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转变及交通越来越发达,出入高原地区的人群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高龄化.本研究通过综合国内外高原环境医学知识,提出出入高原地区的保健,旨在对出入高原地区的人群健康提供指导,减少高原病的发生. 1高原环境的特点及影响 1.1 低压环境在海平面,大气压为760 mm Hg(1kPa=7.5mm Hg),氧分压为159 mm Hg,海拔每升高100 m,氧分压就下降1.2 mm Hg[1].在海拔5500 m的高原,大气压和氧分压均较海平面下降50%,造成肺气体交换的氧分压降低,导致动脉血氧的饱和度(SaO2)降低,机体缺氧促发高原反应.  相似文献   

2.
牛书建 《中国保健》2010,(2):114-116
目的观察高原地区缺氧环境及饮食习惯对藏族人群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对高原地区50岁及以上藏族人群血液TC、TG、HDL-C、LDL-C四项指标进行调查分析,统计人群的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发生。结果高原地区藏族老年居民血脂平均水平TC为5.09mmol/L,TG为1.67mmol/L,HDL-C为0.98mmol/L,LDL-C为3.29mmol/L,全体人员血脂异常比率为45.7‰结论高原地区藏族老年人群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平原地区汉族居民,高原缺氧环境及饮食习惯是影响血脂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大部分与高原医学相关的文献都致力于揭示短期接触高原对人体的影响.然而,长期生活在高原的人群可能与人类疾病的发生更有关联,因为有超过4亿人居住在海拔1 500 m以上地区,有趣的是,高原地区人群和海平面附近人群相比有着更低的空腹血糖和更好的葡萄糖耐受性.研究表明,高原地区肥胖和糖尿病发病率更低.但高原地区人群血糖控制的机制仍不清楚.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海拔1 500 m以上地区人群关于葡萄糖稳态维持的最新证据表明,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群有着更低的空腹血糖,并且肥胖和糖尿病发病率更低.高原地区人群空腹血糖的调节和维护,对葡萄糖稳态维持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世居于海拔在2 260米高原地区健康人群的影响因素.高原地区健康老年人长期有氧运动对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踝臂指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各30例经常参加有氧运动的高原地区(海拔≥2 260 m)健康老年人,分为运动组与非运动组,应用动脉脉搏波速度(PWV)自动测量肱动脉-踝动脉(baPWV)和踝臂指数(ABI),分析运动前后的踝臂指数变化与PWV和踝臂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长期坚持运动可使高原地区健康老年人运动组的体重、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心率均低于缺乏运动组(P〈0.05),反映动脉硬化指数的baPWV 和 A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年龄、性别和身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高原地区参加有氧运动的健康人群较未参加有氧运动患者的PWV明显减低.因此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降低高原地区老年人血管僵硬度,延缓动脉硬化进程,增强心脏和血管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居民脂肪肝患病现状。方法对甘孜州道孚地区体检人员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对象中男性脂肪肝患病率为39.5%,女性患病率为15.5%,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00),男性各年龄段脂肪肝患病率高于同年龄段女性。研究对象30岁以后脂肪肝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递增。脂肪肝组人群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率高于非脂肪肝组(P﹤0.05)。结论高原地区脂肪肝患病率以男性为高,脂肪肝伴发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医学上的高原是指海拔在3 000m以上的地区,在高原环境条件下,低氧、低气压严重威胁高原人群的健康,与此同时,高原特殊的饮食习惯(酥油、茶叶、肉食等)对高原人群的健康也具有特殊的效应。其中,在高原地区特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下,高原高尿酸血症的发生与平原地区有所不同,本文就特殊高原地理环境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格尔木地区590人进行了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及有关因素的调查分析。结果:发生率37.8%。多居高原时间长,年龄大,体力劳动者发生率明显增高。提示该症直接影响高原地区人群正常工作和生活,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正颈性眩晕是由颈椎及其相关软组织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压迫、刺激椎动脉或颈交感神经引起椎-基底动脉痉挛,使脑供血不足,出现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症状。在高原地区,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使高原人群中颈性眩晕较内地发病率更高,且更年轻化、表现复杂多样化,治疗效果也差。为了增强高原人群体质,防治颈性眩晕的发生,本研究根据临床资料并结合高原实际情况,总结、推  相似文献   

9.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高原病,严重危害着高原地区人群的身体健康,至今病因未明。在过去几年中,遗传学和代谢组学研究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病理生理学提供了重要的见解。本文主要从遗传学和代谢角度综述红细胞增多症的可能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为探讨高原人群HAPC的发生机理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高原地区健康女性雌激素,以此提出高原地区健康女性雌激素的正确值,观察高原地区雌激素水平变化。[方法]选择健康女性390名,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RPL)、孕酮(PROG)、睾酮(TESTO)、雌二醇(E2)。[结果]高原地区健康女性的TESTO及RPL的正常值分别为(700±400)ng/L和(11±6)μg/L。[结论]通过本课题得出高原地区健康女性雌激素的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11.
海拔2 500m以上地区定义为"高原",恶劣的环境给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带来了极大挑战。然而这种特殊的环境为特定人群提供了天然的实验设计,包括安第斯人、埃塞俄比亚人和藏族人在慢性缺氧状态下生活了数千年。这些人群通过独特的生理和遗传适应能力克服了高原地区的低温低氧环境。基因组学研究已经确定了几个基因与高原适应性表型相关,许多基因与缺氧诱导因子(HIF)途径密切相关。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适应性改变有助于理解进化变异的分子基础和人类基因组功能注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在高原地区治疗初到高原患急腹症患者的方法。方法选择在2008年6月~2011年6月初到高原不足6个月的急腹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高原地区高寒缺氧及初到高原患者病理生理改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治疗方法。结果三年来,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无死亡患者,无脑水肿、肺水肿和右心衰竭的并发症发生,无术后再出血患者。切口感染2例,其中急性阑尾炎1例,急性肠梗阻1例。结论在高原地区治疗初到高原患急腹症患者,必须考虑到高原地区高寒缺氧及初到高原患者病理生理改变的特点,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治疗方法,这样才能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阶梯式习服在急性重型高原病(即高原肺水肿及高原脑水肿)预防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2003年3—10月中旬进入青藏铁路西藏段(唐古拉山口至西藏拉萨段)施工的22200名施工人员重型急性高原病的发病情况调查,并对采用不同方式进入高原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对采用阶梯式方式进入高原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3年7个月中,共计进入青藏铁路西藏段施工人员22200名,发生高原肺水肿184例(男180例,女4例,年龄20~45岁)及高原脑水肿155例(均为男性,年龄22~44岁),发病率分别为0.83%和0.70%。位于同海拔高度的阶梯式者与未习服者比较,未习服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阶梯式习服者。结论急性重型高原病的发病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高。平原大规模人群进入高原地区,采用阶梯式习服方式进入高原能有效降低急性重型高原病的发病率,而对于大规模人群急进高原,在海拔2500m左右建立习服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在一定程度内,体力活动强度越大心率越快,耗氧量越多,能量代谢率亦越高。许多低海拔地区资料表明,心率与能量消耗、耗氧量之间存在相关,高原地区这方面资料未见报道。为探讨高原地区体力活动时心率与耗氧量、能量代谢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在海拔3450m地区进行了试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结合参加玉树抗震救灾防疫工作,总结高原地区抗震救灾卫生防疫保障的经验,确保灾后无大疫.方法 根据高原地区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实践,对高原地区卫生防疫保障工作进行回顾和梳理总结.结果 总结出高原地区非战争军事行动卫生防疫工作的做法:(1)加强特殊地理环境情况预判,做好卫生防疫保障的预准备;(2)开展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增强官兵战胜高原反应的信心;(3)加强与当地疾控中心联系,建立立体疾控网络,指导部队进行科学合理的疾病防控,为疫情处置,提供技术支撑;(4)加强饮用水卫生监测,做好生活饮用水的洁治消毒;(5)加强饮食卫生监督,做好营养膳食指导;(6)指导部队搭建规范化的野战生活设施并加强使用管理;(7)重视三江源自然环境保护,科学合理地选择消杀灭药品.结论 针对高原地区特点采取的卫生防疫措施,为部队完成抗震救灾任务提供了防疫保障,对高原地区非战争军事行动卫生防疫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VDT作业职业危害是多方面的。国内多有平原地区VDT作业人员心电图异常改变的报道,但尚无高原地区的研究报道。对此,我们进行了本次试验调查。结果表明,高原地区(试验海拔2300米)VDT作业人员心电图异常率为:47.4%与对照组心电图异常率:2.1%进行检验,两者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75.8、P<0.01)。表明,VDT作业人员心电图异常改变确实:同时,经对高原地区和平原地区VDT作业人员心电图异常改变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结果有显著性意义(X~2=4.65、P≤0.05),提示高原地区VDT作业人员心电图异常改变较平原地区为高。  相似文献   

17.
在平原(450m)地区进行不同负荷体力活动时,血氧饱和度变化甚小,在高原地区随海拔升高生理负荷增加,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表明高原低氧环境下人体劳动能力降低。本文对高原地区不同海拔体力活动时的卫生限度和安全限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西部大开发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高原地区工作。移居高原地区的工人在血压和心率方面的变化比较突出。为了对这方面的情况有所了解 ,我们对移居不同海拔高度的部分工人有关心率和血压的体检资料进行分析。为了在发生原因方面进一步探讨 ,选取部分健康工人 ,测定了尿中香草扁桃酸的含量。香草扁桃酸 ( VMA。3-甲氧基 - 4 -羟基苦杏仁酸 )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主要代谢产物 ,经尿排出 ,测定其排泄水平 ,有助于了解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系统的活性状态。1 检查对象和方法1.1 调查对象 一部分居住在海拔 2 60 0 m处 ,工作地区…  相似文献   

19.
<正>高原地区海拔高,紫外线强,气候寒冷干燥,对人体皮肤损害较为严重,尤其是从事户外作业的工作人员,皮肤干裂粗糙,出现过早衰老现象。因此,高原地区户外作业人员如何进行皮肤防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HUA)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且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世界上约8300万人口居住于高原地区,这种高海拔低氧环境造成居住人群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紊乱,严重影响了这些地区居住人群的健康,其中高原地区HUA和高血压的患病率较平原地区明显增高,因此对高原地区HUA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查阅与高原地区人群HUA相关的国内外文献,针对高原地区HUA的流行病学的特点及其与高血压的相关性进行了总结与概述,明确了HUA的影响因子,以期为有针对性且科学开展HUA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