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动脉栓塞所致慢性肺动脉高压的内科治疗效果不佳.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AE)是治疗本病的手段之一,国内已有报道而且手术疗效满意.我们于2003年2月至2004年12月行PTEAE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6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1,(3):203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甘辉立教授编著的《PULMONARY EMBOLISM AND PULMONARYTHROMBOENDARTERECTOMY》(ISBN978-1-61122-289-0)已由纽约NOVA出版公司出版。该书为全英文著作,为目前全世界第一本有关慢 相似文献
5.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1,(4):353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甘辉立教授编著的《PULMONARY EMBOLISM AND PULMONARY THROMBOENDARTERECTOMY》(ISBN978-1-61122-289-0)已由纽约NOVA出版公司出版。该书为全英文著作,为目前全世界第一本有关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专著。本书着重对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相关的呼吸系统、肺循环、支气管循环相关的解剖及生理知识、凝血与纤溶的生理、与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分型的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应用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治疗后中长期效果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9年3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手术治疗70例CTEPH患者的临床资料,将70例患者(男44例,女26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46.2岁)按临床病理分型不同分为中央型组(51例),外周型组(19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围术期全组无死亡,外周型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89.5±41.5minvs.155.5±39.5min,P=0.003)、主动脉阻断时间(91.3±27.8minvs.67.2±27.8min,P=0.002)、深低温停循环时间(41.7±14.6minvs.25.7±11.6min,P=0.000)均显著长于中央型组;围术期外周型组患者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央型组(42.1%vs.13.7%,P=0.013),而中央型组患者肺再灌注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外周型组(41.2%vs.10.5%,P=0.021)。两组患者术后72hSwan-Ganz导管及血气分析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但外周型组肺动脉收缩压(67.8±21.3mmHgvs.45.5±17.4mmHg,P=0.000),肺循环阻力[52.8±32.1kPa/(L.s)vs.37.9±20.7kPa/(L.s),P=0.024]显著高于中央型组;动脉血氧分压显著低于中央型组(76.7±8.7mmHgvs.88.8±9.3mmHg,P=0.000)。术后随访70例,随访时间2~81个月(32.7±19.6个月),累积随访时间为191.8人年,随访期间无死亡。术后3个月47例患者复查同位素通气血流灌注扫描、肺动脉CT造影结果显示:外周型组残余肺动脉栓塞段显著多于中央型组(同位素通气血流灌注扫描:4.7±2.1段vs.2.2±1.1段,P=0.000;肺动脉CT造影:4.9±2.0段vs.3.5±1.4段,P=0.009)。外周型组心功能分级(NYHA,2.3±0.4级vs.1.7±0.5级,P=0.000)及6min步行距离(6MWD,438.6±39.5mvs.479.2±51.2m,P=0.003)显著差于中央型组。有2例再发双下肢静脉栓塞。Kaplan-Meier曲线显示,所有患者术后3年免除再次栓塞率为96.7%±2.8%;3例发生出血并发症,所有患者抗凝相关出血线性发生率为2.47%患者年。结论 PTE治疗CTEPH患者术后有较好的中长期生存率,中央型CTEPH术后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心功能状态及6MWD等指标的恢复明显优于外周型CTEPH。中央型CTEPH患者术后仅需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而外周型CTEPH患者则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需要加用强心、利尿和降肺动脉压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慢性肺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15例慢性肺大血管血栓栓塞伴肺动脉高压(CTEPH)病人动脉内膜剥脱术(endarterec-tomy)治疗的经验。在体外循环深低温停循环下,经胸骨正中切口手术。术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如:平均肺动脉压、平均肺血管阻力、心脏指数等的改善均极显著(P<0.001),术前心功能IV级的病人,术后78%恢复到I级。手术死亡率27%。作者认为该手术是治疗慢性肺血栓栓塞引起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9.
肺动脉栓塞外科治疗的围术期及中长期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外科治疗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围术期和中长期疗效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0月至2007年10月北京安贞医院手术治疗57例PTE的临床资料,其中47例慢性PTE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22例)或不停循环下(心脏停搏21例,心脏不停跳4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10例急性PTE患者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切开取栓术。结果围术期慢性PTE患者死亡6例(12.8%),急性PTE患者死亡4例(40.0%,P=0.030)。术后发生残余肺动脉高压15例,出现重度肺组织再灌注损伤25例。41例慢性PTE患者术后72h肺动脉收缩压和肺血管阻力较术前降低(52.9±26.1mmHgvs.91.2±37.4mmHg;410.3±345.6dyn·s/cm^5vs.921.3±497.8dyn·s/cm^5);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分压较术前增高(94.8%±2.7%vs.86.7%±4.3%;84.4±5.4mmHgvs.51.8±6.4mmHg,P〈0.05)。随访47例,随访时间44.6±39.3个月,累积随访时间为160.1人年。晚期死亡5例,其中慢性PTE4例,急性PTE1例。慢性PTE患者术后5年Kaplan—Meier生存曲线生存率为89.43%±5.80%,而急性PTE患者术后1~5年为83.33%±15.21%(Log rank=1.57,P=0.2103)。全组抗凝相关出血线性发生率为1.25%病人年,再发PTE线性发生率为0.62%病人年。中长期生存的42例患者中,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29例、Ⅱ级10例、Ⅲ级3例。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急性PTE(OR=3.28)、外周型PTE(OR=2.45)、未采用深低温停循环(OR=2.86)为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外周型PTE(OR=2.69)、术前下肢水肿(OR=2.79)为晚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PTE患者围术期死亡率显著高于慢性PTE,两者术后均有较好的中长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口服华法林抗凝相关的再发PTE、出血并发症线性发生率均较低,在可接受?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可发展为慢性肺动脉高压。慢性肺动脉栓塞所致的肺动脉高压内科治疗不佳、预后不良。外科手术治疗已取得良好的近、远期疗效。1999年3月至2002年12月,我们共手术治疗肺动脉栓塞8例,围术期死亡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慢肺动脉栓塞的外科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发病率、死亡率高,临床上漏诊、误诊严重,少数患者发展为慢性肺动脉栓塞.慢性肺动脉栓塞所致的肺动脉高压内科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经过近2个世纪的逐步认识及临床实践,认识到体外循环低流量或间断停循环下进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术后肺动脉高压、再灌注肺水肿仍是主要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的原因,术后积极有效地防治肺动脉高压、再灌注后肺水肿和积极抗凝,预防再次栓塞是外科治疗慢性肺动脉栓塞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对1例肺动脉异物患者在体外循环下结合C型臂透视行异物取出术,异物顺利取出,患者术后恢复好,无并发症,于术后2周出院.提出术前安全搬运患者、备好特殊物品,准备、选择合适的辅助仪器,术中密切观察病情,是保证肺动脉异物取出术顺利完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对1例肺动脉异物患者在体外循环下结合C型臂透视行异物取出术,异物顺利取出,患者术后恢复好,无并发症,于术后2周出院。提出术前安全搬运患者、备好特殊物品,准备、选择合适的辅助仪器,术中密切观察病情,是保证肺动脉异物取出术顺利完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分析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围术期血栓栓塞的表现、治疗、转归和可能危险因素,评估预防血栓栓塞措施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0年12月期间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完成双向Glenn手术264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TCPC)2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围术期发生血栓栓塞9例,男5例,女4例;年龄0.9~11.0(5.1±3.7)岁;体重8~30(17±8)kg。5例为双向Glenn手术,4例为TCPC。多数栓塞患者合并至少一个血栓高危因素。术后常规静脉泵入预防量肝素10 U(/kg.h),续以口服阿司匹林1~3 mg(/kg.d)预防血栓。结果 9例中6例血栓栓塞发生于术后7 d之内,3例发生在术后2~4周。9例均给予肝素抗凝治疗,其中1例行下腔静脉-右心房连接术。死亡3例(33%),分别占同期双向Glenn手术和TCPC后早期死亡的33%(1/3)和18%(2/11);其余6例症状和体征改善或消失。结论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后围术期血栓栓塞的病死率高,是此类手术术后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围术期预防血栓的策略有效,但仍需注意避免一些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1998年2月至2002年12月,我们共完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冠脉搭桥,OPCAB)手术245例,其中57例采用冠状动脉内膜剥脱(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及心肌血运重建术,术后近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对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存颈动脉狭窄患者在全麻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及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其中5例患者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CABG,3例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完成CABG术.结果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1例患者在术后7 d因脑部并发症死亡,其余均痊愈出院.术后3个月至1年复查未出现持续和短暂的神经系统症状,无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发生.提出术前物品准备充分;术中维持有效的静脉通路,严密监测心电活动及脑电图波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避免血压波动,注意保温,严格无菌操作,熟悉每一手术步骤,与麻醉师及手术医生配合默契,尽最大限度缩短颈动脉阻断时间,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24例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其中18例有慢性或一过性脑缺血症状,6例无症状;术前均行彩色超声、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或CT和MRA扫描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65%~95%;在颈丛麻醉下行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手术要点是于颈动脉分叉处斜形切断颈内动脉,外翻颈内动脉剥除有粥样斑块的内膜,同时从颈总动脉切口剥除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增厚的内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20个月,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一过性脑缺血症状消失,4例仍有轻度慢性脑缺血症状。术后行脑部多普勒超声检查,22例脑部供血有明显改善。结论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肺动脉切开取栓和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肺动脉栓塞的方法、围手术期处理及外科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9年3月至2004年3月间12例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诊治过程和临床经验。均在深低温低流量停循环下行肺动脉切开取栓及内膜剥脱术,术中泵入前列腺素E1或吸入一氧化氮。结果 术后即刻6例患者肺动脉压下降20—40mmHg(1mmHg=0.133kPa);术后12例患者均有肺水肿表现,其中8例较重,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治愈,1例术后19d死于严重的肺部感染和再次肺动脉栓塞,其余11例术后随访2个月-5年,平均43.5个月,临床症状均有减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提高。结论 肺动脉内膜剥脱是治疗慢性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法;围手术期应注意处理好肺再灌注损伤、肺水肿等并发症,术前正确的评估和适应证的选择是提高慢性肺动脉栓塞外科治疗安全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1例主诉活动后气短3年的病人经核素扫描和肺动脉造影,诊断为慢性肺血栓栓塞,在体外循环下进行血栓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术中取出高度机化的血栓,病理检查证实了上述诊断,术后病人症状明显减轻,6个月随访显示心功能由术前的IV级(NYHA分级标准)改善到II级,结合此病例回顾了有关文献,对慢性肺血栓栓塞的治疗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