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左腋下小切口行地管切断连续往返式缝合术共治疗12例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平均年龄8岁,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我们认为左腋征小切口动脉导管切断缝合术,是一种适宜于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经左腋下小切口行动脉导管结扎术的优缺点,对20例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在静脉复合麻醉下,右侧卧位,取左腋下直小切口,经第4肋间开胸,双重结扎动脉导管。结果表明:术中经过顺利,全部治愈,术后无声音嘶哑。随访3个月到4a,无动脉导管复通及夹层动脉瘤形成。腋下小切口适宜于10岁以下儿童动脉导管结扎术,可取得良好的手术和美容效果,但不适合年龄较大或动脉导管粗大合并肺动脉高压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左腋下微小切口结扎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临床应用。方法 :本组对 13例小儿 PDA应用左腋下微小直切口结扎术 ,切口以第 4肋间上下延长共约 5 cm进胸后常规行 PDA结扎术。结果 :全组术野显露良好 ,术中经过顺利 ,术后并发症少 ,无死亡。结论 :左腋下微小切直切口手术径路隐蔽美观 ,效果满意 ,特别适合小儿 PDA结扎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微小切口结扎动脉导管末闭(附1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香伟 《广西医学》2001,23(2):237-239
目的:探讨左腋下微小切口结扎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组对13例小儿PDA应用左腋下微小直切口结扎术,切口以第4肋间上下延长共约5cm进胸后常规行PDA结扎术。结果:全组术野显露良好,术中经过顺利,术后并发症少,无死亡。结论:左腋下微小切直切口手术径路隐蔽美观,效果满意,特别适合小儿PDA结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动脉导管未闭外科治疗的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外科多种方式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65例,探讨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方法 左后外侧切口胸腔内未闭动脉导管结扎,缝扎术82例,切断缝合术35例;左后外侧切口胸膜外PDA结扎,缝扎术13例;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PDA缝闭术23例,左侧腋下直切口PDA结扎术10例,切断缝合术2例。  相似文献   

6.
左腋下小切口Hem-O-lok结扎夹治疗动脉导管未闭5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左腋下小切口Hem-O-lok结扎夹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6年3月-2009年6月对53例动脉导管未闭采用左腋下小切口Hem-O-lok结扎夹治疗。结果手术时间30~60min,平均40min,术中无出血,术后杂音消失,无手术死亡,随访6~24个月,平均8个月,无残余分流及血肿。结论左腋下小切口Hem-O-lok结扎夹治疗管型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创伤小、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动脉导管未闭外科治疗的方式选择(附16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外科多种方式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65例,探讨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方法左后外侧切口胸腔内未闭动脉导管(PDA)结扎、缝扎术82例,切断缝合术35例;左后外侧切口胸膜外PDA结扎、缝扎术13例;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PDA缝闭术23例;左侧腋下直切口PDA结扎术10例,切断缝合术2例。结果165例无手术死亡,仅1例结扎术后导管再通。结论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动脉导管的粗细长短及并发症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传统的动脉导管未闭手术切口采用左后外侧切口,对机体的损伤较大,作者设计并探讨左腋下小横切口行动脉导管结扎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左腋下小横切口行小儿动脉导管结扎术12例,平均年龄4.3岁(2~6岁).结果:全组手术野显露满意,无死亡及并发症病例.切口平均长度4.2cm,平均手术时间45分钟,平均住院日8.8天.讨论:此方法具有切口小、切断呼吸肌少、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手术疤痕隐蔽、微小,不影响外观;无胸腔闭式引流管,术后恢复快,可早期出院,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等优点.对设备要求不高,易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新方法的疗效.方法应用腋下直切口(8cm~10cm)胸膜外动脉导管结扎术方法治疗27例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结果全部病例均痊愈,无胸膜外血肿、声音嘶哑等并发症.结论腋下直切口胸膜外动脉导管结扎术方法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具有对患儿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小、损伤少、恢复快、美观易于接受等优点,适合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蔡莉萍  武艳  王军  曹艳  向英  王警卫  陈小茜 《医学争鸣》2004,25(24):2253-2253
1临床资料动脉导管未闭(PDA)28例,男9例,女19例,平均年龄7.5岁.在静吸复合全麻气管插管下,取右侧卧位,采用左腋下直切口经第3肋间开胸,左腋下直切口5~7 cm,开胸后,在降主动脉表面,迷走神经后方,纵向切开纵隔胸膜,钝、锐交替游离动脉导管,用沾有石蜡油的10号缝线加垫(垫用长1~4 cm,宽0.5~0.7cm涤纶片卷成)或不加垫双重结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完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2012年9月2013年8月,我科共施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402013年8月,我科共施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4073岁。腋后线第九肋间稍偏后作为观察孔;腋前线及腋中线之间第四肋间473岁。腋后线第九肋间稍偏后作为观察孔;腋前线及腋中线之间第四肋间45 cm切口,作为主操作孔;腋前线第七肋间作为副操作孔。施行解剖性肺叶切除,其中右上肺3例、右中肺1例、右下肺2例、左上肺1例、左下肺3例。结果:全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1055 cm切口,作为主操作孔;腋前线第七肋间作为副操作孔。施行解剖性肺叶切除,其中右上肺3例、右中肺1例、右下肺2例、左上肺1例、左下肺3例。结果:全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105240 min;术中出血量40240 min;术中出血量40210 ml;清扫淋巴结4210 ml;清扫淋巴结412枚;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312枚;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310 d;术后住院时间810 d;术后住院时间814 d。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例,房颤1例,经积极治疗后痊愈。全组病人随访314 d。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例,房颤1例,经积极治疗后痊愈。全组病人随访314个月无复发。结论:完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更加微创的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右腋下小纵切口行各种心脏手术经验。方法:经右腋下腋中线第3肋间至腋前线第6肋间纵行切口开胸。行房间隔缺损修补73例,室间隔缺损修补49例,肺动脉瓣狭窄成形16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8例,左房黏液瘤切除3例,二尖瓣置换手术3例。其中38例房间隔缺损,11例室间隔缺损,2例左房黏液瘤,6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是在不停跳体外循环下进行的。结果:全组无死亡,1例下腔静脉破裂,1例肋间血管出血,2例肺不张,气胸、右胸腔积液各3例,1例VSD术后出现残余漏,经处理均痊愈出院。结论:常见的心脏疾患采用右腋下小纵切口可以替代正中切口,具有切口隐蔽,不破坏胸廓完整性,防止术后鸡胸,消除成年后心理障碍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创右胸侧切口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适应范围及相对传统正中开胸手术的优势。方法针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所实施的微创右胸侧切口手术共32例。32例患者均采用右胸侧切口,长约8~12 cm,经第3或4肋间进胸,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1例。结果 32例患者全部经右胸侧切口顺利完成心内直视手术,全部康复出院,无1例出现术后残余漏。结论微创右胸侧切口适用于诊断明确的先天性心脏病,相对传统正中开胸手术,其手术切口隐蔽且较小,不破坏胸骨连续性,出血量减少,术后疼痛减轻、康复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缺损微创封堵治疗的手术方案,总结治疗方法和经验。方法对11例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缺损患者进行了微创封堵治疗,采用胸骨下端纵切口、胸骨左缘第2肋间横切口+胸骨右缘第4肋间横切口,胸骨左缘第3、4肋间横切口(微创切口),长度在3 cm内。术中安放食道超声探头。复合缺损合并VSD者,取胸骨下端纵切口入胸,显露右心室面,在TEE的监测和引导下,经右心室面套管针穿刺,建立通道,采用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配套封堵器输送装置封堵VSD;合并PDA者经该穿刺部位建立PDA封堵通道,植入输送装置后封堵PDA;合并ASD者,同一切口内左侧心包放松,拉紧右侧心包牵引线,显露右心房,经右心房封堵ASD。释放封堵伞后,在TEE监测下,查见封堵伞位置恰当,固定可靠,无分流,瓣膜活动不受影响,无流出道梗阻,无心律失常等便可完成封堵。结果 11例患者皆封堵成功。住院3~5 d出院。术后15 d、1月、1年、2年、3年复查,除1例出现迟发性心包积液外(术后20 d),给予心包引流后痊愈出院,其他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结论应用该输送装置设计合适手术方案,对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缺损实施微创封堵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治疗方法。随访结果表明手术可靠,效果好,无并发症,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彭湘洪  康松涛  吴坤  陈剑  过江  张学峰 《西部医学》2012,24(1):56-57,60
目的探讨全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eic surgery,VATS)手术行肺叶切除的安全性和对早期肺癌的疗效。方法连续完成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35例,其中原发周围性肺癌28例,良性肿瘤7例。胸腔镜观察孔位于腋中线第7肋间,第一操作孔(主操作孔)位于腋前第3肋间2.5~3cm(上、中叶)或第4肋间(下叶)、第二操作孔肩胛线与腋后线之间第9肋间1.5~2cm;不用胸撑开器。施行右肺上叶切除10例,右肺中叶切除2例,右肺下叶切除5例,左肺上叶切除10例,左肺下叶切除8例。恶性肿瘤同时施行标准淋巴结清扫。结果并发右下肺炎1例,右肺中叶肺不张1例,均经保守治疗而痊愈。无二次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1~15个月,1例术后12个月发生远处转移。结论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肺癌早期疗效肯定,行肺叶切除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安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在体外循环下治疗13例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资料。本组6例经肺动脉干切开直视下缝闭动脉导管;5例经心包游离结扎或切断缝合导管;2例经迷走神经后切断缝合导管。术后病人全部成活,3例病人在心尖区残存Ⅱ/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胸乳入路腔镜下小切口甲状腺手术的方法与体会。方法:对43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采用胸乳入路小切口腹腔镜手术,建立皮下空间,腔镜下超声刀行甲状腺部分或次全切除术。结果:43例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60分钟,平均110.5分钟。甲状腺肿瘤直径1.1~4.8cm,平均2.4±0.7cm。术后出现1例皮肤淤斑,给予活血化瘀后治愈。无死亡病例,未发生喉上、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5~7天,平均6.1天,术后2~3天拔除引流管。术后随访1~4个月,均无肿瘤复发,乳晕切口无瘢痕形成,美容效果好。结论:内镜下甲状腺手术美容效果好,手术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经电视胸腔镜胸段膈神经游离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电视胸腔镜技术全程游离胸段膈神经用于膈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损伤。方法:从2005年03月至2007年01月,在5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中应用电视胸腔镜(Video 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技术全程游离膈神经。手术中患者取平卧位,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以保证术侧肺萎陷。于第5肋间腋中线前约2 cm作小切口放置Stryker 10mm0°胸腔镜,另于腋前线第3肋间及胸骨旁线外2 cm第2肋间作两小切口置手术器械。采用两把普通长直角钳及内镜外科器械钝性及锐性分离膈神经及血管。结果:5例均成功的在胸腔镜下完成膈神经的游离,其中3例同时游离伴行心包膈血管。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全程游离后膈神经平均较传统颈部游离延长16.1 cm。结论:采用电视胸腔镜技术全程游离胸段膈神经用于膈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损伤是一种安全而微创的手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腋下纵行小切口在胸外科的应用。方法 1994年至1999年171例经腋下纵行小切口手术的病人,其中自发性气胸、肺大泡61例,动脉导管未闭33例,结核球及肺良性肿瘤27例,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20例,结核空洞13例,支气管扩张症7例,其他10例。经腋下纵行小切口共行肺修补、肺大泡结扎术59例,肺叶切除术23例,肺楔行切除术21例,肺良性肿瘤摘除术6例,动脉导管结扎术33例,后纵隔肿瘤切除术20例,其他9例。结果 171例中5例经腋下纵行小切口术中探查后扩大或改变切口。腋下纵行小切口平均开胸出血量为96ml。59例肺修补、肺大泡手术的术后平均引流量176ml,平均住院时间5天。2例死亡。结论 腋下纵行小切口是治疗胸部疾病的一种可行的方法,但应掌握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20.
江延姣  叶慧君  宋震坤  祝秀芝 《浙江医学》2014,(12):1079-1081,1084
目的:比较剖宫产术中腹壁横切口4种不同缝合法缝合皮下脂肪及皮肤层的愈合效果。方法400例行剖宫产术产妇分为4组,每组100例。A组:3-0可吸收缝线皮下脂肪层间断缝合+5-0可吸收缝线皮内连续缝合;B组:皮下脂肪层不缝+5-0可吸收缝线皮内连续缝合;C组:3-0可吸收缝线皮下脂肪层间断缝合+皮肤缝合器缝合皮肤;D组:皮下脂肪层不缝+皮肤缝合器缝合皮肤。完成随访共393例。评价指标:(1)术后切口疼痛程度:术后3d、6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2)切口并发症:术后至6周切口感染、裂开、血肿、渗液、线结反应或硬结等情况;(3)切口缝合时间、医疗成本。(4)术后4个月产妇对手术瘢痕的舒适度和满意度的评估,美容科医生对手术瘢痕的满意度评估:最低0分,最高4分。结果(1)4组产妇术后第3天腹壁切口疼痛程度B组与D组更轻,B组明显轻于A组(P<0.05),其他各组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切口并发症,D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主要是线结反应或硬结,其他各组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缝合时间: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其中D组时间最短, B组次之,A组最长。缝合成本B组最低,C组最高。(4)4组产妇对腹部瘢痕舒适度比较,D、B两组舒适度明显高于A、C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产妇对瘢痕的满意度评分B组最高,C组最低,但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美容科医生对4组产妇腹部疤痕的满意度评分,D组最高,B、C、A组依次降低,而且D、B两组满意度明显高于A、C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不缝合皮下脂肪层,尤其用皮肤缝合器缝合组不管从缝合的时间、产妇对切口的舒适度、美容科医生对切口满意度评估更优于皮下脂肪缝合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