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刺胃经穴位对胃功能影响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针灸胃经穴位对胃运动、胃电活动、胃运动昼夜节律及胃酸分泌等具有抑制、增强或双向调节作用。本文在回顾、概括针灸胃经穴位对胃功能调节作用的基础上,着重指出疗效是针灸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探索经穴效应规律对于针灸的理论发展与临床应用具有重大意义,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充分重视穴位一脏腑相关性的研究工作,比如围绕脏腑功能开展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经脉的穴位、同一经脉的不同穴位(特定穴与非特定穴)的比较研究,深入揭示和把握经穴效应的基本规律,指导针灸临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陈婷  余小夏  刘旭光 《中医药学刊》2010,(10):2054-2057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经穴对健康人胃电面积的影响,探讨经脉穴位与脏腑的相关性。方法:针刺健康人胃经、脾经、胆经的不同穴位及非经非穴,观察针刺前后胃电面积的变化,比较分析针刺不同经脉穴位对胃功能影响的差异。结果:(1)不同经穴与非经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不同经脉(穴位)与非经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3)胃经不同穴位之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健康人胃功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经脉穴位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高莹  杨建 《世界中医药》2023,(24):3589-3592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针灸传统经典理论,它既是经络理论研究的切入点,也是指导临床合理用穴以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经穴是经脉上特定的点,是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经穴与非经穴效应不同,本经穴与他经穴疗效迥异,同一经脉中的特定穴与非特定穴效应有别,加强对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对促进针灸学的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刺调整实验性家兔胃节律紊乱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以家兔胃肌电活动为指标,用旋转的方法建立实验性家兔胃节律紊乱的模型。观察60只家兔特定穴之间、特定穴与非特定穴之间的针刺调整胃节律效应的差异性。特定穴足三里、内关针刺前后自身对照,二组穴位调整胃电紊乱波百分数及胃电慢波频率效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组穴位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非特定穴条口、天泉针刺前后自身对照无显著性差异。足三里与条口穴,内关与天泉穴调整胃电紊乱波及胃电的慢波频率效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穴位的特异性、介入时机是针刺效应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针灸临床选穴组方,重视循经取穴,因其针刺效应优于非循经取穴和非穴,且优于循经非特定穴。针刺效应还受时机的影响,选择最恰当的时机介入,其效应更佳。重视和把握经穴及时机与针刺效应的相关性,不仅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同时为从新的角度阐释经穴特异性理论的科学内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关于提高针久疗效的若干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灸治疗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疗效 ,一切的临床实践都必须以此为基准。以针刺穴位为前提 ,研究针刺所产生的生理效应及其应用 ,是由 5个基本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即穴位特异性、得气状况、针法灸法的刺激参数、个体差异、时间因素。笔者拟就此结合个人的临床得失谈点体会。1 .穴位功能特异性穴位与非穴位作用之间有差异 ,不同经脉穴位与穴位之间在功能作用上也存在着差异 ,“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说明穴位的针刺效应和其所属经脉的络属规律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即使同经的不同穴位在主治功能上也存在着差异。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醒脑开窍针刺治疗脑梗死的研究基于祖国医学"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循经取穴主要原则,从针灸最佳适应症之--脑梗死切入,在课题组34年的研究基础上,根据经络理论,取醒脑开窍针刺法主要穴位,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不同参数刺激不同穴位后脑的特异性反应;同时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明确醒脑开窍组方与非经非穴治疗脑梗死的经穴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的腧穴配伍。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建库至2022年9月20日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相关临床文献;提取针刺处方建立相关数据库;通过SPSS Statistics 25.0和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有效文献128篇,涉及腧穴111个。针灸治疗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选取腧穴的总频次为949,使用频次≥30的腧穴共10个,频次前三的穴位依次为阳陵泉穴(93次)、足三里穴(70次)、照海穴(63次),均分布于人体下肢部位。选取腧穴包含十二条经脉、任脉、督脉以及经外奇穴,频次排名前3的经络依次是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而足太阳膀胱经选择穴位种类最多,共21个腧穴。经络选取以足三阳三阴经脉为主,其中胆经使用率最高。特定穴重视五腧穴及交会穴应用,常用的腧穴组合是阳陵泉穴-足三里穴。结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踝关节功能障碍以局部腧穴为主,重视阳经的选择,同时辅以阴经,多使用特定穴以疏通气血,以期调整阴阳,达到阴平阳秘...  相似文献   

9.
随着针刺对脏腑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穴位与内脏的关系越来越引人关注,现将近年来针刺对胆道系统功能调整作用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针刺对胆道系统功能调整作用的神经及体液机制研究周建华等〔1〕观察到电针家兔阳陵泉穴时引起胆囊压力下降,不受阿托品和切断迷走...  相似文献   

10.
胆道系统的功能调整,一般是通过胆囊和胆管的运动,奥狄氏括约肌的运动和胆汁的分泌、排出等几个环节进行。针灸具有对胆道功能的调整作用,因而临床上已作为治疗胆道系统疾病的常用的非手术方法之一。现据有关资料,就针灸对胆道系统功能调整的研究作一综述。1 针灸对胆道运动功能的影响张氏[1]等取正常人右侧胆囊穴,针刺组施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超声治疗仪组刺激15min,对照组不加刺激,各观察50例次。结果在观察的45min过程中,对照组的胆囊容积变化不大。针刺组和超声组对胆囊刺激后15min和30min探查,胆囊容积有明显缩小,胆囊缩小50%以上者…  相似文献   

11.
经穴特异性被传统中医认为是决定针灸疗效差异的关键因素。特定穴与非特定穴对比研究业已表明特定穴穴位具有生物物理特异性和效应特异性。然而综观既往的研究,基础研究少,缺乏高质量、大样本的临床效应研究,针对特定穴效应特异性的系统机理研究也很少。今后有必要通过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引入新的科学技术以及在针灸临床研究中广泛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方法,对特定穴的相对特异性进行证实。  相似文献   

12.
一、相关效应与六府合穴:所谓相关效应是指某个穴位与某一特定脏腑、特定部位相关,针灸激发此穴后能对该脏腑或该部位有治疗效应如足三里治胃病、鱼际治咳嗽,直至经脉的命名都可看成是相关效应。六府的“下合穴”,突出了古人对相关效应的探求。二、相关效应与穴位分布:从穴位的主治作用与分布关系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相关效应的普遍性。三、相关效应说是对古典经脉学说的继承:古人对经脉命名、病候阐述等体现了对相关效应的探求,六府“下合穴”的应用,等于强调了此说的重要,足阳明一经而“三任”,任脉一经而“四任”,这种突破脏腑属性,仅求相关效应的作法,反映了经脉学说的实质正是穴位的相关效应,后者继承了前者的合理内核。据穴位的主治规律,列举了各经穴位的相关效应与原古典经脉的关系。四、相关效应说概括了针灸学科的特点:在针灸机理未被揭示的情况下,此说概括了本学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不同时期针灸治疗眩晕的经穴选用特点和规律。从先秦至清末涉及针灸内容的文献中收集相关数据,建立古代针灸治疗眩晕临床文献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统计分析历代针灸治疗眩晕常用的经脉、腧穴和特定穴,并分析潜在规律。共纳入针灸治疗眩晕处方82条。历代选穴以风池、合谷、上星、解溪为主;选经以足三阳经和督脉为主,其中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使用率最高,占23.04%;选穴以特定穴为主,占80.6%,其中交会穴最常用;远近配穴是最常见的选穴配伍法则。说明古代针灸治疗眩晕重视阳经腧穴,特定穴是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体现了辨证循经取穴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经脉穴位与脏腑间存在相对特异性联系的理论为出发点,查阅1980年~1989年CNKI数据库文献和Pubmed数据库,系统分析基于正常或疾病动物的经穴与脏腑器官相关性的研究情况。发现此时期基于动物的经穴脏腑相关的研究,已借助现代实验技术和方法,主要从针刺信号的传导途径(包括周围神经、脊髓水平、下丘脑和大脑皮层等)、针刺效应靶器官(包括组织形态学、电生理和靶器官的运动功能)、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开展,证明了经穴-脏腑相关的特异效应,此效应与外周神经基础和中枢神经基础等有关,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临床选穴用经组方的特点与规律。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2009—2019年)中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的文献,通过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分析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的辨证辨经特点、治疗处方用穴规律、治疗方式特点等。结果:共纳入36篇文献,通过统计分析得知针灸治疗本病:1)针灸处方中常用穴位是三阴交(8.9%)、中极(8.9%)、关元(8.9%)、足三里(7.0%)、气海(5.8%);治疗本病常以辨病为主,所辨经脉涉及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位分布主要以腰骶部、下腹部为主;特定穴属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募穴(18.3%),五输穴(15.1%)、背俞穴(10.1%);治疗手段常用针刺治疗。结论: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以辨病取穴为主要基础,主要涉及膀胱经、与任脉、足太阴脾经密切相关;采取近部选穴加远部选穴方法,以调节各脏腑功能,使小便得以自通。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数据收集整理,探讨《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运用“中华医典”软件,统计《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的经穴处方,采用Excel表格建立《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经穴处方数据库,用SPSS26.0软件对处方中高频腧穴、经脉归属、腧穴部位、特定穴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收集针灸处方条文110条,涉及经络13条,穴位83个,总使用频次242次;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依次为百会(17次)、曲池(14次)、肩髃(9次);阳经穴位的使用总频率为85.950%(208/242),使用频次较高的经脉依次是足少阳胆经(54次)、足阳明胃经(44次)、手阳明大肠经(35次)、督脉(35次);穴位主要集中于头面颈(39.759%)、下肢(26.506%)、上肢(20.482%)。83个穴位中特定穴72个,总出现频次231次,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特定穴种类依次为交会穴(96次)、五输穴(61次)。结论:《普济方》针灸治疗中风遵循对症选穴、近端选穴、远端选穴等原则,广泛使用交会穴与五输穴,选穴规律符合针灸治疗中风的治疗原则,可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心率变异性(HRV)是临床评价自主神经系统(ANS)功能最常用的指标。经穴效应特异性是针灸理论与临床的核心内容。笔者通过检索收集经穴效应特异性及HRV相关研究文献,并进行分析整理,发现经穴效应特异性产生与经脉循行和经气会聚多少(部位)有关,经穴效应不同于其安慰效应及非穴点效应,这种效应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与针刺调节HRV密切相关。然而研究多以健康受试者为观察对象,他们的自主神经功能调节有别于患者,且针刺对于与HRV相关的中枢ANS涉及较少。因此,今后的研究中应以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针刺效应与HRV相关的ANS中枢响应的研究,对于进一步阐释经穴效应特异性及其规律的产生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四总穴探讨经脉的体表特异性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总穴歌是针灸临床治疗的经典歌赋,是穴位循经远治的经典范例,同时也是经穴效应特异性的集中体现,尤其体现在基于经脉循行路线的穴位与其主治部位之间的体表特异性联系,基于大量四总穴的相关临床与实验研究支持这种体表特异性联系的客观事实,提示穴位与主治部位的体表直接联系或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中介的间接联系可能是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重要生物学基础。既往关于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多聚焦于穴位与内脏的相关性研究,实际上,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是一个十分重要却被忽视的研究领域,对于全面、深刻地揭示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基本规律和科学内涵,促进针灸理论与临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系统分析关于机体处于正常生理态、疾病损伤病理态和低频针刺干预态时,同一条经脉不同穴位的反应的研究概况;同时整理分析了针刺同一条经脉不同穴位对相关脏腑功能调节效应差异的研究情况。研究发现,机体无论处于正常生理态,还是疾病损伤态,亦或是针刺干预状态,同一经脉不同穴位反应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并且针刺同一条经脉不同穴位对相关脏腑功能的调节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经络活动与外周经脉线上钙离子相关性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是天津中医学院针灸系承担的国家攀登计划──经络研究项目的部分总结。以离子选择性针型钙离子电极在体监测发现,人体、家兔经穴处的钙离子浓度有高于非穴位的趋势,针刺可使本经其它穴位处钙离子浓度升高。当脏腑病变时,其相应的经脉线上的钙离子浓度明显下降,而且下降幅度与脏腑病变的程度呈相关关系,有一定的特异性。当络合针刺部位或相应经脉线上的钙离子后,针刺治疗脏腑病变的效应消失,使针刺疗效丧失的络合剂EDTA的最低浓度为10-3mol/L,升高经穴处的钙离子浓度对针效似无影响。进一步实验发现,当阻断针刺穴位或相应经脉线上的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性钙离子通道、钙调素活性时,针刺经穴治疗脏腑病变的效应消失,提示钙离子与经脉活动密切相关,是针效产生、经络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