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3月方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患者行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为(86.55±9.3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AOFAS踝?后足评分(72.55±8.43)分(t=7.016,P<0.001);治疗组患者中踝关节功能为优者29例、良者9例、可者2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为优者19例、良者10例、可者11例(Z=-2.632,P=0.008)。其间,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32.5%(χ2=12.467,P<0.001)。结论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比,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可明显促进踝关节骨折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皮质骨加压螺钉和Endobutton钢板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3月达州市中心医院骨外科收治的100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资料,男性63例,女性37例;年龄27~69岁,平均42.8岁;左侧55例,右侧45例;损伤类型:旋后外旋型Ⅳ度29例,旋前外旋型Ⅳ度41例,旋前外展型Ⅲ度3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皮质骨加压螺钉组与Endobutton钢板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胫腓间隙(TBCS)、下胫腓重叠距离(TBOL)、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皮质骨加压螺钉组手术时间(63.58±16.93)min显著短于Endobutton钢板组(90.16±6.02)min(t=3.658,P=0.031),但两组术中出血量(t=0.875,P=0.361)、术后TBCS(t=0.986,P=0.205)、TBOL(t=1.338,P=0.159)水平,踝关节功能优良率(χ~2=0.444,P=0.505)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χ~2=0.211,P=0.64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ndobutton钢板治疗相对于皮质骨加压螺钉在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与术后并发症方面并没有显著优势,但皮质骨加压螺钉以其操作简便快捷的特点,明显缩短患者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阶梯式踝关节强化锻炼的方法在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功能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5月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78例Pilon骨折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1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8.9±12.1)岁。根据患者是否接受阶梯式踝关节强化锻炼,将患者分为强化组(48例)和常规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强化组患者除行常规康复训练外,于术后第4周开始行阶梯式强化训练。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和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评分)。结果强化组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13.7±1.5)周,优于常规组(15.6±1.8)周(P<0.001);术后12周,强化组踝关节背伸角度为(12.1±3.4)°,显著大于常规组(9.2±2.6)°,P<0.001。但两组患者踝关节跖屈角度、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周强化组踝关节跖屈角度、背伸角度和AOFAS评分均优于常规组[(31.4±4.6)°vs.(28.4±4.2)°(P=0.006)、(17.2±3.3)°vs.(12.9±2.7)°(P<0.001)、(88.1±5.2)分vs.(84.8±5.6)分(P=0.011)]。结论阶梯式的踝关节强化锻炼可以促进Pilon骨折术后临床愈合,改善踝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侧外固定治疗重度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12月南京中大医院江北院区骨科收治的重度Pilon骨折患者100例,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18~65岁,平均35.5岁;Ruedi-AllgowerⅡ型39例,Ⅲ型61例。按照不同固定方法分为常规固定组和单侧外固定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完全负重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评价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疼痛程度,并统计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单侧外固定组住院时间、完全负重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6.50±1.50)d、(132.56±10.25)d、(14.16±0.69)周,均短于常规固定组(19.25±2.35)d、(198.65±16.58)d、(17.58±1.50)周(t/P=6.975/0.001、23.970/0.001、14.650/0.001)。治疗后3个月,单侧外固定组踝关节Mazur评分为(85.67±6.59)分,显著高于常规固定组(62.78±3.45)分,VAS评分为(2.23±0.36)分,低于常规固定组(4.59±0.89)分(t/P=21.760/0.001、17.380/0.001);单侧外固定组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7.29±0.16)°、(28.36±1.23)°、(19.68±0.16)°、(16.89±2.12)°,均高于常规固定组(10.62±1.25)°、(21.57±2.58)°、(14.36±1.62)°、(14.25±0.57)°(t/P=37.430/0.001、16.800/0.001、23.110/0.001、8.503/0.001)。单侧外固定组治疗优良率为90.00%,显著高于常规固定组74.00%(χ^2/P=4.336/0.037)。单侧外固定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常规固定组的18.00%(χ^2/P=5.005/0.025)。结论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重度Pilon骨折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提高患者踝关节活动度,恢复患者功能,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不同方法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Haraguchi Ⅰ型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科收治的Haraguchi Ⅰ型后踝骨折患者80例.男性36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55.9岁;致伤原因:扭伤40例,道路交通伤31例,跌伤9例.按固定方法不同分为前后螺钉组(42例)和后前螺钉组(38例).前后螺钉组经皮由前向后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后前螺钉组经后外侧入路直接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所需时间;采用踝关节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分比较两组患者踝关节面复位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术后6、12个月的踝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前后螺钉组的手术时间[(50.4±9.6)min]短于后前螺钉组[(68.5±12.8)min],P<0.05.两组完全负重所需时间比较[(13.1±1.4)周vs.(12.6±1.3)周]、骨折愈合时间比较[(12.5±1.6)周vs.(11.8±1.6)周],P>0.05.前后螺钉组的Bur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分优良率为76.2%,低于后前螺钉组的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前后螺钉组的AOFAS分别为(75.4±13.1)分和(80.6±9.4)分,均低于后前螺钉组的(80.9±11.0)分和(88.2±10.9)分,P<0.05.结论 经皮由前向后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的手术时间较短,但由后向前置入拉力螺钉的患者踝关节面复位情况和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由前向后置入拉力螺钉的患者,且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闭合和切开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5月绵阳市中心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01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2例,女性29例;年龄2~13岁,平均5.8岁。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切开组(n=51,采用切开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和闭合组(n=50,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临床相关指标、术后3、6个月测量Baumann角和提携角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两组优良率(88.2%vs.9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1,P=0.309);闭合组术中失血量(2.0±0.9)m L、手术时间(23.0±3.2)min、住院时间(7.5±1.6)d及骨折愈合时间(5.2±1.1)个月均少(短)于切开组[(12.1±1.2)m L、(35.8±4.0)min、(12.4±2.5)d、(8.9±2.8)个月,t=48.253、17.871、11.706、8.708,均P<0.001];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两组提携角[(12.5±2.5)°vs.(12.9±2.0)°、(12.5±2.3)°vs.(12.9±2.6)°]和Baumann角[(71.3±9.3)°vs.(72.6±12.2)°、(70.2±8.3)°vs.(71.8±1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5、0.614、0.603、0.865,P=0.650、0.541、0.548、0.389);经随访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vs.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4,P=0.546)。结论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与切开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效果相当,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等特点,且创伤小、骨折愈合较快,对患儿皮肤美观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微型钢板内固定与螺钉内固定对后踝关节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7月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收治踝关节骨折患者94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微型钢板组和螺钉组,每组47例。微型钢板组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龄(51. 3±11. 2)岁;螺钉组男性22例,女性25例,年龄(50. 0±11. 3)岁。两组致伤原因均为道路交通伤、高处坠落伤和运动损伤。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效果优良率、踝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进行统计对比。结果微型钢板组患者的手术时间(81. 7±14. 3) min、术中出血量(56. 1±15. 2) mL均多于螺钉组[(73. 8±12. 1) min、(48. 1±12. 6) mL],住院时间(12. 5±3. 1) d、骨折愈合时间(32. 4±5. 9) d均少于螺钉组[(14. 9±3. 9) d、(37. 6±6. 1) d](P 0. 05);微型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 38%,低于螺钉组的21. 28%(P 0. 05),微型钢板组手术优良率为87. 23%,高于螺钉组的66. 96%(P 0. 05)。微型钢板组患者的踝关节Kofoed功能评分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和总分均高于螺钉组(P 0. 05)。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与螺钉内固定均可用于后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但微型钢板内固定术的手术安全性更好,骨折愈合时间缩短,手术效果优良率和踝关节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微型锁定钢板与空心螺钉治疗MutchⅡ型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202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二医院骨科收治的31例MutchⅡ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19~61岁,平均35.4岁;摔伤17例,道路交通伤9例,高处坠落伤5例.根据内固定物不同分为微型钢板组(14例)和空心螺钉组(17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骨折愈合时间.随访时记录肩关节功能活动度(ROM)及并发症,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CSS)评定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12~32个月(平均17.4个月)随访.两组手术时间[(45.9±8.2)minvs.(44.1±8.8)min]、术中出血量[(58.2±8.5)mLvs.(52.7±12.1)mL]、切口长度[(4.4±0.5)cmvs.(4.7±0.5)cm]及骨折愈合时间[(9.6±1.6)周vs.(10.1±2.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锁定钢板组无严重并发症.空心螺钉组有1例出现内固定松动,行非手术治疗,4个月畸形愈合,功能可;2例复位丢失,再次行手术治疗,恢复较满意.两组关节活动比较(微型钢板组vs.空心螺钉组),前屈上举[(156.4±13.1)°vs.(127.1±17.1)°、外展(128.2±11.7)°vs.(117.9±10.0)°、后伸(43.9±11.1)°vs.(32.1±14.5)°],微型钢板组优于空心螺钉组(P<0.05).微型钢板组CSS评分高于空心螺钉组[(85.7±8.9)分vs.(72.7±8.1)分],P<0.05.结论 与空心螺钉相比,微型钢板治疗MutchⅡ型肱骨大结节骨折具有固定牢靠、可早期行功能锻炼、肩关节功能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距下关节镜辅助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微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龄18~65岁,平均39.3岁.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关节镜组(40例,距下关节镜辅助踝关节外侧有限切口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普通组(40例,关节外侧有限切口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门诊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解剖学指标(Bohler角、Gissane角),踝关节功能(AOFAS)及术后并发症(创面感染、距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情况.结果 关节镜组手术时间(60.9±8.1)min长于普通组(54.3±7.1)min,P<0.05;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与普通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骨折愈合时间(11.5±1.6)周少于普通组(12.7±1.8)周,P<0.05.两组患者术前Bohler角、Gissane角水平相近(P>0.05);术后6个月Bohler角分别为(25.4±4.8)°、(24.1±4.2)°,Gissane角分别为(129.8±20.2)°、(123.8±19.3)°,相较于术前均提高(P<0.05),且两组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水平相近(P>0.05);两组患者术前AOFAS评分相近(P>0.05),术后6个月AOFAS评分分别为(87.2±15.9)分、(83.9±13.8)分,相较于术前两组AOFAS评分均提高(P<0.05),且两组AO-FAS评分相近(P>0.05);关节镜组总并发症发生率(3%)低于普通组(15%),P<0.05.结论 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微创治疗中应用距下关节镜可达到良好的复位固定,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踝大块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后踝大块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后踝固定效果、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后踝固定优良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后踝固定优良率66.67%,两组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2.13±10.75) min,骨折愈合时间为(8.10±1.42)周,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78.45±10.03) min、骨折愈合时间(9.74±1.61)周,两组对比,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AOFAS评分为(98.13±8.7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AOFAS评分(80.45±8.03)分,两组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能够显著提高后踝大块骨折患者的后踝固定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增强踝关节功能,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有限切开、撬拨复位、QWIX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有限切开、撬拨复位、QWIX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4例后踝骨折患者,男3例,女11例;年龄23~69岁,平均43.6岁.其中交通伤5例,坠落伤4例,行走扭伤3例,滑旱冰扭伤2例.按Weber和Danis踝关节骨折分型方法:A3型2例,B3型7例,C3型5例,进行有限切开撬拨复位QWIX空心钉内固定,并按术后制定的详细的早期功能锻炼和负重时间表,指导患者进行严格规则的功能锻炼,同时定期随访,对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9.5个月.1例发生腓肠神经损伤,半年恢复正常.12例3个月后步态正常,踝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6个月终末随访时,12例踝关节功能背屈均>20°,跖屈均>40°,与对侧正常踝关节功能大致相同;术后9个月,14例均达到了正常运动功能.临床疗效按Baird-Jackson评分标准:优12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3%.结论 有限切开撬拨复位空心钉治疗后踝骨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评估经伤椎6钉与跨伤椎4钉固定脊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6具新鲜冰冻小牛腰椎标本L1~L5节段,制备成腰椎前中柱损伤模型.比较4钉固定组与6钉固定组的三维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结果 生物力学试验证实,4钉固定组在屈曲、后伸运动方向上的稳定性都较对照组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钉固定组在屈曲、后伸运动方向上的稳定性均较完整对照组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4,P<0.01;t=3.722,P<0.05).6钉固定组在各个方向的运动范围均小于4钉固定组,且两组在屈曲、后伸、侧屈、旋转运动方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6钉固定较4钉固定在屈曲、后伸、侧屈、旋转各运动上的生物力学强度强,为临床应用微创经皮万向钉6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空心拉力螺钉结合跟骨锁定接骨板与空心拉力螺钉治疗Letenneur Ⅲ型Hoffa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41例Letenneur Ⅲ型Hoffa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28~78岁[(51.9±1.9)岁]。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改良胫后肌移位术治疗腓总神经损伤所致足下垂及内翻畸形的早期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6例腓总神经麻痹性足下垂及内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3~48岁[(39.5 ±6.0)岁].左侧4例,右侧2例.患者均行胫后肌移位术,通过异...  相似文献   

15.
孙洋  张永春  刘印华 《武警医学》2022,33(7):609-612
 目的 探讨掌侧入路经皮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军事训练致急性腕舟骨腰部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09至2020-06武警贵州总队医院收治的15例急性腕舟骨腰部骨折患者,采用微创经皮掌侧入路螺钉内固定治疗,予注射器针头定位成功后置入导针,沿导针完成螺钉置入。术后石膏制动2周,分阶段功能锻炼。15例术后随访平均(18.13±8.68)个月,采用修订版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估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定患者疼痛情况,末次随访记录双腕关节屈伸、尺桡偏的关节活动度及握力。结果 1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出血(2.50±1.02) ml;手术时间(44.73±5.67) min;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骨折顺利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0.33±2.29) 周,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优14例,良1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0分12例,4分1例,1分2例。末次随访记录双腕屈伸、尺桡偏的关节活动度及握力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皮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急性腕舟骨腰部骨折,方法简单、有效,手术时间短,避免了长时间石膏制动产生的关节僵硬。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MINI)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4年3月~2009年8月收治的98例非粉碎性内外踝双骨折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内固定方法不同分为MINI组和ORIF组,MINI组53例,男性42例,女性11例;年龄23~59岁,平均37.5岁;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负重X线侧位片"距骨中心胫骨中轴距"L值对于评估踝关节骨折复位的临床价值。方法笔者以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5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复位后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并发症将患者分为A组(27例)和B组(18例),对比A、B组负重X线侧位片L值有无统计学差异;对于需要进行重建手术的B组,通过手术干预,减小L值,对比手术前后的疗效。结果 A、B组患者L值分别为(1.26±1.4)mm、(2.43±2.0)mm,两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2.312,P0.05);B组18例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患者完成手术重建,随访时间(17.1±7.3)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术前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43.1±15.9)分,末次随访为(83.3±11.8)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14,P0.05)。结论负重X线侧位片"距骨中心胫骨中轴距"L值可以作为评估踝关节复位的精确诊断标准,具有临床实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