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黎药材海南牛耳枫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灌胃给药海南牛耳枫提取物后槲皮素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LC-MS/MS法,测定灌胃给药后大鼠血浆中槲皮素的浓度变化,用DAS2.0药动学软件处理,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大鼠灌胃给药海南牛耳枫提取物后槲皮素在大鼠体内动力学参数为Tmax=(0.195±0.155)h,Cmax=(35.00±15.30)ng/ml,AUC0-t=(66.82±21.77)ng/(ml·h),t1/2=(5.736±2.513)h。结论该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药材及制剂中槲皮素的体内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蒙光义  王柳萍  严明  许盈  杨斌 《广西医学》2010,32(2):133-137
目的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大鼠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浓度,研究单剂量口服不同剂量对乙酰氨基酚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3组SD大鼠分别按体重单剂量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片300 mg/kg、600 mg/kg、1 200 mg/kg后,采用RP-HPLC测定血浆中药物的浓度,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3个剂量组的对乙酰氨基酚药-时曲线均符合口服吸收的一级动力学二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分别为(0.78±0.17)h、(1.07±0.12)h、(1.19±0.12)h;Cmax分别为(158.99±26.08)μg/ml、(226.26±20.38)μg/ml、(402.95±86.46)μg/ml;T1/2kα分别为(0.24±0.09)h、(0.39±0.11)h、(0.43±0.14)h;T1/2ke分别为(3.78±0.33)h、(3.66±0.32)h、(4.33±0.47)h;AUC0→24分别为(718.71±143.03)μg·h^-1·ml^-1(1 578.53±246.76)μg·h^-1·ml^-1(3 734.67±665.58)μg·h^-1·ml^-1AUC0→∞分别为(757.16±155.29)μg·h^-1·ml^-1(1 594.61±247.11)μg·h^-1·ml^-1(3 847.99±692.03)μg·h^-1·ml^-1结论所建立RP-HPLC法能够准确地测定对乙酰氨基酚血药浓度,能满足药代动力学的研究需求;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基本相似,但高剂量组则与上述两组则有所不同,这可能与其剂量过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大鼠血浆中瑞香素的测定方法,观察瑞香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组,分别 ig 瑞香素溶液 250、312.5、375 mg/kg,尾 iv 瑞香素溶液 50、62.5、75 mg/kg,HPLC 测定不同时间间隔的血药浓度,运用 DAS 1.0 药动学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大鼠 ig 给药后符合单室开放模型;iv 后也符合单室开放模型。结论 瑞香素在大鼠体内能快速分布并消除,两种给药途径瑞香素的体内药动学过程不同,静注和口服给药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重组水蛭素iv给药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采用125-标记的放射性同位素法(RA法)、三氯醋酸沉淀结合放射性检测法(TCA-RA法)研究重组水蛭素iv给药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结果大鼠iv0.5、1.0和2.0mg/kg重组水蛭素,以RA法检测,该药的消除半衰期(t1/2ke)分别为162.8、147.5和172.8min,AUC分别为264.9、429.9和1112.9(μg·min)/mL;以TCA-RA法检测,该药的t1/2ke分别为100、101和107min,AUC分别为160.7、327.7和551.3(μg·min)/mL。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均证明AUC与剂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大鼠iv重组水蛭素1.0mg/kg后用RA法和TCA-RA法测定不同组织的药物质量浓度,在各时间点以肾脏含药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肺、胃、脾、心、肝、性腺等组织次之,脑、脂肪最少。大鼠iv重组水蛭素1.0mg/kg后,用RA法测定不同时间段内尿、粪的放射性总量,在96h内70.16%放射性从尿中回收,1.35%从粪中回收到,24h内胆汁排泄量为3.46%。结论RA法和TCA-RA法测得重组水蛭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结果不同,但整体趋势一致;重组水蛭素主要由尿排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剂量口服利福平的药动学过程,方法:对6只家犬投予不同剂量的利福平,取血标本用HPLC法测定其浓度。结果:利福平体内过程符合具有一级吸收的一室模型,大剂量时较正常剂量利福平药动学参数发生了变化,达峰时间延长,消除半衰期增大,结论:本研究为临床试验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 HPLC 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芹菜素的浓度,研究紫花地丁中芹菜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以乙腈:0.2%磷酸水溶液(65:35)为流动相,血浆样品经乙酸乙酯萃取后,采用 HPLC 法测定芹菜素的血药浓度,检测波长340nm。采用 DAS3.0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芹菜素在0.03~9.00μg/ mL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0.9992),方法回收率为(97.36%~101.69%),日内和日间 RSD 均〈13%。主要药动学参数 Cmax为(220.59±58.65)μg/ mL,t 1/2为(6.785±2.833)h,AUC (0-18)为(11.42±3.587)μg/(mL·h),AUC (0-∞)为(22.84±6.572)μg/(mL·h)。结论芹菜素在大鼠体内过程符合一室模型,其药动学研究结果为紫花地丁进一步体内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射干提取物中鸢尾苷及鸢尾黄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 Wistar 大鼠一次性 ig 给予相当于 32 倍临床等效剂量即 10.8 g/kg 射干提取物 (每 1 g 提取物相当于 5 g 生药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血浆中鸢尾苷和鸢尾黄素进行定量测定,应用 DAS 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鸢尾苷及鸢尾黄素在大鼠体内的药时过程符合二室模型,tmax均为 1.5 h,Cmax 分别为 0.89、3.35 μg/mL,AUC0-t 分别为 0.983、19.769 mg·L-1·h,AUC0-∞ 分别为 1.034、23.927 mg·L-1·h;鸢尾苷及鸢尾黄素的 t1/2 分别为 1.05、8.863 h。结论 鸢尾黄素与鸢尾苷的达峰时间相同,但鸢尾黄素的消除半衰期比鸢尾苷消除半衰期长,说明鸢尾黄素在体内的药效有可能发挥得更持久。  相似文献   

8.
目的 阐明毛兰素注射液在SD大鼠体内药动学规律。方法 SD大鼠分别单次和隔天、每隔一个半衰期一次多剂量静脉注射毛兰素注射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测定大鼠静脉注射后不同时间大鼠血浆中毛兰素的血药浓度。结果 大鼠单次静脉注射25,50,100 mg·kg-1毛兰素注射液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β分别为3.66,3.75,3.89 h; AUC0-12分别为1 453.0,3 041.6,6 731.6 ng·mL-1·h;AUC0-∞分别为1 462.0,3 077.3,6 788.7 ng·mL-1·h;Vd分别为11.67,10.37,3.38 L·kg-1;CL分别为0.049,0.089,0.024 L·kg-1·h-1;MRT分别为0.18,0.28,0.21 h;50 mg·kg-1剂量的毛兰素注射液隔日给药5次其药动学参数与单次给药相近;而50 mg·kg-1剂量的毛兰素注射液每隔一个半衰期一次给药5次的T1/2β为5.43 h,AUC(S0)(0-t)为9 800.8 ng·mL-1·h。结论 毛兰素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过程与剂量相关,毛兰素注射液单剂量给药的体内药动学符合开放型二房室模型,T1/2β与给药剂量与关,表明毛兰素在大鼠体内的消除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隔日多剂量给药的消除过程亦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而每隔一个半衰期一次多剂量给予50 mg·kg-1剂量的毛兰素其在大鼠体内则呈非线性消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红花黄色素 A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 建立 RP-HPLC法定量测定大鼠血浆中红花黄色素 A含量。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 Hypersil ODS2柱 (2 0 0 mm× 4.6mm,5 μm) ;流动相为甲醇 -0 .2 %乙酸水溶液(2 4∶ 76) ;流速为 0 .8m L/min;核黄素为内标 ;检测波长为 410 nm。健康大鼠禁食 2 4h后 ,尾 iv红花黄色素 A生理盐水溶液 ,测定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用 3 P87药动学程序对血药浓度 -时间数据进行拟合。结果 大鼠 iv红花黄色素 A后 ,其主要药动学参数为 :Vc(0 .3 0± 0 .0 4) L/kg,CL (1.12± 0 .3 3 ) m L/mim,Ke(0 .91± 0 .19) h-1 ,t1 / 2(0 .76± 0 .10 ) h,曲线下面积 AUC(2 4.97± 4.83 ) (μg· h) /m L。结论 红花黄色素 A在大鼠体内呈一室开放模型 ,进入体内迅速分布 ,代谢消除也较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天麻素血浆药物浓度LC-MS/MS测定法,测定健康受试者血浆中天麻素的浓度并评价天麻素胶囊的药动学。方法 建立以阿昔洛韦为内标的天麻素血药浓度LC-MS/MS测定方法,色谱柱为Atlantics T3(100 mm×3.0 mm,3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10∶90),对18名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口服150 mg天麻素胶囊进行药动学研究。结果 建立了简单、专属的天麻素血浆药物浓度的LC-MS/MS测定法,以沉淀法进行样品前处理,无杂质干扰测定,灵敏度达到了3.00 ng∙mL-1,每个生物样品分析时间仅为2 min。18名健康受试者口服天麻素胶囊150 mg后,测定血浆样品并估算天麻素的药动学参数,Tmax均值为(0.8±0.3)h,t1/2均值为(2.1±0.4)h,Cmax均值为(378±84)ng∙mL-1,AUC0-12 均值为(878±175)ng∙h∙mL-1,AUC0-∞均值为(897±175)ng∙h∙mL-1。结论 本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且前处理简单,能很好的应用于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非甾体抗炎药ZLR-8喷雾干燥乳剂的处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极难溶性的氮氧供体型非甾体抗炎药ZLR-8喷雾干燥乳剂进行处方研究。方法:根据ZLR-8的溶解性筛选油及非水溶剂;根据乳化性能及喷雾干燥的可操作性筛选羟丙甲纤维素(HPMC)的规格、浓度和其他适宜的固体载体;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ZLR-8干乳剂。结果:以Labrafac CC作油相,PEG 400作非水溶剂,联用9%HPMC(3 mPa.s)和麦芽糖糊精作固体载体,可制成稳定的喷雾干燥乳剂。结论:确定了氮氧供体型非甾体抗炎药ZLR-8喷雾干燥乳剂的处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化合物TID-101的LC-MS/MS方法,并研究其自微乳制剂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及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血浆样品用甲醇沉淀蛋白处理,以乙腈-水为流动相,采用ESI源以多反应监测方式进行负离子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为m/z 353.4→323.2(TID-101)和433.4→353.4(醋酸地塞米松,内标)。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大鼠口服TID-101自微乳的生物利用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 TID-101在10~95000 ng/ml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15%,回收率在83.4%~87.0%之间。应用此法测试大鼠静脉注射TID-101脂肪乳和口服原料药及自微乳制剂后的血药浓度,计算出原料药混悬液和自微乳的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2.8%和14.9%。结论本法操作简单、准确、灵敏度高,可用于TID-101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自乳化释药系统能有效提高TID-101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研究现状,结合相关文献概述了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中药基础研究不成熟、中药提取物理化性质复杂、中药缓控释制剂产业化困难等,并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为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制褪黑素双层控释片,研究其药动学性质。方法:以HPMC、硬脂酸为骨架材料,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和双层压片工艺,制备褪黑素双层控释片。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体外释放和Beagle犬随机交叉口服单剂褪黑素片(3 mg)和褪黑素双层控释片(6 mg)后血浆中褪黑素浓度,推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褪黑素双层控释片和褪黑素片有关药动学参数如下:t1/2Ke分别为(3.27±0.89),(1.21±0.52)h;cmax为(8.31±5.11),(11.27±3.77)ng/mL;tmax为(1.00±0.37),(0.50±0.18)h;AUC0~t为(38.03±16.45),(25.23±7.71)ng/mL.h。结论:研制的褪黑素双层控释片具有显著的速释和缓释作用特性。达峰时间与普通片没有显著性差异。体内平均滞留时间显著长于普通片。体外释放和体内吸收符合生理节律需要。褪黑素双层控释片的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制备芒果苷(mangiferin,MGF)自微乳给药系统(SMEDDS),并对其进行药动学研究。方法 评价系统自微乳化速度,激光散射仪测定乳化后形成微乳粒径的大小及分布情况;以PBS 6.8缓冲液为释放介质,考察MGF-SMEDDS的体外释放行为;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药物浓度,考察MGF-SMEDDS的体内吸收情况。结果 体系在1 min内可乳化完全,乳化后粒径在20 nm左右;MGF-SMEDDS在120 min的累积释放率可达80%以上;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MGF-SMEDDS达峰时间为0.43 h,是MGF的1/7;最大血药浓度为0.93 mg/L,是MGF的2.16倍。结论 自微乳给药系统可以显著提高MGF的体外释放,改善其药动学性质。  相似文献   

16.
脉冲制剂致力于在疾病治疗需要的给药点定时定量的释放药物,而且可以避免患者在夜间服药或频繁服药,增加了患者的用药顺应性。本文主要介绍了3种可以自身触发的脉冲给药系统,它们不依赖外界化学触发因素,按照其触发机制分类,可分为以下几种,体系降解形成的脉冲释药,膨胀压形成的脉冲释药,体系降解和膨胀压共同形成的脉冲释药系统。本文就该种脉冲制剂的制备工艺、释放机制及影响因素做了分析和总结。自身触发的脉冲给药系统,其定时效果可以根据治疗目的进行调整,尤其是体系降解和膨胀压双重作用的脉冲制剂,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介绍中药物质组释放/溶出动力学相关概念、定理和原理,以及该理论的评价原理、评价方法和基本评价过程.形象化的展示有利于理解中药物质组、物质组浓度和物质组释放度等概念,更好地将该理论推广和应用到中药给药系统设计、评价中,并在药物动力学水平赋予传统剂型新的内涵.该理论将为传统中药制剂的现代化及其评价、中药给药系统的设计和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同体自乳化释药系统可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及应用前景.本文综述固体白乳化释药系统的特点、辅料、制备方法及在新剂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血脑屏障上存在诸多受体和转运体,如转铁蛋白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和己糖转运体等。采用其相应的配体或抗体修饰可构建脑靶向递药系统,有望提高脑组织的药物浓度,增强对脑部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毒性作用及不良反应。此外,利用正负电荷的吸附介导和鼻腔给药也可能增加药物的脑内递送。  相似文献   

20.
仿生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仿生型药物递送系统以天然微粒载体为基础,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和低免疫原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药物递送系统。本文从哺乳动物细胞、内源性蛋白及病原体等热门研究领域着手,综述了仿生型药物递送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