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胃窦排空的影响。
方法 选择孕足月初产妇87例,年龄20~40岁,BMI 20~40 kg/m2,ASA Ⅱ 或 Ⅲ 级。根据自愿是否需要分娩镇痛分为两组:镇痛组和对照组,其中镇痛组43例,对照组44例。镇痛组在L2-3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术,置管成功后连接硬膜外自控镇痛泵,镇痛药物配方为0.08%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 μg/ml。对照组不使用分娩镇痛。超声检查胃窦排空后给予碳水化合物饮料300 ml,分娩期间产妇不再进食其他食物饮料。记录胃窦排空即刻、饮用碳水化合物后5、30、60、120 min 和宫口开全时的胃窦横截面积(CSA)、单位体重胃容量(GVW)和VAS疼痛评分。记录第一和第二产程时间、胃窦再次排空所需时间。记录分娩期间恶心和中转剖宫产情况。记录新生儿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记录产后住院时间。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镇痛组饮用碳水化合物后30、60、120 min和宫口开全时CSA和GVW明显减小(P<0.05),胃窦排空即刻、饮用碳水化合物后5、30、60、120 min和宫口开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胃窦再次排空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第一和第二产程时间、恶心发生率、新生儿出生后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产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硬膜外分娩镇痛会加快产妇胃窦排空,产程中饮用300 ml的碳水化合物饮品对母婴结局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娩全程镇痛对分娩产程及分娩结果的影响。方法60例拟顺产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常规分娩,观察组采用全产程止痛药物结合硬腰麻醉镇痛,比较两组患者产程时间、中转剖宫产率、术后子宫复原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中转剖宫产率、术后子宫复原时间及新生儿认pgar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O.05o结论分娩全程镇痛对产妇分娩及新生儿无明显影响,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硬膜外分娩镇痛(LEA)对产妇产后抑郁(PPD)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628例,年龄20~36岁,BMI 20~35 kg/m2,ASAⅡ或Ⅲ级。根据产妇是否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分为两组:镇痛组(n=322)和非镇痛组(n=306)。记录分娩期间VAS疼痛评分最高值、产程时间、出血量、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和新生儿入NICU的发生情况。于分娩前1周和产后2周、6周分别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估PPD发生情况(EPDS评分≥11分为PPD),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估产妇焦虑情绪,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评估产妇感受到的总社会支持度。结果 与非镇痛组比较,镇痛组产妇分娩期间VAS疼痛评分最高值明显降低(P<0.05)。两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出血量、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入NICU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产妇产后2、6周PPD发生率、PSSS高支持状态、GAD-7≥1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产妇接受LEA不影响产后抑郁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硬膜外给予地塞米松对硬膜外分娩镇痛后产妇发热的影响。方法选择实施分娩镇痛的单胎足月初产妇200例,年龄22~38岁,BMI 20~3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两组:地塞米松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00例。两组均采用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给药的方式实施分娩镇痛,D组在给予硬膜外首次剂量(0.08%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μg/ml,共12 ml)后,经硬膜外给予地塞米松10 mg(2 ml);C组在给予相同硬膜外首次剂量后经硬膜外给予生理盐水2 ml。测量并记录分娩镇痛开始前、分娩镇痛开始后1、2、3、4、5 h和胎儿娩出时产妇鼓膜温度。记录分娩镇痛开始前、分娩镇痛开始后1、2、3、4、5 h和第一产程结束时的Bromage评分、VAS疼痛评分。记录产间发热例数、分娩转剖宫产例数,记录镇痛时间、产程时间、新生儿出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记录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D组发热率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分娩转剖率、镇痛时间、产程时间、新生儿出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和各时点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下肢运动神经阻滞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镇痛初始经硬膜外给予地塞米松10 mg能明显降低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后发热率,且不影响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两种硬膜外镇痛模式对肥胖产妇镇痛效果和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6年本院肥胖产妇586例,年龄21~43岁,BMI 30~41 kg/m~2,ASAⅡ或Ⅲ级,按照镇痛模式分为两组,每组105例:连续硬膜外输注组(CEI组)和间歇脉冲硬膜外输注组(IEB组)。两组均事先配置硬膜外注射混合液0.08%罗哌卡因+0.45μg/ml舒芬太尼200 ml。CEI组:背景剂量6 ml/h,PCEA剂量6 ml,注药速率为60 ml/h,锁定时间30 min;IEB组:脉冲频率每小时1次,剂量6 ml,注药速率400 ml/h,PCEA剂量6 ml,锁定时间30 min。应用SPSS 22.0中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模块,采用1∶1最近邻匹配法、设定卡钳值为0.01进行倾向性匹配分析。记录镇痛前、镇痛后10、30 min和宫口开全时NRS评分;记录产程时间、分娩方式;记录镇痛药物总量、PCEA追加次数、PCEA有效次数和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记录镇痛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宫口开全时IEB组NRS评分明显低于CEI组[(3.8±0.7)分vs (4.2±0.7)分,P0.05]。IEB组三个产程时间明显长于CEI组(P0.05),PCEA追加次数及PCEA有效次数明显少于CEI组(P0.05)。两组分娩方式、镇痛药物总量、新生儿Apgar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EB模式为肥胖产妇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不影响分娩方式,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肥胖产妇联合PCEA进行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6.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子宫收缩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子宫收缩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20例有分娩镇痛要求且无产科并发症的单胎初产妇为试验组(E组),另随机选取拒绝接受分娩镇痛的同类产妇20例为对照组(C组)。在 E 组产妇宫口开3.0cm 时行 L_(2~3)间隙硬膜外穿刺,接电脑镇痛泵行病人自控镇痛。分别测定产妇宫口开3cm(T_1)、宫口开3cm 后1h(T_2)和宫口开全时(T_3)血浆前列腺素 E_2(PGE_2)、催产素和皮质醇浓度,以及胎儿娩出时脐静脉血浆和羊水中皮质醇、催产素和 PGE_2浓度。同时记录产妇宫缩情况、产程经过、分娩方式及新生儿 Apgar 评分。结果 与 T_1时相比,两组 T_2、T_3时血浆 PGE_2升高(P<0.05或O.01),T_3时 C 组皮质醇浓度升高(P<0.05);与 C 组相比,E 组产妇 T_2、T_3时血浆皮质醇浓度降低(P<0.05或0.01),T_2时宫腔压力和宫缩持续时间降低(P<0.05或0.01),_2时宫缩间隔时间较 C 组延长(P<0.01)。脐血和羊水各指标及 VAS 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硬膜外分娩镇痛可引起子宫收缩力的—过性下降,但其与子宫收缩激素无关,对分娩过程也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胃部超声检查方法观察剖宫产前后胃窦部变化的情况并比较皮肤到胃窦部中心距离及腹主动脉前壁到胃窦部中心距离的变化。方法选择拟行择期剖宫产手术的产妇47例,年龄18~35岁,麻醉方法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胃部超声检查记录产妇剖宫产前后仰卧位和右侧卧位下胃窦部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CSA)和Perlas评分,同时测量皮肤到胃窦部中心和腹主动脉前壁到胃窦部中心的距离变化情况。结果与剖宫产前比较,剖宫产后仰卧位下胃窦部CSA明显减小(P=0.001),但右侧卧位下胃窦部C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前后仰卧位和右侧卧位下Perl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剖宫产前比较,剖宫产后皮肤到胃窦部中心距离和腹主动脉前壁到胃窦部中心的距离明显缩短(P0.05)。结论剖宫产后仰卧位下胃窦部CSA减小,妊娠晚期胃窦部CSA不能用于胃内容物的定量评估,但胃内容物的定性评估不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改良B超胃窦单切面法判断重症病人胃排空功能的可行性及指导价值。方法:①以B超胃窦单切面法测定27名健康受试者的胃排空动能。采用自身对照法,交替空腹饮温开水500mL(传统法)及300mL(改良法)充盈胃腔,用B超胃窦单切面法分别测定并计算空腹和充盈后即刻胃窦切面面积(S、S即刻)、胃窦收缩频率(antral contraction frequency,ACF)、胃窦收缩幅度(antral contraction amplitude,ACA)、胃窦运动指数(motility index.MI)及胃排空时间(gastric emptyingtime,GET);并分析传统法与改良法间上述参数的相关性。②应用改良B超胃窦单切面法,检测37例APACHEⅡ≥8分的ICU重症病人的胃排空功能,并记录其每天的肠内营养应用情况。结果:①改良与传统B超胃窦单切面法测定的健康受试者ACF、MI及GET呈一元线性相关(r分别为0.56、0.53、0.55,P〈0.05)。改良法与传统法测得的ACA间有差异,但无相关性。②重症病人测得的ACF和MI明显低于健康受试者,GET明显延迟(P〈0.05)。③ACF、MI、GET与EN总量及EN百分比明显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MI和GET均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论:①改良B超胃窦单切面法可作为床旁胃排空功能评价的客观指标;②重症病人胃排空功能明显下降;③ACF、MI及GET的变化与肠道喂养量相关,对判断重症病人能否接受完全肠内营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后血浆催乳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娩疼痛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产妇在临产时由于子宫收缩所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生物学效应,提示产程的开始,但进而出现持续性难以忍受的疼痛,不仅使产妇感到痛苦、烦躁或忧郁,而且应激所产生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可导致一系列生理改变,最终对分娩过程和胎儿造成不利影响[1]。因此  相似文献   

10.
产妇分娩时硬膜外镇痛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娩时子宫血流(UBF)障碍是胎儿窒息和新生儿发病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血管内置管或用放射同位素直接测UBF受伦理学的限制。但UBF是母体心排血量(CO)的一部分,因此研究母体CO与血压(BP)的关系也能间接了解妊娠和分娩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不同脉冲间隔时间下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PIEB)模式和持续恒速输注(CEI)模式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单胎妊娠、头位、足月初产妇95例,年龄20~40岁,ASAⅡ或Ⅲ级,孕期37~41周,随机分为三组:传统CEI模式组(C组,n=31)、PIEB模式间隔时间60 min组(P60组,n=32)和PIEB模式间隔时间40 min组(P40组,n=32)。在宫口扩张至1~4 cm时,采用硬膜外阻滞行分娩镇痛,注射负荷量后15 min为产妇镇痛开始时间。C组于镇痛开始后立即开启CEI模式,持续以10 ml/h恒速输注。P60组于镇痛开始后60 min开启PIEB模式,单次脉冲10 ml,脉冲间隔时间60 min。P40组于镇痛开始后40 min开启PIEB模式,单次脉冲10 ml,脉冲间隔时间40 min。镇痛泵配方为0.07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100 ml,单次按压量5 ml,锁定时间15 min。记录镇痛前(t0)、镇痛后1 h(t1)、镇痛后2 h(t2)、宫口开全(t  相似文献   

12.
不同浓度的罗比卡因用于可行走式分娩镇痛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的罗比卡因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  90例初产妇随机分成三组行分娩镇痛 ,Ⅰ组为 0 0 75 %罗比卡因加 1μg/ml芬太尼 ,Ⅱ组为 0 1%罗比卡因加 1μg/ml芬太尼 ,Ⅲ组为 0 12 5 %罗比卡因加 1μg/ml芬太尼。观察指标有首剂量、起效时间、PCA次数、VAS评分、运动神经阻滞评分、第一、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等指标 ,全程监测孕妇血压、心率、宫缩以及胎儿胎心。结果 Ⅱ组和Ⅰ组相比较 ,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无显著差异 ,但孕妇镇痛良好率明显高于Ⅰ组 (P <0 0 1) ,满意率也明显高于Ⅰ组 (P <0 0 5 ) ,产程时间和分娩方式没有显著差异 ;Ⅱ组和Ⅲ组比较 ,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均无显著差异 ;但Ⅲ组发生轻度运动神经阻滞的比例明显高于Ⅱ组 (P <0 0 5 )。结论  0 1%罗比卡因加 1μg/ml芬太尼不仅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而且对运动神经影响轻微 ,是可行走式分娩镇痛较为理想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不同间隔时间行程控硬膜外脉冲式注射(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PIEB)或连续硬膜外输注(continuous infusion epiduaral,CEI)复合PCEA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有分娩镇痛要求的足月初产妇186例,ASAⅠ或Ⅱ级,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2例。三组均使用首次剂量(0.125%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10 ml,镇痛泵均使用(0.08%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100ml。PIEB1组(P1组):5ml/30min,首次剂量注入30min后开始脉冲给药;PIEB2组(P2组):10 ml/60 min,首次剂量注入60 min后开始脉冲给药;CEI组(C组):10ml/h,首次剂量注入后立即开始持续给予背景剂量。三组均设置PCA量5ml,锁定时间30min。记录镇痛期间宫缩疼痛VAS评分、运动阻滞程度Bromage评分、VAS评分3分的例数和(MBS)评分1分的例数;记录最高感觉阻滞平面、镇痛药物用药总量、催产素使用量、PCEA按压次数,第一次追加药物时间、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和产间发热的例数;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在分娩镇痛开始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镇痛前,P2组VAS3分的比率明显低于P1组和C组(P0.05)。镇痛期间,P1组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明显高于P2组和C组,P2组单侧阻滞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P2组镇痛药物用药总量、PCEA按压次数明显少于,第一次追加药物时间明显长于P1组和C组(P0.05)。P1组与P2组器械助产与产间发热的例数明显少于C组(P0.05)。结论在分娩镇痛中给予首次剂量后,间隔60min行PIEB模式注射技术,是一种更有效的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程控间歇硬膜外脉冲输注(PIEB)速度对分娩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采用PIEB方式镇痛的单胎产妇163例,年龄20~35岁,BMI 21~29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三组:低速度组(L组,n=50)、中速度组(M组,n=55)和高速度组(H组,n=58)。产妇侧卧位于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均使用首次剂量0.1%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镇痛液8~10 ml, 30 min后连接电子脉冲泵。电子脉冲泵配方:0.1%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镇痛液100 ml。参数设置:脉冲剂量8 ml/次,间隔时间1 h, PCA 6 ml,间隔时间20 min。L组、M组和H组的脉冲速度分别为200、400、600 ml/h。记录分娩镇痛前、镇痛后30 min、1、2、3、4 h、宫口开全时宫缩VAS疼痛评分和硬膜外相关产时发热(ERMF)的发生情况。记录下肢运动阻滞程度(改良Bromage评分)、PCA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局麻药物总用药量和镇痛时间。结果三组不同时点宫缩VAS...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口服碳水化合物对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程中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90例,年龄24~39岁,BMI 21~39kg/m~2,ASA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口服碳水化合物组(CHO组,n=46)和对照组(C组,n=44)。在接受分娩镇痛后,CHO组饮用术能,C组饮用无渣液体,第三产程后两组均停止饮用液体。记录两组饮用时长、液体总量,计算两组液体供能;记录产程时长、分娩方式、PCEA镇痛泵按压次数、药物总量和产程中呕吐的发生情况;记录分娩镇痛后即刻以及第三产程结束即刻饥饿、口渴、疲劳程度NRS评分。结果CHO组饮用液体总量少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9.5±28.8)ml vs(142.4±53.3)ml,P=0.15],CHO组液体供能明显多于C组[(312.2±69.5)kJ/h vs(153.9±96.7)kJ/h,P0.01]。两组液体饮用时长、产程时长、分娩方式、镇痛泵药物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O组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C组[0.6(0~11.6)次vs 2(0~8.6)次,P=0.03]。CHO组产程中呕吐的比例明显低于C组[3例(6.5%)vs 10例(22.7%),P=0.03]。第三产程后即刻CHO组饥饿NRS评分[2(0~9)分vs 6(0~10)分,P0.01]、疲劳程度[3(2~8)分vs 4(1~7)分,P=0.04]明显低于C组。两组口渴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碳水化合物作为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程中的能量补充饮品可以降低产妇的饥饿疲劳程度,可降低产程中呕吐发生率,增加产妇的分娩舒适度。  相似文献   

16.
硬膜外镇痛联合导乐陪伴在全程分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硬膜外镇痛联合导乐陪伴(助产士陪伴)用于全程分娩的效果.方法 300例初产妇进入产程潜伏期后实施分娩镇痛联合导乐陪伴(A组)、单用分娩镇痛(B组)和单用导乐陪伴(C组),每组100例.记录镇痛效果(VAS)、神经阻滞评分(MBS)、满意度评分、产程、分娩方式、催产素的使用、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A和B组镇痛后30 minVAS评分显著低于镇痛前[(0.9±0.6)分和(1.0±0.5)分vs.(7.6±1.2)分和(7.4±1.4)分](P<0.01).A组产妇满意度显著高于B组和C组[(98.2±3.0)分vs.(85.2±5.8)分和(83.6±6.1)分](P<0.05).A组及C组第一、二产程均短于B组(P<0.05).结论 硬膜外镇痛联合导乐陪伴用于分娩全程,镇痛效果确切,并可缩短产程.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The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technique for labor analgesia has several advantages over the traditional epidural technique, including faster onset, greater maternal satisfaction, and decreased need for physician boluses. Proponents of the epidural technique criticize the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technique, arguing that the epidural catheter remains untested and thus may not be reliable if needed for surgical intervention. We compared failure rates and time of failure between techniques in our tertiary-care academic practice.MethodsData regarding failed catheters were collected from October 2012 to September 2014 as part of our Quality Assurance program. Failed catheters were defined as any catheter replaced after it was considered to be properly placed and then determined to be intravascular, one sided or resulting in poor maternal analgesia or anesthesia.ResultsA total of 5487 analgesics were performed (3980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1507 epidural). Eighty-five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catheters (2.1%) and 59 epidural catheters (3.9%) were replaced during labor (P<0.001). Mean time to replacement was 512 ± 422 min and 354 ± 300 min for the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n=80) and epidural (n=57) groups, respectively (P=0.02). Median time to replacement was 398 [IQR 131–578] min and 281 [IQR 186–767] min for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d epidural groups, respectively (P<0.0001).ConclusionWe were able to demonstrate that catheters placed using a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technique were less likely to fail during labor and that the time to detection of a failed catheter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in the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group. Our findings validate the combined spinal-epidural technique as reliable for labor analgesia and tend to refute the theory of the untested catheter.  相似文献   

18.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分娩方式影响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临床分娩资料,按年和月分别统计硬膜外分娩镇痛率、顺产率、产钳率和剖宫产率;收集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而以剖宫产结束分娩的产妇资料.分娩镇痛的方法是待产妇宫口开至2 cm以上时采用0.15%罗哌卡因或0.1%罗哌卡因复合2 mg/L芬太尼硬膜外镇痛,首剂负荷量10ml~12ml,背景量5 ml/h~8 ml/h,患者自控镇痛量1ml~5 ml,锁定时间15 min,宫口开全停泵.结果 与2005年比较,2006年硬膜外分娩镇痛率升高(21.90%对33.8%,P<0.05),顺产率升高(51.7%对55.2%,P<0.05),剖宫产率降低(43.9%对40.1%,P<0.05),产钳率无明显变化(4.4%对4.7%,P>0.05).随着每月硬膜外分娩镇痛率由8.4%升至41.2%时,剖宫产率由46.9%降至37.6%,两者之间呈负相关(r=0.678,P<0.05).两年共完成硬膜外分娩镇痛5 461例,其中1125例(20.6%)以削宫产结束分娩,原因分别为胎儿窘迫371例(33.0%),头盆不称323例(28.7%),持续性枕后位或枕横位219例(19.5%),活跃期停滞141例(12.5%),发烧44例(3.9%),其他原因26例(2.3%).结论 硬膜外分娩镇痛为畏惧产痛而要求削宫产的产妇提供了自然分娩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但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而以剖宫产结束分娩的产妇,剖宫产的原因是否与分娩镇痛有关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可乐定和新斯的明复合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80例单胎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研究组硬膜外首剂量给予可乐定75μg、新斯的明500μg和罗哌卡因10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对照组硬膜外给予罗哌卡因10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以0.1%罗哌卡因患者自控镇痛(PCA,6ml,锁定时间15min)持续镇痛。观察分娩情况、分娩过程中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罗哌卡因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运动阻滞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研究组硬膜外首剂量镇痛时间显著延长,罗哌卡因用量显著降低。结论:可乐定和新斯的明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可以提高镇痛效果,降低罗哌卡因用量,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