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制备抗弓形虫主要表膜P30抗原单克隆抗体(Mc-Ab)半进行鉴定,为弓形虫病的诊断、抗原的提纯及亚单位疫苗的研制等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用RH株弓形虫速殖子膜抗原为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小鼠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能够稳定分泌高滴度抗P30抗原McAb杂交瘤细胞株,并测定Mc-Ab免疫球蛋白亚类和单抗效价,用IFAT进行单抗识别的抗原定们,并通过SDS-PAGE和Weste  相似文献   

2.
弓形虫主要表膜P30抗原的免疫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弓形虫主要表膜P30抗原免疫小鼠所诱导的免疫性保护作用及免疫保护机制。方法 将单克隆抗体免疫亲和层析分离纯化的P30抗原免疫C57BL/6纯系小鼠,然后用弓形虫RH株速殖子和Fukaya株包衰攻击感染,观察P30抗原免疫对急性弓形虫感染鼠死亡时间及慢性感染鼠脑内包囊形成的影响,同时对感染后不同时间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IL-2及IFN-r细胞因子水平和脾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 显示P30抗原免疫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感染小鼠的存活时间,减少脑内包囊的形成数量,增强小鼠抵抗急慢性弓形虫感染的能力。在感染后不同时期免疫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休还清瘃IFN-r、IL-2水平均高于同期对照鼠,而且免疫鼠脾CD4^ t CD8^ T淋纠细胞尤其是CD8^ 细胞的数量在感染早期升高较快,至感染后4周达高峰,两者的比值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结论 P30抗原免疫对感染小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细胞免疫可能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弓形虫表面抗原P35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构建弓形虫R0H株表面抗原P35基因重组表达质粒P35/pGEX-2T,并在大肠杆菌JMl09中进行表达、纯化及鉴定。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从弓形虫CDNA库中扩增出编码P35抗原的基因片段,克隆入表达载体pGEX-2T,并在大肠杆菌JMl09中融合表达,经GSTmp^TM亲和层析柱纯化出P35重组融合蛋白,以SDS-PAGE电泳鉴定纯度、Western-blot鉴定抗原性。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35/pGEX-2T,融合表达产物的分子质量约为70kDa;该蛋白抗原能为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单克隆抗体及弓形虫感染的兔血清所识别。结论弓形虫表面抗原P35在大肠杆菌中有效表达,纯化蛋白有良好的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弓形虫RH株表面抗原P30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为下一步免疫与诊断研究制备高纯度P30重组蛋白奠定基础。方法:自弓形虫RH株感染小鼠腹水中收集速殖子,用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法扩增编码P30的基因片段(经电泳切带纯化),定向插入到PQE-30表达质粒中,转化入TG1宿主菌,在含有青霉素的SOB平板上筛选阳性重组子,采用酶切、PCR扩增和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插入片段进行鉴定。结果:阳性重组质粒PQE30-P30经Sal HindⅢ双酶切下的插片及PCR扩增产物均与原插入的P30基因片段大小一致为976bp,通过序列测定证实插入片段为编码P30的基因片段。结论:成功构建弓形虫表面抗原P30基因的重组质粒PQE30-P30。  相似文献   

5.
弓形虫P30基因非融合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P30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E.coli中进行表达。方法:采用定向克隆的方法。将PCR扩增得到的P30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质粒pBV220上,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于氨苄LB培养平板上筛选阳性克隆,经过酶切及PCR扩增鉴定重组子,将含阳性重组子pBV220-P30的工程菌经温度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及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pBV220-P30重组质粒;SDS-PAGE电泳及Western-blot显示表达P30非融合蛋白的分子量为29kD,且能被弓形虫高免鼠血清识别。结论:从弓形虫基因组DNA中获取P30基因。并成功构建了pBV220-P30重组质粒,诱导表达了P30非融合蛋白,对弓形虫病基因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重组弓形虫P30抗原(rP30)对弓形虫病的诊断价值,将rP30包被于酶标反应板微孔,用常规ELISA检测血清抗体。结果4例染色试验阳性血清,抗-rP30 IgG全部阳性,阳性符合率为 100%;27例虫体IgG/IgM抗体阳性血清中,22例rP30I-ELISA阳性,符合率为85.2%;100例门诊病人和50例献血员血清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0%和8.0%。说明rP30检测弓形虫病患者血清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望替代天然的弓形虫抗原用于弓形虫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以可溶性形式高效表达弓形虫SAG1基因的截短片段,并进行纯化及免疫反应性鉴定。方法 利用,VcoI、HindⅢ双酶切,从本室建立的pET-30a( )-SAG1重组质粒中获取SAG1基因的截短片段,并将目的片段连接到经同样双酶切的质粒pET32a中,构建表达重组质粒pET-32a( )-trSAG1。将重组质粒转入E.coli BL21中并进行诱导表达。表达蛋白经Ni—NTA agarose纯化后,Western—blotting分析其免疫反应性。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32a( )-trSAG1,通过IPTG诱导得到了以可溶性形式表达的重组SAG1蛋白,相对分子质量40000,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纯化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ELISA试验表明重组SAG1蛋白能被弓形虫免疫兔血清及弓形虫感染人血清识别。结论 在大肠杆菌中以可溶性形式高效表达了弓形虫SAG1基因的截短片段,表达蛋白能被弓形虫免疫兔血清及弓形虫感染人血清识别,有望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诊断抗原。  相似文献   

8.
刚地弓形虫P30两个不同片段的克隆、表达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刚地弓形虫(简称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P30基因的2个不同片段的克隆并进行表达、鉴定。方法:根据已发表的弓形虫P30基因序列,参考有关文献设计合成两对引物,用PCR从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P30基因的两个不同片段,分别构建T-A克隆,经PCR扩增及酶切鉴定后,进行测序,再亚克隆入pMAL—p2质粒并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于氨苄青霉素LB平板上初步筛选阳性克隆,再经酶切及PCR扩增鉴定重组子。将重组子转入表达菌BL21,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并对所表达的蛋白以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成功构建相应的T-A克隆及pMAL—p2亚克隆,经诱导、表达和鉴定,证实2个表达产物均为目的蛋白,其分子量分别为70和73Ku。结论:成功获得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P30的2个表达产物,为其进一步的纯化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P30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E.coli中进行表达.方法采用定向克隆的方法,将PCR扩增得到的P30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质粒pBV220上,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于氨苄LB培养平板上筛选阳性克隆,经过酶切及PCR扩增鉴定重组子.将含阳性重组子pBV220-P30的工程菌经温度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及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pBV2200-P300重组质粒;SDS-PAGE电泳及Western-blot显示表达P30非融合蛋白的分子量为29kD,且能被弓形虫高免鼠血清识别.结论从弓形虫基因组DNA中获取P30基因,并成功构建了pBV220-P30重组质粒,诱导表达了P30非融合蛋白.对弓形虫病基因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弓形虫膜抗原SAG3基因打靶载体构建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构建弓形虫膜抗原SAG3基因打靶载体的方法,为建立基因敲除弓形虫基因突变株打下基础。方法 用PCR方法扩增弓形虫SAG3基因同源序列,将所获得的1.53kb和2.81kb序列连接克隆插入TUB5/CAT质粒中,构建置换型打靶载体,采用PCR扩增、酶切分析鉴定。结果 将SAG3基因中1.53kb和2.81kb两个同源序列分别插入TUB5/CAT质粒中,构建了弓形虫RH株5’SAG3-TUB5/CAT-3’SAG3置换型载体,经鉴定所获得的打靶载体结构准确。结论 建立了弓形虫膜抗原SAG3基因打靶载体,并获得了弓形虫RH株SAG3基因置换型打靶载体,为分析弓形虫基因功能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弓形虫表面抗原P22、P30复合基因在原核细胞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含有P22,P30复合基因的重组菌进行IPTG诱导表达,进而检测复合基因的融合表达产物的免疫活性。方法:用IPTG对工程菌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行SDS-PAGE蛋白凝胶电泳及Western-Blot免疫印记检测,结果:蛋白电泳结果显示,阳性重组菌比阴性菌在66.5KDa位置上明显多一条带,此条带可与P30抗体结构并使免疫印记显示阳性结果。结论:含有P22、P30基因片段的质粒组体经诱导表达出融合蛋白,其内的组分蛋白P30具有与其相应抗体结合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ExpressionofP30geneofToxoplasmagondiiin SpodopterafrugiperdacellandArgyrogramma agnatalarvaChenXiaoguang;(陈晓光);LiuGuozhang(刘国...  相似文献   

13.
弓形虫重组耻垢分枝杆菌M.S-P30-ROP2载体活疫苗构建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和鉴定弓形虫1330-ROP2复合基因重组耻垢分枝杆菌M.s载体活疫苗。方法用亚克隆技术把P30-ROP2复合基因克隆入大肠杆菌/分枝杆菌穿梭质粒pSTM3,构建重组质粒pSTM3-P30-ROP2,电穿孔法导入耻垢分枝杆菌中,潮霉素筛选、PCR法鉴定阳性转化子,温度诱导表达鉴定。结果获得pSTM3-P30-ROP2重组穿梭表达载体,SDS—PAGE结果显示P30-ROP2复合基因表迭蛋白产物分子量约为66kDa。结论成功构建弓形虫复合抗原基因P30-ROP2重组耻垢分枝杆菌疫苗,为弓形虫病的防治提供了-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弓形虫P30乳酸球菌口服免疫小鼠的适当免疫剂量,为体内免疫活性的研究提供直接的实验数据.方法:用弓形虫P30乳酸球菌口服免疫BALB/c实验小鼠,设三个免疫剂量组,分别为3×109CFU、3×108CFU、3×107CFU,同时设生理内水对照组.免疫结束2 w后,各实验组分别收集小鼠血清,以ELISA法测定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G的含量;各实验组取5只小鼠,以100个弓形虫强毒力RH株速殖子做虫体攻击实验,记录死亡时间.结果:三个免疫剂量组,在小鼠体内产生的抗体IgG有一定的差异(P<0.01),但免疫剂量组一(3×109 CFU)与免疫剂量组2(3×108 CFU)几乎没有差别,免疫剂量组二偏差稍大;免疫剂量组一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有所延长,免疫剂量组二的小鼠最先出现死亡现象.结论:确定了3×109 CFU的免疫剂量,在此剂量下,小鼠的保护性效果则比其他剂量组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构建弓形虫新基因wx2黄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黄色荧光超表达质粒,为进一步研究弓形虫新基因WX2的功能提供工具.方法 采用PCR扩增出编码wx2目的 基因,用BglⅡ,AvrⅡ分别对PCR扩增产物和ptubYFP-YFP/sagCAT进行双酶切.将wx2定向克隆到tubYFP-YFP/sag-CAT;对重组质粒进行PCR,双酶切初步鉴定后做序列测定.结果 特异扩增出预计wx2目的 基因片段,大小为558 bp;扩增产物成功连接到ptubYFP-YFP/sagCAT中,经PCR,双酶切及序列测定结果表明重组质粒中含有基因wx2读框.结论 成功构建弓形虫新基因wx2黄色荧光超表达质粒wx2一tub-YFP sag/CAT.  相似文献   

16.
利用玻璃纤维丝柱过滤感染弓形虫CFW小鼠的腹腔注,分离纯化速殖子,滤前平均纯度为0.7036±0.164,滤后平均纯度为0.9874±0.014。研究结果显示用此法分离纯化的速殖子,其毒力与抗原性均不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