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同频率电针对荷瘤小鼠脑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电针对荷瘤小鼠脑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癌性疼痛的最佳治疗参数。方法:采用接种S-180肉瘤细胞于小鼠皮下建立肿瘤小鼠模型,用电针仪对荷瘤小鼠耳穴进行不同频率刺激并与正常小鼠对照,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方法检测电针后小鼠脑β-EP含量。结果:(1)正常小鼠脑β-EP含量比荷瘤未电针小鼠低,P<0.05;(2)2Hz、20Hz、100Hz、疏密波4种不同频率电针组小鼠脑β-EP含量与荷瘤未电针小鼠组相比较,P<0.05,疏密波组小鼠脑β-EP含量最高,且与2Hz、20Hz、100Hz 3种固定频率电针组相比较,P<0.05;(3)2Hz、20Hz、100Hz 3种固定频率的电针小鼠脑β-EP含量相互之间P<0.05。结论:(1)荷瘤小鼠脑β-EP含量比正常小鼠脑β-EP含量高;(2)不同频率电针均可增高小鼠脑β-EP含量,疏密波组小鼠脑β-EP含量最高;(3)2Hz、20Hz、100Hz 3组中,随着频率增高小鼠脑β-EP含量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2.
Ma WH  Li YH  Gao XQ  Luo YX  Chen S  Wang XT  Wen KH 《中国针灸》2010,30(10):849-852
目的:探寻电针辅助麻醉中可达到最佳麻醉效果的电针频率。方法:将60例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20例。A组选用2Hz/100Hz疏密波刺激,B组选用2Hz/15Hz疏密波刺激,C组为不接电针的对照组。刺激双侧合谷、内关穴。针刺诱导15min后行颈丛神经阻滞。观察各组镇痛效果,比较各组患者在麻醉前(T1)、诱导后切皮前(T2)、术中牵拉甲状腺时(T3)、术毕(T4)4个时间点血浆皮质醇(COR)、β-内啡肽(β-EP)浓度的变化。结果:镇痛效果显著率以B组(80.0%,16/20)为最高,A组(50.0%,10/20)居中,C组(10.0%,2/20)最低。T2时间点A组COR含量最高;T3时间点B组COR含量最低。术毕时3组COR含量均达到最高水平,仍然以B组最低。B组血浆β-EP在T3、T4两个时间点较前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在电针辅助麻醉中2Hz/15Hz的疏密波刺激频率比2Hz/100Hz的麻醉效果更佳,更能抑制手术麻醉带来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3.
不同脉冲波形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佐剂性关节炎(AA)最佳适宜的脉冲波形参数.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电针观察组分别采用不同脉冲波形电针对AA大鼠进行治疗,以痛阈、关节肿胀度和炎症局部组织中5-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亮脑啡肽(LEK)的含量为观察指标.结果:治疗后不同脉冲波形电针组痛阈高于模型组(P<0.05,P<0.01);电针组炎症局部肿胀度虽然高于正常组(P<0.01),但较模型组为低(P<0.05,P<0.01);电针组炎症局部组织中5-HT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声电波电针有升高炎症局部组织中β-EP和LEK含量的作用(P<0.01,P<0.05),断续波电针有升高β-EP的作用(P<0.05).结论:电针治疗AA最佳适宜的脉冲波形为声电波.  相似文献   

4.
蒯乐  陈颢  章婷婷  杨华元 《中国针灸》2012,32(4):331-337
目的:观察不同电流强度电针与不同剂量吗啡结合缓解大鼠胫骨癌痛的量效关系,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电针与吗啡结合缓解癌症疼痛适宜参数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雌性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10只)及治疗组(80只),治疗组按不同电流强度与吗啡剂量结合的2因素3水平组合又分为8组,每组10只.大鼠右侧胫骨上段骨癌造模后第15天起,治疗组以2 Hz/100 Hz疏密波电针“夹脊”穴,给各组大鼠以不同的刺激参数治疗,每天1次,连续6d.检测大鼠治疗前和首次治疗后0 min、1h、2h和5h时及治疗3次后、治疗6次后痛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脊髓背角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结果:首次治疗后0 min、1h和2h时,2 mA电针与1mA电针均有提高痛阈的作用(均P<0.01),但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首次治疗后5h时,2 mA电针仍有提高痛阈的作用(均P<0.01),1mA电针提高痛阈作用不显著(P>0.05);治疗3次和6次后,2 mA电钎和1mA电针均有提高痛阈的作用(均P<0.01),且2 mA电针的作用优于1mA电针(P<0.05),并与5 mg/(kg·d)吗啡有协同作用(P<0.05).治疗6次后,2 mA和1mA电针均有抑制脊髓背角GFAP表达的作用(均P<0.0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 mg/(kg· d)和2.5 mg/(kg·d)吗啡均无抑制作用(P>0.05).结论:不同电流强度电针缓解大鼠胫骨癌痛的作用存在量效关系,2 mA电针的作用优于1mA电针,并与5 mg/(kg·d)吗啡有协同作用.电针可能通过抑制脊髓背角GFAP表达来实现协同吗啡缓解大鼠胫骨癌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电流强度、波形、频率三种刺激因素对电针诱导脑缺血耐受效应的影响,寻求最佳的刺激参数组合.方法:应用嵌套设计,将21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5组(每组6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戊巴比妥钠组及33个电针组.最后一次处理24 h后采用颈内动脉尼龙线线栓法致右大脑中动脉栓塞(120 min)模型.再灌注24 h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NDS)后取脑,经TTC染色计算脑梗死容积.结果:脑梗死容积:三种电流强度(1 mA、2 mA、3 mA)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三种波形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100 Hz各频率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01).33个电针组分别与空白组梗死容积比较,除连续波1 mA 30 Hz、2 mA 30 Hz、1 mA 100 Hz、2 mA 100 Hz、3 mA 100 Hz,间断波1 mA 100/0 Hz、2 mA 100/0 Hz、3 mA 100/0 Hz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其中疏密波2/15 Hz、2/30 Hz以及连续波2 Hz刺激时梗死灶最小.各电针组NDS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电针重复刺激大鼠"百会"穴可诱导脑缺血耐受,刺激波形和频率是更为重要的刺激参数.频率为疏波2 Hz、密波15~30 Hz的疏密波电针刺激所诱导的脑缺血耐受效应最好,而100 Hz的频率刺激则无此种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波型电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探讨不同波型电针促进软骨修复的机制。方法:将97例KOA患者随机分为疏密波电针组(32例,脱落2例)、连续波电针组(32例,脱落2例)和断续波电针组(33例,脱落3例)。3个电针组均穴取血海、梁丘、犊鼻、内膝眼,疏密波电针组采用疏密波(频率2 Hz/10 Hz),连续波电针组采用连续波(频率10 Hz),断续波电针组采用断续波(频率10 Hz),留针30 min。各组均每周治疗3次,每周一、三、五进行治疗,连续治疗4周。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LKSS)对治疗前后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治疗前后关节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结果:各组治疗后LKSS总评分及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连续波电针组及疏密波电针组在LKSS总评分、不稳定、疼痛、肿胀方面的评分升高程度大于断续波电针组(均P0.05)。各组治疗后关节液TGF-β1含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疏密波电针组增加程度大于其余两电针组(均P0.05)。结论:3种不同波型电针均能改善KOA患者的临床症状,电针可能通过提高关节液TGF-β1含量促进软骨修复。疏密波电针整体疗效最佳,可作为临床优选方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对足底切口痛大鼠痛阈、下丘脑和脊髓内β-内啡肽(β-EP)、中缝背核(DRN)内5-羟色胺(5-HT)的影响,探讨电针对足底切口痛大鼠的镇痛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穴位组、电针非穴位组,每组8只。采用足底切口复制痛模型。电针穴位组选取右侧"足三里""昆仑"穴,电针非穴位组选择两穴位旁开3mm非穴位处,每天电针1次,每次20min,治疗3次。观察各组大鼠痛阈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免疫组化法测定下丘脑、脊髓内β-EP以及DRN内5-HT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下丘脑β-EP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β-EP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DRN内5-HT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电针穴位组大鼠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明显高于模型组和电针非穴位组(P0.05);下丘脑β-EP含量和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与电针非穴位组明显升高(P0.05);DRN内5-HT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和电针非穴位组明显升高(P0.05)。各组脊髓内β-EP含量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对大鼠足底切口疼痛的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下丘脑β-EP含量进而激活DRN内5-HT的表达介导。  相似文献   

8.
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刺激参数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目前临床及实验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电针参数,探索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最佳刺激参数.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知网、MEDLINE,分析不同电针刺激参数的不同的电针效应.结果表明:①临床使用的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参数范围为:频率1~20 Hz,集中在低频率;电流0.2~0.8 mA,强度大多为以患者耐受为刺激强度;波型多选用疏密波、连续波为主.②动物实验所使用的电针频率多集中在2~20 Hz,以2 Hz、5 Hz的低频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好;动物实验所使用的电流范围为0.4~10 mA,强度均以穴位周围组织轻微颤抖或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度;波型以断续波为主.说明不同电针参数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不同.尚需采用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对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最佳参数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不同参数电针的抗炎镇痛效应。方法: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组)、模型组(M组)、2Hz电针组、120Hz电针组和2/120Hz电针组。采用弗氏完全佐剂(CFA)建立炎性痛模型。不同参数电针干预大鼠患侧足三里和昆仑穴,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24h,治疗第1、3、5、7、9、10天检测大鼠右后足机械缩足阈值(PWT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右后足跖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在电针干预后第7~10天,2/120Hz组大鼠PWTs高于2Hz组(P0.01~0.05);干预后第7、9天,2/120Hz组大鼠PWTs高于120Hz组(P0.01)。2/120Hz组大鼠足跖炎症因子IL-1β含量低于M组(P0.05);120Hz组和2/120Hz组大鼠足跖炎症因子TNF-α含量显著低于M组(P0.05)和2Hz组(P0.05,P0.01)。结论:不同参数电针均具有抗炎镇痛作用,但不同参数组合电针镇痛效果有所不同,电针干预炎性疼痛时,以2(50μs)/120Hz(200μs)疏密波电刺激为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频率电针预处理对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外剥内扎术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电针A组(2 Hz/100 Hz疏密波)、电针B组(2 Hz连续波)和电针C组(100 Hz连续波),每组40例。3组均在术前30 min电针下髎、承山穴,刺激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比较3组患者术中追加麻醉药物例数;术后第4、12、24小时各时间点肛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肢体活动评分情况;术后24 h内最大VAS评分和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的剂量。结果:电针A组、电针B组、电针C组术中追加麻醉药物例数分别为4、5、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第4小时肛门疼痛VAS评分和肢体活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术后第12小时,电针A、B两组VAS评分和肢体活动评分低于电针C组(均P0.05),在术后第24小时,电针A组VAS评分和肢体活动评分低于电针B、C两组(均P0.05);术后24 h内最大VAS评分和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的剂量比较,电针A组低于电针B、C两组(均P0.05)。结论:不同频率电针预处理均具有缓解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的作用,但不同频率电针镇痛效果有所不同,2 Hz/100 Hz疏密波的电针镇痛作用更佳,优于2 Hz、100 Hz连续波。  相似文献   

11.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3.
病性的变化和转化以及疾病的传变是中医病理学的2个核心问题。它们可分别从阴阳五行数学的公理1和公理2、3得到圆满的解释。病性变化,其症结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病性转化,其症结则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正负号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丁香苦苷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丁香苦苷单体两种给药途径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考察丁香苦苷单体口服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和灌胃给予丁香苦苷水溶液,采集血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静脉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为2.41min,T1/2β为15.38min。灌胃给药后丁香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Cmax为17.91min,T1/2(α)为9.642min,T1/2(β)31.748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9%。结论:丁香苦苷单体经口服和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给药后,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诊治不孕症5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诊治不孕症的临床意义和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09年1月入住我院的98名不孕症妇女,将其分为腹腔镜组和经腹手术组,比较两组术后妊娠情况。结果:输卵管粘连Ⅰ~Ⅲ级者,不孕时间要短于输卵管Ⅳ级的患者。腹腔镜组术后妊娠23例,其中临床正常妊娠18例,异位妊娠5例;经腹术组术后妊娠13例,其中临床正常妊娠10例,异位妊娠3例。两组输卵管粘连Ⅰ~Ⅲ级的妊娠率均明显高于Ⅳ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诊治不孕症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对中医学科建设与学科带头人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沿革回顾,提出了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总体构思,指出要发展一个大的一级学科,首先要有教育,这是发展学科的基础;其次是科研来提高教育水平,并指导临床;再次是临床;三者缺一不可。同时提出了学科带头人应具备的条件及如何培养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17.
程永 《天津中医药》2012,29(6):552-555
[目的]探讨肩周炎的经筋病机实质与治疗方法。[方法]从《黄帝内经》原文及现代相关文献出发,分析经筋与肩关节的生理解剖联系、肩周炎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结果]生理上,肩关节与手六经之经筋和足少阳、足太阳经筋相联属;病理上,分为"瘀沫期"、"经筋拘急期"、"筋结病灶形成期",但三病理过程相互杂揉与绞结;治疗上,宜遵循"以痛为俞"、采用粗银质针温针治疗,是解除瘀、沫、筋结病灶的重要手段与方法,临床疗效显著。[结论]认真探讨中医生理、解剖学,有利于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及拓展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胡方林 《中医教育》2010,29(1):37-39
传统的闭卷考试不能很好地反映方剂学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试行了以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改革,考试成绩由笔试、机试、平时3个方面组成。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带动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全面进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寻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规律。方法:检索CNKI、VIP,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统计描述。结果: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针灸穴位共计72个,使用频次为1005次;所用腧穴归属为督脉、足少阳胆经、经外奇穴、足太阳膀胱经及足阳明胃经频次最多,其累积频率达82.29%;其中风池穴的频率为19.11%;夹脊穴的频率为17.13%;百会穴的频率为12.3%,三穴累积频率达64.28%。结论:针灸治疗本病,以疏通局部经络,调节阴阳气血,临床选取督脉、足少阳胆经、奇穴以及风池、夹脊、百会三穴治疗最多。  相似文献   

20.
脾阴论是明代医家在继承丹溪养阴思想的基础上对东垣的脾胃学说的一次创新,由于后世胃阴学说的兴起,这部分理论逐渐被忽视。文章通过系统整理这部分理论,揭示了其中所蕴含的致中和的治疗理念,以期能被合理地应用到某些疾病证候的治疗当中去,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