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收集184例急性颅脑外伤病例进行头颅CT扫描,根据Glasgow昏迷分级作临床分级评定,就其CT表现与临床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部分轻、中度颅脑外伤CT未见异常;异灶性与弥散性颅脑外伤的临床分级差异较为明显(P<0.05),且局灶性颅脑外伤的临床分级因颅内出血量及脑中线移位距离不同有所差异(P<0.01);单纯性与复合性颅脑外伤的临床分级差异显(P<0.01),但单纯性外伤的损伤类型与临床分级无明显关联,复合性外伤是否合并颅骨骨折与临床分级无关联。结论:颅脑外伤的病变分布方式、损伤的类型、颅内出血量及脑中线移位距离与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周围型肺腺癌CT征象在评估其病理学分级中价值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周围型肺腺癌CT征象和病理学分级的关系,探讨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在其病理学分级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对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48例周围型肺腺癌的主要CT征象,并探讨CT征象与病理学分级之间的联系。结朵周围型肺腺癌的瘤体大小、深分叶征、血管集柬征的显示率在中高分化腺癌与低分化腺癌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胸膜凹陷征和毛刺征的显示率在中高分化腺癌与低分化腺癌间的差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瘤体直径〉3cm且具有深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等CT征象的周围型肺腺癌恶性程度较高,而毛刺征和胸膜凹陷征对评价肿瘤恶性程度的意义可能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EGF-R(CerbB-1)和C-erbB-2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分别对29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了EGF-R(C-erbB-1)和C-erbB-2表达的研究。结果:29例前列腺癌患者,EGF-R表达仅有5例阳性(17.2%,5/29),C-erbB-2阳性表达有13例(44.8%,13/29),阳性表达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EGF-R阳性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同时C-erbB-2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GF-R表达与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期和分级可能无关,而C-erbB-2表达与前列癌的临床分期和分级等因素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喉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免疫法检测40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PCNA的表达,同时检测8例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结果:高中分化鳞癌与低分化鳞癌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组(Ⅰ,Ⅱ)与晚期组(Ⅲ,Ⅳ)差异无性(P>0/05),癌组织与癌旁组织间PCNA指数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结论:PCNA表达与喉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与临床分期无关,PCNA高表达是喉癌的重要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在糖尿病肾病( DN)早期诊断及其相互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根据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UAER)将100例2型DM患者分为3组:正常白蛋白尿组( B组36例)、微量白蛋白尿组( C组30例)、大量白蛋白尿组( D组34例),同时以3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A组),测量各组患者血、尿IGF-1及血清Hcy、UAER等指标,对其中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①实验组血IGF-1检测较A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间B组较C组、D组下降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②实验组中尿IGF-1较A组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各实验组间差异明显(P<0.05),与UAER呈正相关(r=0.97)。③实验组中血清Hcy测定高于A组,且实验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UAER呈正相关(r=0.82)。④血清IGF-1与血清Hcy存在相关性(r=0.37)。结论①血清、尿IGF-1联合测定,反映随着肾损伤的加重,血清IGF-1分泌增多,但未至正常范围,推测IGF-1可能与肾损害的发生发展有关。②血清Hcy测定可推断其对肾小球微血管有影响,反映肾损伤严重程度。③血、尿IGF-1联合血Hcy测定早期发现肾损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钝性腹部创伤患者早期临床特点及超声造影诊断实质性脏器损伤的效果。方法:钝性腹部创伤患者90例,来诊后在2h内分别进行腹部CT和超声造影检查。依据腹部CT结果将其分为3组:A组为腹腔存在实质脏器损伤且伴腹腔(盆腔)积液,B组为存在腹腔实质脏器损伤但无腹腔(盆腔)积液,C组无腹腔实质脏器损伤且无腹腔(盆腔)积液。分析3组患者早期临床特点,并将超声造影诊断结果与腹部CT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符合A组有26例,B组28例,C组36例。早期生命体征比较,除了A组心率要高于C组外( P<0.05),其他指标包括体温、血压均无显著性差异。血常规比较,A组血红蛋白要低于C组( P<0.05),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血气分析3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超声造影诊断实质脏器创伤,A组符合率92.3%(24/26), B组100%(28/28),C组100%(36/36),三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钝性腹部创伤多合并不同程度实质性脏器创伤,存在腹腔(盆腔)积液者早期心率和血红蛋白可发生改变,超声造影对其早期诊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 CT 灌注成像与血清学指标对兔肝纤维化进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四氯化碳法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对40只肝纤维化成模兔及10只对照兔行灌注成像,取得不同肝纤维化级别肝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ALP)、门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血流量(BF)、血容量(BV)。检测肝纤维化兔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IV 型胶原(IV-C)和层黏连蛋白(LN)值,随后行病检根据肝纤维化诊断评估标准进行分期分组,分析组间灌注参数值,同时分析灌注参数及血清学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肝纤维化分期增加,PVP 值呈下降趋势(P <0.05);S0、S1期分别与 S2、S3、S4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HPI 与肝纤维化分期存在一定相关性(r =-0.84,P <0.05;r =0.62,P <0.05)。血清学指标HA、PCⅢ、IV-C 和 LN 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逐渐升高,HA、IV-C 与肝纤维化分期关系较为密切(P <0.05)。结论双源 CT 灌注成像与血清学检查对于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各有优缺点,联合应用二者有助于临床对肝纤维化进行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然流产与人型支原体(Mh)、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检测346例自然流产者(观察纽)和138例无自然流产史者(对照组),免疫层析法和分离培养分别检测其宫颈分泌物中CT和UU、Mh。结果:①两组比较,CT、UU、Mh单独检出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Mh与CT或(和)UU复合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自然流产数≥2次者Mh、CT、UU检出率与只有1次自然流产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观察组Mh、CT、UU间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Mh、CT、UU感染与自然流产的发生可能有关,尤其与复发性自然流产关系密切。3种病原体感染引起自然流产的风险相似,应同样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急性外周血白细胞(PWBC)数及中性粒细胞(PMN)比例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50例颅脑创伤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数及性粒细胞比例,根据病情或预后分组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颅脑创伤病情重者较病情轻者PWBC数与PWM比例显著提高(P<0.05,P<0.001);恢复不良组及死亡组与恢复良好组相比,PWBC数显著增高(P<0.05,P<0.01)。结论 临床监测PWBC数及PMN比例可作为颅脑创伤患者的病情判断和预后估计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0.
混合性中风与脑出血、脑血栓的血压锐减及心率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经临床和CT确诊的混合性中风与脑出血,脑血栓三组脑卒中患者在起病一周内血压锐减程度和心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1)混合性中风组收缩压的锐减程度最明显,与脑出血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脑血栓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而后二者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2)混合性中风组舒张压下降的程度也是三组中最明显的,与血栓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脑出血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二者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中风患者心率的比较,混合性中风组明显偏慢,与出血组及血栓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表明脑出后血压的骤然降低,特别是收缩压的锐减,以及心率的缓慢,有可能是造成本组混合性中风梗塞的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CT评分与血糖、乳酸脱氢酶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择88例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螺旋CT评分,选取50例正常成人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血糖、乳酸脱氢酶和hs-CRP的表达,探讨其与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有明显的CT特征性表现,且血清中血糖[(11.35±2.21)μmol/L vs(5.14±1.32)μmol/L]、乳酸脱氢酶[(315.47±28.64)U/L vs(212.09±22.87 U/L)]和hs-CRP[(5.53±1.02)mg/L vs(1.02±0.26)mg/L]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观察组中血糖、乳酸脱氢酶和hs-CRP的表达与GCS分期、中线情况及环池情况密切相关(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CT评分均与血糖、乳酸脱氢酶和hs-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时CT诊断有特异性,且血清中血糖、乳酸脱氢酶和hs-CRP的表达升高,CT联合血糖、乳酸脱氢酶和hs-CRP的检测对早期判断病变程度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脑外伤患者急性期CT检查临床特征,及探讨其与血清NTpro BNP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8例急性脑外伤患者。均经CT扫描和血浆N端前脑钠肽水平检测,使用Spearman软件分析相关性。结果 CT检查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蛛网膜下腔未出血患者血清N端前脑钠肽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中、轻度脑肿胀血清N端前脑钠肽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型脑外伤血清N端前脑钠肽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r=6.78)、脑肿胀程度(r=9.10)、脑出血CT分型(r=8.14)与血清NT-pro BNP呈正相关。结论 CT可反应脑外伤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肿胀情况,并对脑外伤严重程度进行分型,上述临床指标均与血清T-pro BNP呈正相关,可根据CT下患者脑损伤临床特征评估其血清NTpro BNP水平,为临床操作与预后提供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二聚体是否可以替代头颅CT用来估测小儿存在创伤性脑损伤。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3月就诊于该院急诊的116例脑外伤患儿进行前瞻性队列观察研究,同时登记他们的临床资料,测定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常规等相关指标。采用相关统计,分析哪个指标可以替代脑CT用来评估患儿脑部损伤情况。结果单变量及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用来评估患儿的脑损伤情况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且优于格拉斯哥评分(GCS)。500 pg/μL作为临界点的特异度是94%。其他的指标,如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等不能用来评估患儿的脑损伤情况。结论 D-二聚体水平较低的患儿多未见明显的脑损伤,可替代头颅CT用于评估患儿的脑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4.
肖向荣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7):1079-1082,1085
目的 总结小儿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征与救治经验。方法 对1999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45例重型颅脑损伤惠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CT检查特征、治疗方法等进行探讨,其中35例早期手术治疗,其余病例采取保守综合治疗。结果 该组45例存活42例(93.33%,42/45),死亡3例(6.67%,3/45)。40例(95.24%,40/42)患儿获随访(时间为6~66个月),28例(70.00%,27/4b)恢复良好,轻残7例(17.50%,7/40),中残3例(7.50%,3/40),重残2例(5.00%,2/40)。结论 小儿重型颅脑损伤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诊断、及时抢救并配合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能明显地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孙刚 《四川医学》2012,33(7):1219-1221
目的分析研究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1996年1月~2011年6月期间我院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178例,在SPSS 17.0统计软件包中行检验比较两组疗效差异,并将年龄、就诊时间、亚低温治疗、初诊GCS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非条件多因素分析影响亚低温疗效的因素。结果检验比较亚低温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的预后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增大、就诊时间长、初诊GCS评分低为影响急性重症颅脑损伤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而亚低温治疗[β=-0.753,P=0.012,OR值=0.523,95%CI=(0.356,0.866)]则为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够改善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动态变化对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PHI)以及预后的影响,评估D-D对急性颅脑损伤诊治过程中的辅助价值。 方法 选取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8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分时段采集患者伤后24 h内、第3天、第7天、第15天外周静脉血,检测伤后血浆D-D动态变化;所有患者入院后24 h内、第3天、第7天以及第15天均行颅脑CT检查,根据CT检查结果分成2组,颅脑CT复查提示颅内血肿较前明显增大者(≥25%)为PHI组,未明显增大者为对照组。进一步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研究,分析D-D对颅脑损伤程度、PHI及预后的影响。 结果 88例颅脑损伤患者中,有42例为PHI患者,发生率为47.73%。PHI患者伤后24 h内、第3天、第7天、第15天外周静脉血D-D含量均显著高于非PHI患者(24 h内:7.47±6.35 vs.2.01±2.46;第3天:4.06±3.43 vs.1.41±2.37;第7天:2.73±3.03 vs.0.91±1.38;第15天:1.77±3.15 vs.0.41±1.07,均P<0.05);GCS评分≤8分患者D-D含量明显较高,GCS≥9分患者D-D含量较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血浆D-D水平明显高于非死亡患者,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结果显示,D-D含量较高者,PHI发生率亦较高;预后不同的患者D-D含量有显著差异。 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中D-D含量异常增高,可作为PHI发生的预测因素,是判断患者伤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纳洛酮及神经节苷脂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纳洛酮(NLX)及神经节苷脂(GM1)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运用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76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NLX及GM1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36),观察治疗时期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头颅CT变化和远期疗效.结果:NLX及GM1治疗组病人呼吸循环较快稳定,呼吸异常(15%)、心律导异常(20%)及伤后1周颅内压显著升高(20%)和重度脑水肿者(20%)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NLX及GM1治疗组1周后意识转清醒率(35%)及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率(4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重残及死亡率(25%)明显减少(P<0.01).结论 NLX及GM1治疗组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缩短昏迷时间,降低伤残率,促进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提高恢复良好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影响全麻苏醒期老年患者躁动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486例老年全麻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调查,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EA的发生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脑外伤或脑梗病史、手术类别、有无术后镇痛、有无在诱导前使用导尿管、多沙普仑催醒情况、有无低氧(SPO2〈90%)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较小的年龄、无高血压史、无脑外伤或脑梗病史、未用多沙普仑催醒等为避免EA发生的保护因素(OR〈1,P〈0.05);诱导后放置导尿管、术后未镇痛为导致EA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老年全麻患者EA的发生和多种因素有关,针对老年全麻患者EA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血清中神经丝蛋白H磷酸化亚型(pNF—H)和S-100B水平的变化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0名健康人和118例颅脑损伤患者损伤后6h、12h、24h、3d、5d、7d的血pNF—H和S-100B水平,分析pNF—H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各时间点检测血pNF—H和S-100B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内中、重型亚组各时间点检测血pNF—H浓度均显著高于轻型颅脑损伤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型亚组各时间点血清pNF—H浓度均显著高于中型颅脑损伤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颅脑损伤后24h的血pNF—H水平与24h的GCS及6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呈负相关(r=-0.47、-0.33,P均〈0.05)。结论血pNF—H和S-100B水平检测可作为判断颅脑损伤早期病情和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88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常规治疗和应用神经节苷脂(GM-1)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8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随机分为GM-1治疗组(n=46)和对照组(n=42),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GM-1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GM-1,观察治疗时期两组病人的颅脑CT、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对两组患者进行GCS评分、NFD评分及2个月后GOS评分,以此评定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GM-1治疗组病人呼吸异常(19.57%)和心律异常(21.74%)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重度脑水肿(21.74%)的发生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治疗10 d后治疗组GCS分值较对照组提高,神经功能缺失(NFD)评分较对照组降低,随访2个月GOS评分Ⅴ级者(69.57%),较对照组(47.62%)提高(P<0.05).结论 GM-1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供血,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