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么喜存 《首都医药》2014,(14):17-19
目的:阐述颅内生殖细胞瘤的影像和诊治进展情况,以供参考。方法本文对颅内生殖细胞瘤的概况、影像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近些年,国内外对颅内生殖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不断进展,该病是一种少见的肿瘤类型,多发生于儿童和年轻成人,对放化疗敏感,根据发生位置不同,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表现亦有特征。  相似文献   

2.
汤文 《福建医药杂志》2011,33(4):116-117
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ICA)为颅内非肿瘤性占位病变,一般位于颅中窝,其次为颅后窝,儿童多发。颅内蛛网膜囊肿可分为交通性颅内蛛网膜囊肿(communicating 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CIAC)和非交通性颅内蛛网膜囊肿(non-communicating 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NCIAC)。大多数患者是先天性因素引起,后天患病较少见。CT及MRI用于诊断该病后,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许多学者认为,存在占位效应的ICA患者应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如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显微手术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方法:回顾我院32例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总结。结果:经显微手术能有效治疗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对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需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结论:只要掌握儿童IAC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法,显微外科可以改善症状,控制癫痫,是治疗儿童IAC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温振东  郭之通 《安徽医药》2005,9(11):855-856
目的探讨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术中应注意点.方法回顾我院 30例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总结.结果经显微手术治疗的 30例中,症状明显改善 28例(93.3%),囊肿缩小或消失 25例(83.3%).结论显微手术能有效治疗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对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需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儿童颅内动脉瘤临床特点及个体化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动脉瘤特点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5例,大脑中动脉7例,大脑前动脉3例,后循环4例。单纯脑内血肿4例,脑内血肿破入脑室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并发脑积水7例。8例行动脉瘤夹闭,其中2例出现明显神经功能障碍(mRS评分2~3分),其余6例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4例行动脉瘤切除,其中2例术后出现轻度神经功能障碍(mRS评分1~2分),其余2例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3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4例保守治疗,随访过程中未见明显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结论 儿童颅内动脉瘤好发于前循环,后循环少见。儿童颅内动脉瘤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要表现,常并发脑积水。儿童颅内动脉瘤从诊断、治疗到随访都要详细规划,其治疗方案的制订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根据患者及动脉瘤的特点为其提供最佳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6.
儿童血管性头痛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既往对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一直缺乏客观而实际可行的实验室指标.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TCD)能直接获得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功能状态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在诊断颅内鞍区肿瘤中采取MRI诊断和C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且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纳入且收治的50例颅内鞍区肿瘤患者涉及的数据资料,均开展MRI诊断和CT诊断,将手术结果作为对比依据,比较MRI诊断和CT诊断颅内鞍区肿瘤患者的符合率。结果经MRI诊断颅内鞍区肿瘤患者符合率98.00%显著高于CT诊断符合率64.00%,统计学呈现数据参比意义(P <0.05)。结论将MRI诊断和CT诊断应用在颅内鞍区肿瘤诊断中均可获得一定效果,但MRI诊断的优势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对颅内血管病变进行诊断的意义。方法收集我科室在过去3年内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进行诊断的65例颅内血管病变患者的诊断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该项技术在本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组65例CT诊断与临床诊断结果完全相符,患者疾病类型包括了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以及动脉狭窄等。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是一种无创、安全,且可以反复操作的诊断形式,应用该种诊断方式进行颅内血管病变的诊断结果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MRA和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差异。方法选取198例可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发病3d内均分别进行DSA和MRA检查,比较2种方法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差异。结果 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高于MR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相对MRA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颅内炎性结节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回顾分析6例儿童颅内炎性结节的CT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DWI及SWI序列对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颅内多发海绵状血流瘤患者2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1.5T磁共振DWI及SWI序列扫描,比较DWI及SWI序列扫描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进行诊断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结果:在对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进行诊断时,SWI序列的检出率以及敏感性均优于DWI序列。结论:临床上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检查诊断时,磁共振为首选方法,将SWI和DWI序列进行联合应用,可使诊断信息更为准确全面,同时相较于DWI序列,SWI序列可更为有效检测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微小病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双源CT血管成像( DE-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9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均接受DE-CTA、MRA及脑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对患者进行确诊,分析DE-CTA及MRA对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及诊断价值。结果198例观察患者中,共有172例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而DE-CTA检查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84.30%及76.92%;MRA检查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69.19%及61.54%;CT检查灵敏度及特异性均明显高于MRA检查。同时经ROC分析显示,DE-CTA及MRA均对颅内动脉瘤有着显著的诊断价值(P<0.05),以DE-CTA检查的诊断价值更高。结论 DE-CTA及MRA均对颅内动脉瘤有着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及诊断价值,均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CT血管造影( CAT)和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0例可疑颅内血管狭窄的患者,发病3d内分别进行CTA和TCD检查,比较2种方法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准确性。结果 CAT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灵敏度为68.4%,特异度为65.4%,准确度为68.0%,TCD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灵敏度为52.9%,特异度为57.7%,准确度为53.5%,CAT诊断的灵敏度及准确度均高于TC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AT诊断的特异度高于TC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T在诊断颅内血管狭窄中相对TCD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与1.5TMR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资料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于本院检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临床资料,根据诊断方式设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前者行1.5T磁共振扫描,后者行128层螺旋CT扫描,观察两组动脉瘤检出率并分析两组病理确诊结果。结果研究组动脉瘤检出率96.67%高于对照组76.67%,比较差异具统计意义(P<0.05);研究组30例患者术前经病理诊断颅内有48个动脉瘤,确诊44个,误诊4个;对照组30例患者术前经病理确诊出颅内有42个动脉瘤,确诊37个,误诊4个,漏诊1个。结论多层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具较高诊断准确率,可作为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理想手段,具一定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脑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06~2020-05在我院接受检查的8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脑血管成像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脑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度、特异性、灵敏性。结果:80例受检者经MSCT脑血管成像检查均能清晰显示椎动脉、颈内动脉、Willis环及基底动脉;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SCT检查颅内动脉瘤的准确度为87.50%(70/80)、特异性为75.00%(12/16)、灵敏性为90.63%(58/64)。结论:MSCT脑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分支、动脉瘤形态及数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为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及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有所增加,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应用多普勒技术对颅内血管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特别是在颅内血管狭窄诊断中弥补了CT检查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在初诊时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诊断检查,观察组采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进行诊断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与诊断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诊断符合率为92.5%,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诊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采取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诊断率高,且诊断时间短,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和运城市中心医院在2013年6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展开研究分析,均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是手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均通过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对患者颅内动脉瘤图像资料、自身状况和合并颅内病理状态进行有效分析,并对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是手术的符合率进行对比。结果 80例确诊88个颅内动脉瘤数,手术治疗28例,其中,26例为单个颅内动脉瘤,2例为两个颅内动脉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并介入栓塞治疗52例,其中,48例为单个颅内动脉瘤,2例为两个颅内动脉瘤,2例为三个颅内动脉瘤。通过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2个肿瘤误判,其同手术诊断符合率为100.0%、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6.2%。结论在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时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较高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莎 《中国医药指南》2012,(29):555-555
目的对比分析CTA和MRA两种方法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优缺点,探讨非侵入性的CTA和MRA诊断方式在临床上使用的可行性。方法将我院从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脑外科门诊收治的怀疑存在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8例,对患者同时作CTA、MRA两种检查,比较两者的影像资料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都基本上可以诊断出大多数的颅内动脉瘤,为后续的进一步诊断及安排后期治疗或手术提供诊断依据。CTA对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率为96.4%(27/28),MRA的诊断率为89.3%(25/28),MRA对于直径≤10mm的小动脉瘤无法明确诊断。但是CTA存在对比剂过敏的问题。结论 CTA和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疾病方面各有千秋,CTA的高敏性可使其作为颅内动脉瘤的初选检查方法,但MRA不需要注射对比剂,操作更加方便,所有在目前的临床中的使用率更高,随着医疗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CTA会成为颅内动脉瘤术前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TCD与DSA对50例颅内缺血性脑血管病检查结果的对照研究,探讨TCD对颅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TCD仪检出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再行DSA检查,分析两种检查结果对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结果TCD对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检出率与DSA的检出率明显相关。结论通过TCD与DSA比较,极大提高了TCD对颅内缺血性病变检测的准确性,TCD检查是一种无创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可用于DSA检查前的筛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