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影响。方法:选择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发病72 h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栓塞动脉瘤,并予吸氧、镇静、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抗纤溶及防治脑血管痉挛(尼莫地平30 mg/d,2~4 ml/h,微量泵静脉泵入)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发病72 h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栓塞动脉瘤,予吸氧、镇静、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抗纤溶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治疗(尼莫地平30 mg/d)。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Glasgow预后评分及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Glasgow预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管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尼莫地平鞘内注射有效地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曾春  高锦越  蒋永明 《西部医学》2012,24(6):1075-107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05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7例在出血后早期(72h内,早期组)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并在载瘤动脉周围置入罂粟碱缓释物;58例在出血后晚期(72h以后,晚期组)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均给予尼莫地乎持续泵入扩血管、3-H疗法等治疗,并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早期组发生脑血管痉挛12例,晚期组发生脑血管痉挛3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明确动脉瘤为病因的前提下,采取早期手术联合瘤周置入罂粟碱缓释物可以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盐酸法舒地尔和尼莫地平联合应用防治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 A H)开颅和介入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C V S)的效果.方法 2006年-2009年38例脑动脉瘤破裂S A H开颅和介入栓塞术后患者单独应用尼莫地平作为对照组,术后采用尼莫地平,1mg/h,静脉持续泵入,疗程14d;2009年-2011年31例联合应用法舒地尔和尼莫地平作为治疗组,治疗组术后除常规给予尼莫地平外,法舒地尔30mg静脉滴q8h,每次静脉滴注时间为30min,疗程14d.比较两组的Glasgow评分,头部CT.结果 法舒地尔与尼莫地联合应用可迅速促进疾病的好转;对C T检查所见脑内低密度灶,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可使其改善;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扩张痉挛脑动脉的作用较好,联合应用明显强于单独应用尼莫地平.结论 法舒地尔和尼莫地平联合应用预防和治疗动脉瘤破裂SAH开颅和介入栓塞术后CVS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9例均急诊行开颅动脉瘤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基底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并行腰蛛网膜下腔引流5~7天。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9例均经CTA或DSA检查证实,其中前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瘤1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8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1例。全部病例恢复良好。结论: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可能,早期明确诊断、积极合理的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和颅内夹闭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的64例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并应用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对其平均分组,分别应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实验组)进行治疗干预及颅内夹闭术(对照组)进行干预,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经研究,治疗后,实验组出现脑积水、血管痉挛、神经功能下降和再出血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方式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显微手术夹闭破裂颅内动脉瘤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经验及体会。方法48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中采用罂粟碱溶液冲洗,术后采取腰大池持续引流、尼莫地平经深静脉持续泵入、适度的3H治疗等综合措施。结果48例患者,术后6例(12.5%)发生脑血管痉挛;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34例(70.8%),轻残11例(22.9%),重残3例(6.3%),无植物生存和死亡病例。结论破裂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中、术后,积极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与治疗效果。方法:对88例颅内动脉瘤性SAH患,在超早期行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术后,实施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通过临床症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脑血管造影、ECT判断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11例出现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平均随访11个月,恢复良好10例,中度致残1例。无引流相关并发症。结论: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可以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引流血管收缩物质,预防血管痉挛的发生及缓解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动脉瘤介入栓塞结合术后腰穿血性脑脊液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33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介入栓塞结合术后腰穿血性脑脊液引流治疗(观察组),并与前期30例常规内科保守治疗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察组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脉瘤栓塞结合术后血性脑脊液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高发的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致死致残率亦非常高。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对于破裂与否的动脉瘤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易发生脑血管痉挛。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GB)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不但可以在术中发挥保持脑保护的作用,还可以降低脑血管张力,改善阻滞侧脑循环、改善脑血流、缓解脑血管痉挛,进而逆转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所致的延迟性缺血性损伤,而超声引导SGB使SGB定位更加精准,用药剂量更小,术中血管和神经损伤更少,更适合临床应用,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在病理上是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原因,目前其治疗方案以开颅动脉瘤夹闭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为主。笔者选取本院神经外科2011年11月—2013年8月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住院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后施行护理干预,探讨其能否降低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