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早搏的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早搏的患者70例,分析发生室性早搏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根据心电监护结果,结合临床,分析发生室性早搏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促进了患者的康复。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早搏,可能发展为室速或室颤,危及生命,而通过严密的监护和针对性护理措施的运用,常可挽救患者生命于瞬间,保证患者的安全,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郑翔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18,32(2):152-153,15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碎裂宽QRS波(fragmented wide QRS,f-wQRS)与室性早搏的关系。方法:2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常规心电图有无f-wQRS波分成f-wQRS波组95例和n-fQRS(non-fragmented QRS,n-fQRS)组129例,采用动态心电图按Lown分级比较两组室性早搏的发生。结果:f-wQRS组室性早搏发生率为94.7%明显高于n-fQRS组的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Lown1级室性早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wn2~4b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f-wQRS组均高于n-fQR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心电图存在f-wQRS波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早搏的发生、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早搏的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早搏的患者70例,分析发生室性早搏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根据心电监护结果,结合临床,分析发生室性早搏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促进了患者的康复。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早搏,可能发展为室速或室颤,危及生命,而通过严密的监护和针对性护理措施的运用,常可挽救患者生命于瞬间,保证患者的安全,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从火热论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早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 ,尤其是在 2 4 h之内发生的室性早搏易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如室性心动过速、室扑、室颤等 ,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积极而正确地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早搏 ,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的重要措施。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早搏的患者多有火热征象 ,通过清热泻火 ,或加用清热泻火药效果显著。以下证型可供临床参考。1 气阴两虚 ,阴火内生此证型多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 ,症见胸闷、胸痛、大汗、恶心呕吐 ,可伴有乏力、心悸、心烦不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虚弱或结代。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室性早搏、室性逸搏心律在急性心肌梗死及变异型心绞痛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例(急性心肌梗死9例、变异型心绞痛1例)在病程早期(≤4h)出现的室性早搏、室性逸专律的QRS-ST-T波形态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或变异型心绞痛早期出现的室性早搏及室性逸搏心律,其QRS-ST-T波形态常呈典型心肌梗死或变异型心绞痛图型,且定位明确,两者均好发于下壁,伴或不伴后壁及(或)右室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6.
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占急性心肌梗死的75%—95%,多发生于起病后24h内,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室性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一过性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室上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及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很常见,利用发生的室性早搏找到其它异常情况即从室性早搏中获得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对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研究。结果急性心肌梗死通过有效的、全面的、系统的、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结论通过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规律,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及治疗,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与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1997年6月至2000年6月间住院的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下壁及下壁伴后壁梗死易并发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急性前壁梗死易并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房室早搏、房性心动过速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与梗死部分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其中室性过早搏动几乎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所有病例。尤其警惕室性早搏,对于室性早搏每分钟5个以上,连续2个以上室性早搏,多源性早搏称为复杂性或恶性早搏,是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的危险征兆。因此,正确而迅速地控制室性心律失常,常可挽回患者的生命,笔者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对象,药物用法及用量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36例急性心梗患者入院治疗和护理后的生命体征、意识变化、瞳孔大小及并发症发生等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通过及时有效的溶栓治疗和基础护理,再通率明显增高。结论: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其护理,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杨夏敏 《吉林医学》2009,30(10):886-887
目的:探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用药过程中严密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溶栓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积极进行护理与康复指导。结果:15例中冠状动脉再通11例,再通率73.33%,其中2例出现频发室性早搏、成对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给予利多卡因静脉滴注后早搏消失;1例溶栓后出现局部出血,停药3d后出血停止;2例溶栓后出现低血压,给予升压药物后血压恢复正常。结论: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及护理措施得当对于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敏 《当代医学》2009,15(6):107-10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规律。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268例,分时间段统计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和病例数,各时段之间进行X2检验。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以凌晨5时至下午4时较多,较少发生在下午5时至次日凌晨4时。结论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时间的规律性,提示应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易发生时段加强护理观察.减少意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韦迎娜  周祥群  王芳 《海南医学》2014,(18):2728-2729
目的 观察胺碘酮防治急性心肌梗死PCI(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 将76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对照组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患者PCI术后发生频发室性早搏2例,占5.26%;室性心动过速1例,占2.63%;死亡1例,占2.63%;对照组患者PCI术后发生频发室性早搏13例,占34.21%;室性心动过速6例,占15.79%;死亡6例,占15.79%。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89%,死亡率为2.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00%和15.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可显著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由于心肌缺血、左室重塑等多因素造成心室肌复极的不稳定性,表现为Q-T离散度(QTd)的增加。这种电生理特性的变化增加了心室肌的易激性或形成折返的基础,易导致恶性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的发生。QTd的增加是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一个客观指标。本文通过观察潘南金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的影响及在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发生中所起的作用,进一步明确钾镁合剂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价值。一、材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所有病例均选自1998年1月~2001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计  相似文献   

15.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早搏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将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参松养心胶囊)46例和对照组(胺碘酮)44例,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室性早搏均明显减少,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相当(P〉0.05),不良反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早搏疗效确切,安全耐受性优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与探讨急诊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发生心律失常时的有效护理的干预作用.方法 对心内科自2008年1月以来接收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进行介入治疗时发生心律失常的急救与护理方法进行简要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进行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均发生心率失常,其心律失常的类型可分为缓慢心率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通过对病情的严密监控和积极的护理措施,36例患者手术顺利,其心率失常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目前均已痊愈出院.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发生的心律失常应该进行严密的监控与良好的护理,这样才能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之一,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心电图有特征性的改变以及有动态演变规律,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定性、定位、分类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  相似文献   

18.
111In-AMA 心肌显像鉴别室性早搏病因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鹏  王纯 《中国医药导报》2009,(36):28-29,32
目的:评估^111In核素心肌显像对室性早搏病因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17例急性心肌炎并室性早搏者为病例组,2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早搏者为对照组。全部病例均接受^111In抗肌凝蛋白抗体(^111In-AMA)和201铊(201Tl)双重心肌显像检查,并将影像结果与相应的病因诊断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中,12例(70.59%)呈弥漫性AMA摄取,5例(29.41%)呈局灶性AMA摄取/正常Tl显像。对照组中,2例(10.00%)呈局灶性AMA摄取/正常Tl显像,18例(90.00%)呈节段性AMA摄取/相匹配Tl缺损显像。结论:^111In核素心肌显像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有助于早期鉴别室性早搏的病因。  相似文献   

19.
33例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与护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院前急救的现场急救和转运护理,缩短从症状到救治的时间,有效减少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我院3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现场急救和转运护理。结果:3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安全到达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结论:快速的院前急救和转运护理可有效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发生,降低临床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张丽华 《中外医疗》2013,(36):164-165
目的 分析急诊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发生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80例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介入治疗中发生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临床介入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结果 介入治疗后有30例缓慢心律失常、27例快速性心律失常,23例室性早搏,临床经过护理干预后,80例患者心律失常均得到有效的控制,无出现并发症且康复出院.结论 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介入治疗中发生心律失常应及时有效的采取良好的控制方法和护理措施,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