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外伤性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28例.损伤部位:C1 6例,C2 2例,C3~4 3例,C4 3例,C5 4例,C5~6 5例,C6 3例,C6~7 2例.脱位程度:Ⅰ度脱位20例,Ⅱ度脱位5例,Ⅲ度脱位1例,Ⅳ度脱位2例.ASIA分级:A级 3例,B级1例,C级3例,D级4例,E级17例.全部病例术前均行 X线、CT及 MRI检查并根据其结果行个体化椎弓根钉置入.术前和术后按ASIA神经功能评估方法评价手术疗效.[结果]28例均获得8~18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随访期内无一例死亡.其中置入螺钉140枚,有128枚位置正确,12枚存在不同程度偏差,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无神经损伤加重.ASIA分级:A级3例中的1例恢复至D级,2例恢复至B级,B级1例恢复至C级,C级3例中的1例恢复至D级,2例恢复至E级,D级4例恢复至E级,E级17例仍为E级.[结论]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是治疗外伤性颈椎骨折脱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我院骨科2001~2004年采用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选择性椎板切开回植治疗胸腰椎骨折29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自制圆棒透视下经伤椎椎弓根撬拔复位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结果】采用Frankel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术前、术后1周伤椎影像学检查,伤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及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伤椎上下椎体平均高度的比值均明显改善。椎管狭窄受堵情况按wolter分类评估。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29.2°矫正至平均4.2°;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19mm矫正至平均36mm,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伤椎上下椎体平均高度的比值由术前的平均35.8%矫正至95.5%,术后随访测量伤椎X线片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术后1周比较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植骨融合率高,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和骨折复位丢失,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6.
2002年以来,我们采用后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性腰椎骨折脱位36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系统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术前确诊为脊柱结核患者21例,且术前常规三联药物抗结核(HRE方案)治疗2~4周,术中局部给予链霉素治疗,术后均经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均随访26个月,观察患者的后凸Cobb角、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结合植骨融合、Frankel分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21例患者脊柱结核均获治愈,术后一年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异常者均恢复正常,也均植骨融合;术后15例患者Frankel分级为E级,结核无复发、内固定无松动及断裂,未发生内植入物的感染.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1°~25°,平均(15±4)°.[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系统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术可有效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恢复和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入路椎弓根钉不同节段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7例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 =36)和对照组(n =31),对照组行短节段后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长节段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神经功能、椎体前缘压缩度、Cobb角.[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58.7±33.9)min,明显长于(113.6±24.2)min(P<0.05);术中出血量为(386.4±122.9)mL,明显多于对照组(183.7±57.8)mL(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椎体前缘压缩度、Cobb角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Cobb角、Cobb角矫正率、Cobb角矫正丢失度、椎体前缘矫正丢失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椎体前缘压缩度、椎体前缘压缩矫正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长节段后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可有效矫正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后凸畸形,恢复椎体高度,并有效预防远期矫正丢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侧块内固定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和内固定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23例采用侧块内固定(A组),13例采用椎弓根内固定(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颈椎病颈椎功能评分及改善率(术前,术后一周,术后半年)以及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情况。【结果】A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均优于B组,有显著差异( P <0.05)。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较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患者术后相互比较颈椎病颈椎功能改善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侧块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较椎弓根内固定术具有疗效满意,手术过程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20.12±5.34)月,切口Ⅰ期愈合,无定位错误;损伤椎体高度及脊椎成角畸形完全获得纠正40例,残余5°~10°12例;无螺钉断裂,折弯松动;术后患者神经功能47患者神经获1级以上改善,A级5例无恢复.结论 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复位理想、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等优点,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较好的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术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技术诊治的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患者37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观察手术前后椎体高度、Cobb's 角变化,并统计术后并发症.[结果] 37例均获得随访.手术时间为1.1(0.75~1.5)h;出血量20~100 (40.5±10)mL;术后随访时间10~36(19.8±5.6)个月.术后4周、术后1年与术前1 d 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明显减轻;治疗4周、治疗12个月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后凸Cobb角明显高于治疗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术后1个月与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并发症3例(8.1%),均系椎弓根螺钉置入不正确穿破外壁,无硬脊膜破裂及血管损伤患者.随访无明显后凸畸形和高度丢失,骨折全部获得愈合.12个月随访时发现2例患者共3枚螺帽松动;椎弓根螺钉断裂2例(5.4%),其中l例见于术后6个月,1例见于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椎弓根螺钉退出1例(2.7%).[结论]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病椎稳定性的破坏,既能到达稳定脊柱的目的,又可减小术中创伤.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其将会作为一项基础技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植骨(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及横突间植骨治疗2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从滑脱复位结果,融合成功率,术前术后疼痛改善情况,腰部功能改善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28例患者平均随访13个月,滑脱完全复位25例,占89.3%,不完全复位3例,占10.7%。全部患者都获得植骨融合,融合率100%。27例术后腰腿痛即消失。1例术后疼痛改善,1个月后疼痛消失。所有患者3个月后腰部活动良好。伸0°~20°,屈0°~40°,左侧弯0°~25°,右侧弯0°~25°。本组患者无钉棒松动或断裂,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具有复位良好,融合可靠,疗效确切的特点,且减少了腰椎术后并发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PHF)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4年1月在本院骨科接受治疗的PHF患者46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观察组接受LPHP内固定治疗,而对照组仅接受保守治疗.术后6个月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评价患者近期疗效并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疼痛、功能、运动范围和解剖复位得分分别为(31.7±3.5)分、(24.6±3.2)分、(18.1±2.3)分和(8.5±1.2)分,总得分(82.1±4.7)分,对照组为(26.3±4.2)分、(20.4±2.8)分、(13.6±3.3)分和(6.0±2.1)分,总得分(68.7±7.4)分;观察组优良率为82.6%(19/23),对照组优良率为52.2%(12/23);观察组1例切口感染、1例肩关节活动受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对照组3例股骨头坏死,5例肩关节活动受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8%.上述各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HP内固定治疗PHF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且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钉棒微创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分别行经皮椎弓根钉棒微创内固定术和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的50例单节段胸腰椎(T11~L2)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无神经症状和体征。经皮椎弓根钉棒微创内固定组16例,开放复位内固定34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内固定前后矢状位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时间9~21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经皮微创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内固定后引流量均显著优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组( P<0.05),两组住院时间均为12 d( P<0.05)。所有患者内固定术后3个月矢状位Cobb角显著低于内固定前,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显著高于术前(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棒微创系统治疗单纯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创伤小,安全可靠,矫正效果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空心双头加压螺钉在 Hoffa骨折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自2004至2013年间治疗的 Hoffa骨折患者共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车祸伤15例,高处坠落伤4例,砸伤2例;按Letenneur分型I型11例,Ⅱ型6例,Ⅲ型4例;闭合性骨折15例,开放性骨折6例;全部患者均采用空心双头加压螺钉进行骨折固定,术后及时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结论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平均21.5个月;随访结果为所有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术中术后无血管及神经损伤、术后没有出现伤口及关节腔感染、术后无螺钉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根据Letenneur评估系统进行术后功能评估,本组患者优良1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5.7%。结论空心双头加压螺钉固定治疗 Hoffa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术后功能恢复好的优点,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保守治疗与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老年患者50例,按其接受的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切开复位掌侧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组(A组)和闭合手法复位高分子石膏固定的保守治疗组(B组),通过影像学资料比较桡骨远端各项指标恢复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估患侧腕关节的疼痛程度、采用改良Garland Werlery评分系统及腕关节功能评分(Patient Rated Wrist Evaluation,PRWE)评估腕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并比较。【结果】两组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缩短长度及关节面塌陷程度等桡骨远端指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A组各项指标优于B组(P〈0.05); A组VAS评分低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rtland Werlery优良率评分显示:A组优良率为88.5%,显著高于B组75.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PRWE评分低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案均可有效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但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能更好的恢复和维持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及关节面平整度,减少桡骨缩短长度,从而使腕关节功能恢复更优,还能更有效减轻关节疼痛,减轻患侧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症状,是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时仍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自身状况及患者个人意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动力髋螺钉(DHS)及解剖锁定钢板(ALP)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内固定器械使用情况分成PFN组(A组,n =50)、DHS组(B组,n =42)和ALP组(C组,n =46)三组。比对三组患者手术历时、术中失血量、切口直径、骨折愈合时间、患肢负重时间、总住院时间、尖顶距(T AD )值等治疗指标。随访12个月,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并比较。【结果】三组患者 TA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A组患者手术历时、术中失血量、切口直径、骨折愈合时间、患肢负重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B、C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B组患者切口直径、骨折愈合时间及总住院时间与C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手术历时、术中失血量、患肢负重时间均显著高于C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时,三组患者 Harris评分及Harris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3个月时,A组患者Harris评分及Harris优良率均明显高于B组患者及C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00.%(5/50), B组为95.%(4/42),C组为109.%(5/46),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患者术后均无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断裂、髋内翻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相对DHS和 ALP而言,PFN具有手术历时短、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恢复期短、并发症发生风险低、预后理想等优势,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外固定支架手术与内镜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颧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4月在本院行外固定支架手术(外固定组,n=40)和内镜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内固定组,n=40)的80例颧弓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所有受试者均随访3年,比较其切口Ⅰ期愈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残留瘢痕率、咬合优良率、骨折断端完全对位率)及手术前后张口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切口均为Ⅰ期愈合,且无面瘫、头面部皮肤麻木、咀嚼功能受限、面部凹陷等并发症(P>0.05);内固定组术后轻度脱发、面部轻度肿胀各1例,均自行缓解;外固定组术后轻度张口受限1例,予以1~2个月的开口功能训练后恢复正常.两组患者术后3年时张口度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均可见面部基本对称,CT复查结果显示颧弓骨折愈合良好,无残留瘢痕率,咬合优良率及骨折断端完全对位率均为100%(P>0.05),咬合关系同伤前基本一致.[结论]外固定支架手术与内镜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均在颧弓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术式,为提高预后恢复效果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