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斌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5):267-268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方法以ADR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药师会诊和终末病历统计,对每例报告中患者的性别、年龄、所用药物、用药途径、不良反应及主要临床表现等依照ADR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并对收集的资料按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进行因果关系分析评价。结果引起ADRs的药品种类:头孢菌素类(108)、青霉素类(72)、喹诺酮类(38)、大环内酯类(20)、硝咪唑类(8)、林可霉素类(6)、磺胺类(2)、其他抗菌药物(4);涉及系统: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78)、呼吸系统损害(18)、中枢及外周神经的损害(16)、胃肠系统损害(16)、全身性损害(16)、心血管系统一般损害(8)、泌尿系统损害(2)、用药局部反应(2)、心外血管损害(20)、其他(2)。用药情况,①给药途径:218例(84.50%)患者为通过静脉滴注给药,16例(6.20%)为肌内注射给药,24例(9.30%)为口服给药。②合并用药:162例(62.79%)为单用药,96例(37.21%)为合并用药。结论应加强对临床药师ADRs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对ADRs的认识,使他们能够对ADRs及早发现,正确治疗并按时上报。同时,临床药师也应自觉加强对ADRs信息的收集,定期进行总结分析并反馈给临床,从而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抗感染药学》2017,(4):810-812
目的:分析某基层医院药品不良应发生规律、特点及相关因素,供临床合理用药参考。方法:对某基层医院2016年1—12月报告的84例药品不良反应(ADRs)报告,分析了发生ADRs患者性别与年龄、药品与种类、给药途径、联合用药、临床表现、转归等,并结合文献分析了ADRs发生规律、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84例报告中护士报告的66例占78.57%,医生报告的11例占13.09%,药师报告的7例占8.33%;注射给药ADRs发生率为91.67%明显高于口服给药为8.33%;所有ADRs患者经停药相应处理而治愈或未经处理而自愈,对原患疾病无影响;引发ADRs的药品中抗感染药物占45.10%,心血管药物占24.70%;ADRs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和心血管系统。结论:抗菌药物引起的ADRs仍是监测的重点,护士在ADRs监测工作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医院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Rs)病例的发生特点及其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医院信息系统中2018年-2020年3年间上报的ADRs病例454份报告,统计其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等相关信息,以及涉及的给药方式、ADRs严重程度、疑似药品种类和ADRs累及器官/系统等相关因素,分析其ADRs发生的原因与特点,并提出解决对策.结果:454例ADRs病例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且45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ADRs发生率为最高(212例,46.70%);ADRs涉及药品种类构成比TOP 3的药品分别为抗感染药物(38.77%)、血液系统药物(8.59%)和消化系统药物(6.17%),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s发生率达66.08%,皮下注射给药引起的ADRs为最少(0.44%);454例ADRs报告中以一般不良反应为最多(299例,占65.86%);ADRs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较为常见(占58.37%).结论:在日常ADRs监测中,应重点监测抗感染药物、60岁以上人群和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等因素,ADRs所导致的皮肤及附件产生的病变,属于ADRs重要信号特征;临床用药治疗过程中,应重点监测上述因素,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s)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上报至浙江省ADRs监测中心的ADRs 521例,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药物过敏史、ADRs发生时间、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因果关系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21例ADRs共涉及227种药品,其中由抗微生物药(85种,占总品种数的37.44%)导致的ADRs 300例,中药制剂(62种,占总品种数的27.31%)引起的ADRs 141例,分别占ADRs总数的57.58%和27.06%;共观察到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的ADRs 194例次,占总数的37.24%。不良反应涉及人群男女比例为1∶1.3;60岁以上患者为ADRs易感人群;静脉滴注是导致ADRs的主要给药途径。结论:医院应进一步加强ADRs监测与医疗监管工作,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天津市河西区挂甲寺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报的118例发生ADRs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发生ADRs的药物类型、用药途径、累及器官系统及表现,分析其ADRs发生的规律与特点,并制定保障用药安全的相关策略。结果:118例发生ADRs的老年患者中,>75岁的占比最高(44.92%),其余依次为>70~75岁的(占33.05%)和65~70岁的(占22.03%);118例老年患者中,ADRs所涉的药物主要为抗菌药物类(32例,占27.12%)、消化系统药物(24例,占20.34%)和心脑血管药物(22例,占18.64%),而ADRs所涉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48例,占40.68%),其次为口服给药(34例,占28.81%)和肌内注射(24例,占20.34%);118例老年患者中,ADRs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38例,占32.20%)和消化系统(26例,占22.03%),其次...  相似文献   

6.
2005年度7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s)发生规律及引发ADRs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5年收集的77例ADRs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患者比例较大;注射给药途径的ADRs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98.7%的可治愈,并对原患疾病无影响;ADRs涉及的药物品种中,抗感染药物占46.34%;主要的ADRs类型为皮肤及附件的损害。结论:应重视医院ADRs监测工作,加强医务人员对于ADRs的认识和呈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中戈那瑞林导致儿童严重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研究对象为成都市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收到的不良反应报表中, 使用戈那瑞林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儿童, 年龄≤14岁, 用药目的为GnRH激发试验。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这些患儿的基本信息、戈那瑞林使用情况、严重过敏反应发生情况及过敏反应的治疗和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集GnRH激发试验中戈那瑞林导致儿童严重过敏反应的病例14例, 男性3例, 女性11例;年龄(9±2)岁;Naranjo因果关系评定法评分≥5分。14例患儿使用戈那瑞林的剂量为(2.55±0.09)mg/kg, 均为静脉注射给药。4例严重过敏反应发生于首次进行GnRH激发试验, 10例发生于第2次GnRH激发试验;用药至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时间为(6.0±3.5)min。14例患儿严重过敏反应的表现为系统性过敏反应症状, 累及全身各个系统, 所有患儿均有3种及以上系统的损害。发生过敏反应后, 14例患儿均停用戈那瑞林, 其中5例给予肾上腺素肌内注射, 5例为肾上腺素或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注射, ...  相似文献   

8.
严重过敏反应是一种严重的、危及生命的速发型全身性超敏反应, 诊断不及时或救治不当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国内外相关指南均推荐肾上腺素作为严重过敏反应的一线治疗药物。我国严重过敏反应救治中尚存在肾上腺素使用不足, 给药途径、剂量不适宜等问题。肾上腺素的给药时机(尽早)、途径(首选肌内注射)、剂量等应严格遵循相关指南的推荐意见。肾上腺素注射液(预充笔)可缩短肾上腺素注射时间, 有条件的过敏患者未来可经过培训后配备并自行使用。  相似文献   

9.
聂小忠 《中国新药杂志》2012,(14):1698-1700,1659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2009年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s)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中药制剂的合理应用。方法:筛选出973份中药制剂ADRs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青年(19~39岁)ADRs发生率较高;女性患者ADRs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发生ADRs的给药途径主要为口服和静脉注射,ADRs涉及的中药制剂共341个品种,其中口服制剂66种(19.35%),其次为注射剂。ADRs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5.74%)。结论:应加强对口服和注射类中药制剂ADRs的监测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11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连瑞 《中国药师》2005,8(10):857-85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规律及诱发因素.方法:对我院1998年~2004年收集的119例ADRs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患者ADRs比例较大;注射给药ADRs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给药;抗感染药物ADRs发生率最大、中药类次之;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变态反应,其次是心脑血管系统反应;结论:加强对用药过程的ADRs观察,强调合理用药和ADRs监测,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国产注射用伏立康唑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三甲医院2014~2018年发生的国产注射用伏立康唑ADR进行监测,分析ADR的临床表现与累及器官-系统、发生时间、联合用药以及转归等。结果:发生的95例ADR以65岁以上患者为主(占69.47%),男性多于女性,发生在用药7 d内的占84.21%;患者使用伏立康唑的用法用量均符合说明书要求、发生ADR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累及器官-系统以循环系统(31.36%)、呼吸系统(23.67%)、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3.02%)、神经系统(7.10%)较为多见;有2例ADR考虑为双硫仑样反应;严重ADR 9例;除1例转归不详外,其他患者均转归良好。结论:使用国产注射用伏立康唑期间应密切监测ADR,尤其对老年患者应加强关注,注意联合用药避免双硫仑样反应等的发生,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s)发生相关因素以及ADRs对病人身体造成的损害.方法 收集本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药物不良反应报告98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静脉给药途经发生的ADRs有95例,占总例数的96.9%.其中抗菌药物的ADRs发生率最高,有44例,占44.90%.ADRs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系统损害最为常见.联合用药引起的ADRs 10例,占10.20%.结论尽可能减少 ADRs发生相关因素、合理用药,可以减少或避免ADRs的发生,保证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艾曲泊帕所致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发展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PubMed和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收载的艾曲泊帕致ADR的个案报道并进行分析。结果:收集艾曲泊帕致ADR的个案报道15篇共18例,其中男性7例(38.89%),女性11例(61.11%),年龄分布以50岁以上居多(13例,72.22%),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用药90 d以内(15例,83.33%),主要累及循环系统(7例,38.89%)和皮肤系统(6例,33.33%)。患者经停药或减量和/或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应关注艾曲泊帕所致ADR,加强用药教育,避免严重ADR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奥卡西平不良反应(ADR)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学计量方法,对国内外公开报道的53例奥卡西平ADR病例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奥卡西平引起的不良反应累积器官位居前3位的分别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3.9%)、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15.3%)和代谢和营养障碍(11.9%),各类ADR有不同的临床症状和发生特点,病例发表时间大多数报道集中在2007-2011年间。结论:奥卡西平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了解其不良反应情况、易感人群、发生时间及预防和干预措施,注意患者用药教育,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瑞舒伐他汀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的发生特征和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调脂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从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山东省ADR数据库上报的3 840份他汀类药物报告中筛选出瑞舒伐他汀所致严重类型的ADR报表,对患者的年龄、ADR发生时间分布、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统计分析。结果: 瑞舒伐他汀所致严重ADR报告共计254例,多发生在用药2~14 d(75.99%)内,年龄分布以60~69岁(35.43%)患者占比最多;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多样化,以肝胆损害(75.48%)多见,多发生在2~14 d(79.48%);ADR转归结果方面,痊愈或好转209例(82.28%);ADR对原患疾病影响方面,不明显205例(80.71%),病程延长44例(17.32%),病情加重5例(1.97%)。结论: 患者在开始使用瑞舒伐汀的14 d内,临床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ADR,特别是肝胆损害,及时鉴别和干预,避免严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28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临床科室上报的286例ADR报表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发生频率、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分类及严重程度分级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6例ADR中,男性ADR发生率略高于女性;ADR发生率,0~10a婴幼儿(29.72%)和60a以上老年人(22.72%)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89.16%)和口服给药(9.09%)为主;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频率高。头孢菌素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及青霉素类药物的ADR发生频率占抗感染药物前3位;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以及全身性损害为主;引发ADR例数前3位的药物为头孢曲松、五水头孢唑啉、头孢替安;新的及严重的ADR占8.04%。结论:应重视与加强ADR监测与报告工作,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曲克芦丁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84年1月-2011年12月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报道的76例曲克芦丁注射剂ADR病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ADR发生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曲克芦丁注射剂所致76例ADR病例中男性40例(52.63%),女性36例(47.37%),≥50a年龄组患者ADR最多,占73.69%,其出现时间多发生于用药后的前30min内。ADR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变态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曲克芦丁注射剂所致ADR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香菇多糖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R)/不良事件(ADE)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4年1月.2012年12月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报道的21例香菇多糖注射剂ADR/ADE病例,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ADR/ADE发生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香菇多糖注射剂所致21例ADR/ADE病例中男性16例(76.19%),女性5例(23.81%),〉50a年龄组患者ADR/ADE构成比最多,占90.48%,其出现时间多发生于用药后30min内。ADR/ADE主要表现为变态反应和骨骼肌肉系统损害。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香菇多糖注射剂所致ADR/ADE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的监测,以减少ADR/AD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广东省鹤山市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5—2009年上报的346例ADR报告,分别对报告人职业、ADR类型,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6例ADR报告中,以医生报告为主,占59.5%;新的、严重的ADR占30.0%;≥6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32.9%;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3.5%;抗微生物药致ADR发生率最高,占45.8%,以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多见;最常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5.2%。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静脉注射剂,重点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分析发生ADR的原因及机制,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9年1月-2009年12月上报到哈尔滨市ADR监测中心的清开灵注射液34例ADR病例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用药患者青壮年居多。在静脉滴注30min内发生的ADR占总例数55.88%;以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的报告最多,为30.09%;医疗卫生机构上报的ADR占总例数97.06%。结论:清开灵注射液ADR的发生与患者个体因素、药物因素等有关。临床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时需加强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