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侧前方病灶清除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后凸畸形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观察侧前方病灶清除椎间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并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23~56岁,平均36.4岁。结核病损位于下胸椎,累及两或三个椎体。后凸成角15°~34°,平均25°。5例患者合并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为C级2例、D级3例。手术方法为一期侧前方病灶清除椎间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抗结核药物治疗9个月。结果术后随访2~4年,切口一期愈合,椎间植骨全部融合,脊柱结核全部治愈,脊髓功能损害患者术后1年内完全恢复。术后后凸成角平均为7°,平均矫正18°,随访期间畸形矫正无明显丢失。结论侧前方病灶清除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并后凸畸形,能够一期完成病灶清除、脊髓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和后凸畸形矫正。坚强的内固定可促进病椎植骨融合,有助于缩短术后药物治疗时间和提高脊柱结核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经胸前路病灶清除减压治疗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胸前路病灶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截瘫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2例胸椎结核截瘫并后凸畸形患者,男12例,女10例,临床表现均有胸背痛、截瘫及脊柱后凸畸形,脊柱后凸角Cobb角为20~40°,平均25°。结核病损部位:T3~51例,T3~43例,T4~54例,T4~61例,T6~72例,T7~83例,T8~93例,T9~102例,T10~113例。ASIA分级:B级3例,C级11例,D级8例。MRI示椎管内均有压迫。9例行肩胛下经胸前路病灶清除矫形植骨内固定术,13例常规经胸病灶清除矫形植骨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痨治疗9~12个月。结果:22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术后随访2~4年,14例在术后4周内瘫痪完全恢复,8例3个月内完全恢复。所有患者胸背痛消失,植骨融合,平均融合时间4个月,无1例结核复发,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18°,随访期间畸形矫正无丢失。结论:经胸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截瘫并后凸畸形,能够一期完成病灶清除、脊髓减压、后凸畸形矫正和脊柱稳定性重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7):1561-1565
[目的]总结经肋横突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矫形内固定术治疗活动期胸椎结核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2017年5月采用经肋横突病灶清除固定融合术治疗活动期胸椎结核伴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共76例,男性35例,女性41例;年龄21~74岁,平均(42.62±3.64)岁。胸椎节段性后凸角度为20°~76°。合并脊髓压迫症状者15例。[结果] 7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胸膜撕裂5例,2例患者术后发生脑脊液漏,3例术后胸腔积液,经相应处理均未引发不良后果。76例患者随访18~72个月,2例窦道形成、3例切口浅表感染,均经换药等处理后愈合。1例术后18个月时连接棒断裂,行翻修术后治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结核治愈,VAS评分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15例伴脊髓压迫症状者的ASIA分级由术前B级2例,C级3例,D级10,改进为末次随访时D级2,E级1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平均后凸Cobb角矫正率(68.36±6.12)%。至末次随访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结核无复发。后凸畸形矫正角度无明显丢失。术后3个月ESR和CRP均逐渐恢复正常,末次随访ESR和CRP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矫形内固定术治疗3个节段以内的非跳跃性活动期胸椎结核伴后凸畸形,是一种创伤小、疗效满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后路多椎体截骨矫形术治疗儿童胸椎结核伴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9-03采用后路多椎体截骨矫形术治疗的1例儿童胸椎结核伴脊柱后凸畸形,术中在上下正常节段的相邻椎板安装椎弓根钉,切除T10~12椎体顶锥及椎间盘,顺应脊柱弯曲弧度置入连接棒,进行双轴旋转矫形,术后持续进行抗结核治疗.结果 手...  相似文献   

5.
胸椎结核后凸畸形与病变治愈型截瘫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胸椎结核病变治愈型截瘫与后凸畸形的关系及其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例胸椎结核病变治愈型截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和17例患者手术治疗的资料.结果20例病变治愈型截瘫患者的Cobb角在30°以上者占95%.17例经椎管侧前方减压治疗,术后截瘫恢复率达70.5%.结论胸椎结核病变治愈型截瘫与椎体骨质缺损塌陷所引起的后凸畸形角度大小有直接关系.手术减压是目前治疗病变治愈型截瘫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6.
小儿胸椎结核合并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前路小切口清除椎体结核病灶联合后路矫形固定融合一期手术治疗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观察采用上述术式治疗的 32例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椎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 ,主要包括局部病灶有无复发、后凸畸形术后近期矫正度及后凸畸形远期变化等。结果 :术前平均后凸角为 50°(30°~ 70°) ,术后近期平均为 2 5°(2 0°~ 40°) ,随访 1~ 7年 (平均 3 2年 )后凸角平均为 2 5°(1 5°~ 45°)。 2 0例合并不同程度瘫痪者下肢肌力均提高 1~ 2级 ,3例尿潴留患儿于术后 3~ 6个月恢复排尿功能。 3例于术后 2~ 4年出现椎板下钢丝断裂。最后一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见原脊柱结核病灶复发。结论 :经前路小切口清除椎体结核病灶联合后路矫形固定融合一期手术治疗合并后凸畸形的小儿胸椎结核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Ⅰ期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科自2003年1月~2009年3月对79例胸腰椎结核合并后凸畸形患者行Ⅰ期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术后观察植骨融合、畸形矫正、截瘫恢复程度及结核病灶愈合情况.随访时间2~6年,平均31个月.[结果]未发现结核复发病例;植骨融合,内固定无松动、移位;术后经X线片、CT或MRI检查,无残留病灶;术前Cobb角10°~60°,平均34.4°,术后0°~31.2°,平均矫正角度为24.2°,矫正度平均达70%,随访矫正度丢失<3°,后突畸形矫正满意;未发现术后椎管狭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级恢复至B级1例,B级恢复至C、D级各1例,C级恢复至D、E级10例,D级完全恢复.[结论]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胸腰椎发病节段及后凸畸形和截瘫程度,选择不同人路的手术方式彻底的清除病灶,植骨融合,矫正畸形后使用内固定重建脊柱前后方的稳定性,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使脊柱结核获得有效的根治,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钉内固定治疗中上胸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钉内固定治疗中上胸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4月~2009年11月,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钉内固定治疗中上胸椎结核患者19例,其中T2~T32例,T3~T56例,T5~T811例。17例存在明显的脊髓神经功能损害,按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6例,D级8例,E级2例。术前后凸畸形Cobb角为24°~53°,平均32.4°。根据患者手术时间、Frankel分级、后凸Cobb角、骨融合、内固定物失效、血沉变化及结核复发等情况评价手术治疗结果。结果:19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25.4±26.7min,全部病例随访1.5~3年(平均20.7个月)。9例术前合并有神经功能损害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无肋间神经损伤病例。术后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矫正至5°~17°,平均12°。术后6~12个月(平均6.8个月)椎间植骨达到骨性融合,未发现假关节形成。无一例内固定物出现断裂、松动、脱落。血沉均在2周后明显下降,在2~3个月内基本恢复正常。1例患者颈前结核脓肿复发,后另行颈前结核脓肿切除术后痊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钉内固定可彻底清除病灶,椎体钉置钉安全性高,固定切实可靠,适合大部分中上胸椎结核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重建内固定术治疗短节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9年5月共23例一期行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重建内固定术的短节段胸椎结核患者,通过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局部后凸畸形的矫正、神经功能的恢复及疼痛的改善等评估其疗效。[结果]术中出血量平均400 ml,手术时间平均3.5 h,术中无大血管及胸膜损伤。随访时间18~42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局部后凸Cobb角降至平均12°±5.2°,末次随访Cobb角丢失1.3°±0.8°。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得到改善,8例患者术后出现胸腹部皮肤麻木,口服甲钴胺1~3个月后症状消失。末次随访局部疼痛VSA评分降至平均1.5±1.1分。所有患者植骨处均融合,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内固定无松脱、断裂,结核均治愈,无复发。[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重建内固定术治疗短节段胸椎结核是一种安全、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上胸椎角状后凸畸形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Li W  Chen Z  Dang G  Guo Z  Liu Z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52-54
目的 总结上胸椎 (T1 T4)角状后凸畸形的病程特点及治疗经验 ,为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对策提供参考。方法 对上胸椎角状后凸畸形 15例进行回顾分析。病例均有完整病历 ,以及上胸椎正侧位X线 (平片、断层 )、MRI检查。根据病史与影像学分析后凸原因 ,根据侧位X线片Cobb法测后凸角度。 4例采用侧后方入路脊髓前方减压 ,11例采用后路脊髓环行减压。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15例中陈旧性胸椎结核 8例 ,先天性胸椎畸形 7例 ,均伴脊髓压迫症状。Cobb角平均 86 5°。发现后凸畸形的平均年龄 :先天性上胸椎畸形为 3 6岁 ,脊柱结核为 9 0岁。发现后凸畸形至产生脊髓压迫症状的时间间隔 :先天性畸形平均为 16 5年 ,结核性平均为 18 1年。 14例手术顺利完成 ,1例失败。 13例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平均 4 2个月 ,7例症状有改善 ,2例同术前 ,4例加重。结论 结核及先天畸形所致的上胸椎角状后凸畸形从出现畸形至发生脊髓损害时间间隔较长 ,而一旦合并脊髓损害 ,症状将呈进行性加重。无论侧后方或后正中入路减压手术风险均较大 ,疗效不满意。因此 ,应于脊髓损害出现之前行融合治疗 ,防止后凸加重及脊髓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后路楔形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胸腰椎结核性后凸或侧后凸畸形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结核性重度胸腰椎后凸或侧后凸畸形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17-62岁,平均29.8岁。畸形位于胸椎8例,胸腰段5例,腰椎1例;累及2椎1例,3-5椎11例,5椎以上2例。12例合并神经损害,5例为Frankel C级,7例为D级。均行后路楔形截骨、多棒顺序矫形固定融合术。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矢状面、冠状面胸椎后凸、腰椎前凸Cobb角及躯干矢状偏移距离,记录脊柱融合固定节段和融合情况。结果均获随访15-74个月,平均31.9个月。融合固定节段为8-16个椎体,平均11-3个。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08.2^o矫正至32.1^o,矫正率70-3%。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4.4^o矫正至2.0^o。胸椎后凸由术前平均14.9^o矫正至17.9^o,平均矫正38.6^o。腰椎前凸由术前平均66.0^o矫正至36.6^o,平均矫正30-3^o。躯干矢状偏移距离由术前平均-15.4mm矫正至-0.6mm,平均矫正21.2mm。术后神经功能均获改善,平均提高1级。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胃肠功能障碍2例,术中椎板骨折2例,胸膜破损4例,二次手术4例。结论对重度胸腰椎结核性后凸或侧后凸畸形采用后路楔形截骨矫形及内固定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融合范围选择和截骨矫形技术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经后路顶椎椎弓根全椎体截骨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经后路顶椎椎弓根三柱截骨治疗脊柱后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2006年6月,采用经后路顶椎椎弓根三柱截骨治疗42例脊柱后凸患者,其中陈旧胸腰椎骨折20例、椎体发育不良8例、结核性10例、强直性脊柱炎4例。评定脊柱后凸矫正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内固定位置、手术并发症、腰痛及Oswestry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6—21个月,平均15个月。植骨融合满意,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术前后凸Cobb角度平均为霹8.5°术后为20.6°,平均矫正角度为35.3°。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平均为7.5分,术后3.6分。术前ODI平均为57.6%,术后31.7%。结论经后路顶椎椎弓根截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矫正角度大,手术视野开阔,手术相对安全,可获得满意的放射学矫形效果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A 67-year-old patient suffered a fall and sustained injuries to the thorax, combined with fractures of the ribs, sternum and thoracic spine. Her pre-existing kyphosis (caused by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llapse) increased in severity. There was a cl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a sternal fracture, deterioration of thoracic kyphosis and a fracture of the thoracic spine. Received: 7 December 1996 Revised: 5 May 1997 Accepted: 26 May 1997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度陈旧性胸椎结核后凸患者的影像学参数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筛选出与迟发性神经功能损伤相关的影像学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56例重度陈旧性胸椎结核后凸畸形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是否出现下肢神经功能症状分为症状组(41例)和无症状组(15例)。术前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椎后凸Cobb角,在术前胸椎MRI上测量顶椎区脊髓夹角(SA)、脊髓矢状径比(SDR)、脊髓横截面积比(SAR)。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像学参数是否为出现神经功能症状的主要相关因素。所有患者均在重力牵引后采用胸椎后凸截骨术治疗,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功能。结果症状组顶椎区脊髓SDR和顶椎区SA均低于无症状组(0.476±0.081 vs. 0.772±0.097,78.0°±12.4° vs. 97.3°±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间胸椎后凸Cobb角和顶椎区脊髓SA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症状组顶椎区脊髓SDR ≥ 0.476者术后Frankel分级改善情况优于顶椎区脊髓SDR < 0.476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顶椎区脊髓SDR < 0.476是出现神经功能症状的独立相关因素(比值比=15.666,95%置信区间为7.426~33.048,P < 0.05)。结论重度陈旧性胸椎结核后凸会出现迟发性神经损伤,顶椎区脊髓SDR与神经功能症状的出现密切相关,当患者脊髓SDR< 0.476时建议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因单节段胸椎结核接受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内固定术的患者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23~69岁,平均40.3岁。合并脊髓功能障碍者22例,ASIA分级B级2例,C级8例,D级12例。术前CT和MRI提示胸椎病灶均存在明显的骨质破坏。术前给予规范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治疗2~3周。术中于后路清除病灶,椎体间植入局部减压获取的骨颗粒和自体髂后上棘松质骨颗粒,以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胸椎X线片及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及胸椎生理曲度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21.7±2.3)个月。手术时间110~190 min,平均(167±35) min;术中出血量350~700 ml,平均(490±160) ml。椎体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6.5±2.4)个月。神经功能均改善,改善1级19例、2级3例。术前、术后胸椎后凸Cobb角分别为47°±11°、41°±9°,末次随访时43°±10°。结论 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和坚强固定的基础上,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椎结核外科治疗的手术策略及围手术期处理等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6月期间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0例胸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胸椎结核患者接受经肋横突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4例未行内固定手术。观察术后和随访期间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治愈率。结果术后结核中毒症状明显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改善,6个月时85%植骨愈合,治愈率为90%。结论胸椎结核手术治疗中内固定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术式制定和内固定的选择应根据病变节段、范围和经济情况等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伴严重后凸畸形的活动期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脊髓损伤程度;术后每3个月行X线复查,评估骨融合情况和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评估综合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4±5)个月,骨融合时间为(6.3±2.3)个月,融合率为100%。ASIA分级术前B级1例、C级2例术后恢复至D级;术前D级14例,术后12例恢复至E级,2例仍为D级;术前E级13例,术后仍为E级。后凸Cobb角术前为40.1°±8.1°,术后即刻为12.0°±7.0°,末次随访时为15.1°±6.9°,随访期间矫正角度丢失3.1°±1.4°,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综合疗效优22例、良6例、可2例,总优良率为93.33%。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伴严重后凸畸形的活动期胸腰椎结核安全有效,但尚需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并得到确切的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佟磊  李华  魏东  刘加元  张姚  王斌 《骨科》2016,7(6):398-402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蛋壳"技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至2013年10月采用经椎弓根"蛋壳"技术治疗的12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为25~57岁,平均为46.5岁.通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的改善情况,并比较胸腰椎椎体后凸Cobb角矫正情况、融合情况、临床疗效等.结果 12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60~232 min,平均为215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0~2400 ml,平均为1600 ml.术中有2例患者出现硬膜撕裂,予以修补;1例患者术后切口浅表感染,经1周换药后,转归良好.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的腰痛VAS评分平均分别为(8.08±1.00)分、(2.25±0.97)分、(1.41±0.51)分;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的椎体后凸Cobb角平均为49.08°±11.79°、13.67°±4.23°、14.50°±3.99°.术后1周、术后1年的VAS评分、椎体后凸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术后1年与术后1周椎体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弓根"蛋壳"技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