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表面经仿生法涂层纯钛片对骨髓基质细胞粘附特性的影响,方法:取三代兔骨髓基质细胞,接种于经仿生法钙磷涂层纯钛片表面和商用纯钛片表面,MTT法比较接种为0.5h,1h,2h,4h各时间点细胞在不同表面的粘附情况,并以荧光染色揭示细胞在不同钛片表面上的形态学差异。结果:荧光染色研究结果发现,2小时时粘附于涂层钛片的细胞体积更大,更不规则的多角形,多个伪足向四周伸展,而且粘附于仿生法钙磷涂层纯钛片表面的相对细胞数从1小时开始显著高于商用纯钛片表面相对细胞数,2小时点为细胞粘附的最高峰,结论:仿生法钙磷涂层能促进细胞早期粘附,是研究种植体表面改性的一种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实验室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对在纯钛表面粘附的人牙龈上皮细胞(human gingival cpithelial cclls,HGE)形态的影响。方法:HGE原代培养3—5代细胞接种于纯钛试件表面,部分纯钛试件用50g/L HSA预孵育,扫描电镜观察HGE的形态学特征。结果 :细胞接种后第4h、12h、24h,HSA预孵育组及对照组的纯钛试件表面培养的HGE,细胞形态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人血清白蛋白对粘附在纯钛表面的人牙龈上皮细胞的早期形态学特征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牙周韧带细胞在商用纯钛表面的附着特征。方法 MTT法分析牙周韧带细胞在商用纯钛表面的早期粘附 ,采用落射荧光观察细胞的粘附形态。结果 牙周韧带细胞在纯钛表面的早期粘附 2h达到饱和态 ,且呈现不同的粘附时相。细胞之间逐渐以丝状结构联接 ,丝状结构与钛片的打磨走向一致 ,最后融合成片。结论 牙周韧带细胞在纯钛表面的粘附具有规律性 ,纯钛的表面处理方法对细胞的生长极性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AS)对人牙龈上皮细胞(human gingival epith-elial cells,HE)在种植体材料表面粘附作用的影响。方法:HE原代培养,免疫荧光染色法标记细胞,观察人牙龈上皮细胞在人血清白蛋白预孵育及普通纯钛试件表面的粘附。结果:使用角朊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和分离酶成功地培养出HE;HE经广谱细胞角蛋白单抗免疫组化染色为阳性;浓度为50mg/ml的HAS预孵充于纯钛表面,4h时处理组粘附的HE的数量显著少于对照组,12、24h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粘附的细胞数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AS预孵充纯钛表面,对HE的粘附在早期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钛金属表面形貌对人单核细胞活力和粘附的影响。方法应用机械磨光、酸蚀、喷砂、喷砂酸蚀的表面处理方式形成4种不同的钛片表面形貌,分别设为SiC组、SiC+F组、63号组和63+F组。表面粗糙度仪检测钛试件表面粗糙度,以Ra值表征,扫描电镜观测钛试件表面形貌。将离心分离的健康成年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接种于处理后钛试件表面,扫描电镜观察培养48 h钛片表面单核细胞粘附情况;四唑盐比色法检测和钛片共同培养1、3、5、7 d的细胞活力。结果 4种钛片表面单核细胞的活力和粘附有差异,置于Ra值最大的63号组培养的单核细胞在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都显示了最高的活力,置于Ra值相近的SiC+F组和63+F组培养的细胞显示了相似的活力。扫描电镜下观察,表面粗糙的63号组钛片表面粘附了较多的单核细胞,表面多微孔的63+F组有大量的单核细胞粘附在材料表面的窝洞结构中。结论钛表面形貌影响人单核细胞的活力和粘附。表面粗糙度大促进单核细胞的活力,表面粗糙度大和表面多微孔结构有利于单核细胞的粘附。  相似文献   

6.
不同钛表面对血管内皮细胞早期粘附与增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在两种纯钛表面(光滑表面和粗糙表面)上的粘附情况.方法:医用纯钛片预备成光滑表面和粗糙表面两组,将猪血管内皮细胞接种于两组钛片表面,分别培养24、48和72 h后,通过吖啶橙染色和MTT活性测定,观察细胞在两种不同表面上的粘附和增殖活性.结果:荧光显微镜显示两组钛片上的内皮细胞均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多,24 h时粗糙表面钛片上粘附的内皮细胞明显多于光滑表面组,而且细胞形态伸展好、成梭形.MTT结果显示粗糙表面组24 h和48 h的0D490值显著高于光滑表面组,而在培养72 h时,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纯钛经双酸蚀处理形成的粗糙表面较其光滑表面更有利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早期粘附,并促进其增殖.  相似文献   

7.
表面粗糙度对铸造纯钛表面细菌粘附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评价不同表面形态与表面粗糙度在对纯钛在口腔内戴用0.5年后的细菌粘附量与种类的影响。方法 常规制作纯钛铸造试件30个,分为皱纹形和不同粗糙度的平面形共5组。选择6名口腔粘膜健康的无牙颌受试者,在其上颌总义齿基托磨光面和组织面的不同部位粘固试件。戴用义6个月后,检测各组试件粘附细菌的情况。结果 ①患者个体因素对纯钛铸件表面粘附的细菌量明显的影响,但对细菌地染色分类影响不明显。②同一患者,试件表面粗糙度增加,细菌量明显增大(P<0.01),但细菌组成无明显变化;皱纹形试件比平面试件滞留的细菌数量多,除G^+球菌外,还附着G^-球;相同粗糙度的2个试件,放于组织面者滞留的细菌数量比磨光面者明显减少(P<0.01),且前者粘附的主要为G ^-球菌和杆菌。结论 从有益牙周组织健康的角度看,制作纯钛修复体时应可能采用平面形钛制修复体,磨改后应重视抛光,尤其是组织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氮离子溅射和氮等离子浸没注入对纯钛表面细菌粘附能力的影响。方法:制作纯钛试件288件,各随机选出96件,分别采用氮离子溅射和氮等离子浸没注入对其表面改性,纯钛组为对照组,氮离子溅射组为实验1组,氮等离子浸没注入组为实验2组。在实验1、2组和对照组试件表面粘附血型链球菌、粘性放线菌、白色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进行细菌体外粘附实验。用菌落形成单位计数法统计分析氮离子溅射和氮等离子浸没注入对各种细菌粘附量的影响。结果:在细菌粘附24h、48h、168h后,上述4种细菌在氮离子溅射组和氮等离子浸没注入组表面粘附量较对照组表面粘附量显著减少(P〈0.001),其中4种细菌在氮等离子浸没注入组表面粘附量明显少于氮离子溅射组(P〈0.001)。结论:纯钛表面氮离子溅射和氮等离子浸没注入均可抑制细菌粘附,氮等离子浸没注入较氮离子溅射抑制细菌粘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Gly-Asp,RGD)肽修饰的纯钛表面是否有助于提高成骨细胞的抗剪切能力,比较剪切力大小对细胞粘附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处理纯钛组(CpTi组)、对照处理碱-热陈化组(AWTi组)、对照处理溶胶涂层组(ATTi组)和实验处理粘附肽修饰组(RGDTi组)。利用流体应力加力系统,定常流下作用于4组纯钛表面的成骨细胞,计算平均剪切力分别为2.05、3.12、4.20Pa时4组纯钛表面细胞残留率。结果细胞脱落量与剪切力的大小成正比,RGDTi组在2.05、3.12、4.20Pa的流体剪切力作用下,表面细胞残留率分别为92.8%、70.1%、66.8%,多于其他3组。结论RGD有利于提高成骨细胞在纯钛表面粘附稳定性,增加成骨细胞的抗剪切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牙周韧带细胞在商用纯钛表面的附着特征。方法 MTT法分析牙周韧带细胞在商用纯钛表面的早期粘附,采用落射荧光观察细胞的粘附形态。结果 牙周韧带细胞在纯钛表面的早期粘附2h达到饱和态,且呈现不同的粘附时相。细胞之间逐渐以丝状结构联接,丝状结构与钛片的打磨走向一致,最后融合成片。结论 牙周韧带细胞在纯钛表面的粘附具有规律性,纯钛的表面处理方法对细胞的生长极性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管径二氧化钛纳米管(TNTs)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阳极氧化法分别制备管径30、100和200 nm的TNTs,MTT法检测细胞在材料表面粘附及增殖情况,碱性磷酸酶活性、胶原分泌量和细胞外基质矿化水平检测来评估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结果:30 nm的TNTs促进BMSCs的早期粘附和增殖,但是其后期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同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200 nm的TNTs明显促进了BMSCs的成骨分化,但是其细胞粘附和增殖明显受到了抑制;100 nm的TNTs上BMSCs的早期粘附和增殖受到了轻微的抑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细胞增殖迎头赶上,而且其成骨分化能力显著大于对照组。结论:最适BMSCs生物学活性的应该是100 nm的TNTs。  相似文献   

1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易于获得,贴壁生长,具备优良的成膜特性,是现代组织工程学中理想的种子细胞。由于具有良好的分化能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被广泛地应用于组织再生工程。常用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包括单层细胞膜片、共培养细胞膜片、多层细胞膜片、三维培养细胞膜片、细胞膜片片段等。本文就近年来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细胞膜片的方法及其应用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不同冻存方法对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冻存方法对骨髓基质细胞(BMSc)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从Beagle犬股骨抽取骨髓,培养,传代,至第4代时将其以不同细胞浓度(1×107/L、1×108/L、1×109/L)、不同浓度冻存保护剂DMSO(5%、10%、15%)、不同降温方式以及消化或原位等方法进行冻存,细胞复苏后传至第7代,观察冻存对其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各种方法冻存的BMSc均保持了较高的增殖、分化能力。高细胞浓度、10%DMSO的冻存保护剂有利于细胞活性的保存(P<0.05),3种降温方式对BMSc的生物特性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别。-80℃原位冻存时BMSc仍保存了较高的增殖、分化能力。结论:较高的冻存细胞浓度、选用含10%DMSO的冻存保护剂、适宜的降温方式有利于冻存。-80℃原位冻存可作为BMSc短期的保存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富血小板血浆对兔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对体外培养的兔骨髓基质细胞(rB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rBMSCs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中加入含1%PRP的DMEM条件培养基,对照组为不含PRP的DMEM培养基,在不同时间点收集两组细胞,分别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周期分布和增殖指数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活性测定、骨钙素(OCN)含量测定以及骨桥蛋白(OPN)mRNA相对表达量的分析。结果:实验组细胞具有成骨细胞的形态学特征;PRP作用7d后S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细胞增殖指数由22.89±1.24增至33.15±1.0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ALP染色呈阳性,且ALP活性、OCN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PN mRNA相对表达量是对照组的3.48倍。结论:PRP可促进rBMSCs的增殖并可提高rBMSCs的体外成骨潜能,使其向成骨细胞转化。  相似文献   

15.
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成骨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条件培养下的成骨能力,为骨组织工程选择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取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倒置相差显微镜、钙染色、扫描电镜和X线能谱等手段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和矿化能力。结果细胞呈贴壁型生长,形态为梭形或多角形,在条件培养液中这些细胞间不发生接触抑制,而是相互重叠成多层,形成钙化结节,与成骨细胞的特点相符合。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结节钙染色阳性,X线能谱分析显示结节的主要组成元素为钙和磷。结论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与成骨细胞相似的形态特征,并能在体外形成钙化的新骨结节。  相似文献   

16.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的细胞周期及表面抗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分离培养的细胞周期及细胞表面抗原特性。方法 应用离心法分离培养人BMSC;应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测定细胞周期及细胞表面抗原特征。结果 培养的BMSC呈多种形态。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0+G1的比例为88.4%,S+G2+M的比例为11.6%。CD分子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显示CD29、CD44、HLA-ABC、CD45、CD80、CD34、CD38、HLA-DR分别为86.00%、71.52%、80.45%、71.45%、2.27%、2.83%、5.86%、1.88%。结论 BMSC具有独特的细胞遗传学和免疫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方法,并观察其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采用贴壁分离法分离培养兔BMSCs,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和细胞表面抗原检测对细胞进行鉴定,并向成骨细胞分化诱导培养,通过钙钻法检测碱性磷酸酶表达,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形成能力。结果:分离培养3d,可见贴壁细胞呈三角形、成纤维形或多角形外观,培养10~12d细胞长满瓶底,传代后细胞增殖明显加快;使用条件培养基传代培养2周,细胞呈集落生长后开始形成钙结节,茜素红染色阳性。结论:全骨髓贴壁法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分离培养方法,可获得纯度较高的兔BMSCs,经过诱导后可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釉基质蛋白对兔骨髓基质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总蛋白合成等一般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MTY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酶动力法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利用Biophotometer生物检测仪检测细胞总蛋白合成能力。结果:釉基质蛋白可以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提高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总蛋白合成能力。以100mg/L釉基质蛋白的促进作用最明显。釉基质蛋白促进细胞增殖、提高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促进细胞总蛋白合成的作用分别在120h、72h、168h时最明显。结论:釉基质蛋白对兔骨髓基质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总蛋白合成能力等一般生物学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兔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成骨定向诱导培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并向成骨定向诱导培养,为骨组织工程提供适宜的种子细胞。方法:抽取新西兰白兔的骨髓,体外分离纯化得到BMSCs,并利用条件培养液将其向成骨定向诱导培养、扩增。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增殖分化情况;使用碱性磷酸酶(ALP)和VonKossa染色的方法,鉴定其成骨性能;用MTT法描绘标准细胞浓度-OD值曲线。结果:BMSCs在培养皿中贴壁生长、增殖;经ALP和VonKossa染色证实其有成骨潜能;标准BMSCs细胞浓度-OD值曲线显示细胞浓度和OD值呈线性正相关。结论:可以通过在体外分离纯化骨髓并诱导培养,获得足够数量、有成骨潜能的BMSCs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粗糙度的种植体在不同植入时间的剪切强度的变化,评价不同粗糙度种植体与骨的结合强度。方法:将纯钛的光滑试样、微粗糙表面(I)、微粗糙表面(II)、大粗糙表面等四组植入家兔股骨中,分别在术后一个月和三个月将种植体连同周围的骨组织切下来,进行拉出试验。结果:随着种植体表面粗糙度的增大,界面剪切强度呈增大。随着植入时间的增加,界面剪切强度也呈增大趋势。结论:对于纯钛,不同表面粗糙度的种植体-骨组织界面的剪切强度有明显的差异,随着粗糙度的增大,剪切强度也随之增大;随着植入时间的增加微粗糙与粗糙表面的剪切强度趋向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