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下两种融合方式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我院采用MIS-TLIF术治疗的11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融合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57例和B组55例。A组行单纯椎间植骨融合,B组行椎间融合器(Cage)融合。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腰腿疼痛恢复情况、椎间隙高度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B组(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JOA评分、ODI评分以及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高,ODI评分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B组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A组(P0.05);术后1年,两组椎间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LIF术下单纯椎间植骨融合与椎间Cage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相当,可根据患者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采用椎间自体骨填充结合Cage内植骨钉棒内固定术与单纯采用Cage内植骨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失稳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65例腰椎失稳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35例和B组30例。A组采用椎间自体骨填充结合Cage内植骨钉棒内固定术治疗,B组采用Cage内植骨钉棒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和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6个月内椎间植骨融合率为57.14%,明显高于B组的43.33%,A组12个月内椎间植骨融合率为100.00%,明显高于B组的8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A组的椎骨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优良率为94.29%,明显高于B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自体骨填充结合Cage内植骨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失稳症可明显提高治疗优良率,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促进椎间植骨融合,利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背景:临床多见应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Cage行椎间融合时采用自体髂骨颗粒填充Cage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椎间融合率的报道,很少有整个融合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融合情况以及自体椎板颗粒骨椎间植骨融合率的远期随访报道.目的:随访观察自体椎板、棘突作为骨源联合Cage植入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的影像学随访结果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63例,均为单一椎间隙病变,男24例,女39例;年龄46(35~72)岁,将全椎板减压后的自体椎板、棘突碎骨粒庆大霉素浸泡后充填于Cage内,应用髓核钳沿备好的Cage通道将部分绞碎自体骨植入Cage前间隙内,然后再沿备好的Cage通道植入Cage.随访53(37~62)个月;术后1周,3,6,12个月及远期行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检查,观察患者不同时期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63例患者中,51例患者成功融合(81%),融合部位均位于Cage内及其前方,融合时间为术后6~12个月.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椎间融合好,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减少.结果说明自体椎板、棘突作为骨源联合椎间Cage植入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后可获得满意的融合结果.应用减压后的椎板骨颗粒填塞Cage及椎间植骨,可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取骨区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后外侧植骨与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远期疗效。方法 11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2组。A组行椎弓根钉内固定复位横突间植骨融合术,B组行椎弓根钉固定复位椎间融合术。比较2组的滑脱复位率、复位丢失率、椎间隙高度丢失率、植骨融合率、手术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2组手术前后及随访时滑脱率、复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融合率显著高于A组(P0.05)。2组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与近心端第2椎间隙高度比值有显著差异(P0.05)。2组JOA评分、RIS及优良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术前及随访时下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6%,显著高于B组的10.7%(P0.05)。结论与后外侧植骨相比,椎间融合术能够维持滑脱的矫正,减少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出现,但两种术式的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同种异体骨、Cage与自体髂骨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椎间植骨融合术的颈椎间盘突出症84例,根据手术植骨所用材料不同将其分为同种异体骨组(26例)、Cage组(22例)和自体髂骨组(36例)3组。观察比较3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6个月颈部疼痛程度,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和6个月骨融合情况,术后6个月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以及术后6个月治疗效果。结果 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自体髂骨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长于或多于同种异体骨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长于或多于Cag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3组颈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体髂骨组颈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高于同种异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6个月,3组组内颈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6个月,3组组内颈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呈依次下降趋势,组内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组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髂骨组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同种异体骨组和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3和6个月骨融合率、术后6个月椎间高度和颈椎曲度以及术后6个月Odom分级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骨、Cage及自体髂骨应用于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均具有较好效果,但采用自体髂骨者损伤大、痛苦较多,采用Cage者可能发生金属反应,而采用同种异体骨者并发症相对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椎间融合器椎间植入对椎体滑脱患者椎间隙高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997-01/2004-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腰椎滑脱患者114例,均知情同意。行后路椎间融合术时根据椎间融合材料的不同,将114例患者分为3组,自体髂骨椎间融合组(两块自体髂骨椎间融合)42例;自体髂骨 椎间融合器组(自体骨 单枚椎间融合器)36例;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 椎间融合器组(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 单枚椎间融合器)36例。椎间融合器具有优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良好的固定功能,能提供较大面积的植骨床;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由处理后的牛松质骨与成品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按一定比例组成。术后定期随访,比较3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脊柱融合率和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随访时采用临床功能评估标准(0~9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包括疼痛、止痛药使用、日常生活状况及工作状况4个项目,0~1分为优,2~3分为良。脊柱融合状况根据Kuslich融合标准(椎间隙中骨桥形成、屈-伸位片上活动<5°、融合器周围无透亮区、矢状位CT片上有骨桥从上位椎体到达下位椎体)进行评定。结果:114例腰椎滑脱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5~30个月,其中15~20个月104例,20~25个月6例,25~30个月4例,平均随访时间自体髂骨椎间融合组为15个月,自体髂骨 椎间融合器组为16个月,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 椎间融合器组为16个月。①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自体髂骨椎间融合组显著低于自体髂骨 椎间融合器组和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 椎间融合器组(P<0.05)。②疗效优良率:3组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术后1年脊柱融合率: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 椎间融合器组显著高于自体髂骨椎间融合组及自体髂骨 椎间融合器组(97.0%,81.0%,83.3%,P<0.05)。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椎间融合器作为腰椎滑脱后路椎间融合的植骨材料,术后融合率高,椎间隙高度丢失少,治疗效果优于自体髂骨椎间植骨和自体骨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椎阍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三柱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效果.方法 对43例有手术指征的退行性腰椎不稳症患者,分别采用单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A组,24例)和三柱植骨融合内固定(B组,19例)两种方法治疗,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植骨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A组[(85~170)min,平均110 min]与B组[(105~205)min,平均145 min)],术中出血量:A组[(250~800)ml,平均450 ml]与B组[(300~1100)ml,平均600 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12~65个月,平均27.8个月.A组与B组融合率分别为91%与94%(P>0.05).术后各时间点2组JOA评分及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及椎间隙高度,A组与B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单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三柱植骨内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在融合率,术后JOA评分,椎间隙高度相接近,但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后路复位内固定中不同植骨融合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腰椎滑脱患者60例,分成A、B、C组,分别进行行后外侧横突间植骨融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自体骨植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器。术后定期随访,比较其术后效果。结果术后1年各组患者腰椎滑脱均获完全复位,未出现固定螺钉松动、拔出、断裂及腰椎再滑脱现象。椎体融合率A组与B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A组与C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间隙高度、Naka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对腰椎滑脱患者因合理选择植骨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椎间融合器加颗粒状自体骨椎间融合和自体髂骨加颗粒状自体骨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5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后路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根据椎间植骨融合方式的不同,分为椎间融合器加颗粒状自体骨椎间融合组(A组,26例)和自体髂骨加颗粒状自体骨椎间融合组(B组,30例)。比较两种植骨融合方式的影像学结果和临床疗效。结果随访时间18~30个月,平均(20.3±3.7)个月。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A组融合率为96.2%,B组融合率为96.7%,两组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良率92.3%,B组优良率为90.0%,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椎间隙高度丢失(1.1±0.3)mm,B组椎间隙高度丢失(2.5±0.6)mm,两组椎间隙高度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间融合器加颗粒状自体骨椎间融合和自体髂骨加颗粒状自体骨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优良率相当,融合率相近,临床疗效好,但采用椎间融合器加颗粒状自体骨椎间融合者椎间隙高度丢失较少,可能有利于保持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崔建胜 《临床医学》2011,31(4):80-81
目的比较不同椎间隔合治疗严重腰椎滑脱的早期疗效差异。方法对68例严重腰椎滑脱患者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根据椎间融合方法不同分为Cage融合组34例和椎间植骨组34例。比较术后两组的植骨融合率、Taillard滑脱率、腰椎前凸角和滑脱椎椎间高度指数等,比较两组疗效的差异。结果经随防,患者均复位良好。Cage融合组的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部评估系统评分优良率、椎间融合率优于椎间植骨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illard滑脱率、腰椎前凸角和滑脱椎椎间高度指数等指标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Cage植骨融合治疗严重腰椎滑脱的早期临床疗效优于椎间植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双侧开窗髓核摘除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总结2007-2010年收治的39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经后路双侧开窗髓核摘除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资料,根据JOA评分和影像学结果,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平均2.5年按JOA评估标准,术前JOA评分(11.79±2.36)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23.61±2.28)分,改善率68.7%。骨性融合率89.7%。【结论】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同时行椎间Cage融合后路内固定,可促进椎间融合并以维持椎间隙稳定,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采用改良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法对76例患者术前、术后随访3个月时进行VAS、JOA评分。术后随访1年,行X线检查,同时观察植骨融合率的情况。结果76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VAS得分明显低于术前、JOA得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随访1年,X线检查示76例患者植骨块无明显移位,无断钉、断棒和松动;植骨融合率为97.4%(74/76)。结论改良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背景:改良自体骨融合术是松质骨与皮质骨的结合,将二者同时应用到腰椎融合术中,能起到互补的作用,在保证融合率的同时,又能减少椎间隙高度的过度丢失。目的:探讨钉棒系统内固定并改良自体骨后路椎间融合修复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将需要进行内固定治疗的60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按修改方式不同分为2组,每组30例。改良组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并改良自体骨后路椎间融合,对照组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并Cage后路椎间融合,在内固定后3,6,12个月随访,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腰腿痛改善率、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的差异。结果与结论:与内固定前相比,2组患者在生活质量及腰腿痛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改良组的术后并发症更少,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的保持方面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钉棒系统内固定并改良自体骨后路腰椎融合与钉棒系统内固定并Cage后路椎间融合疗效相近,但自体骨移植组术后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植骨(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及横突间植骨治疗2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从滑脱复位结果,融合成功率,术前术后疼痛改善情况,腰部功能改善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28例患者平均随访13个月,滑脱完全复位25例,占89.3%,不完全复位3例,占10.7%。全部患者都获得植骨融合,融合率100%。27例术后腰腿痛即消失。1例术后疼痛改善,1个月后疼痛消失。所有患者3个月后腰部活动良好。伸0°~20°,屈0°~40°,左侧弯0°~25°,右侧弯0°~25°。本组患者无钉棒松动或断裂,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具有复位良好,融合可靠,疗效确切的特点,且减少了腰椎术后并发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背景:颈椎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被认为是颈椎前路多节段椎间盘切除和融合的标准治疗,但是,颈前路植入钢板有着很多金属植入物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目的:分析和比较使用颈椎桥形连接融合器和Cage椎间融合器±颈椎前路钢板置入内固定进行颈椎前路2节段以上椎问融合的有效性。方法:纳入54例2节段以上颈椎间盘突出接受颈椎前路减压和融合治疗的患者,分别使用颈椎桥形连接融合器进行颈椎前路椎间融合(n=30)和Cage椎间融合器与颈椎前路钢板固定系统进行椎间融合(n=24)。使用日本骨科学会(JOA)量表系统评价临床结果,椎间融合后3,6个月依据X射线检查评价颈椎前凸角、椎体间高度和颈椎融合状态。结果与结论:对桥形连接融合器和Cage椎间融合器组的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两组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5个月。桥形连接融合器组平均JOA评分由治疗前(7.4±0.4)分,提高到治疗后3个月(14.3±0.5)分,治疗后6个月(14.5±0.8)分,Cage椎间融合器组平均JOA评分由治疗前(7.6±0.7)分,提高到治疗后3个月(13.9±±0.4)分,治疗后6个月(14.0±0.6)分,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的颈椎前凸角和椎间隙高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说明该植入体植入后能有效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避免出现螺钉钢板固定并发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I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指征。【方法】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的胸腰椎结核手术患者资料,根据其病情其中30例I期后路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组);另30例行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18个月ESR、cobb角、骨融合、ASIA分级、JOA分级及术后复发等情况。【结果】A组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与B组比较明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O.05),两组间临床效果(术后ESR、cobb角、骨融合、ASIA分级、JOA分级及术后复发等)及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较后路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手术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特点。但植骨融合时间较长,病变部位暴露不充分,椎体前方的病灶清除创伤较大且不易清除,应严格掌握其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7.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3 年9 月至2009年5 月手术治疗的120 例65 岁以上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8例,女62例,平均年龄69.8岁,包括半椎板切除,神经根管减压,突出髓核摘除17例,椎板间开窗减压加椎间关节内侧部分切除,侧隐窝扩大,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Quadrant微创通道单侧椎弓根置钉联合单枚cage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全层切开法实施经Quadrant微创通道单侧椎弓根置钉联合单枚cage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定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疼痛程度;末次随访采用正、侧位X线片判定植骨融合率及椎间高度,并按Nakai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82~180 min,平均100 min;术中出血90~200 mL,平均120 mL;切口长度3~6 cm,平均4.5 cm;住院时间5~14 d,平均7 d;术后未出现切口区明显皮缘坏死,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3~16个月)。随访期间未见椎弓根钉棒松动、断裂;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由术前(7.1±1.3)分降至(2.3±1.6)分,椎间融合率93.3%,椎间隙高度前缘由术前(1.31±0.33)cm升高到术后(1.54±0.21)cm,后缘由术前(0.55±0.11)cm升高到术后(0.65±0.10)cm。临床疗效:优15例,良11例,可5例,优良率83.87%。结论经微创通道单侧椎弓根置钉联合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对人体正常组织结构破坏小、治疗费用低等优点;全层切开法对于预防皮缘坏死,脂肪液化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后路环形融合后内固定术(PCF)与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术(PLF)治疗腰椎滑脱(LSL)的效果。【方法】48例LSL患者中26例行PCF(A组),22例行PLF(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融合率、症状改善情况(JOA评分、VAS评分)以及术前、术后以及随访终末的滑脱角、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结果】A组患者融合率为100%,B组融合率为81.82%,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JOA、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滑脱角、腰椎前凸角及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随访时PCF组滑脱角、椎间隙高度丢失程度明显低于PL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后路融合术都是治疗LSL的有效术式,PCF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是治疗LSL的一种可靠方法,能够提高脊柱的融合率并维持良好的椎间隙高度和形态及腰椎生理性前凸,特别是对中重度LSL患者,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应作为首选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多节段腰椎峡部裂的手术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椎板切除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成人多节段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9例。【结果】9例均获得一定程度的复位。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随访30个月,术后1年X线复查显示融合率100%,根据JOA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手术疗效,所有患者均对术后疗效满意。【结论】腰椎峡部崩裂所引起的多节段腰椎滑脱常需手术治疗,手术主要目的是有效融合及坚强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神经减压、适当复位,手术治疗疗效显著、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