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变化在预测颅脑外伤术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增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因颅脑外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的患者120例,术中由外科医师置入有创ICP监测,根据术后ICP水平分为ICP增高组(ICP>20 mmHg,1 mmHg=0.133 kPa,60例)和ICP正常组(ICP≤20 mmHg,60例),测量其ONSD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探究ONSD检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ICP增高的最佳临界值。结果ICP增高组及ICP正常组的双眼平均ONSD分别为(5.4±0.4)mm、(4.3±0.4)mm,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ONSD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床旁超声ONSD与同期对应个体的ICP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0.771)。ROC曲线得出的ONSD临界值为4.9 mm,敏感度88.3%,特异性90.0%。结论ONSD与ICP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ONSD诊断颅脑外伤术后ICP增高的最佳临界值为4.9 mm。由于受到测量技术、设备、观察者的经验以及受试者的种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ONSD最佳临界值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经眼眶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NSD),比较气管插管与喉罩对全麻非颅脑手术患者ONSD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择期非颅脑手术患者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18~80岁,随机分为三组:气管插管组(A组),气管内表麻+气管插管组(B组)和喉罩组(C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5 min(T_0)、插入气管导管或喉罩前(T_1)和插入气管导管或喉罩后1 min(T_2)、5 min(T_3)、10 min(T_4),应用床旁超声经眼眶测量眼球后3 mm处ONSD,并随访术后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_0时比较,T_2—T_3时A组双侧ONSD均明显增加,且明显大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双侧ONSD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在术后24 h内无一例头痛,头晕、PONV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喉罩置入对ONSD的影响较气管插管小,气管内表麻可以减轻气管插管引起的ONSD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在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PCNL)中采用肺保护性通气模式对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 ONSD)的影响。方法全身麻醉下行择期PCNL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8岁,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常规机械通气组(C组)设置V_T 8 ml/kg,PEEP 0 cmH_2O;肺保护性通气组(P组)设置V_T 6 ml/kg,PEEP 5 cmH_2O。分别在麻醉诱导前5 min(T_0)、改俯卧位前5 min(T_1)、俯卧位后10 min(T_2)、1 h(T_3)、改平卧位后10 min(T_4)应用床旁超声实时测量左右眼球后3 mm处ONSD。分别在T_1—T_4时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术后随访患者恶心呕吐、头晕、头痛以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_1时比较,T_2—T_4时两组双侧ONSD明显增加(P0.05)。与T_3时比较,T_4时两组双侧ONSD明显减小(P0.05)。与C组比较,T_3、T_4时P组OI明显升高(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头痛以及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肾镜取石术中,俯卧位可显著增加患者的ONSD,但平卧位或俯卧位下行小潮气量联合低水平PEEP通气策略对ONSD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NSD)评价不同气腹压力下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颅内压(ICP)的变化。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40例,年龄18~65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20):低气腹压力组(A组)和高气腹压力组(B组)。常规麻醉诱导和机械通气。手术开始时行CO_2气腹,A组气腹压力为10 mmHg,B组为14 mmHg。气腹后调整体位为30°头低脚高位,手术结束时恢复为仰卧位。超声测量患者右眼ONSD,根据ONSD计算ICP_(ONSD)。记录麻醉诱导后气腹前(T_0)、气腹后1min(T_1)、头低脚高位即刻(T_2)、气腹后30 min后(T_3)、气腹后60 min后(T_4)、手术结束后5 min(T_5)、15 min(T_6)时的P_(ET)CO_2、PaCO_2、MAP、HR、ONSD和ICP_(ONSD)。结果与T_0时比较,T_4、T_5时两组P_(ET)CO_2、PaCO_2明显升高,T_4—T_6时MAP明显升高(P0.05);T_4—T_6时A组,T_3—T_6时B组HR明显增快(P0.05)。与A组比较,T_3、T_4时B组MA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与T_0时比较,T_4、T_5时A组ONSD、ICP_(ONSD)明显升高,T_3—T_5时B组ONSD、ICP_(ONSD)明显升高(P0.05)。与A组比较,T_3时B组ONSD、ICP_(ONSD)明显升高(P0.05)。结论 10 mmHg和14 mmHg气腹压力均可引起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ONSD和ICP升高,其中14 mmHg气腹压力对ONSD和ICP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C)联合胆总管探查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年间治疗的胆总管合并胆囊结石患者1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LC+胆总管探查(LCBDE)治疗,对照组采用LC+内镜下括约肌切开胆管内结石(ES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残余结石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7.22%,与对照组(96.6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9%,残余结石率为2.7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及8.33%,均P0.01)。结论 LC联合胆总管探查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不仅手术成功率与LC+EST相当,而且具有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及残余结石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背景 近年来,超声监测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 ONSD)评估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技术因其快速、无创等优势逐渐被重视。 目的 讨论围手术期ONSD测量预测颅内压增高(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CH)的应用,为临床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 内容 总结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就ONSD与ICP的相关性、ONSD预测ICH的临界值和ONSD测量在围手术期的应用等进行综述。 趋向 ONSD监测作为无创、便捷、快速、准确的床旁监测手段,可以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围手术期ICP变化的监测。超声监测ONSD具有广阔的应用和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和比较罗库溴铵用于不同烧伤程度患者的肌松效应。方法选择择期手术患者115例,男81例,女34例,年龄18~55岁, BMI 18.5~24.9 kg/m~2,ASAⅠ—Ⅲ级,其中非烧伤骨科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烧伤手术患者85例,根据烧伤程度分为三组:轻度烧伤组(n=29)、中度烧伤组(n=28)及重度烧伤组(n=28)。患者入室后连接肌松监测仪,持续监测拇内收肌肌颤抽搐反应。静脉推注罗库溴铵0.9 mg/kg后,记录肌松起效时间、气管插管条件及临床作用时间。当T1恢复至基础值的25%时,追加罗库溴铵0.3 mg/kg,直至最后一次追加罗库溴铵后,记录肌松恢复指数、95%恢复时间及术后肌松蓄积残余发生情况。结果轻、中、重度烧伤组的肌松起效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中、重度烧伤组的临床作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重度烧伤组的肌松临床作用时间明显长于轻、中度烧伤组(P0.05)。中、重度烧伤组的肌松恢复指数、95%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重度烧伤组的肌松恢复指数、95%恢复时间明显长于轻、中度烧伤组(P0.05)。重度烧伤组出现2例(7%)苏醒延迟,5例(18%)拔管后呼吸抑制。结论临床麻醉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烧伤程度的不同而调整罗库溴铵的用量,以维持良好的肌松效果以及减少术后肌松残余。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比较不同CO2 气腹压力对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患者肝功能与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8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普外科符合标准的45 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两组,A组23 例(气腹压力为8~12 mmHg),B组22 例(气腹压力为13~15 mmHg),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血清前白蛋白(PA)及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与B组比,A组术后第1 天血清ALT [(55.51±19.43)U/L vs( 69.90±19.82)U/L,P=0.018]、AST [(58.26±16.09)U/L vs( 71.64±19.43)U/L,P=0.009]、血清TBIL [(23.44±7.88)μmol/L vs( 32.48±13.96)μmol/L,P=0.010],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第4 天血清ALT、AST、TBIL均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两组PA水平均在术后第1天有所下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PA值,A组明显高于B组[(34.90±5.67)mg/dL vs( 28.08±4.41)mg/dL,P<0.05)],A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11.22±3.42)h vs(18.50±5.87)h,P<0.001]、排气时间[(15.74±2.94)h vs( 22.95±5.33)h,P<0.001]均短于B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68.52±15.57)min vs( 60.45±16.85)min,P=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12 mmHg气腹压力对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患者肝功能、前白蛋白的影响相对较小,适当的低气腹压更利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患者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9.
对腹部手术患者,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时,硬膜外麻醉的区域运动阻滞,减少了肌松药的用量,但在保证手术部位良好肌松效应的前提下,如何定量调整肌松药的用量,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试验拟探讨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下胆道手术患者上腹部肌松程度与肌松监测水平的关系,为肌松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总结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中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为4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5~185 min,平均13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5 ml;结石取净率100%。术后1例出现少许胆漏,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完全可行,手术安全、可靠,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LCBDE)与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ST+LC)两种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总结LC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256例,采用LC+LCBDE术132例、EsT+LC术124例治疗的临床资料,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总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日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 两种术式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总时间、手术费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两种术式各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胆总管直径<1.0 cm、胆总管中下端结石或老年胆石症病人宜采用EST+LC术式;胆总管直径>1.0 cm的多发性较大结石、尤其是中青年病人应首选LC+LCBDE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二氧化碳(C02)气腹对腹腔镜手术患者顺阿曲库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年龄35 ~ 60岁,BMI 18~ 24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30):气腹组(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根据肌松拮抗剂使用情况随机分为2个亚组(n=15):非拮抗组(P0组或C0组)和拮抗组(P1组或C1组).静脉注射芬太尼、丙泊酚、顺阿曲库铵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采用TOF-Watch SX加速度仪监测肌松程度,P组于气腹建立后T1恢复达5%时静脉注射顺阿曲库铵0.05mg/kg,术毕P1组和C1组于 T1恢复至25%时静脉注射新斯的明拮抗,P0组和C0组自然恢复.记录气腹建立后追加顺阿曲库铵的临床作用时间和恢复指数.于诱导前即刻、气腹30 min、60 min及术毕时,分别抽取动脉血样行血 气分析.结果 与C0组比较,P0组临床作用时间及恢复指数延长(P<0.05);与C1组比较,P1组临床作用时间及拮抗恢复指数延长(P<0.05);与 C0组比较,P0组于气腹30、60 min、术毕时pH值下降,PaCO2升高(P<0.05);与C1组比较,P1组于气腹30、60 min、术毕时pH值下降,PaCO2升高(P<0.05).结论 CO2气腹可强化顺阿曲库铵的肌松效应,且可延长拮抗后肌松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下胆道探查与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一期联合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统计分析研究组(77例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即LCH- TD及4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一期联合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即LC- EST)与对照组(60例常规开腹胆总管探查即OCHTD)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120例中111例行微创手术取得成功,占92. 5%,与对照开腹探查组相比,术后恢复较好,住院时间短,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P<0 .05);研究组中运用LCH -TD的患者较LC EST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后腹痛、恶心及住院天数差异有显著性(P<0. 05)。两者在胆总管内径及结石大小方面差异亦有显著性(P<0. 05)。结论:LCH -TD与LC -EST两种术式微创,安全且临床疗效可靠,能代替大部分开腹胆总管探查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法总体上优于腹腔镜胆囊切除一期联合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法。胆总管直径>1 0cm者行LCH- TD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若胆总管内径<1cm,且胆总管结石<1 0cm,建议行LC- ES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联合胆囊切除术(LC)对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为此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98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LCBDE+LC组49例和ERCP/EST+LC组49例;LCBDE+LC组给予LCBDE+LC手术治疗,ERCP/EST+LC组患者采取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RCP/EST)联合LC手术治疗。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手术成功率、结石残存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组间比较卡方检验分析;术中术后的各项指标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LCBDE+LC与ERCP/EST+LC组比较:手术成功率、复查后结石残留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手术方法效果相当。LCBDE+LC组术中术后各项指标显著优于ERCP/EST+LC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RCP/EST+LC组,提示LCBDE+LC组手术安全性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采用LCBDE+LC与ERCP/EST+LC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相当,但LCBDE+LC手术方法的安全性更好,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且手术费用低,可作为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时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相关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6月期间197例行LC+LCBDE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中转开腹手术的危险因素,并比较完成腹腔镜手术患者与中转开腹患者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97例中15例(7.6%)中转开腹。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OR=5.156,P=0.032)、胆囊壁厚度6mm(OR=7.971,P=0.012)、黄疸(OR=10.715,P=0.002)、胆总管下段结石嵌顿(OR=20.203,P=0.003)是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上4种因素组合所建立回归方程预测中转开腹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1,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98.9%。与中转开腹患者比较,完成腹腔镜手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剂使用次数、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对于LC+LCBDE患者,应仔细评估上述4种独立危险因素,这对于完善术前准备、选择手术方式,降低开放手术转化率,以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