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EBV)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2年1~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收治符合EBV感染IM诊断标准的102例患儿,将102例EBV-IM患儿分成<3岁、3~6岁、≥7岁3组,对这三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中,男女比例1.3∶1;<3岁35例(34.3%),3~6岁46例(45.1%),≥7岁21例(20.6%)。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中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是 IM 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其阳性率分别为100%、93.1%和75.5%;肝大、脾大、皮疹和眼睑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45.1%、37.3%、30.4%和16.7%,以上临床表现在三个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白细胞年幼儿升高明显,异型淋巴细胞各年龄组无明显差异,血清ALT、AST在年长儿偏高。结论 EBV-IM起病症状多样,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结合临床表现及检测EBV-DNA、EBV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找荧光定量PCR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EBV DNA拷贝量的最佳样本。[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了IM病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全血基因组DNA及血浆的EBV DNA拷贝量,并比较各种方法的阳性率及拷贝量。[结果]三种不同来源的样品荧光定量PCR方法的阳性率分别为76%、69%、23%。全基因组及单个核细胞组阳性率比较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且两组拷贝量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血浆组阳性率及拷贝量与前两种方法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是荧光定量PCR检测IM的EBV DNA量的最佳样本。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目及异型淋巴细胞比率在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70例IM患者(IM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目及异型淋巴细胞比率。结果 70例IM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目及异型淋巴细胞比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结论 EBV相关性IM临床表现多样,外周血淋巴细胞数目及异型淋巴细胞比率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异型淋巴细胞数量与EB病毒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外周血中异型淋巴细胞(atypical lymphocyte)的形态和数目变化,提高早期诊断率和病程的判断。方法 对已确诊的50例IM按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进行分组,观察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特点。 结果 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大多患者具有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通过实验室检查分析(IM)外周血中存在数目不等的异型淋巴细胞。Ⅰ组(异型淋巴1-5%)有4例;Ⅱ组(异型淋巴6-10%)有7例;Ⅲ组(异型淋巴11-15%)有10例;Ⅳ组(异型淋巴16-20%)有14例;Ⅴ组(异型淋巴20%以上)有18例。通过荧光PCR-DNA检测EB病毒拷贝数发现第五组患者外周血病毒平均含量最高并与其他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M)临床表现多样,异型淋巴细胞的检查对该病的初期诊断和病程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分期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85例IM患儿按我国现行儿童年龄分期分为婴儿期组l例、幼儿期组20例、学龄前期组44例、学龄期组18例和青春期组2例,但由于婴儿期组和青春期组样本数少,故着重对其他3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85例男女比1.93∶1,中位年龄4.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颈淋巴结增大、咽峡炎、扁桃体渗出物、鼻塞、打鼾、眼睑水肿、肝脾增大.学龄前期组与学龄期组扁桃体渗出物发生率较幼儿期组明显升高(P均<0.05).46例(54.12%)白细胞增多,49例(57.65%)淋巴细胞>0.50,36例(42.35%)异型淋巴细胞>0.10,24例(28.24%)血红蛋白降低,46例(54.12%)C反应蛋白(CRP)升高,23例(27.06%)丙氨酸转氨酶升高,28例(32.94%)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幼儿期组、学龄前期组CRP升高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学龄期组(P均<0.05).并发急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10例,年龄均<4岁.结论 儿童IM的某些临床特征与发病年龄有关,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epstein-barr(EB)病毒感染、EB合并肺炎支原体(MP)、EB合并人巨细胞病毒(CMV)及EB同时合并MP、CMV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其早期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23年4月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入院或初诊确诊为EB病毒检出阳性的IM患儿163例,并分为单纯EB病毒感染组、EB合并MP感染组、EB合并CMV感染组及EB合并MP+CMV感染组。收集患儿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及早期实验室各项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组性别、年龄、发热、扁桃体肿大、淋巴结肿大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EB病毒感染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谷氨酰转肽酶(GGT)均高于EB合并MP感染组;GGT高于EB合并CMV感染组;ALT及GGT高于EB合并MP+CMV感染组(P<0.05)。结论 IM患儿中单纯EB病毒感染者临床症状与EB合并感染者相似,但肝功能损害较EB合并感染者更严重,早期常规检测肝功能指标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治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对我院2000~2005年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ns mononucleosis,IM)8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现将我院儿科2003—02~2006—02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86例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52例,女36例,年龄10月龄~13岁。~1岁2例,~3岁22例,~6岁48例,〉12岁14例。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探讨其免疫功能变化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37例IM患儿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另设20例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结果】IM患儿CD4 、CD4 /CD8 明显下降(P<0.01);CD3 、CD8 明显升高(P<0.01)。【结论】EB病毒感染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是IM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是出疱疹病毒群的EB病毒引起,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皮疹,年长儿有弥漫性或局限性腹痛,本病属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合并有多种并发症,以脾破裂最为严重,还可并发呼吸道阻塞、脑膜炎、Evens综合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偶见心包积液、水肿,如不及时治疗及护理,就可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T ei 指数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合并心肌损害儿童左心功能评价的意义。方法 检测并比较 IM 合并心肌损害患儿96例(观察组)和正常对照组40例(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EF)、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峰)及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峰)、(E/A )比值、左心室等容收缩时间(ICT)、等容舒张时间(IRT)、射血时间(ET),计算Tei指数。结果 观察组EF、E/A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左室Tei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大(0.48±0.09vs0.39±0.08,P <0.05),且Tei指数与EF、E/A无显著相关( P >0.05)。结论 IM合并心肌损害患儿存在心脏整体功能异常,Tei指数能简便、敏感检测其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和分析广元市体检人群中各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流行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5年在本院健康体检的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各型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数据,分析和比较各年间各型肝炎病毒抗体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的差异.[结果]2011~2015年HAVIgM抗体阳性率为0.17%(2/1197),HBsAg阳性率为2.89%(1722/59569);HAVIgG抗体阳性率为0.97%(335/34628);HDVIgM抗体阳性率为0.11% (1/948);HEVIgM抗体阳性率为4.14%(41/991).2011~2015年HBsA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40%,3.03%,2.88%,2.66%,2.58%,各年间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x2=17.385,P<0.01).HAVIgG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47%,1.12%,0.86%,0.89%,0.74%,各年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x 2=19.853,P<0.01).[结论]广元市体检人群中乙肝和丙肝的检测阳性率较高,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各阶段肺炎衣原体(CP)感染状况.[方法]对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n=32)、慢性持续期(n=35)和临床缓解期(n=29)及3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用ELISA方法检测肺炎衣原体血清抗体IgA、IgG、IgM.[结果]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健康儿童CP急性感染率分别为31.3%、25.7%、6.9%和6.6%,慢性感染率分别为18.8%、28.6%、3.5%和0%,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与慢性持续期的CP感染率均显著高于临床缓解期及对照组(P<0.05).[结论]CP感染是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收集泌尿系统感染患者183例的尿液标本进行病原菌鉴定及大肠埃希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泌尿系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84.15%,革兰阳性球菌占14.21%,真菌占1.64%;居前3位的是大肠埃希菌(63.93%)、肺炎克雷伯菌(7.65%)、屎肠球菌(4.92%)。大肠埃希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菌株70株,阳性率高达59.83%;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耐药性较高,对碳青酶烯类保持高敏感性,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呋喃妥因和阿米卡星耐药性较低。【结论】本院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耐药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发型(妊娠<34周)子痫前期与患者妊娠结局的关系以及明确发生早发型子痫前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本院妇产科进行分娩的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孕产妇25360例的临床资料,对发生早发型子痫前期的孕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早发型子痫前期的孕妇有96例,占0.37%,其中12例在妊娠34周后分娩。孕妇年龄≥35岁( P =0.006;95% CI ,1.309~5.135)、初产( P ≤0.001;95% CI ,2.525~5.052)、糖尿病( P ≤0.001;95% CI ,2.029~8.669)、慢性高血压( P ≤0.001;95% CI ,9.112~37.303)、先天性异常( P ≤0.001;95%C I ,2.632~11.222)是早发型子痫前期的高危因素。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在围产期发生不良结果较非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严重,其中与新生儿病死相关因素包括:胎死、小于胎龄儿、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结论 依据早发型子痫前期的相关因素以及可能的妊娠结局,可以尽早区别孕产妇情况和预防干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小切口开放性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与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中、上段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的72例输尿管中上段结石患者,纳入标准为直径大于1.5 cm嵌顿性中上段结石以及输尿管镜碎石或体外震波碎石失败患者。其中37例行小切口切开取石,另35例行后腹腔镜切开取石。比较两组术后视觉疼痛评分(VAS )、镇痛剂使用时间、一次性取石率、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恢复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一次性取石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P >0.05),小切口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后腹腔镜组(P < 0.001);而在术后连续两天 VAS值、镇痛泵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及恢复时间上,后-腹腔镜组明显优于小切口组(P< 0.01)。结论对于输尿管中上段的嵌顿性结石及输尿管镜碎石或体外震波碎石失败者,小切口及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均是安全、可靠的方案。但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较小切口取石术有术后患者耐受性好、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伴不全肠梗阻并发严重感染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期收治的一例 UC 伴不全肠梗阻并发严重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三次入住本院消化内科症状无明显改善后转入本科室治疗,拟逐步停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后行探查手术,同时予以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三个月后行腹腔镜结肠肝曲癌根治+左半结肠切除术。【结果】患者腹泻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未再诉腹痛、腹胀;体温恢复正常;肛瘘病情好转;术后病检结果为 UC 伴结肠肝曲癌变。【结论】UC 患者在使用激素、抗免疫治疗时出现不全肠梗阻应早期预防性给予抗感染治疗,避免出现爆发感染,疗效不佳时应尽早手术治疗;对于病程长的 UC 患者出现类似克隆恩病肠壁增厚不全肠梗阻时应早期手术,谨防癌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IgA肾病(IgAN)慢性扁桃体炎与非肾炎慢性扁桃体炎患者细菌谱及药物敏感情况,为临床治疗及分析IgAN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①对45例IgAN病人(A组)及45例非肾炎慢性扁桃体炎病人(B组)实施扁桃体摘除术;②无菌收集患者扁桃体,对两组病人扁桃体隐窝内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①细菌检出率:两组每份标本均有细菌,细菌检出率均为100%,两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细菌种类:A组分离出各种细菌139株,B组138株,两组均检出链球菌、奈瑟菌、副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肺炎链球菌,两组患者的细菌种类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患者均有甲型链球菌,且甲型链球菌在分离的细菌中最多。④细菌药敏试验结果:两组对青霉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类、第1代及第2代头孢菌素、第3代及第4代头孢菌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哌酸环丙沙星、利福平、万古霉素的敏感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两组患者均有甲型链球菌,且甲型链球菌在分离的细菌中最多。两组患者的细菌谱和药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推测IgAN发病机制可能与扁桃体免疫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患者合并血源性感染的病原学分布和临床特征。【方法】对本院90例DM合并血源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M患者合并菌血症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其次为葡萄球菌属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各占比为44.4%、27.7%和15.6%,真菌的检出率为1.1%;DM 患者合并脓毒血症的致病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金葡菌、大肠埃希菌及其他,各占比为45.8%、20.8%、20.8%及12.6%。与非脓毒血症者比较,脓毒血症者的年龄大、发热时间长、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C反应蛋白(CRP)高、血脂指标低,且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应重视DM 合并血源性感染的特殊性,以指导临床的诊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