G2组,存在正中、中间侧面和旁正中局限性后部突出的椎间盘为G3组。计算各组的Pfirrmann得分,通过后处理计算得到各纤维环、后10%椎间盘(PAF-10)和后20%椎间盘(PAF-20)的T2弛豫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56个椎间盘中G1组104个(40. 6%),G2组116个(45. 3%),G3组36个(14. 1%),各组Pfirrmann平均得分依次为(2. 16±0. 55)分、(2. 59±0. 71)分、(3. 21±0. 74)分。经过后处理计算,G1组,G2组及G3组椎间盘PAF-10和PAF-20的T2弛豫时间分别为(32. 6±5. 6) ms/(67. 8±12. 3) ms、(34. 2±5. 4) ms/(55. 6±10. 2) ms、(40. 2±7. 2) ms/(46. 9±9. 8) ms。PAF-20的T2值从G1组到G3组逐渐降低,而PAF-10的T2弛豫时间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从G1组到G3组逐渐升高。和G2组比较,G3组PAF-10的T2值明显升高,且和髓核的T2弛豫时间无相关性。而G3组PAF-20的T2弛豫时间和髓核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MR T2mapping能对腰椎间盘T2弛豫时间进行定量评估,且PAF-10的高T2值与椎间盘突出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64岁.退体建筑工人。间歇性腰腿痛20年。入院前一周,因搬重物突感腰部剧痛.伴左下肢放射痉挛性疼痛。不能站立行走,不能平卧,疼痛不能缓解入院。  相似文献   

4.
测试成人腰椎间盘纤维环纤维层的力学性能。用显微外科技术将纤维环逐层分离,每层纤维平均分成8个测点,每层每测点处按纤维走向切取5个试件,长度l=15~20mm,宽b=1~1.5mm,厚t=0.1~0.5mm。进行拉伸实验测得应力-应变曲线,并给出拟合曲线及方程,得出弹性模量、破坏应变、破坏应力、测点处的力学性能参数和方程。测试结果表明:各测点处,沿径向,由外向内弹性模量皆随层数的增加,不断变小;每层纤维弹性模量由前侧向后侧逐渐变小;破坏应力由外层向内层线性递减;破坏应变外部9层随层数增加略有提高,9层以后基本上为一常数(0.34±0.14)。可见,腰椎间盘纤维环纤维具有特殊的力学性能,与其功能相适应,与腰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背景: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和纤维环干细胞均来源于纤维环组织,二者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复合物可能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将兔的纤维环干细胞和猪的脱细胞纤维环基质进行体外共培养,观察细胞在脱细胞基质支架上的生长状态。方法:制备猪脱细胞纤维环基质,通过扫描电镜和DAPI染色观察材料制备效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鉴定基质的成分;分离和培养兔纤维环干细胞,将第1代纤维环干细胞种植于脱细胞纤维环基质表面,行细胞骨架染色,倒置免疫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与结论:制备成的猪脱细胞纤维环基质呈白色半透明状,扫描电镜下为纤维网状结构,DAPI染色显示无细胞残留,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脱细胞纤维环基质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生长第1,3,7天的细胞骨架染色显示细胞很好的黏附于支架表面,生长状态良好,表明脱细胞纤维环基质有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纤维环干细胞在其表面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6.
背景: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因其病理的特殊性,对治疗要求更高,传统的髓核摘除及刚性固定融合存在相应的并发症,临床满意率不高。Waveflex是一种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半刚性固定系统,结合纤维环修复技术,可维持节段间正常运动,提高临床满意率。 目的:对后路Waveflex非融合椎弓根螺钉弹性固定小开窗髓核摘除结合纤维环修复治疗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短期疗效评价。 方法:纳入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8例,其中弹性固定组18例行腰椎后路小开窗髓核摘除纤维环修复结合Waveflex弹性固定,髓核摘除组20例行单纯髓核摘除。随访分析患者疗效和并发症,定期进行腰痛目测类比评分、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并复查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测量相关指标。 结果与结论:患者治疗后随访12-20个月。两组末次随访时腰痛目测类比评分、下腰痛JOA评分、腰痛ODI均优于治疗前(P < 0.05);动态固定组末次随访腰痛目测类比评分、下腰痛JOA评分、腰痛ODI评分优于髓核摘除组(P < 0.05)。末次随访中,弹性固定组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大于治疗前,而手术节段活动范围较治疗前减小(P < 0.05)。提示与传统髓核摘除相比,Waveflex系统结合髓核摘除纤维环修复治疗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腰椎功能恢复更为满意,且对手术节段稳定性有积极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的建立,是研究椎间盘退行性变病理过程和尝试基因治疗等的基础,建立的动物模型要求与人类椎间盘退行性变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拟性,但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最佳实验动物模型。目的:比较纤维环穿刺法和纤维环切开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差异。方法:将32只新西兰大白兔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纤维环穿刺组和纤维环切开组。经腹膜外入路暴露L3/4、L4/5、L5/6椎间隙,纤维环穿刺组采取针刺纤维环,纤维环切开组采取尖刀切开纤维环,控制穿刺或切开的深度及方向。术后2,4,12,20周通过MRI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腰椎间盘髓核变性及组织病理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4周,兔椎间盘髓核面积缩小,纤维环面积增大,髓核内T2加权像信号降低、变暗,椎间隙高度也开始下降,纤维环穿刺组T2信号强度评分较纤维环切开组低(P0.05);随着时间的进展,兔椎间盘T2信号强度评分逐步增高,椎间隙逐渐变窄,术后20周椎间盘T2信号强度评分达最高,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两组髓核内细胞含量逐渐减少,纤维软骨形成。提示纤维环穿刺法和纤维环切开法均可成功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但纤维环切开法椎间盘的退变程度较纤维环穿刺法剧烈,建立的模型过程可能不是人体椎间盘自然退变的模拟过程,纤维环穿刺法比较真实地模拟了人类椎间盘损伤后的退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表明有限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但同时面临更高的复发风险,临床上如何在既保证获得良好疗效的同时,又降低椎间盘突出复发的概率,纤维环修复技术可能是有效途径,但目前报道极少。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并同步行纤维环修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椎间盘镜手术患者224例,其中56例同时行纤维环缝合作为修复组,对照组168例单纯行椎间盘镜髓核摘除。两组均记录术前、术后10 d及术后3,6,12,18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腰痛和下肢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同时记录手术并发症、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情况。结果与结论:修复组51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对照组均获得完整随访。修复组与对照组术前及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腰部和下肢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修复组术后10 d 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并持续到术后18个月。两组均未发生硬膜囊撕裂、椎间隙感染、椎管内血肿形成等严重并发症。对照组9.5%复发,其中有31.2%再次手术,修复组中3.9%复发,无再次手术者。结果证实,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修复可获得显著的早期临床效果,有效降低了腰椎间盘突出的复发率及再次手术的风险,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纤维环:位于椎间盘外层,作为椎间盘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椎间盘退变的整个过程。纤维环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时会导致髓核突出,加速椎间盘退变,因此恢复纤维环的完整性对于预防和治疗椎间盘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纤维环的修复:组织工程、纤维环缝合术、纤维环成形器、射频热凝技术、透明质酸和生物疗法的目的在于修复纤维环的缺损,恢复纤维环的完整性,其中组织工程的应用在近年来已是研究的热点与重点,但在临床上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试验探索。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的常见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认为椎间盘纤维环完整性的破坏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恢复纤维环的完整性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旨在综述近年来椎间盘纤维环修复的研究进展。方法:系统检索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以“椎间盘、纤维环、修复再生、intervertebral disc annulus fibrosus、repair、regeneration”为关键词,收集各数据库近5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结果与结论: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纤维环修复与再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传统的物理修复虽有不足之处,但仍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方式,而组织工程应用于纤维环修复目前仅停留于试验阶段,还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椎间盘纤维环修复的方法众多,但最佳的修复策略仍需要大量的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利用组织工程技术进行纤维环修复的研究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https://orcid.org/0000-0003-3430-956X(刘鑫)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有研究表明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可为椎间盘退变治疗提供实验载体,但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最佳实验动物模型。 目的:比较经皮纤维环穿刺法和经肌间隙纤维环刀刺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差异。 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分别采用经皮纤维环穿刺法和经肌间隙纤维环刀刺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穿刺后4,8,16周通过磁共振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腰椎间盘髓核变性及组织病理情况。 结果与结论:穿刺后4周,两组兔椎间盘髓核内T2加权像信号降低、变暗,椎间隙高度下降,但经皮纤维环穿刺组T2信号强度评分较经肌间隙纤维环刀刺组低(P < 0.05);穿刺后8周,两组T2信号强度评分均增高,经皮纤维环穿刺组T2信号强度评分较经肌间隙纤维环刀刺组低(P < 0.05);穿刺后16周,两组兔椎间盘髓核内T2信号强度评分达最高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椎间隙均明显变窄,椎间盘均亮度变黑,两组差异不明显;经皮纤维环穿刺组手术时间少于经肌间隙纤维环刀刺组(P < 0.05),经肌间隙纤维环刀刺组感染率为5.6%,而经皮纤维环穿刺组无感染。结果证实,经皮纤维环穿刺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建模时间短,感染率低,效果优于经肌间隙纤维环刀刺法造模。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组织工程是永久性修复退变椎间盘的新策略,然而髓核组织工程方法无法完整重建椎间盘的结构和功能,所以,相应的纤维环组织工程被认为是组织工程椎间盘治疗策略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目的:综述组织工程椎间盘纤维环的研究与进展,为组织工程椎间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NKI及维普数据库,限定时间为2000/2010,中英文检索词分别为“组织工程、椎间盘、纤维环、种子细胞、支架材料、生长因子”和“tissue engineering, intervertebral disc, annulus fibrosus, seed cell, scaffold, growth factor”,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从组织工程椎间盘纤维环的种子细胞来源,支架材料选择,生长因子3方面进行归纳介绍。 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106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保留34篇文章进行综述。目前组织工程椎间盘研究重点在构建纤维环组织与髓核组织上。关于功能化纤维环的构建还处于起始阶段,种子细胞、支架材料以及生长因子的选取仍需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背景:当椎间盘纤维环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时会加剧髓核组织突出、加快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最终导致相应疾病的发生,因此恢复纤维环的完整性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将国内外椎间盘纤维环修复与再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PubMed数据库,以“纤维环,修复再生,组织工程,凝胶,细胞治疗;annulus fibrosus,repair and regeneration,tissue engineering,hydrogel,cell”等为关键词,收集从各数据库建立至2020年12月发表的相关文献。结果与结论:椎间盘的纤维环修复与再生在机械与生物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认为机械修复纤维环(纤维环缝合术、纤维环成形器及射频热凝术等)只能部分修复椎间盘外层纤维环,且恢复组织结构杂乱,不值得进一步研究。生物修复再生椎间盘纤维环包括凝胶、组织工程、生物补片等方法,相较于机械修复,生物治疗可更好地恢复全层纤维环,且恢复组织相对有序,接近天然椎间盘纤维环的结构与功能,但仍存在许多问题:①材料的选择及植入;②椎间盘纤维环细胞表型难以确认;③长期生物力学的稳定性无法得知;④缺乏人体试验等。因此可以从上述方面入手,将细胞学、生物化学、材料学、力学等多学科进行联合,以期早日实现受损椎间盘纤维环的修复再生,早日应用于临床。https://orcid.org/0000-0002-6799-5570 (房晓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腰部纤维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30例(男18,女12)成人尸体的腰部L_(3-4)、L_(4-5)和L_5-S_1纤维环的形态进行了研究,测量了前部、后部、左、右侧部的宽度及其面积,同时测量了整个椎间盘的面积。根据纤维环前,后部宽度的关系将其分为三个类型。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资料,同时为椎间盘的有关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To improv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uncontrollability of degradation of decellularized matrix, we manufactured genipin cross-linked decellularized annulus fibrosus matrix/chitosan hydrogels as annulus fibrosus tissue-engineered scaffold.  相似文献   

15.
背景:侧后路经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是治疗慢性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微创治疗方法,尤其适合于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联合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者,均应用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联合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患者腰痛缓解情况,ODI评分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情况,随访时间1-6个月,平均3.5个月。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无神经血管系统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腰痛及生活能力均获得明显的改善。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目测类比评分评分及ODI评分明显改善(P0.01);参照Macnnab疗效评定标准,结果显示治疗后1周有效率达到94%,治疗后3月有效率为97%。说明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联合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肯定,并发症少,近期功能恢复稳定。  相似文献   

16.
文题释义: 纤维环:是保持椎间盘强度与脊柱稳定性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纤维环的胶原纤维在椎间盘内呈同心圆排列,每层纤维环间呈60°夹角斜行排列,这类特殊的交错网状架构,令纤维环拥有较强的抗拉性能与压缩性,能够预防髓核往外突出,对保持椎间盘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背景:构建既具有仿生结构又具备合适可降解性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组织工程纤维环支架仍是难点。 目的:以聚己内酯和聚二恶烷酮为原材料制备仿生可降解支架并评估其作为组织工程纤维环支架的可行性。 方法:通过熔融纺丝技术制备5组不同比例支架(聚己内酯组、聚己内酯/聚二恶烷酮分别为70/30、50/50、30/70组、聚二恶烷酮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结构、纤维直径、孔径;测量支架的力学性能和接触角;通过体外模拟和皮下埋植观察支架体外、体内降解情况;检测降解组织周围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情况。接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7 d,通过CCK-8和死活细胞检测细胞增殖和存活情况。实验于2016-03-02经天津市天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各组支架纤维粗细均匀,纤维成60°角;②力学性能分析显示单纯聚二恶烷酮支架的拉伸和压缩模量最低,不符合纤维环力学要求;聚己内酯组的力学性能最佳,聚己内酯/聚二恶烷酮为70/30和50/50的支架力学性能适中;③亲水性检测结果表明聚二恶烷酮含量越多,支架亲水性越好;④支架降解情况分析显示,对于组织工程纤维环再生修复来说,单纯聚二恶烷酮和聚己内酯/聚二恶烷酮为30/70支架降解过快,聚己内酯组的降解过慢,聚己内酯/聚二恶烷酮为70/30和50/50的支架降解速率较合适;⑤降解组织周围炎症反应分析显示支架中聚己内酯比例越高炎症反应越严重;⑥CCK-8和死活细胞结果显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聚己内酯/聚二恶烷酮三组混合支架具有良好的增殖活性并且存活率高;⑦结果表明,采用熔融纺丝技术制备的聚己内酯/聚二恶烷酮为70/30和50/50两组支架能够模拟天然纤维环结构,同时具备合适可降解性、优越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生物相容性,适合用于组织工程纤维环支架的构建。 ORCID: 0000-0001-9088-4222(张维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背景:以组织工程技术修复退变椎间盘,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如何修复摘除的髓核组织,然而髓核组织工程方法无法完整重建椎间盘的结构和功能,所以相应的纤维环组织工程被认为是组织工程椎间盘治疗策略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目的:制备天然猪脱细胞脱钙骨基质明胶,并验证其作为组织工程椎间盘纤维支架的可行性。 方法:取猪股骨近端松质骨,用环钻钻取直径10 mm、内径5 mm、厚3 mm的中空环状骨,高压水枪冲洗,进行脱脂、脱钙、脱细胞等相关处理,制成环状的支架材料。对材料进行大体、组织学、光镜、扫描电镜观察,并对支架的吸水率、孔隙率、生物力学参数等进行检测。分离培养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MTT法分析支架浸提液毒性。 结果与结论:支架为乳白色,中空环状,质地柔软的多孔结构。苏木精-伊红染色示组织无细胞结构残留。光镜及扫描电镜示支架孔隙均匀,孔隙相通,平均孔径为(401.4±13.1) μm,孔隙率为(62.12±1.52)%,吸水率为(409.77±11.34)%。生物力学结果示支架的弹性模量为(47.75±6.32) kPa。MTT法显示不同浓度支架浸提液与对照 DMEM 培养液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支架无细胞毒性。提示猪脱细胞脱钙骨基质明胶去细胞彻底,具有良好的孔径、孔隙率及生物力学强度,并且无毒,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组织工程椎间盘纤维环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8.
背景:牙体组织剩余量与纤维树脂桩核修复体的抗折强度密切相关。 目的:采用体外应力分析方法比较不同牙体残余量对纤维树脂桩核修复体抗疲劳强度的影响。 方法:将36颗离体人下颌单根管前磨牙随机均分为4组,进行牙根管预备与填充后,A组平齐基准平面横断磨除冠部牙体;B组,牙冠近远中斜形损耗,远端牙本质领圈高度2 mm,逐渐减少到近中端时牙本质领圈高度为0 mm;C组,牙冠横行缺失,留2 mm健康牙本质;D组,保留完整冠部牙体组织。各组常规桩道预备后进行黏结处理,将Para post fiber lux 玻璃纤维桩置入桩道内,采用动态力学加载设备对试件进行加载。 结果与结论:4组荷载力值大小为D组> C组> B组> A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样本折裂形式大致可分为牙冠斜行折裂、牙颈部横行折裂、牙颈部斜行折裂及牙根折裂等4种。A组发生牙颈部横行折裂7颗、牙颈部斜行折裂2颗;B组发生牙冠斜行折裂4颗、牙颈部斜行折裂5颗;C组发生牙颈部斜行折裂6颗、牙根中部折裂3颗;D组发生牙颈部斜行折裂7颗、牙根中部折裂2颗。表明当牙体残余量较多时,牙齿受到的咬合应力也会从颈缘转移到根部,整体水平也随着减低,纤维树脂桩核修复体的强度也会随着增强,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尽可能多保存牙体组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关于椎间盘纤维环细胞的培养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导致实验的操作性和重复性存在缺陷。 目的:通过对椎间盘纤维环细胞的体外培养,观察细胞的演变,以期为组织工程研究椎间盘纤维环提供方法和体外模型。 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SD大鼠椎间盘纤维环细胞,进行单层培养,实验在原代培养中使用体积分1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细胞传代培养一代后可换成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通过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方法对其细胞表型进行鉴定。 结果与结论:培养的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形态为圆形或梭形;原代细胞生长较慢,传代细胞生长增快;细胞具有甲苯胺蓝易染性;免疫细胞学方法检测表明纤维环细胞有Ⅰ,Ⅱ型胶原表达。结果证实,实验成功在体外培养了大鼠椎间盘纤维环细胞。  相似文献   

20.
背景:芍药在颈椎病治疗中使用频率超过30%,其主要单体之一芍药苷具有抗炎、抗凋亡等作用,芍药苷对椎间盘纤维环细胞是否有保护作用,国内外未见报道。 目的:探讨芍药苷对椎间盘纤维环细胞的增殖和保护作用。 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体外培养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取第3代纤维环细胞,培养过程中加入20 μg/L Fas配体诱导建立纤维环细胞凋亡模型,通过MTT法测定芍药苷干预纤维环细胞的最适宜浓度,Annexin V/FITC-PI法观察芍药苷对椎间盘纤维环细胞的保护作用。 结果与结论:芍药苷浓度20.8和2.08 μmol/L对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具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20 μg/L Fas配体能诱导细胞凋亡,20.8 μmol/L芍药苷对Fas配体诱导椎间盘纤维环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